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OX-2和VEGF-C的表达情况,并进行颈淋巴结转移相关性分析.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OX-2和VEGF-C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0.0%(28/40)和75.0%(30/40),其中颈淋巴结转移组COX-2和VEGF-C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0.8%(21/26)和84.6%(22/26),无颈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50.0%(7/14)和57.1%(8/14),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OX-2和VEGF-C之间表达呈正相关(r=0.378,P<0.05).结论:COX-2和VEGF-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关系密切,两者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中发挥作用且可能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环氧合酶-2(COX-2)及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MP1)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7例鼻咽癌组织中LMP1、COX-2及VEGF-C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鼻咽癌组织中LMP1、COX-2及VEGF-C表达率分别为49.1%(28/57)、75.4%(43/57)和59.6%(34/57);经Spearman相关分析,它们之间呈相互正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鼻咽癌中LMP1及COX-2可能直接上调VEGF-C表达,或者LMP1通过促进COX-2表达上调VEGF-C表达,从而对肿瘤的淋巴转移及发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鼻咽癌中VEGF-C、COX-2、VEGFR-3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VEGF-C、COX一2及VEGFR-3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52例鼻咽癌及20例慢性鼻咽炎组织中VEGF-C、COX-2、VEGFR-3的表达,并在显微镜下记数VEGFR-3标记的脉管.结果 ①VEGF-C、COX-2、VEGFR-3在鼻咽癌及慢性鼻咽炎中的表达均有显著差异(P<0.05).②鼻咽癌中VEGF-C、COX-2、VEGFR-3表达均与临床TNM分期、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鼻咽癌VEGF-C表达与COX-2表达呈正相关(r=0.350,P<0.05),VEGFR-3阳性脉管数VEGF-C表达阳性组比阴性组增多(P<0.01).结论 ①VEGF-C、COX-2及VEGFR-3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②VEGF-C和COX-2可共同表达于鼻咽癌细胞中,并可能与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8例鼻咽癌患者(鼻咽癌组)和38例鼻咽炎症患者(对照组)黏膜组织中COX-2、VEGF的表达。结果:COX-2、VEGF在鼻咽癌组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COX-2、VEGF的表达与鼻咽癌TNM分期有关,Ⅲ~Ⅳ期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与鼻咽癌的浸润和转移有关,有颈淋巴结转移者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无颈淋巴结转移者(P<0.05)。鼻咽癌组织中COX-2、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302,P<0.05)。结论:COX-2、VEGF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鼻咽癌淋巴结转移中可能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鼻咽癌中血管内皮生成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微淋巴管密度(microlymphatic vessel density,MLVD),探讨鼻咽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8例鼻咽癌和20例鼻咽部炎性反应组织中VEGF-C的表达情况,并用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抗体LYVE-1行免疫组化染色,计数肿瘤内MLVD,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鼻咽癌组和炎性反应对照组VEGF-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4.5%(49/58)和15.0%(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309,P<0.01).鼻咽癌组织MLVD为(28.6±6.2)个/视野,鼻咽炎性反应组为(10.5 4±3.0)个/视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91,P<0.01).鼻咽癌组织中,有淋巴转移组VEGF-C阳性表达率(87.8%)明显高于无淋巴转移组(76.5%);有淋巴转移组MLVD(30.2 4±6.4)个/视野高于无淋巴转移组(24.8±3.6)个/视野,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59,P<0.01).VEGF-C的表达与MLVD(t=3.512,P<0.01)、淋巴转移(X2=7.715,P<0.01)、临床分期(X2=4.250,P<0.05),与病理分化程度无关(X2=0.000,P>0.05).VEGF-C的表达与MLVD(t=3.512,P<0.01)、淋巴转移(X2=7.715,P<0.01,r=0.712)、临床分期(X2=4.250,P<0.05,r=0.481)相关,与病理分化程度无关(X2=0.000,P>0.05).结论 在鼻咽癌组织中VEGF-C呈高表达,VEGF-C表达与鼻咽癌组织MLVD、淋巴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VEGF-C可能参与了鼻咽癌发生、浸润和转移的过程.VEGF-C与肿瘤组织微淋巴管密切相关,在鼻咽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成为抗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COX-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鼻咽癌(NP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6例NPC组织中COX-2和MMP-2蛋白的表达,并与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OX-2和MMP-2在NPC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5.58%和66.28%,显著高于正常鼻咽黏膜组织(均P<0.01);它们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均P<0.01),2种蛋白的表达之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NPC组织中COX-2和MMP-2的表达均增高;二者在肿瘤淋巴结转移的过程中可能起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微淋巴管密度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及VEGF-C的表达与微淋巴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7例喉癌组织及15例声带息肉中的VEGF-C的表达;检测47例喉癌组织、癌旁组织中的微淋巴管密度。结果VEGF-C在Ⅰ、Ⅱ、Ⅲ级病理分级的阳性率分别为55%、72.22%、88.89%,表达与肿瘤分化明显相关(P<0.05)。VEGF-C在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的阳性率分别为82.35%和60%,差异显著(P<0.05)。喉癌组织微淋巴管密度在淋巴结转移组与非转移组分别为15.38±5.68和10.41±4.23,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VEGF-C的表达与喉癌组织微淋巴管密度及喉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在低分化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与Survivin和Caspase-3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6例低分化鼻咽癌患者肿瘤组织及20例鼻咽黏膜组织的COX-2和Survivin及Caspase-3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鼻咽癌标本中COX-2的表达阳性率为76.8%,鼻咽黏膜表达阳性率为15.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鼻咽癌中COX-2和Survivin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0.05),COX-2和Caspase-3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COX-2在低分化鼻咽癌致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凋亡抑制作用可能通过调控Survivin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喉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喉癌组织及34例癌旁组织中COX-2和VEGF表达,并结合相关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析。结果COX-2和VEGF在喉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08%和70.77%,均高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P<0.05),且两者表达呈显著相关性(P<0.05)。COX-2表达与T分期和临床分期相关,VEGF表达则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生存分析显示COX-2和VEGF阳性表达和阴性表达患者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X-2和VEGF在喉癌组织表达异常增高,其在喉癌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且两指标的表达与喉癌不良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IL-8和EB病毒潜伏膜蛋白-1(EBVLMP-1)在鼻咽癌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中的意义以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53例鼻咽癌组织中MMP-9、IL-8、LMP-1的表达情况,同时分析这些指标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颈淋巴结转移以及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结果:53例鼻咽癌组织中MMP-9的表达率为66.04%(35/53),阳性积分为(33.19±29.73)%;IL-8的表达率为66.04%(35/53),阳性积分为(33.46±30.23)%;LMP-1的表达率为66.04%(35/53),阳性积分为(35.49±29.63)%。MMP-9、IL-8、LMP-1的表达在颈淋巴结转移组中均显著高于无颈淋巴结转移组(均P<0.05),但在年龄、性别、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的分组中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MP-1和MMP-9表达存在正相关(r=0.792,P<0.01),LMP-1和IL-8表达也存在正相关(r=0.786,P<0.01)。结论:MMP-9、IL-8、LMP-1的表达和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存在显著相关性;LMP-1和MMP-9、IL-8的表达存在正相关,它可能通过多途径上调MMP-9、IL-8的表达,对鼻咽癌的转移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COX-2、PCNA及p53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COX-2、PCNA及p53的基因产物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生物学行为和生存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鼻咽癌及30例正常鼻咽组织中COX-2、PCNA 及p5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 鼻咽癌组织COX-2、PCNA 及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75%和68% ,明显高于正常鼻咽组织;(2) 鼻咽癌组织COX-2、PCNA及p53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3) COX-2、PCNA及p53的表达密切相关;(4) 鼻咽癌组织COX-2、PCNA 阳性表达和生存率呈负相关,是鼻咽癌复发的显著预后因素。结论:鼻咽癌组织中COX-2、PC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不良有关,免疫组化检测COX-2、PCNA表达可用以判断鼻咽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7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肿瘤组织的COX-2和VEGF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其中伴有颈淋巴结转移(N )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46例,不伴颈淋巴结转移(N-)患者33例.结果 颈淋巴结转移组(Ⅰ~Ⅱ期)甲状腺乳头状癌原发灶标本COX-2和VEGF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1.6%和86.8%,不伴颈淋巴结转移组甲状腺乳头状癌原发灶标本COX-2和VEGF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4.5%和66.7%,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颈淋巴结转移组中,原发灶组织COX-2和VEGF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COX-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作用可能通过调控VEGF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7(EGFL7)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并了解其与微血管密度(MVD)、淋巴管密度(LVD)的相关性,探讨其与鼻咽癌侵袭转移的关系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鼻咽癌组织(实验组)及20例鼻咽炎(对照组)中的EGFL7的表达;用CD31抗体及D2-40抗体分别检测实验组及对照组的MVD及LVD,并分析EGFL7的表达与肿瘤分级及MVD、LVD三者的相关性.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有EGFL7的表达,但实验组中EGFL7高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中EGFL7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但与LVD相关性不明显;实验组中有淋巴结转移的LVD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P<0.05);实验组中EGFL7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EB病毒抗体无相关性(P>0.05),与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EGFL7并不像VEGF家族对血管、淋巴管均有双重作用,它仅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及鼻咽癌细胞中.EGFL7与鼻咽癌的生长和侵袭转移关系密切,它可能成为反映鼻咽癌转移及预后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4.
鼻咽癌的血管生成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mi crouesseldensity ,MVD)在鼻咽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 ,研究 4 0例鼻咽癌组织和10例正常鼻咽黏膜组织切片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结果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的胞浆和胞膜 ,鼻咽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阳性率为 92 .5 % (37/ 4 0 ) ,明显高于正常鼻咽黏膜组织 (P <0 .0 5 ) ,微血管密度也明显高于正常鼻咽黏膜组织 (P <0 .0 5 ) ,且二者具有相关性 (相关系数为 0 .80 9,P <0 .0 5 ) ,并与鼻咽癌病人分期、淋巴结转移和骨、肺、肝等远处转移有关。结论 鼻咽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有关 ,血管生成在鼻咽癌生长、浸润、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可以作为鼻咽癌病人有意义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在下咽鳞状细胞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黏膜中的表达以及CD34抗体标志的微血管密度(MVD)的差异,探讨其与下咽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下咽癌组织及20例下咽部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uPA蛋白的表达及以CD34抗体标志的微血管密度。结果 uPA蛋白在下咽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8.33%(47/60),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P<0.001),uPA蛋白的表达与其临床分期、病理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MVD计数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或0.01);两者与患者发病年龄及肿瘤原发解剖分区均无明显相关性;下咽癌组织中MVD计数与uPA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561,P<0.01);uPA阳性并MVD高表达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为90.91%(20/22),明显高于uPA阳性并MVD低表达组(52.00%)及uPA阴性MVD低表达组(30.77%)(χ2=9.538,P<0.05)。结论 uPA蛋白的高表达促进了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活跃的新生血管生成和uPA蛋白的高表达与下咽癌的侵袭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uPA高表达且MVD计数高的下咽癌患者发生肿瘤浸润及颈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明显增高。uPA的表达强度及MVD的计数值可作为判断下咽鳞状细胞癌生长、浸润及转移能力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