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风险因素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1 300例静脉输液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情况。结果#br# 1 300例新生儿中,发生静脉输液外渗200例(15.38%);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早产、输注药物、患儿血管弹性、置管材质、穿刺部位,穿刺护士工作年限是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新生儿静脉输液存在严重的外渗风险,应针对风险因素进行监测和干预,以预防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方伟  张婷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11):1673-1674
静脉输液外渗是儿科临床护理常见问题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注意到新生儿头皮外渗发生率较高 ,自 1 999年以来 ,我科用莫匹罗星软膏治疗新生儿头皮静脉外渗收到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选择 1 999- 0 1~ 2 0 0 2 - 0 1在新生儿病房治疗头皮静脉外渗 2 0例 ,其中男 1 3例 ,女 7例 ,年龄 2~ 2 8日龄。局部表现为穿刺部红、肿、疼痛 1 3例 ,皮肤暗红色 4例 ,局部肿痛严重 ,皮肤出现暗紫色 2例 ,皮肤呈紫灰色伴水泡 1例。渗出药物种类为葡萄糖酸钙、甘露醇、高渗糖、氯化钾、碳酸氢钠、多巴胺、氨基酸、脂肪乳、氨茶…  相似文献   

3.
头皮静脉穿刺固定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头皮静脉是小儿静脉输液时最常选用的静脉 ,但由于小儿哭闹、部分家长的卫生意识较差 ,致使小儿头部汗水、油污较多 ,静脉穿刺后 ,胶布固定比较困难 ,易致液体渗入皮下或液体不滴。为了减轻患儿痛苦 ,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 ,探索了一种经济、方便、有效固定头皮针的方法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998年 1月至 1999年12月我们共为 2 4 86例静脉输液 ,共2 75 2 0例次 ,其中头皮静脉输液 80 0 6例次 ,作为对照组 ;2 0 0 0年 1月至2 0 0 1年 12月为 2 5 0 7例静脉输液 ,共2 785 6例次 ,其中头皮静脉输液 92 14例次…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留置套管针在指(趾)关节微小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嘉 《护理研究》2005,19(4):356-356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 ,工作中常遇到静脉输液中的各种问题 ,特别是长期住院的慢性病人、危重病人、全身水肿明显及肥胖病人 ,静脉穿刺很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对静脉输液困难的病人加强了观察 ,寻找到指 (趾 )关节微小静脉输液的途径 ,并采用新生儿留置套管针进行穿刺 ,对 11例静脉穿刺极度困难的病人进行了15 7例次的静脉输液治疗 ,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 0 0 2年 7月— 2 0 0 4年 6月 ,在我院住院治疗的 11例女性病人 ,年龄 16岁~ 69岁 ,平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三种常用穿刺部位静脉输液的安全性。方法选择首次进行输液且需长期(>7d)静脉输液及无皮肤损伤的新生儿492例,分别采用头皮静脉(152例,头皮静脉组)、四肢浅静脉(172例,四肢浅静脉组)、腋静脉(168例,腋静脉组)进行输液,比较3组输液外渗、皮下血肿、静脉炎发生率,皮肤意外损伤率、留置针留置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及非计划拔管率。结果 3组输液外渗、皮下血肿、皮肤意外损伤、静脉炎发生率,留置针保留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和非计划性拔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腋静脉组较其他2组穿刺难度最大,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低,但留置针保留时间长,输液外渗、非计划拔管率低,静脉炎、皮下血肿、皮肤意外损伤发生率更少(P<0.05);四肢浅静脉组使用3M自粘弹力绷带固定,较其他2组非计划拔管率降低,留置时间延长(P<0.05)。结论新生儿输液时,应根据患儿实际情况选择合适部位进行穿刺,医护人员应不断提高操作技能,对于输液时间<7d的患儿可优先考虑四肢浅静脉穿刺置管后弹力绷带加固。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引起水泡原因分析与预防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低体重儿,血管细小、隐匿,给静脉穿刺带来很大困难。且由于新生儿脂肪少,静脉位置表浅,紧贴表皮,容易引起渗液自穿刺部位周围渗入皮下,形成水泡。今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996年6月~2000年10月,我科收治新生儿484例,其中早产儿151例,新生儿窒息104例,新生儿颅内出血126例,新生儿硬肿11例,新生儿肺炎30例,新生儿腹泻52例,其它10例;头皮静脉穿刺472例,上、下肢静脉穿刺12例;输液外渗15例,其中大水泡1例,小水泡14例。15例新生儿发生液体外渗并出现水泡时…  相似文献   

7.
颈外静脉留置针在急诊创伤抢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保证急诊创伤患者及时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减少搬动、转送过程中静脉通道发生故障。方法对2010-04-2010-09在急诊抢救室抢救收治的车祸患者400例患者随机分为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组200例和四肢静脉留置针输液组200例,观察2组穿刺成功次数和液体外渗情况。结果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组1次穿刺成功率80%,需穿刺2次17%,需穿刺3次3%,液体外渗10%。四肢静脉留置针输液组1次穿刺成功率只有57%,需穿刺2次33%,需穿刺3次10%,而液体外渗38%。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法在急救中使用既安全简便、易于操作,又能保证抢救的速度和质量,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了护理技能和护士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值得在临床各种抢救中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国内护理工作者对静脉输液渗漏进行了不少的探讨 ,但尚无确切的治疗方法 ,为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从 1997年 4月起将复方川芎煎用于临床治疗静脉渗漏 ,取得了满意效果。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997年 4月~ 2 0 0 2年 4月 ,在我院内科、外科、妇产科住院发生输液渗漏的病人共 6 0例 (化疗及原有静脉炎病史的病人除外 )。其中男 35例 ,女 2 5例 ,年龄 14~ 80岁 ,平均年龄 47岁。上肢静脉穿刺者 39例 ,下肢静脉穿刺 2 1例 ;静滴多巴胺 4例 ,2 0 %甘露醇 7例 ,注射用氨苄西林钠 9例 ,5 0 %葡萄糖 8例 ,5 %碳酸氢钠 4例 ,…  相似文献   

9.
小儿静脉留置针2种封管方法对输液疗程情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用输液器内液体对小儿静脉留置针直接封管与用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封管 ,2种封管方法进行比较 ,探讨 2种封管方法对输液疗程完成 (即从输液第 1天起至停止输液止 ,使用 1枚留置针 ,留置 3~ 9d)情况的影响及直接封管法的可行性。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0 0 0年 11月~ 2 0 0 2年 6月 ,在本科室住院的外科疾病患者 ,应用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 2 0 0例。男 10 1例 ,女 99例。年龄 15d~ 14岁。心胸外科 16例 ,泌尿外科 35例 ,骨科 5 4例 ,急性阑尾炎 6 2例 ,其他急诊 33例。穿刺部位依次为手背静脉、头静脉、大隐静脉、头皮静脉。…  相似文献   

10.
负压进针法在老年患者静脉穿刺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萍  辛爽  曾艳 《上海护理》2003,3(3):54-54
静脉输液中常会出现回血不畅及不回血现象 ,这样就不能准确判断穿刺是否失败 ,在老年病房这种现象尤为常见。自 2 0 0 1年 10月至今我们在临床输液中 ,采用了负压进针法穿刺 ,使静脉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 ,现报道如下。1 对象2 0 0 1年 10月~ 2 0 0 2年 3月、2 0 0 2年 4月~ 9月各随机抽出 5 4 0例次静脉输液的患者 ,其中血管粗但脆性大者 2 70例次 ,细小血管且弹性差者 2 70例次 ,均为男性 ,年龄 6 8岁~ 85岁。前阶段作为对照组 ,采用常规静脉穿刺法 ;后阶段作为实验组 ,采用负压法进行静脉穿刺。全部选用手背静脉为穿刺点 ,采用山东淄博…  相似文献   

11.
浅表静脉留置针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输液法在急救中的应用。方法:对2006-01~2006—12在急救中心抢救260例患者随机分为静脉留置针输液组130例和头皮针输液组130例,观察两组穿刺成功次数和液体外渗情况。结果:静脉留置针输液组1次穿刺成功87.7%,需穿刺2次10%,需穿刺3次2.3%,液体外渗10%;头皮针输液组1次穿刺成功只有63%,需穿刺2次27.7%,需穿刺3次9.3%,而液体外渗38%。结论:静脉留置针输液法在急救中使用安全简便,易于操作,能减少血管穿刺的次数,有效防止药物渗漏,保证各种药物通畅输入,减少对表浅静脉的破坏,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也提高了护理技能和护士的工作效率,抢救成功率也有显著提高,值得在临床各种抢救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制静脉输液护罩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60例静脉输液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静脉穿刺成功后在传统方法固定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自制的护罩固定。结果观察组针头脱出2例,外渗3例,重新静脉穿刺率为6.3%,对照组针头脱出7例,外渗12例,重新静脉穿刺率为23.8%。2组输液外渗及重新静脉穿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静脉输液采用自制输液护罩能减少输液渗漏,降低重新静脉穿刺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据文献报道去甲长春碱 (又名诺维苯 )所致局部静脉炎发生率可达 5 7.6 % [1] 。我科从 2 0 0 2年 1月起对用诺维苯化疗的病人采取了预防性冰敷及外渗后期用湿润烧伤膏外涂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2 0 0 2年 1月~ 2 0 0 3年 10月我科进行诺维苯化疗 5 8例 ,男 4 6例 ,女 12例 ,年龄 4 2~ 6 8岁 ,均为肺癌。化疗最少者 2次 ,最多者 6次 ,共计 192例次。其中发生穿刺性外漏 2例 ,发生率 1.0 4 % ,穿刺性外渗 7例 ,发生率 3.6 5 %。2 .方法。先用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 ,确定穿刺成功后 ,再用诺维苯 4 0mg加生…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低体重儿,血管细小、隐匿,给静脉穿刺带来很大困难。由于新生儿自身抵抗力弱,皮肤敏感度低,对表皮痛感无明显反应,对外渗的不适反应不能及时感觉,如渗出末被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可造成局部肿胀、坏死等。通过临床观察,对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和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门诊小儿输液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一种最常用的给药方法。由于小儿具有自身的生理、心理特性 ,因而 ,在对小儿的输液管理中 ,除了要做好一般的输液护理外 ,还要根据其特性做好特殊护理。也就是说 ,小儿的输液比成人难于管理。1 难点分析1.1 输液过程“三难”静脉穿刺难、针头固定难、拔针按压难。我们对 1999年1月第二周中门诊输液的 5 4 0例小儿进行统计 ,静脉输液一次成功者 32 8例 ,占 6 0 .74 % ,静脉穿刺二次成功者 110例 ,占 2 0 .37% ,静脉穿刺二次以上成功者 10 2例 ,占 18.89%。重复穿刺因护士技术不过关者 97例 ,占 4 5 .75 % ;小儿大幅度动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静脉输液静脉穿刺方法。方法将216例需长期静脉输液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8例,观察组采用腋静脉穿刺行留置静脉输液,对照组采用头皮静脉穿刺行留置静脉输液,2组置管后护理方法相同,观察比较2组患儿静脉炎发生及留置针保留时间。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低,留置针保留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新生儿采用腋静脉行留置静脉输液,静脉炎发生率低,留置针保留时间长。  相似文献   

17.
云南白药加食醋治疗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渗出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输液外渗是儿科静脉用药中常见的并发症 ,轻者可引起局部红肿、疼痛及静脉炎 ,重者可引起头皮周围组织坏死。我科于2 0 0 2年 5月— 2 0 0 4年 5月采用云南白药加食醋治疗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外渗 ,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观察头皮静脉输液外渗患儿 40 0例 ,男 2 3 5例 ,女 165例 ,年龄均 <3岁 ,平均年龄为 1.5岁。 3 85例表皮未破损 ,15例表皮破损。输入药物有 10 %氯化钾、10 %葡萄酸钙、5 %碳酸氢钠、2 0 %甘露醇、丹参、脑复素等。注射部位 :头皮正中静脉 2 3 5例、颞浅静脉 5 0例、其他浅静脉 115例。将 40 0例随机…  相似文献   

18.
影响头皮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王俊卿  袁秀红 《护理研究》2001,15(3):158-159
近年来 ,婴幼儿头皮静脉留置套管针输液 ,在保护静脉、减轻患儿痛苦、方便临床用药、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由于婴幼儿活动度大 ,配合能力差 ,容易出现脱针和液体外渗 ,使留置针的优点得不到充分发挥。现对我科 6 8例行头皮静脉留置针输液的婴幼儿进行观察 ,以避免影响留置针使用的不利因素。1 一般资料   2 0 0 0年 8月— 2 0 0 0年 9月我院儿科行头皮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 6 8例 ,年龄 2d至 2岁 ,其中新生儿 36例 ,1个月~ 2 4个月 32例。留置时间 :≤ 2d者 2 6例 ,3d~ 5d者 40例 ,6d~ 7d者 2例。2 方法  采…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头皮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儿头皮静脉输液外渗是一种发生于输液后常见现象。为了探寻引起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并采取预防措施,降低其发生率,减轻由于重新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和增加护士的工作量。我们设计出新生儿头皮静脉输液外渗原因调查表,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输液外渗率及原因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试验组输液外渗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对新生儿头皮静脉输液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能减少输液外渗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头皮静脉输液是小儿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也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主要内容。由于患儿自我控制能力差[1] ,皮肤柔嫩、血管壁薄、管腔小 ,及固定方法不妥而使液体外渗、针头脱出等现象时有发生。为此我们对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与固定法进行了改进 ,效果良好 ,现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头皮静脉输液患儿 3 0 12例 ,男 172 2例 ,女 12 90例 ,出生后~3岁。随机分为两组 ,15 0 6例为改良法 ,15 0 6例为传统的单蝶形固定法。选择血管为额前正中静脉 ,颞浅静脉 ,外眦上部静脉 ,耳后静脉。1 2 穿刺与固定方法1 2 1 改良法1 2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