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总结宋欣伟教授运用中医脏腑相关理论治疗系统性硬化症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经验。[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随师临诊,整理医案,以脏腑辨证思想为指导,从肺、脾、肾等脏腑的寒热虚实入手,探讨宋师治疗系统性硬化症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经验,对其病名归属、病因病机以及依据脏腑辨治的具体组方用药规律予以总结分析,并提供医案一则。[结果] 宋师认为本病归属“肺痹”范畴,早中期类似于“肺胀”,晚期相当于“肺痿”,基本病机为“上实下虚”,痰气为要,临证时多从肺逆作咳,化痰为要;脾胃失和,升降为枢;肾虚作喘,补益得宜三方面进行辨证论治,常选用旋覆代赭汤、三子养亲汤、五味消毒饮、六味地黄汤等方剂进行治疗,处以相应药物加减。文中所附医案,宋师辨为病久体虚、痰热壅肺证,早期清肺化痰,后期培补脾肾、豁痰散结,方拟旋覆代赭汤合三子养亲汤、千金苇茎汤加减,取得良好疗效。[结论] 宋师以肺、脾、肾为主要脏腑,抓住痰、气、虚三点治疗系统性硬化症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注重审证辨因,灵活用药,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与西医治疗相辅相成,其经验值得学习和传承。  相似文献   

2.
[目的]拓展“六经病欲解时”和“升降相因”理论在咳嗽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临床5则医案,阐明“六经病欲解时”与“升降相因”理论在咳嗽病中的运用思路与方法,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5则医案均具有反复出现的时间性特征,表现为一个或者数个时段症状突出,符合“欲解时”理论。六经传变有三阳传变、三阴递进的特点,太阴、少阴、厥阴及少阳四经在时辰上有重叠,需仔细鉴别。阴阳气消长变化导致脏腑气机升降失调是咳嗽的基本病机,例如少阳病欲解时案肝火冲逆犯肺,以小柴胡汤合从龙汤疏利少阳、降逆平肝;厥阴病欲解时案厥阴风动,以乌梅丸缓肝调中、敛肺止咳;太阳病欲解时案肺气郁闭,予麻黄汤开宣肺气;少阳、阳明欲解时案三焦气机失调,蕴为痰湿,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通利三焦,药后腹泻数次,肺气得降;少阴、厥阴病欲解时案阴虚火旺,予连梅饮加减养阴清热、肃肺止咳。“六经病欲解时”与“升降相因”理论的基础是阴阳气之升降,结合两者治疗咳嗽病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结论]洞悉六经病欲解时之象,调节阴阳气之升降于六经当旺之时,在辨治咳嗽中屡获良效。该理论为判断疾病的传变、拟定治则以及给药时间提供了理论依据,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脾胃论》与脏腑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脾胃论》一书在脏腑学说及脏腑辨证用药方面的运用。“补土派”医家李东垣倡言脾胃论,对于疾病发病机制、脏腑病机及治疗用药无不是以脾胃为中心来认识的,建立了以脾胃为中心的四时五脏辨证用药体系,变五脏用药为升降浮沉补泻法。该辨证体系以五行、运气等学说为理论依据,强调“藏气法时”、升降浮沉,在方法上高人一畴。《脾胃论》并非专论脾胃病,而脏腑辨证不只辨杂病。  相似文献   

4.
明代医家周慎斋所著的《周慎斋医旨》等书,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了五行学说,脾胃内伤学说,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对脾胃内伤学说,慎斋用五行学说阐释阴火病机,认为阴火是由于脾胃气虚、气机升降失调、五行生克制化失常而引动肾中元气所致。阴火上冲为脾胃内伤发热之因。重视脾胃气机升降、气血、阴火三者之问的内在联系,强调气血的化生有赖脾胃之气的升发,气虚、气陷不但可致阴火上冲,而且可使阴血干枯、痰血凝滞。针对脾胃不足、气血亏虚、阴血炽盛的轻重,酌情选用升阳泻火、补气、补血、气血并补之剂治疗脾胃内伤发热。提出病后调理脾胃,立甘淡平补之法补脾阴。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张小萍教授运用脾胃气化学说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经验。认为该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虚,标实为湿热、疫毒、寒湿侵犯肠腑。其发生发展与脾胃的纳化失常、燥湿失衡、气机升降出入失调有关,临床常以调升降,清内邪;理出入,抗外邪;顾纳化,复脾胃;兼燥湿,固肠腑等法治疗。   相似文献   

6.
探讨<脾胃论>一书在脏腑学说及脏腑辨证用药方面的运用."补土派"医家李东垣倡言脾胃论,对于疾病发病机制、脏腑病机及治疗用药无不是以脾胃为中心来认识的,建立了以脾胃为中心的四时五脏辨证用药体系,变五脏用药为升降浮沉补泻法.该辨证体系以五行、运气等学说为理论依据,强调"藏气法时"、升降浮沉,在方法上高人一畴.<脾胃论>并非专论脾胃病,而脏腑辨证不只辨杂病.  相似文献   

7.
脾胃与肺脏联系密切,生理上,二者脏腑相邻、经络相连、五行相生;病理上,二者互为因果,肺系疾病往往可从脾胃论治。本文从脾胃调节气机升降、营血化生、水液代谢、意志思虑及脾土生肺金等多角度出发,阐述了脾胃失调在肺结节形成中的关键作用,总结了健脾益肺的基本治法,以期为临床治疗肺结节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脾胃升降理论的传承、创新、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脾胃升降理论的渊源、传承与创新、应用进行了综述。中医脾胃升降理论最早见于《内经》,发展于隋唐及金元时期,完善于明清。李东垣为“补土学派”的创始人,创“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理论;叶天士主张“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创胃阴学说;董建华创“通降理论”。认为中医脾胃病理论发展的核心是脾胃升降理论的发展,脾胃升降理论对中医脾胃病研究思路具有指导意义。今后有待拓展脾胃升降理论临床研究范围,对其相关的中药制剂研发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叶天士从营卫角度治疗肺系病的思路。[方法] 收集《叶天士医学全书》中收录的《临证指南医案》《眉寿堂方案选存》《叶氏医案存真》《未刻本叶天士医案》《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等著作中涉及营卫理论的肺系病相关医案,进行分类、归纳,探讨叶氏的治疗思路。[结果] 收集到的医案涉及到咳嗽、咯血、失音、肺痿、肺痹、哮证、喘证、痰饮等疾病,从病因病机上可以分为营卫实证和营卫虚证两大类,实证主要为外感寒邪或温热类邪气所致,叶氏治以解表宣肺、清肃肺卫和清营凉血等法,体现了其卫气营血辨证思维;虚证可分为卫虚、营虚和营卫俱虚证,叶氏注重以甘药补养脾胃、化生营卫,并强调脾胃分治。[结论] 叶天士继承和发展了源自于《黄帝内经》的营卫学说,将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和独特的脾胃思想运用于肺系病的治疗,大大拓宽了肺系病的临床治疗思路,值得深入探讨和学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王坤根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方法]通过对王师著作、论文的研究,聆听教诲,典型医案的收集、整理,以及临证思路、辨证规律的探究,总结其脾胃病学术思想,着重介绍其脾胃升降七法,并以验案举隅的方式予以佐证。[结果]王师诊疗脾胃病,强调脾胃后天、胃气为本,脾胃分治、升降为要,脾胃居中、能和五脏,治养结合、以养为主。尤重斡旋脾胃气机,立行气助运法、除湿运脾法、消食导滞法、补益中气法、滋阴降火法、清热化瘀法、祛邪扶正法等脾胃升降七法。案中脾虚寒证与脾阴不足证皆得调和中州而愈。[结论]王师诊疗脾胃病博采历代医家之长,重视斡旋气机,常取佳效,值得后学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名老中医冯昌汉应用升降散的临床经验。[方法]基于《伤寒瘟疫条辨》及历代医家对升降散和郁热证的相关论述,探讨冯昌汉主任医师对升降散证机要点的认识,总结其对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灵活运用升降散的经验,并解读典型案例。[结果]冯昌汉主任医师认为升降散临床应用广泛,但临证要注重舌脉,其证机要点主要是郁热为患,气机失调。主张治外感热病,重在宣发郁热;治内伤杂病,着眼调畅气机。可灵活应用于风痰、湿(痰)热、热毒郁滞与气机失调互为因果的病证,随证加减,以达到气机升降协调、阴阳平衡的目的。所举案例获得良效。[结论]冯老应用升降散的独到见解和临床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开苦降法是以辛温或辛热药物与苦寒或苦辛寒凉药物合用 ,达到开通气机 ,祛寒化湿并泄热除积 ,降逆和胃目的的用药方法 (以下简称“开泄”法 )。“开泄”法善调脾胃 ,寓有升清降浊 ,分消湿热 ,疏通气机的功效 ,在治疗慢性反复发作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1 按脾胃生理与病机特点选用药物脾与胃 ,一纳一运 ,一升一降 ,一阴一阳 ,燥湿相济 ,相辅相成以保持饮食正常消化、吸收、输布、代谢之生理功能。而脾胃病在病机上则表现为纳呆不运 ,升降逆乱 ,阴阳失调 ,燥湿相悖 ,寒热错杂 ,虚实互见等特点。《内经》说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 ,…  相似文献   

13.
目的:发掘《医醇賸义》中治疗咳嗽的经验和方法,为临床治疗内伤咳嗽,特别是晚期肺癌反复咳嗽提供新的思路。方法:运用频数描述结合聚类分析的方法,发掘费伯雄治疗咳嗽的用药特点和诊疗思路。结果:费伯雄治疗内伤咳嗽重视痰的病理因素,看重肺为娇脏的生理特点,着眼肺主肃降的生理功能。有痰咳嗽必先治痰,温开辛宣为主;无痰咳嗽养肺为先,甘润苦降为要;重视调理中焦气机,以脾胃升降辅肺之宣降;治疗咳嗽以肺为中心,善从五行乘侮,脏腑表里着眼。结论:肺癌咳嗽的治疗应充分借鉴费伯雄治疗内伤咳嗽的用药特点和思路,不断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醉花窗医案》中王堉对各类杂病的辨治思想和特色,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方法] 对《醉花窗医案》全文所列医案、医论、地方水土论、药材论、简方验方论等内容进行归类分析,并结合其他相关古籍,系统总结王堉的学术思想和杂病辨治特色。[结果] 《醉花窗医案》为山西著名医家王堉所著,共收集101案,内容精巧、深刻广泛。王堉立足天人合一,精于脉症,辨证准确,主次分明;认为脾胃健运为摄生之本,当以调胃为先、补脾为重、化痰清热为变;又兼顾肝肾,以“清泄肝热、活血舒郁、益阴养血”次第疗法治肝郁杂病,以“滋水制火”解内伤阴热;并善从三焦气化治疗诸类水湿痰饮杂病;又活用古方验方,与道地药材互补加减。 [结论] 王堉在辨治各类杂病方面独具特色,尊古而不拘泥,思维严谨,辨证用药精准有序,能为现代中医临床治疗各类杂病开拓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学习和临床诊疗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阐释火针针刺腧穴“肠病方”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senile functional constipation,SFC)的诊疗经验及理论依据,以期为针灸治疗SFC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围绕SFC的病因病机,详述火针针刺腧穴“肠病方”治疗SFC的选穴、配伍、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主要从调节“三焦、脾胃、肝肺”的气机升降,扶阳益气,增水行舟以及现代解剖学理论四个方面,对火针针刺腧穴“肠病方”治疗SFC的思路及依据进行剖析,并结合验案进行佐证。[结果] 火针疗法治疗SFC,主穴为腧穴“肠病方”(即中脘、天枢、上巨虚);配穴为至阳、肝俞、脾俞、大肠俞、支沟、照海;采用募合、俞募配伍,选穴精当、配伍合理;同时结合了火针的“温通”作用,操作简便,疗效独特。所举案例中患者诊断为便秘,辨证为阳虚型,治疗选取主穴为腧穴“肠病方”,配至阳、肝俞、大肠俞,调畅气机,升清降浊、通腑导滞;配照海、支沟以增水行舟,整体通调,效果良好。[结论] 火针针刺腧穴“肠病方”治疗SFC,见效快、疗程短,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金元时代,著名医家李东垣氏,在治疗内伤杂病的过程中,认识到中焦脾胃在其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不断实践,创立了脾胃内伤学说,为祖国医学的不断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其所著的《脾胃论》中,说“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不能充,而诸病所由生也”;“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明确认识到“脾胃不足是内伤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脾胃  相似文献   

17.
脾胃病从肺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脾胃病从肺治的观点试从理论、临床及现代研究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论述了肺与脾胃络脉相连,同气相求,为母子关系的理论,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方面则互相影响;临床验证中阐述肺的主要生理功能对脾胃所起的作用,肺调水道助睥运湿、肺主宣发助脾主升,肺主肃降,助胃降浊及肺络脾胃同气相求四点,古今医案俱有应验;现代研究则从医学实验、药理、组织胚胎发生学的角度揭示了此法的可行性,为本观点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多角度总结胆腑和肾脏的内在联系,以期为临床胆病治肾、肾病治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查阅中医经典书籍及相关文献,从经络、五行、生理病理、现代研究探讨等方面详细阐述胆和肾的内在联系。[结果]经络相关方面,带脉、三焦经、京门穴、风池穴、悬颅穴为胆肾联系的枢纽;五行相关方面,胆肾五行属母子关系;生理功能方面,胆肾共同主骨、共司相火、布散真精、藏泄互用、共调水液、共调阴阳、共调情志;病理方面,胆肾相互影响。中医临床研究证实胆病治肾、肾病治胆的可行性;现代研究也发现胆和肾在病理生理方面的内在联系。[结论]胆腑和肾脏生理上相互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具有扎实的中医古代理论基础,明晰二者的内在联系为胆病治肾、肾病治胆提供方向、扩展思路,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浅析王有奎教授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证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精读王教授著作及临床相关医案,查阅相关文献,从中医“肺贵说”理论着手论病因病机,并从五脏五行具体辨治,结合顺四时养五脏,总结王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经验,并附验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王教授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肺系疾病迁延愈久所致,肺体不用,肺气虚损乃本病之基。肺虚则病及五脏,脏腑气机失衡,生克制化失常,故从金土相爱、培土生金,金木交互、泻木清金,金火相持、复金益火,金水相生、生源益精四方面进行辨证论治,用药均为王教授自拟经验方。同时王教授十分注重顺应四时以养五脏,防患于未然。文中所附医案,王教授辨为肺肾两虚证,治以补肾纳气、益气健脾,方用补肾宣肺方。[结论]王教授临证注重先查病之源,再查病之机,从五脏五行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疗效显著,经验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张镜人教授重视脾胃的经验程络新(上海市中医门诊部,上海200000)主题词/中医师,/张镜人,健脾,和胃沪上张氏医学素负盛名,传至张镜人教授已十二载。张氏擅长治疗温病及内伤杂病,临床诊治,处处顾及脾胃中气,认为中焦脾胃乃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脾胃和则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