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性休克是临床常见的顽症。目前认为内毒素引起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是通过其诱导的一系列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所介导。新的研究表明,针对这些生物活性物质的拮抗剂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内毒素的毒性作用。这不仅对探讨内毒素的致病机理大有裨益,而且为临床上治疗内毒素有关疾患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着重介绍这些物质的生物活性以及与内毒素致病机理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复习败血性休克的重要治疗进展,包括对大剂量类固醇的评价,以及针对内毒素核心糖脂及肿瘤坏死因子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内毒素激活细胞信号传导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革兰阴性菌感染所致的中毒性休克是住院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内毒素介导细胞的反应通过两个途径;细胞因子的间接作用及对细胞的直接作用。本文综述内毒素激活细胞直接径路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跨膜、胞内及核内信号传导机制。并展望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固紫阴性杆菌菌血症在过去是较少见的。50年代以来其发病率逐渐上升,目前已成为危重病例处理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在美国,它已成为最严重的医院内感染问题。每年发病数估计达71,000~330,000例;其中往往有1/3~1/2死亡,因而必须引起重视。本文仅就该病在某些方面的进展作一摘要报道。厌氧性固紫阴性杆菌菌血症厌氧菌在数量上占了人类胃肠道菌群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透析用水中细菌存活及内毒素含量在两种消毒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情况。利用数据模型拟合消毒过程中微生物指标变化规律,为日常感染监控及管路消毒维护管理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方法 分析消毒程序模式的时间和温度参数,采集热消毒和化学消毒前后输水管路回水口或混合室入口处的透析用水,检测内毒素,同时平行水样经薄膜过滤法富集,在20℃下TGEA培养7 d,计数细菌菌落。通过Origin软件的数据拟合,描述细菌和内毒素含量与温度、时间变化的特征关系。结果 细菌存活率随着消毒程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在50~160 min时,细菌存活情况变化幅度大,热消毒细菌含量减少的变化比化学消毒平缓。热消毒中内毒素含量随着温度不断上升而增加,随着冷却温度下降而减少。在70、80℃时内毒素含量最高,首机处内毒素含量整体水平高于中间机和尾机。化学消毒内毒素含量集中升高在消毒剂浸泡冲洗时间段,之后下降而趋于平稳。热消毒和化学消毒完内毒素持续情况均为先下降到较低值,在热消毒后15 h、化学消毒后12 h,内毒素略呈现上升趋势,出现小峰值。结论 温度和时间是影响透析用水微生物指标决定性的参数,可利用微生物数据建立拟合数据描述两种消毒全过程透析用水中细菌失活和内毒素变化规律的异同。同时模型工具补充了透析用水监测方法,有助于更好地实现透析用水消毒控制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鼠内毒素血症IFN-γ、IL-10、IL-2表达特点,探讨IFN-γ、IL-10、IL-2在小鼠内毒素血症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用ICR品系雌性小鼠(8周龄~10周龄),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各组30只。每组又随机分为6 h、12 h、24 h 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有10只动物。内毒素血症模型组(LPS组)腹腔注射LPS溶液9 mg/kg,对照组注入等量的无菌生理盐水,实验组眼球取血,分离血清,用固相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FN-γ、IL-10、IL-2水平。结果实验组IFN-γ、IL-10、IL-2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FN-γ组内比较显示:12 h6 h24 h;IL-10组内比较显示:24 h12 h6 h;IL-2组内比较显示:6 h12 h24 h。结论 IFN-γ、IL-10、IL-2在小鼠内毒素血症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干热灭菌、湿热灭菌、辐射灭菌、化学灭菌技术的灭菌原理、灭菌方法、适用材料和技术应用等,分析了现有灭菌技术在阮病毒灭活、内毒素去除、医用生物材料灭菌方面存在的困难与挑战,指出了超临界CO2灭菌技术在环保性上具有其他化学灭菌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磺苄西林为日本生产的一种新合成青霉素。作用:对固紫染色(革兰氏)阴性杆菌(包括绿脓杆菌)、及对青霉素G敏感的固紫染色阳性细菌有效。磺苄西林在尿及胆汁中浓度最高,因而可杀灭泌尿系病菌。  相似文献   

9.
固紫染色阴性杆菌感染,由绿脓杆菌引起者比大肠杆菌、肺炎杆菌和变形杆菌引起者少见,但绿脓杆菌败血症死亡率却高于常见的固紫染色阴性杆菌败血症。虽然死亡率高可用绿脓杆菌具有较强的毒力,包括分泌外毒素和对抗菌素高度耐药来解释,但这种细菌引起如此严重临床后果的确切原因仍不  相似文献   

10.
伤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不明。推测其可能是由其他部位释放的、经血流带入肝脏的沙门氏菌内毒素所致。但晚近资料表明,全身内毒素血症可能对伤寒的临床表现发病不起主要作用。在肝脏见到的炎症反应和细胞损伤也可能是由于腺体内沙门氏菌繁  相似文献   

11.
细菌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膜外的一种成分,是革兰阴性菌脓毒症病理生理学上的一种重要介质。因为人对内毒素极其敏感,使血浆内毒素的准确测量较困难,所以临床上多用Limulus变形细胞溶解产物反应性分析法检测内毒素。为评价严重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病人发病初期的血浆内毒素与脂多糖(LBP)含量的相关性及内毒素、LBP水平和血液动力学、微生物学及预后之间的关系,作者进行了此项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测定了棉纺织厂车间粉尘浓度,细菌和内毒素浓度。同时检查工人机体反应。实验结果表明,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增多与细菌和内毒素有关。IgM、IgG、T-淋巴细胞酯酶、补体C_3显著增加,亦可能与内毒素相关。同时说明“棉尘症”发病机理不仅与内毒素有关,而且与存在于棉花植物的苞叶部分中的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败血症或败血性休克病人的处理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病死率尤高。因此,发展确有疗效的、可重复性的、并可预防或逆转败血性休克发病机制的方法是极为重要的。既往对败血性休克治疗的着眼点之一是纠正低血压,目的在于改善有效血容量和组织的灌流,其方法:(1)机械性克服血管异常分布,如静脉推入液体;(2)通过血管活性药物阻止或逆转导致血液不良分布的变化。但对激素的应用一直存在分歧。本文通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含氯消毒剂的化学消毒和柠檬酸热化学消毒对血液透析机的消毒效果。方法使用含氯消毒剂的化学消毒和柠檬酸热化学消毒对血液透析机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后取样进行细菌培养和内毒素检测,细菌培养采用国际标准的透析液细菌培养方法,即TGEA培养基,23℃,7d后读数,内毒素检测使用内毒素检测仪,动态浊度法,同时取反渗水和>1周未消毒过的血液透析机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内毒素检测,综合评价血液透析机的消毒效果。结果经过含氯消毒剂的化学消毒或柠檬酸热化学消毒方法消毒过的血液透析机无细菌生长,内毒素均<0.1EU/ml,而未消毒的透析机内细菌检测结果是87CFU/ml,毒素检测结果为34.46EU/ml。结论含氯消毒液在确保原始浓度、消毒浓度和消毒时间的前提下可确保可靠的消毒效果;透析机在加热到85℃以上,同时吸入柠檬酸同样能达到非常好的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不少学者正在对超抗原及致病机理进行研究,本文就超抗原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和链球菌性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理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鲎蛛试验(参见本刊2(1)∶17,1975)检测内毒素血症的临床价值尚有争论,作者应用不同实验室制备的7种鲎变形细胞溶解物进行试验,评价其临床用途。111例病人的237份血浆测定结果: 37例病人的48份血浆对1种以上试剂呈阳性反应,其中仅3份保温4小时呈阳性,45份24小时后呈阳性。7种试剂的敏感性显著不同,最高阳性率为97.9%,其中4种试剂的阳性率仅约为25%。此组病人中29例血培养阳性(固紫阴性菌23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已见有伤寒并发肝炎及沙门氏菌菌血症期伴肝脏损害的报导。在这些报导中,80~90%的患者经实验室检查,显示肝细胞损害,肝组织活检有形态学改变。伤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据推测可能是由其它部位释放的沙门氏菌内毒素由血带入肝脏所致。然而,最新迹象表明,身体的内毒素血症对引起伤寒临床表现并不起着较大作用。反之,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细菌内毒素的多粘菌素B(PMB)与抗内毒素兔多克隆抗体联合夹心ELISA(sELISA)检测法。方法将PMB包被于酶标板作固相,封闭后逐次加入不同浓度的大肠杆菌内毒素,优化抗内毒素兔多抗和酶标抗体的浓度,建立sELISA方法。结果在0.1~100μg/ml范围内,内毒素浓度与OD值呈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y=0.094lnx+0.227,R2=0.914,最低检测限为100 ng/ml。结论该方法适用于内毒素检测。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评价白细胞介素(IL)-8在有或无败血性休克的脑膜炎球菌脑膜炎和/或菌血症患者中的作用。血清和脑脊液(CSF)标本采自入院时和抗生素治疗前的脑膜炎球菌疾病患者(男32例,女30例)。将病人分为四种类型:有或无菌血症的脑膜炎(30例);败血性休克(11例);脑膜炎和败血性休克(15例);无脑膜炎或休克的菌血症(6例)。还采集7例非细菌性神经疾病患者的CSF。用固相双连接ELISA测定血清和CSF中IL-8水平。  相似文献   

20.
超抗原与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不少学者正在对超抗原及致病机理进行研究,本文就超抗原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和链球菌性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理的相关性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