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唐文红  张琴  孙中波  陈晓婕 《广西医学》2006,28(10):1517-1520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不同病变程度与心率变异(HRV)的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将87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冠脉正常组和冠脉病变组,冠脉病变组又根据不同病变支数、不同狭窄程度及不同病变部位进行分组,所有患者均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对获得的HRV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冠脉病变组HRV各项指标均低于冠脉正常组,冠脉病变支数愈多,狭窄越严重,HRV各指标降低越明显(P〈0.05或〈0.01),而左冠脉病变者HRV各指标略低于右冠脉病变者(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HRV下降,且冠脉病变程度越严重HRV改变越明显,HRV可作为预测冠心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心率变异性(HRV)是评价心脏自主神经的无创指标之一。国内外有学者研究证实,许多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均表现出明显的HRV异常。HRV是判断预后不良的敏感指标,但有关HRV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预后的判断尚未见报道。故本研究通过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HRV分析,探讨HRV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预后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心率变异(HRV)对胺腆酮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进行临床评价。方法:将80例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以胺碘酮、普罗帕酮治疗,并在治疗前后进行HRV分析。结果:胺碘酮和普罗帕酮组对房性、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其中胺碘酮组对减少房性期前收缩的效果比普罗帕酮组更明显(P<0.01),胺碘酮提高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HRV比普罗帕酮显著(P<0.01)。结论:胺碘酮在改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预后及降低死亡率方面,效果优于普罗帕酮组,是一个极为有效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  相似文献   

4.
王政林 《华夏医学》2001,14(3):279-280
目的:通过稳定性心绞痛(SA)和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的心率变性(HRV)对比分析,探讨HRV在冠心病SA和UA患者中的影响,方法:随机设正常人组,SA组,UA组,对三组的24h动态心电图进行HRV的时域和频域结果分析比较,结果:冠心病SA组,UA组与正常组对照HRV有明显下降,冠心病UA组与SA组比较HRV多数数据有明显下降,结论:临床上检测HRV以判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损害程度可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痛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应用24h动态心电图对86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HRV分析,并与68例正常对照者比较。结果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HRV的时域和频域指标即SDNN、SDANNI、SDNN—index(ms)rMSSD(ms)PNN(%)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存在心脏自主神经失调,HRV明显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易于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心率变异性可以作为早期发现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植物神经损害的一个有效的无创方法。  相似文献   

6.
潘运萍 《中原医刊》2007,34(3):28-29
目的 对350例冠心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从而评价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ECG/ABHOLTER12TOP版检测仪,通过24h心电监测,观察冠心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检出的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率变异性(HRV)的有关资料。结果 检出心肌缺血248例,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SMI)189例.141例不伴有心绞痛发作。检出心律失常661例次,冠心病患者常见的心律失常依次为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350例患者中检出102例HRV降低(29%),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69例(67%)。结论 无症状心肌缺血可作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的一项重要预后指标,冠心病人特别是SMI与HRV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蓝代颜 《实用新医学》2001,3(11):971-97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心率变异性(HRV)改变以及可达龙对其影响。方法:观察30例冠心病患经可达龙治疗12周后HRV的变化。结果:冠心病患HRV降低,经可达龙治疗后,HRV显增加,室性心律失常显减少。结论:提高迷走神经张力,恢复HRV可能是可达龙抗心律失常,改善冠心病患预后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冠心病(CAD)患者与QT离散度(QTd)、心率变异(HRV)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冠心病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的HRV5项时域指标及QTd,并作分析。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24h时域及QTd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HRV的显著降低,QTd增大,反映了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失衡,更易发生心律失常及心脏猝死。  相似文献   

9.
心率变异性(HRV)作为检测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无创指标,HRV降低与冠心病、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性猝死有关,心率变异性可作为反应心脏自主神经张力,在评价心血管疾病,尤其是预测心性猝死的独立指标,日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5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HRV进行对比分析,探讨HRV与冠心病预后的关系。这对于了解一些病人的病情,预测可能出现的心脏疾病危险因素,实施恰当的护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 HRV)和心率减速力( DC)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相关性,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81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研究组)和8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分别监测DC和HRV。结果:结果表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率减速力明显低于正常组研究对象,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SDNN、RMSSD和PNN50等三个指标均较低,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的SDNN、RMSSD和PNN50等三个指标均呈正相关性,均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DC与HRV具有正相关性,可协同作为诊治依据。  相似文献   

11.
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老年高血压(EH)病合并冠心病(CHD)患者心率变异性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EH患者34例及EH合并CHD患者32例,老年健康对照组38例,青年健康对照组51例,进行24h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参数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H组和EH合并CHD组HRV均降低(P〈0.05),其中EH合并CHD组HRV降低更为显著(P〈0.01);与对照组比较,EH组和EH合并CHD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P〈0.05),其中EH合并CHD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更为显著(P〈0.01)。结论反映自主神经活性变化的HRV可作为高血压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尤其对EH合并CHD的患者,临床上除降压治疗外,还应根据HRV的改变情况给予积极改善自主神经功能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减低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两院19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资料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HRV分析包括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比较查体者有和无心血管事件组各时域和频域参数有无差别。结果有1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有心血管事件组),180例未发生心血管事件(无心血管事件组),有心血管事件组与无心血管事件组比较,HRV各参数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一般老年冠心病患者如HRV明显降低,则易于发生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3.
秦孝智 《吉林医学》2008,29(11):901-902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应用24h动态心电图对7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HRV分析,并与68例正常对照者比较。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HRV的时域和频域指标即SDNN、SDANNI、TI、LF及LF/HF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而两组RR间期、rMSSD、HF差异元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存在心脏自主神经失调,老年冠心病患者的HRV降低,表明交感神经活性及迷走神经活性均受损,迷走神经活性受损更为严重,两者协调作用失衡。  相似文献   

14.
王浩  田忠秋 《基层医学论坛》2016,(14):1932-1933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在经心电图诊断的心脏变时性功能(CR)与其心率变异性(HRV)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以及同期60例无冠心病的正常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正常体检人员为对照组,冠心病患者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进行平板试验以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记录2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变化等一般情况以及心率变异性指标。结果冠心病患者静息HR高于正常人,但运动时HR峰值却低于正常人;冠心病患者静息和运动时HR峰值差以及CR指数也显著大于正常人;冠心病患者HRV的各项指标均小于正常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冠心病患者CR指数的增高,其HRV的各项指标值也相应增加。结论 HR、CR指数以及HRV指标对冠心病的诊断有着重要作用,且CR指数与HRV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及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58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降糖、扩冠、抗血小板、调脂等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加服曲美他嗪20mg,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2个月,测定两组患者用药前后HRV及QTd的变化。结果两组HRV各参数SDNN、SDNN index、SDANN、rMSSD、PNN50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O.05),治疗组升高更明显,对比有统计学意义;两组QTd较治疗前均明显缩短(P〈0.05),治疗组缩短更明显,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能提高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缩短QTd,对改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可能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的年龄与心率变异性(HRV)的改变。方法:通过监测动态心电图中的SDNN、SDANN、RMSSD和pNN50、LF、HF等指标,对352例冠心病者中不同年龄24hHRV进行对比分析。结果:HRV时域指标SDNN-24h,SDANN,RMSSD,pNNS0在冠心病高龄患者中显著低于低龄病患者,冠心病合并高龄患者中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频域功率-24h,最小频域功率小时,最大频域功率小时显著低于低龄患者。结论:HRV可对冠心病患者心电活动进行24h的长期监测和记录,并可作为临床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总负荷值(TIB)、心率变异性(HRV)及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变化,并探讨它们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者131例,根据造影结果及临床病史,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35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35例和冠状动脉造影无异常组(对照组)30名。每组均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得出TIB、HRV指标(PNN50、SDNN、SDANN、RMSSD)及校正QTcd,进行对比分析;采用Gensini积分评定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析冠心病患者HRV指标与TIB、QTcd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比较所有研究对象不同范围QTcd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结果:SAP组、UAP组和AM!组的HRV指标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P〈0.01);UAP组的HRV指标均较SAP组显著降低(P〈0.01);AMI组的HRV指标较UAP组显著降低(P〈0.01);UAP组和AMI组的TIB均较对照组和SAP组显著升高(P〈0.01);AMI组的TIB较UAP组显著升高(P〈0.01)。SAP组、UAP组和AMI组的QTcd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UAP组和AMI组的QTcd均较SAP组显著升高(P〈0.01);AM1组的QTcd值较UAP组显著升高(P〈0.01)。UAP组和AMI组的Gensini积分均较SAP组显著升高(P〈0.01);AMI组的Gensini积分较UAP组显著升高(P〈0.01)。I-IRV指标与Gensini积分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而TIB和QTcd与Gensini积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QTcd〉60ms者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最高(P〈0.05)。结论: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TIB、HRV指标、QTcd和Gensini积分有明显差异性;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严重,TIB、QTcd越大,而HRV越小;QTcd越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越高。TIB、HRV、QTcd对判断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房静  曹勇英 《吉林医学》2014,(18):4038-4038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HRV)预测对预后转归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择5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监测比较两组患者HRV指标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HRV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内心律失常患者HRV指标明显低于非心律失常患者(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病情发生与发展过程中会伴有心率变异性较低症状,HRV指标降低程度可以作为冠心病病情预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CRP)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及意义。方法测定63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CRP值,同时用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其心率变异性。结果CRP与心率变异性呈负相关;CRP升高组的心率变异性比CRP正常组明显降低。结论冠心病患者CRP与心率变异性各项指标呈负相关,提示炎症反应增加可能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与冠心病患者预后不良相关的辅助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心率变异性(HRV)是窦性心律在一定时间内周期性改变的现象,是反映交感-副交感神经张力及其平衡的重要指标。目前,HRV已成为用于测定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的一种定量方法。在心血管疾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判断预后好坏及预报猝死等的应用前景,因而受到临床重视。方法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应用装载心率变异性分析软件的心电监护仪进行心电监护和心率变异性分析,旨在对AMI病情的估计和预后提供参数。结果AMI患者HRV指标(SDNN、SDANN、SDNNindex、rMSSD、PNN50、LF、HF、LF/HF、TP)较正常人明显减低。(P〈0.05、P〈0.01)。结论AMI患者HRV降低与自主神经功能损害有关,反映了病情和预后。心率变异性分析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预测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