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应用美托洛尔(商品名:倍他乐克)的疗效、方法60例AMI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结果美托洛尔早期应用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能缩小梗塞面积,减少再梗塞,提高心功能,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论早期应用倍他乐克能够降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病死率及猝死率。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无并发症的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住院期间病情的影响。方法 :8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 (4 1例 )和对照组 (4l例 ) ,早期康复组采用早期康复治疗方案 ,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治疗方案。结果 :2组在梗塞后心绞痛、再梗塞、住院期死亡、WAGNER -SELWESTEREKG分值、Holter中LownⅢ以上室性心律失常、平板运动试验阳性例数等方面 ,经统计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无并发症的AMI患者实行早期康复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孙树珍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1):2720-2722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52例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经过积极的抢救与护理,35例患者抢救成功,13例明显好转,死亡4例。结论: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持续监护能及时发现心律失常,早期干预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郭龙枝  高寒梅 《中国民康医学》2004,16(9):543-543,548
目的 :  分析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影响。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法 ,根据AMI前 72小时内有无心绞痛 ,将其分为缺血预适应组 (A组 ) 3 0例和对照组 (B组 ) 3 0例。 结果 :A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严重心律失常及死亡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 ,A组梗塞面积较小者的百分数明显高于B组 ,上述P值均 <0 0 5。 结论 :缺血预适应可缩小AMI梗塞面积 ,降低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和死亡的发生率 ,对AMI能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马智 《医学文选》2000,19(5):664-665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 (AMI)的三大并发症之一 ,也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探讨老年人 AMI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 ,现将我院 1990~ 1999年收治的 AMI并发心律失常 89例进行临床分析对比 ,以了解老年 AMI并发心律失常特点。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选择 1990~ 1999年近十年 AMI中资料完整的 89例 ,其中老年组 (≥ 6 0岁 ) 5 1例 ,男 42例 ,女 9例 ,平均年龄 (6 7± 2 .2 2 )岁 ;非老年组 (<6 0岁 ) 38例 ,男 31例 ,女 7例 ,平均年龄 (5 0 .2± 1.5 2 )岁。二组梗塞部位无统计学差异。患者发病到就诊平均时间为 5 h,所有病例均…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加强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最初几小时至2周的护理监测,以减少死亡.方法:观察147例AMI患者的心率、心律及QRS波宽度变化,密切注意心功能、血液动力学变化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实行保护性护理等.结果:有84例患者于发病后2小时~2周出现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7%.其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多见,占心律失常45%,除1例AMI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因严重心功能不全死亡外,其余83例心律失常患者全部痊愈出院.结论:加强AMI患者发病后最初2周的护理,对心律失常,特别是警报性心律失常早期识别及有效治疗是梗死期心律失常护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加强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最初几小时至2周的护理监测,以减少死亡.方法:观察147例AMI患者的心率、心律及QRS波宽度变化,密切注意心功能、血液动力学变化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实行保护性护理等.结果:有84例患者于发病后2小时~2周出现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7%.其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多见,占心律失常45%,除1例AMI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因严重心功能不全死亡外,其余83例心律失常患者全部痊愈出院.结论:加强AMI患者发病后最初2周的护理,对心律失常,特别是警报性心律失常早期识别及有效治疗是梗死期心律失常护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室性心律失常是AMI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多是心电不稳定所致。AMI后QT离散度(QTd)与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相关。本文通过观察38例AMI患者QTd,旨在探讨QTd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 急性心肌梗塞(AMI)时对应导联ST段下移(ST—D)已引起国内外临床重视,但其临床意义和产生机理尚有争论。本文通过56例AMI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分析,试图探讨AMI伴ST—D现象与梗塞面积、心律失常、心衰、再发梗塞、心源性休克及死亡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病例选择:全部病例均为已确诊的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塞(AMI)48小时内原发性室性颤动(PVF)发生率为2~10%,近半数死亡,是AMI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鉴于警告性心律失常(WA)不能敏感和特异地预示PVF、Amsterdan等主张对AMI患者早期常规应用利多卡因预防PVF,但未被广泛接受。本文分析了本院近10年来109例AMI住院病例以探讨AMI患者早期预防性应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塞(AMI)后早期再梗塞和梗塞延展是影响住院病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已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我院从1987-01/1999-11在收治的63例AMI患中,发现梗塞延展4例,早期再梗塞2例,其中死亡1例,自动出院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 β受体阻滞剂 (比索洛尔 )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QT离散度 ( QTd)及梗塞面积的影响。方法 :将 6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 ( AMI)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比索洛尔 ( Bisoprolol)组 ,并以正常健康人做对照 ,测量用药前后 QTd及梗塞面积的变化。结果 :老年 AMI患者发病早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QTd显著增大 ( P<0 .0 5) ;常规治疗组与比索洛尔组相比 ,用药 4周后 ,比索洛尔组 QTd及梗塞面积较常规治疗组均缩小 ;QTd增加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呈正相关。结论 :老年人 AMI发生后 QTd增大 ,β受体阻滞剂可明显降低 QTd,缩小梗塞面积 ,是 AMI发病后保护心脏的首选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3.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AMI)最常见之合并症,也是导致AMI患者死亡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为了了解AMI早期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现将我院冠心病监护病房所收治的64例AMI病例中发生心律失常者的54例分析如下:例,右束支传导阻滞8例;左前半分支阻滞2例,完全性左束支加双束支阻滞1例。本组有许多病例呈复合型心律紊乱,故心律失常例次较实际病例为多。临床资料收集我院198匕年1月至1982年7月收治的经临床、心电图、血清酶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内急性(肌梗塞(AMI)发病率渐趋增多,已经引起了广泛重视。北京、上海、天津、河北等地最近报导了数千例AMI病例的调查分析。我院1982元月至1986年12月共收治老年(60岁以上)AMI88例,现将其心律失常检出情况及16例死亡病例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5.
唐扬章  王伟华 《医学综述》1996,2(7):377-378
本文分析12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早期梗塞后心绞痛及梗塞延展的临床特点及预后。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1990年~1995年6月本院冠心病监护室的121例AMI患者,诊断符合WH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排除了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患者及接受溶栓治疗者。其中,男90例,女31例,平均年龄63±7岁。1.2 观察方法 患者收入冠心病监护室后,常规心电监测。每天做常规12或18导联ECG,并观察其演变。胸痛发作时做常规ECG及血清心肌酶(CK或/和MB-CK)检查,以观察其变化。梗塞后心绞痛确诊依据[1]:AMI发病24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77例AMI并发心律失常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表现.结果(1)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59例(5例死亡,死亡率8.5%),AMI合并其他心律失常18例(无死亡),同一病例可合并多种类型心律失常表现;(2)A组(n=59,出现ST段抬高)有49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死亡4例,B组(n=18,非ST段抬高)有10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死亡1例;两组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可并发多种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住院患者预后因素与病死率的关系及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总结182例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病人的病历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例死亡,病死率为21.98%。影响AMI预后,与病死率相关的因素主要有:性别、高血压(P<0.05)、年龄、梗塞部位、心率快、心律失常(P<0.01)等。死亡原因有:泵衰竭、心脏骤停、心脏破裂、心外原因等四个。结论前壁梗死、高龄、女性、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心率快、伴发复杂型室性期前收缩的AMI患者病死率高。泵衰竭是AMI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应提高AMI影响预后危险因素和死亡原因的认识,采取积极防治措施,从而降低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最初几小时~14 d的护理加强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监测达到减少死亡率的目的。方法:观察AMI患者的心律、QRS波宽度及心率变化120例,密切注意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及心功能、血液动力学变化的作用,实行保护性的护理。结果:除AMI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因严重心功能不全死亡外的4例,其余心律失常的患者全部痊愈出院。结论:AMI患者发病后加强最初14 d的护理,对失常心律,梗死期心律失常护理的重点是早期识别及有效治疗特别是对于警报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危重病,在AMI死亡患者中约50%患者死于发病后1h,死亡原因主要是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故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AMI后心律失常对降低死亡率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者通过随访对比观察服用倍他乐克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30例和未服用该药物的AMI患者41例,发现用药组之再梗塞、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均低于未用药组,其结果表明二组之间差异显著,倍他乐克对MI有二级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