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内囊预警综合征(capsular warning syndrome,CWS)由Donnan教授在1993年提出,指24 h内发作至少3次的运动和(或)感觉症状,累及偏侧面部、上肢及下肢中的2个及以上部位,无皮质功能受损的临床综合征[1]。CWS进展为脑梗死风险高,40%~60%的头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相似文献   

2.
内囊警示综合征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囊警示综合征(capsular warning syndrome,CWS)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表现.方法 对2008年11月至2009年12月11例连续住院CW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CWS患者中,5例患者表现为单纯运动症状,4例患者表现为单纯感觉症状,2例患者表现为运动和感觉同时受累症状.10例患者接受了头颅及颈部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未发现有明显的大动脉狭窄.11例CWS患者中最后有7例发展为脑卒中,所有脑卒中病灶都位于内囊.所有的CWS患者都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其中,6例是吸烟者,7例有高血压病史,5例有高血脂,1例有糖尿病史,1例既往有脑卒中病史.所有患者随访(10.2±3.4)个月后的修正Rankin评分为0.73±1.20.结论 CWS与大动脉狭窄无明显关联,而可能是一种脑的深部小动脉疾病.  相似文献   

3.
<正>内囊预警综合症(Capsular Warning Syndrome CWS)由Donnan等首次于1993年提出,特指24 h内至少发作3次或3次以上的感觉和(或)运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定位局限于内囊,不累及皮质,症状可完全缓解;由于其具有高比例向脑梗死发展的特点,且最终经影像学证实梗死灶一般多位于内囊,故由此命名。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形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囊预警综合征(Capsular warning syndrome,CWS)的临床特征及高分辨核磁影像学表现。方法对2010年2月~2013年12月18例连续住院CWS患者的临床及高分辨核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CWS患者中,17例高血压,11例高脂血症,吸烟史7例。9例表现为纯运动症状,1例表现为纯感觉症状,6例表现为运动感觉同时受损,2例表现为构音障碍手笨拙。15例患者高分辨核磁可见大脑中动脉斑块。结论 CWS与大动脉病变有关,大脑中动脉上、后壁斑块通过堵塞穿支动脉开口诱发缺血发作,而前、下壁斑块可能通过斑块脱落诱发缺血事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内囊预警综合征(CW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表现,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分析2008年7月至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6例CW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有卒中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6例、高脂血症1例、高尿酸1例及有吸烟史4例。入院时ABCD2评分均在4~5分之间。于首次发作后第1~6天患者出现4~14次(平均8次)短暂性运动或运动感觉症状发作,持续时间30s~90min,平均17min。发作后1例患者无任何症状体征及DWI异常,2例患者无体征,但DWI显示有急性病灶,余3例患者残留体征及DWI异常。内囊梗死4例,丘脑梗死1例。DSA或CTA、MRA检查未发现大动脉狭窄。联合治疗效果欠佳。结论 CWS主要损害中央运动通路,其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可能与深穿支动脉粥样硬化、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6.
李玮 《中国卒中杂志》2019,14(4):376-377
<正>内囊预警综合征(capsularwarning syndrome,CWS)是1993年由G.A.Donnan等人最先提出的,是一类特殊类型的TIA,在短时间内症状频繁刻板发作达3次以上。随着磁共振的普及,发现该类患者病灶不仅局限于内囊区域,也同样易发生于脑桥穿支供血区,此时还被称为脑桥预警综合征(pontine warningsyndrome,PWS),也可发生于皮质脊髓通路上的任何一处,但广义上均可被归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老年Miller-Fisher综合征(MFS)患者的临床和电生理特征,并分析其预后。方法对9例老年MFS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本组男女比例4:5,患病年龄(68.3±4.1)岁,病程(19.2±9.9)d,发病主要在春冬季节,有呼吸道感染前驱史者3例,首发症状主要为头晕、头痛、眼睑下垂、复视、行走不稳和肢体麻木无力,起病至达峰平均(2.7±2.8)d;患者均有眼肌麻痹、共济失调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眼胀痛5例,眼内肌受累2例,面神经受累4例,舌咽、迷走神经受累3例,四肢肌力减退3例,远端浅感觉减退或消失6例,自主神经受累3例;血清抗GQ1b抗体阳性5例,脑脊液示蛋白细胞分离6例,四肢肌电图异常7例,主要表现为感觉神经传导受累5例;患者应用激素和(或)免疫球蛋白治疗,头痛、眼胀痛、肢体麻木症状最早改善,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分别在(2.5±1.5)d、(6.3±3.8)d时开始改善,腱反射异常在2~3周出院时无明显恢复;患者住院(15.0±4.6)d,出院时均好转。结论老年MFS临床表现多样,肌电图主要表现为感觉神经传导受累,血清抗GQ1b抗体有助于诊断,激素和(或)免疫球蛋白治疗后好转。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和分析复发型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72例GBS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Miller-Fisher综合征、波动型GBS以及急性发作型CIDP病例,将其余病例分为复发型吉兰-巴雷综合征组(R-GBS组)5例和非复发型吉兰-巴雷综合征组(NR-GBS组)56例,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其两组间在年龄、性别、是否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前驱感染、是否伴有脑神经受累、病情高峰时神经功能受损情况、临床发作类型方面有无差别;并将5例R-GBS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进一步比较及归纳。结果 R-GBS组首次发病年龄为31.80±13.37岁,NR-GBS组为44.84±13.72岁,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性别、是否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前驱感染、是否伴有脑神经受累、病情高峰时神经功能受损情况、临床发作类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5例R-GBS患者共有6次复发,复发后病情达高峰时Hughes评分4次升高,2次无变化;病情达高峰时前一次Hughes评分为2.50±1.05分,复发时为3.83±0.75分,P<0.05,两次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与前一次发作相比,临床症状类型4次无变化,2次由感觉-运动型变为纯运动型;前驱感染3次相同,3次不同。结论与NR-GBS组相比,R-GBS组患者年龄较小,而在其他主要临床症状方面无显著差异;R-GBS患者症状呈现加重趋势,前驱感染类型与临床发作类型无相关性,临床医生应该注意到这些特点,以便更好的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9.
延髓外侧综合征(LMS)经典的感觉体征包括同侧面部和对侧肢体的感觉丧失。感觉障碍的变异包括对侧或双侧面部感觉改变,面部部分受累或躯干感觉平面的改变。然而即使在大综LMS病人中未见描述过同侧肢体的感觉改变,本文报道3例病人表现为同侧肢体的感觉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伴有脑神经受累的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的临床、神经电生理特点及治疗转归情况。方法搜集2005-1-2015-5我科收治的伴有脑神经受累的GBS患者4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疗效比较。根据Hughes评分的变化评估对患者的疗效,并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单纯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lin,IVIg)组和IVIg联合糖皮质激素(简称为"激素")组的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 42例患者中单纯脑神经受累7例,伴有脊神经受累35例;脑神经受累的主要临床症状依次为吞咽困难及呛咳21例,眼外肌麻痹17例,鼻唇沟变浅16例。实验室检查:腰穿查脑脊液的患者32例,其中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24例。行神经传导速度、F波及H反射检查35例,其中异常31例,包括F波/H反射未引出或出现率减低20例,运动神经潜伏期延长15例,波幅减低15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12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9例。采用单纯IVIg治疗20例,好转18例(90%),IVIg联合激素治疗17例,好转12例(70.6%),两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0);其中IVIg联合激素治疗无效的5例患者中,3例患者治疗后病情仍加重,行血浆置换后病情好转;单纯激素治疗3例,好转2例;未治疗自动出院2例。结论脑神经受累的GBS患者中舌咽、迷走、动眼神经及面神经最易受累,也可同时累及脊神经。神经传导速度、F波检查及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对诊断伴有脑神经受累的GBS均有重要意义。单独使用IVIg或联合激素治疗GBS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