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7 毫秒
1.
研究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 ( 2 DE) ,引导专用冠状窦电极导管置放入冠状静脉窦的可行性。 60例顺序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的患者 ,随机分为 2 DE引导和X线引导进行冠状窦电极导管放置 ,比较置入效果。结果 :两组放置冠状窦电极导管的成功率分别为 96.7%和 10 0 %(P >0 .0 5 ) ,放置时间分别为 6.1± 5 .9min和 5 .8± 3 .2min(P >0 .0 5 ) ,二组患者均无并发症。结论 :2 DE引导较X线引导置放冠状窦电极导管有较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七十年代就有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TTE)引导右心室起搏电极置放的报道 ,但应用 TTE引导进行心内电生理的报道尚少。1 资料与方法  本院 1997年 1月至 1999年 6月 40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患者 ,随机分为 A、B两组 ,每组 2 0例 ,A、B两组分别由TTE和 X线透视作为影像学引导。X线透视引导 :常规方法放置希氏束电极导管、右心室电极导管、右心房电极导管和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管 (CSC)。   TTE引导及 CSC放置 :患者取平卧位 ,采用常规方法由左锁骨下静脉 ,将CSC于 TTE引导下送至三尖瓣环的右心室侧 ,采用心尖四腔、胸骨旁四腔或左心…  相似文献   

3.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电极定位方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位起搏的电极定位操作方法。方法具备心脏永久起搏指征的患者(n=40),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根据右室解剖学特征,设计了双弯曲导线指引导丝塑型,比较应用该塑型指引导丝(B组)与常规单个弯曲塑型指引导丝(A组)在RVOT间隔部起搏术中操控主动固定电极中应用效果。结果起搏阈值、导线电极阻抗无显著差异,感知R波振幅B组较A组低(12.32±3.80mVvs9.28±3.34mV,P=0.037);电极定位操作X线曝光时间A组大于B组(23.29±9.23minvs12.85±5.82min,P=0.002),电极固定次数A组大于B组(2.64±1.22次vs1.62±0.77次,P=0.015)。两组RVOT间隔部定位成功率:A组14/20(70%),B组18/20(90%),但未显示统计学差异;RVOT间隔部失败者均固定于低位间隔部。术后3个月内仅A组1例导线脱位。结论RVOT间隔部电极定位双弯曲指引导丝支撑下操作,减少X线曝光时间和电极固定次数,比单弯曲指引导丝方法更加简单化。两种方法均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直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DS)治疗非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根据入选标准将 10 5例病人随机分为无球囊预扩张直接支架置入术 (DS)组和在球囊预扩张的基础上行支架置入术 (对照 )组 ,分别比较两组的支架置入成功率、平均手术时间、平均 X线照射时间、平均造影剂用量、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DS组支架置入成功率为 91.0 % ,对照组为 95 .7%(P>0 .0 5 )。DS组平均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 (2 3.5 0± 13.5 4min vs2 7.96± 15 .2 3min,P<0 .0 5 )。DS组平均 X线照射时间较对照组减少 (6.0 4± 4.13m in vs 6.67± 3.65 min,P<0 .0 5 ) ,而且平均造影剂用量也明显少于对照组 (135± 65 ml vs 15 7± 62 ml,P<0 .0 1)。DS组和对照组住院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1.89%和 3.85 % ,P>0 .0 5。结论  DS治疗非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而且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短及造影剂用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5French(5F)及6French(6F)导引导管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共纳入2009年2月至2010年3月患者,收集相关资料录入数据库,包括患者基线临床资料、导引导管的尺寸、靶血管、靶病变的特点、手术的成功率、手术失败原因、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的成功率及失败原因、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率及术后桡动脉闭塞率。结果连续纳入患者共185例,接受195次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平均年龄(57±11)岁(33~81岁);其中54例患者纳入6F导引导管组,共进行56次手术,治疗89处病变;138例患者纳入5F导引导管组,共行146次手术,治疗231处病变。AHA B2/C型病变比例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F组43.7%/29.0%比6F组46.1%/34.6%,P>0.05),但慢性闭塞性病变、分叉病变、钙化病变5F组显著少于6F组(5.6%比14.6%,P=0.005;23.4%比37.1%,P=0.012;9.5%比47.2%,P<0.001);组间的手术时间[(45±21)min比(46±19)min)]、手术X线曝光时间[(15±12)min比(16±13)min]、使用造影剂量[(140±45)ml比(156±56)ml]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5F组造影剂用量有减少的趋势(P=0.066);组间住院时间[(1.40±1.26)d比(1.29±0.69)d]和手术成功率(95.2%比94.6%)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F组1例患者术后桡动脉闭塞,6F组无患者术后桡动脉闭塞(P=1.0),5F组1例发生卒中。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即使是复杂及高危冠脉病变,5F导引导管有效、安全,手术成功率不低于常规使用的6F导引导管;换用5F导引导管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有吸引力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76例老年患者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老年人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的安全性及成功率。 方法 老年组76例 ,对照组 15 4例 ,2组患者均首选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 ,对比观察其成功率、并发症、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及造影剂用量等。 结果 老年组桡动脉穿刺及插管成功率为 94 7%,冠脉成形术成功率为 93 3%,并发症发生率为 5 3%;对照组分别为 97 4 %、94 1%、5 2 %,2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及造影剂用量分别为 (30 5± 12 5 )min与 (2 9 5± 11 6 )min、(2 0 6± 5 8)min与 (19 3± 7 5 )min、(90 8± 2 0 3)ml与 (89 4± 2 1 9)ml,2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对于桡动脉搏动好、Allen试验无缺血、不需要大直径旋磨导管旋磨及定向斑块旋切技术治疗的老年患者 ,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探讨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NMS)指导消融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 (RVOT VT)的临床使用价值。选择 12例RVOT VT患者在NMS EnSite 3000TM指导下进行电生理标测和消融治疗, 经股静脉将 9F64极球囊电极(Array)和普通 7F消融电极送至RVOT采集信号,计算机将采集到的 3 360个点的实时心内膜电图通过逆运算法处理后显示分析RVOT三维立体图上彩色等电势图,确定心动过速时心内膜最早激动点。在脱离X线时,由导航和定位系统实时跟踪导管位置变化,并实施靶点消融。9例能诱发出持续性或非持续性VT, 3例仅能诱发RVOT早搏。与以往传统方法消融的 19例结果相比较,心内膜最早激动时间 (EEAT)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的起点提前(29. 4±12. 3msvs18. 7±8. 1ms,P<0. 01),放电部位减少 ( 5. 7±3. 4vs8. 2±3. 1,P<0. 05 )个,手术时间延长(246. 9±53. 0minvs190. 2±74. 6min,P<0. 05);X线曝光时间(44. 3±17. 5minvs57. 5±20. 1min)、即刻成功率(100% vs84. 2% )、6个月随访成功率(100% vs73. 7% ),没有显著性差异,P均>0. 05。结论:NMS指导消融RV OT VT安全可靠,靶点定位准确,且在提高远期成功率方面有优于传统标测方法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为比较锁骨下静脉穿刺与头静脉切开途径安置心脏起搏器的价值 ,将 1 0 0例需安置心脏起搏器的病人随机分为锁骨下静脉穿刺组和头静脉切开组 (均包括单腔亚组和双腔亚组 ) ,每组各 5 0例。观察两种手术径路安置起搏器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并发症及病人对手术切口及囊袋的满意度。结果 :无论是手术时间 ,还是X线曝光时间 ,锁骨下静脉组中单腔亚组及双腔亚组均比头静脉组中的对应亚组为短 ( 64.1± 1 4.2minvs 73.8± 1 1 .6min ,86.4± 1 3.2minvs 1 0 6.5± 1 9.4min和 3.45± 0 .83minvs 4.5 1± 2 .2 7min ,5 .5 9± 0 .78minvs 8.2 7± 4.91min ,P均 <0 .0 5 )。锁骨下静脉穿刺组心室电极导线放置成功率为 1 0 0 % ,而头静脉切开组则为 5 6% ,二者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病人对切口及囊袋满意程度的积分 ,锁骨下静脉组明显高于头静脉组 ( 2 .2 4± 0 .5 6vs 1 .92± 0 .5 7,P <0 .0 1 )。结论 :只要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熟练 ,安置心脏起搏器可首选锁骨下静脉穿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使用较小直径 (5F)共用型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4年 4月间在阜外医院行择期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患者 30 94例 ,其中男性 2 396例 ,女性 6 98例 ,平均年龄 5 6 1± 9 8(30~ 81)岁。入选患者按其造影时首先选用可供左、右冠状动脉插管的 5F共用型造影导管分为共用型导管Ⅰ组 (Mitsudo型 ,日本Hanako公司产品 ,n =985 )、共用型导管Ⅱ组 (Terumo型 ,日本Terumo公司产品 ,n =10 2 4 )和共用型导管Ⅲ组 (Medtronic型 ,美国Medtronic公司产品 ,n =10 85 )。比较上述三组间手术成功率、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平均手术操作时间和X光透视时间。结果  (1)共用型导管Ⅰ组、Ⅱ组和Ⅲ组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成功率分别为 98 4 %、98 0 %和 96 0 % ,Ⅰ组和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高于Ⅲ组 (P <0 0 5 )。 (2 )共用型导管Ⅰ组的冠状动脉及左室造影平均手术操作时间和X光透视时间分别为 (17 9± 5 8)min和 (4 8± 1 8)min ,共用型导管Ⅱ组为 (18 2± 5 5 )min和(5 0± 1 7)min ,而Ⅲ组为 (2 1 1± 7 2 )min和 (5 2± 1 9)min ,均明显长于前两组 (P <0 0 5 )。结论(1)使用较小直径的共用型造影导管经桡  相似文献   

10.
探讨提高左室起搏电极的置入成功率,降低相关并发症的方法学及技术细节。24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男16例、女8例,年龄59.5±7.8(47~74)岁,所有患者均有双室起搏的适应证。按一定程序及方法置入导引导管及造影球囊导管。根据造影显示的冠状静脉解剖特点,选择合适的起搏电极、起搏静脉通路。结果:左室起搏电极置入成功率91.7%(22/24)。左室电极置入时间35.4±13.0min,X线曝光时间19.4±5.2min。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未发生死亡、心包压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双室起搏时按照一定的程序及方法置入左室电极,既可提高置入成功率,又可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