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味的茭白     
王吴军 《养生月刊》2011,32(10):920-921
茭白是生长在水里的美味,刚采割的生茭白,味道鲜嫩无比而略带柔性,微甘中有一股细细的清香,有着自然的本味。茭白多生长于江南水乡。江南湖泊水泽很多,片片水田,葑草丛生,青翠葱郁,摇曳生姿,极尽一时之风光。其实,葑草就是茭白,又称为"菰"。《晋书》中说:"四面湖泽,皆是菰葑"。明朝医学家李时  相似文献   

2.
水泉不止 膀胱不藏——浅议五苓散治消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一证,名类颇多,《素问》即有消中、消渴、风消、膈消、肺消等。后人分三消而统括其证,总以多饮、多食、多尿为凭。如《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云:“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甘者,皆是消渴病也。”医者多从其说。此为消渴之一大类也。其有渴饮不止,而所食不多,小便不甜之证,中医亦以消渴名  相似文献   

3.
中医很早就有糖尿病的记载。如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就已指出,消渴病“每发即小便至甜”。但中医诊断之消渴病或消瘅并不全为西医诊断之糖尿病。其中只有出现“三消”(上消、中消、下消)症状的糖尿病才相当于消渴病。一、病因及症状关于中医消渴病或消瘴的病因,有认为与体质有关,如《灵枢·五变篇》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有认为过食膏腴体肥而致病者,如《素问·奇病论篇》云:“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  相似文献   

4.
食物疗法,又称食治学,或称食疗学,皆指以食物作为治疗疾病的方法而言。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山海经》一书就记载了不少食疗方面的知识,如“杜衡食之已瘿”,“苦辛之实食之已疟”,当时已用麦曲治疗胃肠病,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叔展曰:“有麦曲乎? 曰:无,有山穷乎?曰:无。何鱼腹疾奈何?”后来医生认为酿母  相似文献   

5.
<正> “食气”一词原出自《黄帝内经》一书,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如“精食气”,“壮火食气”,《素问·经脉别论》亦有“食气入胃”之说。对于“食气”一词的解释,在古代医籍中有几种说法:如《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言:“精承化养则食气,精若化生则不食气”又言:“气生壮火,故云壮火食气”。明·马元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言:“食气者,谷气也”,又言:“惟壮火能食人之气,此壮火之所以能散吾人之气也”。张景岳在《类经》中言:“壮火散气,故云食气”。清·恽铁樵言:“壮火盛极将衰之候,故气衰而食气”。这是自唐代以后一些医家的注解。归纳起来,对于“食气”的解释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释为精能饲养气,也作  相似文献   

6.
代晓红 《中国中医急症》2013,(11):1976-1977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见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随其所得而攻之”是仲景在开篇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治疗原则。自古历代注家对这一条的含义有多方面的注解。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指出“无形之邪人结于脏,必有所聚,水、血、痰、食皆邪薮也。如渴者,水于热得.而热结在水,故与猪苓汤利其水,而热亦除;若有食者,食与热得,而热结在食,则承气汤下其食,而热亦去。  相似文献   

7.
1 《内经》揭示了针灸疗法的渊源《内经》从地理学的角度阐述了中医各种治法的渊源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曰 :“砭石者 ,亦从东方来。……毒药者 ,亦从西方来。……灸者 ,亦从北方来。……九针者 ,亦从南方来。……导引按者 ,亦从中央出也。”这些治疗方法的产生 ,与当地的气候环境、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疾病性质有密切关系。如“砭石”来源于东方是因为“东方之域 ,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 ,海滨傍水 ,其民食鱼而嗜咸 ,皆安其处 ,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 ,盐者胜血 ,故其民皆黑色疏理 ,其病皆为痈疡 ,其治宜砭石。” ;“灸”来源于…  相似文献   

8.
由于“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所以重视五输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探寻经旨,可以发见《内经》五输治疗思想有如下特点:一、应用范围广泛经中言治多为五输取穴。如《灵枢·厥病》:“肝心痛,取之行间,太冲”、“肺心痛,取之鱼际,太渊”,所取之穴皆为五输中的经穴。类此经中例证颇多,不必悉列。《素问·离合真邪论》更明确指出:“有余不足刺诸经荣输脏输也。”五输取穴所以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是由于它们分布于四末,而“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  相似文献   

9.
<正> 《内经》有很多论述,类乎进化论的基本观点,现粗略地归纳如下:一、变异学说。达尔文认为外界坏境是产生变异的原因。《内经》也有相似的论述,如:《素问·五脏生成篇》云:“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槁而毛  相似文献   

10.
<正> 许多古代中医文献中都有关于“蜜反葱”的记载。如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写道:“食生葱即啖蜜,变作下利;食烧葱饼啖蜜,壅气而死”。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蜜反生葱”。清代黄宫绣的《本草求真》更明确指出:“葱同蜜食如何杀人,以蜜性最胀,葱性最发,而不可解矣,不死何待?”在现代的中医药著作中也屡见有“蜜反葱”的记载,如成都中医学院主编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之一的《中药学》,就提到“蜜反生葱”和  相似文献   

11.
“泣”是《内经》中常见的字,其用法主要有二:一是指涕泣而言。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上虚下实,涕泣俱出矣”。又如《灵枢·口问》说:“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这里的泣很明显是指眼泪而言。二是在《内经》中,还见另外一种用法,即常与“凝泣”“血泣”并用,而且颇为多见,尤其多见于《素问》。《素问·五脏生成》凡二见,如“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血……凝于脉为泣”。  相似文献   

12.
<正> 汗牛充栋的中医著作不可能皆经验家言,其中猜度臆断、不切实际者也并非鲜见。如书载一孕妇难产,一医说是胎儿的手抓住了孕妇的心脏,于是找准穴位,一针下去,孕妇顺利生产,还说查胎儿的手果然有针刺的痕迹。针刺治难产是中医经验,然“手抓心”之说,纯属无稽之谈。又如《神农本草经》说泽泻久服令人身轻,可以行走水上;《典术》更添枝加叶说能日行五百里。再如《千金要方》说:“妊娠食兔肉令子无声音并缺唇,食鸡肉糯米令子多寸白虫,食鳖令子项短”,其“房中补益篇”谓能御十二女而不施泄者,令人不老,等等。类似陈陈相因的猜度之辞,即使在医史名著里也不乏其例。  相似文献   

13.
许红琳  袁立霞 《新中医》2016,48(10):168-169
正鼓胀为中医学"风、痨、鼓、膈"四大顽症之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征。《灵枢·水胀》云:"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鼓胀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鼓胀。"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虽未提及鼓胀病名,其所述"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脾水者,其腹  相似文献   

14.
“坐”字在《伤寒论》中凡五见,各家注解不一,笔者体会,有如下数种:(一)作动词,用坐字本意,《说文》“坐,行止也。”“坐”作行止解,与站立相对。如《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论语·先进》“冉有公西华侍坐。”等皆用此意。《伤寒论·平脉法》中说:“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对此二个“坐”字,各家都以动词作解,并无疑意。如成无已、张隐庵,章虚谷等皆持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曰:“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原文中“在脏”即在里;“攻”,当“治”解;“所得”,是相结合之意。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指出:“无形之邪,入结于脏,必有所据,水、血、痰、食,皆邪薮也,如渴者,水与热得,而热结在水,故与猪苓汤,利其水,而热亦除”。这就是说,外邪侵入体内,往往  相似文献   

16.
药物过敏是现代医学的名称,早在隋·《巢氏病源》就有类似的记载,如风毒邪候:“其先亦痛飙热,肿上生瘭浆,如火灼是也。”明·《疡医证治准绳》云:“专游风毒,此炽热在内。或多食辛辣厚味,或服食金石刚刘太过,以致热壅上焦,气血沸腾而生。”这说明食物及药物皆可引起过敏病症,还阐述了发病机理,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治疗药物性皮炎3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在《内经》的理论体系中,阴阳五行学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黄老思想亦占有重要的地位。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故其民曰朴。”“朴”是道家术语,可见于《老子》五十七章:“故圣人云……而我无欲而民自朴。”又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被发缓行,以使志生。”“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灵枢·通天》:“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黄老思想。不仅如此,《内经》有些句子,甚至是直接摘自《老子·道德经》。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故美其食,安  相似文献   

18.
《素问·病能论》云:“有病怒狂,此病安生?歧伯曰:生于阳也。帝曰:阳何以使人狂?歧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阳厥……治之奈何?歧伯曰:夺其食即已。”关于“夺其食”,历代医家见仁见智,解释不一,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从“食”字立论,释为“节制、禁止饮食”。如王冰“节去其食”;马莳释为“减其食”;姚止庵谓“禁勿令食”;现今《索问今释》同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在祖国医学属于消渴的范围。消渴之名,首见《内经》。《素问.阴阳别论》篇说:“二阳结谓之消”。《灵枢.五变论》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并指出“胃热则消谷,消谷故善饥”的理论。消渴有两种不同涵义。如《伤寒论》中的消渴,是指口渴欲饮水而言;《金匮要略》则立消渴专篇,提出“三消”症状及补肾治法。到了唐宋以后,如《外台秘要·消渴消中》篇引《古今录验》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说:“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儒门事亲。刘完  相似文献   

20.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出自《黄帝內经素问·藏气法时论》,虽寥寥数字,却寓有深意。兹就此作一简要分析,不当之处恳请指正。“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历代许多《內经》注家都曾有过解释,但说法不一,大致有下列几种看法。 1.认为是肝志急,如吴昆云:“肝为将军之官,志怒而急.急则自伤而苦之矣。宜食甘以缓之,则急者可平也” (《吴注黄帝內经素问》)。 2.认为是肝脉弦急,如马莳云:“然肝脉主弦,最苦在急,急则肝病也。惟甘性缓,急食甘以缓之”(《黄帝內经素问注证发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