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为研究C·肉毒杀鼠素对达乌尔黄鼠的毒力,找到一种新的杀灭达乌尔黄鼠的有效药物,进行了C·肉毒杀鼠素的LD_(50)测定。方法 随机分组,霍思氏法直接灌胃。结果 C·肉毒杀鼠素对达乌尔黄鼠有较强的毒性(LD_(50)为6.81 μl/kg)。结论 C·肉毒杀鼠素可以用做草原大面积灭鼠的首选药。  相似文献   

2.
C型肉毒杀鼠素和敌鼠钠盐毒饵杀灭啮齿动物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次试验采用C型肉毒杀鼠素和敌鼠钠盐毒饵对有栖鼠类和野外小型啮齿动物进行杀灭效果比较。室内选200个房间分两个杀灭区,分放两种毒饵,野外选面积26公顷,以天然屏幕分两个杀灭区,分放两种毒饵。室内用方块法调查灭效,杀鼠素毒饵灭效92.81%,敌鼠钠盐毒饵灭效90.18%,九格法调查,杀鼠素毒饵灭效90.685,敌鼠钠盐毒饵灭效90.12%,P〉0.05。  相似文献   

3.
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以下简称黄鼠)是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主要储存宿主。大面积杀灭是降低其数量的主要措施之一。目前国内采用的杀灭方法很多,但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能使灭鼠效果得以长期巩固有待进一步研究。笔者  相似文献   

4.
包头地区自1982年证实为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后,10多年坚持以杀灭主要宿主长爪沙鼠为主的大面积灭鼠工作,灭鼠时间多集中在初冬季节。此间,疫源地内分布的达乌尔黄鼠正处在冬眠期,灭鼠对其种群影响甚微,致使其种群密度渐增,分布范围扩大,在啮齿类群落中构成比逐年增高。因此,为预防动物鼠疫发生与流行,控制黄鼠种群数量已成为必然。为了选择有效的药物和使用浓度及投饵量,我们于1999年5月进行了药物毒杀黄鼠的现场试验。1 试验场地 试验地位于包头市西30km、包兰铁路北,乌拉山山前坡麓地带。植被优势种为本氏…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对鼠疫的保存和传播机制,以及对该蚤的杀灭,都必须在实验室内大量饲养。如用其主要寄主达乌尔黄鼠饲养,黄鼠来源有很大困难。因此比较了该蚤的饲养条件,以便寻找简便的饲养方法。  相似文献   

6.
以DDVP缓释剂药丸在实验室及野外对不同变态期的长尾黄鼠寄生蚤进行了杀灭试验。在实验室DDVP缓释剂药丸对长尾黄鼠寄生蚤的卵、幼虫、成蚤的杀灭率均为100%,蛹为90%;在野外,将该药丸投放于长尾黄鼠洞道中,施药面积约10公顷。施药后,体、巢蚤指数及其幼虫指数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即实验区的平均体蚤、巢蚤、幼虫指数分别由施药前的5.8、46.7、10.2下降到施药43天后的2.5、2.8、0.8;对照区的体蚤、巢蚤、幼虫指数分别由4.1、20.3、7.3上升或下降到6.8、9.8、5.5。差异均十分显著(P<0.01)。作者认为DDVP缓释剂对长尾黄鼠寄生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杀虫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长尾黄鼠(简称黄鼠)带鼠疫菌越冬实验,分析黄鼠是否存在带菌越冬的可能性,为探讨鼠疫菌在黄鼠体内越冬保存提供依据.方法 在2006年9月至2007年4月和2007年9月至2008年4月,于新疆乌苏古尔图鼠疫自然疫源地内,在自然条件下模拟黄鼠带菌越冬过程,按1000万个菌/鼠,将鼠疫菌注射到178只黄鼠鼠鼷部皮下,进行黄鼠人工感染.将感染鼠疫菌的黄鼠置于鼠疫疫源地内人工修建的全黑(温度:1~5℃)地下室(距离地面下2 m)内,使其与外环境的黄鼠同步自然冬眠,待次年4月自然醒眠后,观察存活黄鼠体内的带菌情况.结果 接种鼠疫菌的178只黄鼠,经过6个多月的冬眠期(当年的10月至下年的4月),醒眠后存活鼠68只,其余110只未度过冬眠期全部死亡,存活率为38.2%(68/178).未完成整个冬眠期死亡的110只黄鼠进行解剖和脏器鼠疫菌培养,67只阴性(-),43只阳性(+),阳性牢为39.1%(43/110).在这些鼠疫菌阳性鼠中,可见明显的肺充血水肿,心、肝、脾、肾及注射部位可见明显出血性炎症等病理改变;阴性鼠未见任何病理改变.完成整个冬眠期醒眠后存活的黄鼠,正常饲养20 d后处死,经解剖观察,脏器中未见任何病理改变;取心、肝、脾、肺等脏器及注射部位进行鼠疫菌培养,全部呈阴性(-);抗体检查阳性率为69.1%(47/68),抗体滴度范围主要在1:32~1:64.结论 黄鼠可以带菌冬眠,但带菌过程未能覆盖整个冬眠期,呈不完全迁延性带菌过程;完成整个冬眠期存活的黄鼠未能检出鼠疫菌,表明黄鼠不能带菌越冬.  相似文献   

8.
益必添(Esbiothrin简称EBT),是一种最优化的丙烯菊酯异构体比例组合的产品,具有极强的触杀和薰杀性;对雄性小白鼠的LD_(50)为263mg/kg。近年来,国内广泛用于蚊、蝇、蜚蠊等害虫的防制并收到理想效果,但用于毒杀跳蚤尚乏报道。本文就EBT对方形黄鼠蚤速杀及特效进行了室内实验,为现场防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3S"技术在达乌尔黄鼠疫源地鼠疫监测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实时、动态掌握鼠疫监测的相关信息,及时发现疫情、处理疫情,提高鼠疫监测工作科技含量,把"3S"先进技术引入到鼠疫监测工作中。方法用GIS软件,通过数字化仪输入图层,建成图层集。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表格建立鼠疫相关数据库。用SAS软件建立前瞻性预测预报数学模型。结果建成达乌尔黄鼠疫源地鼠疫相关数据库;建成达乌尔黄鼠疫源地多个图层集;建成达乌尔黄鼠疫源地预测预报数学模型;达乌尔黄鼠疫源地现场工作中应用:预测2006~2008年每年通榆境内黄鼠数量30~37万只左右;2006~2008年通榆没有发生鼠疫流行的可能;指出了设置鼠疫监测点的最佳地点。结论应用GIS、GPS建立一套完整的可视开发界面的管理系统和前瞻性预测预报数学模型,经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现场应用,对鼠疫监测、防治等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具有较大的开发和利用潜能,可在国内其它各类鼠疫疫源地内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吉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不同地理景观类型及地理生态环境中黄鼠数量及分布,确定黄鼠最适生存环境。方法在鼠疫自然疫源地按生态环境面积的0.5%分层抽样,对黄鼠分布范围及黄鼠数量进行调查。结果黄鼠平均密度为0.27只/hm~2,低于常规监测水平(0.64只/hm~2);固定沙丘黄鼠数量较高,鼠密度为0.92只/hm~2;草原和林地黄鼠数量次之,鼠密度分别为0.46、0.44只/hm~Z;耕地黄鼠数量最低,鼠密度为0.13只/hm~2。结论吉林省黄鼠数量处于较低水平;耕地景观黄鼠以沙坨耕地、坟地和撂荒地为主要栖息地;草原景观黄鼠以沙性草原和丘麓台地草原为主要居住场所;黄鼠密度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聚集性。  相似文献   

11.
C型肉毒梭菌毒素对小白鼠的毒力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研究C型肉毒梭菌毒素的毒力情况,进行了C型肉毒梭菌毒素对小白鼠的LD50测定。方法:随机分组,直接灌胃法。结果:C型肉毒梭菌毒素对小白鼠LD50为0.147ml/kg。结论:该毒素对小白鼠有较强的毒性,建议推广应用灭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湖北省2009年和2010年小型灭螺工程进行绩效评价, 探索不同地区最优效益工程的灭螺措施。方法 参照血吸虫病防治有关指标体系, 对湖北省小型灭螺工程费用?效益、 费用?效果及费用?效用进行评价。结果 183项小型灭螺工程灭螺覆盖率为40.15%, 有螺面积下降率为32.86%。单位面积灭螺费用为0.39元/m2 , 有螺面积下降1%的费用为67.34万元。总效益为15 554.14万元 , 总效益费用比为7.03; 净效益为13 341.44万元, 净效益费用比为6.03; 政府与工程单位投资比为1∶2.11。结论 小型灭螺工程短期效果明显, 效益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国产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系统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本研究是多中心、前瞻性、自身对照的研究设计。在4家医院入选98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内OCT检查。使用了两种OCT系统,一种是目前临床应用的Light lab C7 OCT系统(美国,雅培公司),另一种为国产OCT系统(中国,南京沃福曼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每例患者的靶血管需接受两种OCT检查,使用的先后顺序依据研究随机号码决定。主要研究终点为清晰成像长度(CIL)>24 mm的比例,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支架内最小管腔直径(MLD)、支架内最小管腔面积(MLA)、冠状动脉内边缘夹层、组织脱垂和贴壁不良等,安全性终点包括器械成功率及术中并发症发生率。结果98例患者中50例患者首先进行国产OCT系统检查,48例患者首先进行Light lab C7 OCT系统检查,随机均衡分配。国产OCT系统与Light lab C7 OCT系统首先检查患者比例[50(51.0%)比48(49.0%)],器械成功率[98(100.0%)比98(100.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99)。两种OCT系统检查的时间间隔为(5.0±0.5)min,两种OCT系统的成像导管送入和退出靶血管过程顺利,无操作故障,检查过程中均无心绞痛、心律失常、夹层及血栓等并发症发生。同一靶血管先后应用国产OCT系统和Light lab C7 OCT系统检查,均获得了清晰的血管影像。国产OCT系统与Light lab C7 OCT系统检查患者CIL>24 mm比例[96(98.0%)比96(98.0%),P>0.999]、CIL[(41.6±8.8)mm比(40.8±9.3)mm,P=0.691]、清晰支架长度[(20.3±3.8)mm比(20.8±3.6)mm,P=0.477]、MLD[(2.5±0.4)mm比(2.6±0.5)mm,P=0.341]、MLA[(5.8±2.1)mm^2比(5.9±1.9)mm^2,P=0.85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国产OCT系统与Light lab C7 OCT系统检查冠状动脉内微结构的变化,支架边缘夹层[1(1.0%)比1(1.0%)]、组织脱垂[42(42.9%)比42(42.9%)]和贴壁不良[44(44.9%)比44(44.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99)。结论国产OCT系统安全性和有效性与Light lab C7 OCT系统相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目的 评价江滩型流行区实施血防中长期规划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 探讨进一步巩固血防成果的对策, 为江滩 地区阻断和消除血吸虫病提供有效路径。 方法 方法 采用前瞻性现场研究方法, 选取江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镇江市丹徒 区, 根据其血吸虫病流行程度, 实施渐进式的 “重点村→重点环境→重点水域” 血防综合治理。连续开展居民病情、 家畜 病情和环境螺情调查, 并收集防治措施实施情况。分析比较实施中长期规划前后病情和螺情控制效果, 并绘制居民感染 率、 家畜感染率和钉螺感染率的变化图。 结果 结果 2005-2014年丹徒区共实施河道混凝土硬化护坡16.84 km, 修建沉螺池 9个, 改建涵闸10座, 建设家畜圈养畜舍3.85 hm2 , 开展家畜查治2.95万头次, 淘汰耕牛170头, 养鱼灭螺4 930 hm2 , 整理 与涝渍改良土地1 560.00 hm2 , 建设抑螺防病林376.00 hm2 , 开展钉螺调查19 364.80 hm2 , 药物灭螺4 694.60 hm2 , 查、 治病 20.79万人次, 建造三格式无害化厕所6.91万座, 发放血防宣传材料28.22万份, 防护用品1.97万人份, 树立血防警示标志 958个, 张贴或悬挂血防宣传标语5 425条。血防中长期规划项目实施后居民感染率、 牛感染率和钉螺感染率呈逐年下 降态势, 分别由2005年的0.08%、 1.28%和0.13%下降为0; 钉螺面积和感染螺面积由2005年的284.34 hm2 和55.10 hm2 下 降到73.60 hm2 和0, 分别下降了74.12%和100%。2005-2014年羊的感染率呈波动状态, 2005年粪检阳性率为1.13%, 2007-2008年为0, 2009-2012年回升到0.25%~0.95%, 2013-2014年为0。2005-2010年牛的存栏数逐年减少, 2011年后 小幅增加, 总体平稳; 2006年后羊的存栏数逐年增加, 到2010年达最高峰, 2011年起呈下降趋势, 与当地羊的血吸虫感染 率波动基本一致。 结论 结论 江滩地区采取持续、 渐进式的 “重点村→重点环境→重点水域” 血防综合治理是控制血吸虫病 的有效路径, 但这类地区疫情极易反复, 要进一步巩固血防成果, 必须加强防控羊和滩地野生动物等传染源对血吸虫病 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杀鼠灵毒饵一次性饱和投毒法灭鼠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杀鼠灵毒饵灭鼠一般采用连续投毒 3~ 10 d的方法进行 ,根据青海省格尔木地区低温、干燥的气候特点 ,本试验首次使用 0 .0 2 5 %小麦粘附杀鼠灵毒饵一次性饱和投毒法灭鼠 ,室内每间房屋 (15 m2 )投毒饵 3堆 (每堆 30 g) ;粮库、饮食场所、办公区、居民区等地采用毒饵盒投放 ;室外采用砖砌毒饵站 ,每 2 0 m投放一毒饵站 ,每站 10 0~ 15 0 g,在鼠类活动频繁、密度高的地方可投放 2 0 0~ 30 0 g。用鼠迹方块法和鼠迹九格法调查灭鼠效果分别为 81.2 3%和 87.13% ,说明小麦粘附杀鼠灵毒饵一次性饱和投毒法杀灭家栖鼠类效果较好 ,可用于城市大面积灭鼠  相似文献   

16.
Phleboviruses are arboviruses transmitted by sand flies, mosquitoes and ticks. Some sand fly-borne phleboviruses cause illnesses in humans, such as the summer fevers caused by the Sicilian and Naples viruses or meningitis caused by the Toscana virus. Indeed, traces of several phleboviral infections have been serologically detected in domestic animals, but their potential pathogenic role in vertebrates other than humans is still unclear, as is the role of vertebrates as potential reservoirs of these viruses. In this study, we report the results of a serological survey performed on domestic animals sampled in Northern Italy, against four phleboviruses isolated from sand flies in the same area. The sera of 23 dogs, 165 sheep and 23 goats were tested with a virus neutralization assay for Toscana virus, Fermo virus, Ponticelli I virus and Ponticelli III virus.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gainst one or more phleboviruses were detected in four out of 23 dogs, 31 out of 165 sheep and 12 out of 23 goats. This study shows preliminary evidence for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phleboviral infections in different animal species, highlighting the potential infection of the Toscana virus in dogs and the Fermo virus in goats.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黄陵县克山病8年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目的 观察陕西省黄陵县1995~2002年克山病病情变化。方法 在黄陵县的6个重病村设立监测点,全体居民均为监测对象,同时对全县慢型克山病(慢克)的发病情况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点3~15岁儿童内环境硒水平进行监测。结果 (1)6个监测点8年共检出慢克病人20例,潜在型克山病病人(潜克)282例,新发潜克病人14例。1995、1997、1999、2000和2002年克山病的检出率分别为4.3%、3.6%、7.5%、8,0%和8.5%;患病率为1.0%、2.4%、3.2%、3.6%和2.0%;潜在型克山病的新发生率为55.6/万、53.5/万、19.5/万、o/万和25/万;(2)8年全县共确诊慢克病人62例,死亡22例,15例死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7例死于猝死;(3)监测点3~15岁儿童发硒与非病区儿童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陕西省黄陵县监测点克山病的检出率呈缓慢上升态势,发病率呈平稳态势,但潜在型克山病仍有新发。  相似文献   

18.
青海动物棘球绦虫感染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 1999年分别对青海青南高原区、祁连山地和河湟谷地区及柴达木盆地三个不同地形区的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棘球绦虫的感染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在终宿主动物犬、狼、狐和猫的小肠内发现细粒棘球绦虫感染 ,也在犬和狐小肠中证实存在多房棘球绦虫感染。在 4种家养的中间宿主动物绵羊、牦牛、山羊和猪体内发现细粒棘球蚴的感染 ,也在黑唇鼠兔、灰尾兔和灰仓鼠 3种野生的中间宿主动物证实存在泡球蚴的感染。显示青海两种棘球绦虫的宿主动物种类较多 ,且主要终宿主 (犬 )和中间宿主 (绵羊、牦牛 )的棘球绦虫和棘球蚴的感染率都很高。提示青海三个不同地形区内均存在细粒棘球绦虫的家养和野生食肉动物 /家养或野生食草动物之间的生活史循环链和多房棘球绦虫的家养和野生食肉动物 /野生啮齿类动物之间的生活史循环链。  相似文献   

19.
甘南藏族自治州中间宿主牦牛、绵羊棘球蚴感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甘南藏族自治州中间宿主棘球蚴感染状况,为本地区包虫病的传播动力学研究及开展大规模包虫病防治做好前期工作。方法对碌曲县和玛曲县当地牦牛、绵羊作包虫病病原学检查,记录囊肿大小、数量、寄生部位及性质等,并用10%甲醛溶液固定,做病理切片检查。结果剖检绵羊4309头,细粒棘球蚴感染率为10.61%(457/4309),多房棘球蚴感染率为0.14%(6/4309);剖检牦牛3645头,细粒棘球蚴感染率为9.16%(334/3645),多房棘球蚴感染率为0.14%(5/3645)。结论该地区牦牛及绵羊细粒棘球蚴感染率较高,并有多房棘球蚴感染。  相似文献   

20.
Coxiella burnetii, the agent of Q fever, is an intracellular bacterial pathogen. It has a nearly cosmopolitan distribution. We conducted a serological survey of domestic sheep herds for infections with C. burnetii in Wyoming following reports of abortion and open ewes. Based on the serologic evidence, there was no link between reproductive problems and exposure to C. burnetii. However, the overall prevalence of C. burnetii in WY sheep was 7%,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agent is present in the environment and could pose a threat to public heal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