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经络之说,肇于灵素,这是中医学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在生理上,疾病的发生上,诊断上和治疗上,大都要涉及它,尤其是针灸更离不开它,所以经络在中医学术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历来研究经络的医家或学者,代不乏人,但还是有些问题未彻底解决,因此经络的研究,迄今仍是一个饶有兴趣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介绍浙派针灸传承历史及代表性针灸法源流。[方法] 采用传统医史文献整理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浙派针灸历史文献,梳理了浙派针灸传承历史,并整理考订了具有代表性的针灸法及其源流。[结果] 中医学至今已发展了数千年,根据不同学术特点或地域形成了许多流派,浙派中医自古以来在中医史上就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浙派针灸在理论和针法灸法上均有重大贡献。从时间发展上看,从古代到现代,不断涌现出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这些都没有因为历史原因而受影响。从针法灸法的源流来看,浙派针灸以浙北和浙中为发展中心,有名的医家大多集中于此,如凌氏、严氏、施氏、盛氏等。浙派各医家均有各自的特色,有的善用针法,有的善用灸法,有的擅长针药结合,这些形成了浙派针灸百花齐放的优势。[结论] 研究浙派针灸传承历史及针灸法源流对浙派针灸后世医家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对发展浙派针灸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西学东渐,传统文化日渐式微。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近代上海针灸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近代上海针灸界在逆境中谋求发展,形成了以陆瘦燕、杨永璇、黄鸿舫、方慎盦、党波平等为代表的沪上针灸名家及流派,其学术思想和诊疗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一时期上海针灸学术的发展状况。文章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对上述医家学术思想进行分析,发现其学术发展总体呈现两大共性特点,一是继承发扬传统,一是力图改革创新。综合诸家学术思想及诊疗特色,可见其在针灸学理论、临床诊疗及治疗方法上呈现以下三方面特点:一是学宗经典,法有渊源;二是重视经络,强调切诊;三是治疗技术,各有千秋。以此为切入点,可管窥近代上海针灸学术的发展状况之一斑。  相似文献   

4.
钱玉梅 《医学综述》2008,14(1):144-145
面瘫即颜面神经麻痹,中医上称之为"口僻"。中医学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口僻。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症状,其治疗方法主要分中医和西医两大类,文章就中医治疗方法中的针灸治疗进行探讨,着重综述针灸治疗的时机、针灸取穴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系统梳理和考察经络理论的学术轨迹,并进行断代,可以将其分为五个阶段:理论起源、多元发展、重构统论、矛盾冲突、反思回归。其中关键性事件和观点有:经过先秦时期的酝酿,西汉初年淳于意提出经脉概念;《内经》时代经络理论呈现了多元化发展;《圣济总录》以“经脉统论”重构经络学术框架并影响至今;西学东渐后,学术界对经络理论的理解陷入了冲突和困惑之中;承淡安先生等在反思中重塑经络理论价值,并回归传统学术轨迹。经络理论的断代研究,清晰呈现了经络理论内涵的演变轨迹和过程,可为当代经络理论的诠释与应用、形态基础的研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6.
中医各家学说以中医学术流派为经 ,以历代著名医家学术成就及临床经验 ,用药特色 ,治学特点与方法 ,医家之间学术思想的相互影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为核心 ,以中医主要学说的形成发展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为学习要点。由于内容较多 ,涉及范围广 ,知识面较宽 ,学习难度较大 ;因此谈谈学习中医各家学说的方法 ,以冀对初学者有所裨益。1 掌握中医基本理论 ,博览百家学说中医基本理论是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理论的高度概括和集中。熟练掌握中医基本理论对于掌握中医各种学说如脾胃学说、归经学说、经络学说、肾命学说、痰饮学说、病机理论等具有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旴江医学著名医家有关针灸文献的整理,探讨旴江医学针灸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对中医针灸的影响.浅析盱江医学在针灸理论和临床应用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安医家对针灸理论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汪机提出“灸治疮疡”“治病无定穴”理论;吴崑将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相结合,按照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分别取五输穴,且补注《金针赋》;郑梅涧提出“开风路针”“破皮针”“气针”之三针说,编写针灸歌赋;徐春甫倡导针药并用,尤其推崇灸法;王国瑞提出“穴法相应三十七穴”,首创“透穴针刺”法。新安医家针灸学术思想对丰富针灸学术理论和指导临床实践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溯源病机入手,阐释病机与经络病机之间的关系,指出认识“经络病机”要以认识“病机”为基础。通过追溯经络病机理论从春秋战国秦汉、晋隋唐、宋金元、明清等时期的理论发展,呈现出经络病机理论随经络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通过对近现代医家对经络病机的研究,梳理出现代对经络病机学理论传承不足的问题,提出经络病机是针灸理论的重要内容,亟需传承与发展,特别是杨介宾先生经络病机学思想对中医病机理论传承与实践有深远影响,应当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经络病机要素与逻辑顺理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对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诸方面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针灸学中更具有独特地位。自30年代开始,我国的科学、医疗工作者就对经络的功能及其实质进行探讨。解放后,党的中医政策使得中医中药和针灸经络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1979年和1984年我国两届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近年来针灸、针麻、经络研究的新成果。目前认为,经络实质的研究,是针灸针麻原理研究的关键所在,而循经感传作为经络的主要  相似文献   

11.
论大承气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深入研习了<伤寒论>全部有关大承气汤条文的论述和历代医家的注释,对后世温病学家对该方的应用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现代医学对大承气汤证候的认识,结合作者的临床应用体会,总结出大承气汤主要是通过通大便达到泄热的目的及先进的救阴学术思想,适用于因热邪引起的大便燥结性肠梗阻和不完全性肠梗阻,在临床应用上对病机要分析透彻,对病位要判断准确,方能收桴鼓之效.  相似文献   

12.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以“络病证治”为总纲,以“脉络学说”“气络学说”为两翼的中医络病理论体系就是传承了历代医家关于络病的学术思想、理论观点、临证经验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系统构建的创新理论,开辟了临床重大疾病防治的新途径。以络病理论为指导,以现代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为基石,将临床有效组方转化为系列中药创新药物,在病毒类呼吸系统传染病、微血管病变、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疾病防治及抗衰老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3.
妊娠恶阻为妊娠早期的常见病,相比于西医的对症、支持疗法,中医治疗妊娠恶阻方法颇多。通过文献整理研究,总结了中医临床上常用治疗妊娠恶阻的方法,包括中药口服、针刺、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等中医外治法。并将现代医家的治疗经验及临床实验进行汇总。经过大量临床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中医治疗妊娠恶阻临床疗效显著,且未见不良反应,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从临床视角对民国时期针灸文献加以研究,发现在西学引入的背景下,近代针灸临床呈现出中西并用的思维取向,表现为在疾病分类命名、病因病理解说、治疗机理阐释等方面,将中医与解剖、生理、神经、内分泌等近代西学知识杂合并用.在操作层面则呈现出新旧并举的技术特点,表现为在施术前准备方面,或提倡消毒,或推崇古法;在取穴方面,或沿袭传统,或依据神经传导等西学知识而自创新穴;在手法方面,在保留传统的同时创用新手法或提出新要求等.这些取向和特点对现代针灸学术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弘扬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中医药管理局组织遴选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本文对首届(2017年)100名全国名中医的年龄、地域、专业和学术特点进行分析,为名中医学术思想研究提供参考。本次获评的全国名中医中,男性88人,女性12人;年龄最大的96岁,最小的59岁,平均年龄76岁;专业涵盖中医内、外、妇、儿、骨科、肿瘤科、皮肤科、男科、中西医结合、中药、针灸、民族医药等,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覆盖了中医药具有临床优势的诸多方向。  相似文献   

16.
邓老认为:铁杆中医,不是中医与西医结合,而是中医与现代尖端科学结合。中医学就是尖端科学,两个尖端科学结合,那就是更高的医学。关于中医传承与创新,邓老说要学习好中医,就要从经典入手,因为经典是中医学之根,是后世各家学说之源头,必须下一番工夫才能学好。而要学习好经典,还必须注重临床实践。临床实践是中医的生命线,离开临床实践,中医就寸步难行。此外,中医也要与时俱进,西医的检查手段,西医可以用,中医也可以用,用‘拿来主义’的办法,补充中医的不足,中医也是这么发展过来的。要发展中医,就必须把中医教育办好,要抓紧抢救老中医学术经验,办学要多样化。  相似文献   

17.
During the one hundred years and more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18th century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19th century, about 16 Chinese doctors, at the invitation of Japanese, went to Japan successively by trade ships to practice medicine and teach Chinese medicine. They also conducted academic exchanges with Japanese doctors. Because both the Japanese authorities of that time and the emperor of Qing dynasty implemented the policy of closing the country, they could only do things in certain areas within limited time. By consulting a vast amount of data and following the footprints of some of the Chinese doctors in Japan, the author has got things into shape about the comings and goings of the doctors who went to Japan during the century and their activities, with the stressed point laid on the achievements of such influential doctors as Zhu Laizhang, Zhu Zizhang, Zhou Qilai, Zhao Songyang, Li Renshan, Hu Zhaoxin and so on.  相似文献   

18.
18世纪初至19世纪初的100年间,16位中国医师先后随商船旅日,行医授徒,并与日本医师进行学术交流。由于日本当局与清朝皇帝实行锁国政策,他们的活动范围、时间受到了限制。笔者在日本查阅了大量资料,踏寻了几位旅日医师的足迹,理清了这一个多世纪头绪纷繁的人员往来和交流活动,重点介绍了影响较大的朱来章、朱子章、周歧来、赵松阳、李仁山、胡兆新等人的事迹。  相似文献   

19.
近代湖南的中医界人士开办了十余所中医学校。他们参照西方教育形式,自行编印教材,聘请名医执教,授课以中医经典著作为主,兼顾西医内容,注重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训练。这些为湖南现代中医学校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经验,某些方面直到今天依然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中西医结合研究领域,吴咸中院士主要贡献包括:一是通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新体系。吴咸中教授以"肯定疗效,探索规律,改革剂型,研究机制"为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总思路及基本内容,形成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诊断体系,世界卫生组织曾认定中西医结合急腹症为中国5个世界领先的医学项目之一,确立了中国中西医结合急腹症治疗学的完整体系和学术地位。二是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疑难急性疾病上取得重要突破。特别是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重症急性胰腺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多脏器衰竭(MODS/MOF)等腹部疑难危重症疾病,大大降低了病死率。三是首倡"以‘法’为突破口,抓‘法’求‘理’"的研究思路,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的发展。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吴咸中教授对通里攻下法、活血化瘀法、清热解毒法及理气开郁法等代表方剂进行了长期的实验研究,并且从单个治则研究转向不同治则之间的协同或增效作用的研究,预计在"十一五"及"十二五"期间能取得重大进展。四是形成药物疗法、手术疗法与微创技术三者完美结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在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吴咸中教授始终把继承、创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指出中医和西医的结合、医学和药学的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结合是学科创新发展的根本。五是创建国家级重点学科,造就创新型学术团队。在吴咸中院士的直接领导下,长期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中西医结合专家共同奋斗、和谐交替、持续发展的局面。吴咸中教授先后培养硕、博士近百名,他所领导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先后入选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和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建设项目,成为全国中西医结合学界最富活力且最有影响的学科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