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食管胃连接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的结构及功能调节非常复杂.一般认为,人EGJ由食管下括约肌、远端食管以及胃底平滑肌形成的his角结构等共同形成,而人食管下括约肌又有别于大多数哺乳动物,由内层大弯侧套索纤维和小弯侧钩状纤维构成.红霉素(erythromycin)是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也是一种胃动素受体激动剂[1].本研究应用离体组织张力测定技术,探讨红霉素对人EGJ各类环行平滑肌张力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2.
西沙必利是一种新型的胃动力性药物,通过肠肌层神经丛释放乙酰胆碱而起作用,其效果比甲氧氯普胺强100倍,可增强胃部收缩,增加胃的张力,改善胃窦部和十二指肠的协调作用,加速胃排空,缩短胃肠道内半固体或固体食物的转运时间,且无抗多巴胺副作用。可用于糖尿病性胃麻痹、胃手术后、胃溃疡、慢性胃炎、胃食管返流、返流性食管炎、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障碍及全身性神经肌肉疾病所致胃排空延迟的疾病。  相似文献   

3.
刘金萍 《中国药业》1999,8(3):31-32
西沙必利是5羟色胺节4(5HT)受体的激动剂,大剂量时有拮抗5HT_3受体的作用.对整个消化道动力均有作用.能增加食管下端括约肌的张力,促进胃、肠的蠕动和协调性,西沙必利已广泛应用于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轻瘫综合症及胃溃疡等症的治疗.本文就近来报道的不良反应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反流性食管炎(RE)是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LES)功能失调,胃内容物进入食管下段,损伤该处粘膜,导致病人出现烧心等临床症状和食管粘膜炎症性病变的疾病。部分患者并可产生食管溃疡和狭窄,统称为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一般认为约占人群中发病率的5~10%左右。1病因、发病机理LES位于胃、食管交界处上方,组成食管下端高压带,长度约为2~4cm,其中部分位于膈肌下方。由于食管腔内压低于胃腔内压,LES为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起到重要的屏障作用。即使有腹压增高,亦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而致LES压力相应升高,从而避兔胃…  相似文献   

5.
任秀梅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7):2629-2631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消化内科就诊的患者1 200例,其中GERD患者99例为观察组,另选择99例非GERD患者为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及食管、胃内压测定等方法分析GERD患者各相关危险因素.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食管下括约肌的平均压力(LESP)、食管下括约肌长度(LESL)、胃内压(GP)、屏障压(LESP-GP)及LESP/GP等指标.结果 1200例参加问卷调查的患者中,共确诊GERD患者99例,比例为8.2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常进食过饱、睡前进食、喜油腻食物、喜辛辣食物、大量饮酒及吸烟是影响GERD发病的重要因素.观察组LESL、LESP/GP及LESP-GP均显著小于或低于对照组,GP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216、12.515、8.973、3.437,均P<0.05).结论 多项不良的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是GERD的重要危险因素,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异常及胃内压力增大在GERD发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Heller加带蒂膈肌瓣翻转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3年开始,该科用改良Heller加带蒂膈肌瓣翻转治疗贲门失弛缓症24例,通过对比手术前后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率(LESRR)以及手术后24 h食管pH值进行临床效果评价。结果用改良Heller加带蒂膈肌瓣翻转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手术前后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率(LESRR)等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Heller加带蒂膈肌瓣翻转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手术简单,术后效果满意,并发症少,复发几率小,术后反流发生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婴儿由于发育不成熟,常常出现吐奶现象,笔者将其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简述如下。1原因婴儿的胃呈水平位,胃底平直,内容物容易溢出;另外,婴儿胃容量较小,胃壁肌肉和神经发育尚未成熟,肌张力较低,这些均易造成溢奶。婴儿胃的贲门括约肌发育不如幽门完善,使胃的出口紧而入口松,平卧时胃的内容物容易反流入食管而溢  相似文献   

8.
许西娥  邓响 《河北医药》2010,32(4):493-494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原发性食管神经肌肉病变所致的动力障碍性疾病,以食管下括约肌(LES)松弛障碍、食管体部缺乏蠕动性收缩为特点,其发病率约为(0.5~1.0)/10万^[1]。贲门失弛缓症原因不明,多数认为是一种神经源性疾病,与食管壁肌间神经丛变性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反流、胸痛等症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括约肌内肉毒素注射、气囊扩张、支架置入和Heller手术等。  相似文献   

9.
普瑞博思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消化不良是儿科临床常见病症。在小儿胃食管反流,神经性厌食,全身性疾病所致胃肠动力紊乱出现呕吐,积食致便秘等功能性消化不良。不及时控制会影响到小儿生长发育。普瑞博思(西沙比利,Cisapride)是第三代胃肠促动力药。可提高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增强胃排空以及蠕动波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可增加肠肌间神经丛释放乙酰胆碱,对胃酸分泌无作用,也不增加食管蠕动。我们科于1999年应用于临床,治疗40例疗效较好,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1小儿胃食管反流6例,经做食管钡剂造影观察5min,有≥3次反流即诊断。年龄:生后2周2例,生后3周2…  相似文献   

10.
多潘立酮易致泌乳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波  卫学红 《首都医药》2006,13(13):27-27
多潘立酮(吗丁啉)是一种合成的苯丙咪唑类衍生物,是一种具有抗呕吐作用的多巴胺受体拮抗剂,能直接作用于胃肠壁,可增加胃肠道蠕动和张力,促进胃排空,增加胃窦和十二指肠的运动,同时也增加食道的蠕动和食道下端括约肌张力,抑制恶心、呕吐。临床主要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糖尿病性胃轻瘫(胃病)、胃食管反流病(GERD)、帕金森病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1.
黄惠妍  周力  杨杰  陈晓琴  熊英 《贵州医药》2012,36(6):518-520
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是一种以吞咽时下食管括约肌(LES)不能正常松弛为特征,并伴有食管蠕动障碍和LES静息压增高的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是最早被人类认加的食管动力性疾病之一,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一[1].食管测压在AC中具备特异性表现,如:食管体部非推进性的同步收缩、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升高、LES松弛障碍、继发性收缩波增多等[2].AC的治疗主要针对LES,有药物、内镜下注射肉毒碱、球囊或探条扩张、硬化疗法、手术等,目前尚无公认疗法.近年来,胸腔镜或腹腔镜下LES肌层切开术受到重视,其充分的肌层切开长度及深度、严格限制胃壁肌层切开长度是减少并发症、保证疗效的关键之一[3-4].食道测压能提供准确的LES长度,可为手术切开长度提供依据,并可通过手术前后测压参数的改变,评估手术的疗效.我院对AC患者开展了胸腔镜下LES肌层切开术,并在术前术后行食管测压,对手术疗效作出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2.
李俊杰 《医药导报》1996,15(5):251-252
普瑞博思(西沙比利,Propulsid)为JessenPharm NV公司的专利产品,1988年上市,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于1994年推出上市。本品是一种胃动力药,主要作用于胃肠道器官壁内肌神经丛神经节后末稍,促使壁内肌释放乙酰胆碱,刺激整个消化系统器官,从而增进食管、胃、肠运动机能,使运动亢进。本品适用于胃、食管返流;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糖  相似文献   

13.
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一种以外科手术后继发的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也有学者称为胃术后无张力症.国内有报道其发生率0.3%~5%.我科自2005年1月~2010年1月食管、贲门癌术后共发生PGS 16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常情况下,幽门与食管下括约肌、膈肌像一道强力的单向闸门,在食管下端严加把守。开放时,允许食物和液体靠食管蠕动进入胃内;关闭时,胃内容物不能反流入食管,从而保护食管不受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蚀。  相似文献   

15.
血浆脑钠肽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丽丽 《河北医药》2008,30(10):1578-1581
迄今发现,利钠肽家族是由心房利钠肽(ANP)、脑利钠肽(BNP)、C型利钠肽(CNP)及3个类型受体所构成的3个内源型配体系统.其中,BNP主要由心室肌合成并分泌,其合成受到左心室室壁张力和多种神经激素作用的调节,以脉冲方式由冠状窦释放入血,主要在肾脏降解.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苯基二甲基十四烷氯化铵(BAC)建立猫贲门失弛缓症模型,研究其下食管括约肌(LES)肌间神经丛的微观结构。方法10只猫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胃镜下LES处环形注射BAC,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8周后检测食管动力学变化,然后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LES肌间神经丛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模型组LES压力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两组食管收缩幅度无显著性差异;神经终末内有多种不同类型的突触小泡,两组神经末梢内清亮小泡的数量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突触小泡的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肌间神经丛的突触小泡的减少可能是贲门失弛缓症的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正> 近年来,许多国外学者注意到胃食管返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与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关系,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LESP)降低,酸性胃内容物可返流到食管而造成食管粘膜损害。典型的返流性食管炎临床表现为胸骨后不适,烧心及胃灼热感。部分不典型者可出现饭口饱胀、嗳气,心绞痛样胸痛,Delahunty综合症,(系胃液逆流浸及咽部、声带和气管,引起慢性咽炎、慢性声带  相似文献   

1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改变对胃食管反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否为胃食管反流(GER)加重的病因。方法对176例轻、中、重度COPD患者分三组进行肺功能、食管内24 h pH值、食管内、胃内压力和食管运动功能等检测。并研究其与COPD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依COPD的严重程度,患者肺功能均逐步递减。(2)食管内24 h pH值,反流严重程度和COPD严重程度平行,总积分分别为(17.8±1.20)(、20.6±1.8)和(26.65±2.0)分(P<0.001)。(3)食管内和胃内测压,显示COPD三组的跨膈压分别为(11.25±1.37)(、13.65±2.52)和(16.72±1.87)mm Hg(P<0.001),与COPD的严重程度平行。(4)食管下扩约肌区(LES)的压力,依COPD严重程度直线下降,分别(19.67±3.5)(、10.72±1.5)和(4.54±2.5)mm Hg(P<0.001)。(5)食管的原发性蠕动的频率,依COPD的严重程度,逐步减少,传递速度也逐步下降。结论COPD患者的跨膈压增大、LES压力下降、食管运动功能障碍,均可导致GER。提示COPD可能是GER加重的病因。  相似文献   

19.
肛门失禁是一种令人尴尬的疾病,其病因包括神经性,创伤性,先天性,产后创伤以及医源性损伤.大便失禁指数(FISI)和大便失禁的生活质量调查表(FIQL)被广泛应用于肛门失禁的诊断及评估,同时对于其他各项综合的检查手段被应用于肛门失禁的检查,如体格检查、肛压检测、排便X射线、直肠腔内超声以及磁共振成像(MRI)和内窥镜检查等.目前对于肛门失禁的治疗主要包括传统的非手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而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干预、心理调节以及生物反馈训练等;手术治疗则包括括约肌缺损的直接修复术、括约肌增强术、骶神经刺激术、股薄肌置换术、粪便改道、人工括约肌植入以及新型填充剂的注射等.本文将对肛门失禁的病因,诊断以及治疗方案进行一个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20.
陈瑞萍 《医药论坛杂志》2008,29(20):123-124
胃食管反流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抗反流的解剖生理是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膈食管韧带、膈肌和胃底与食管间的锐角(His角)的调节作用[1].由于食管、贲门癌术后食管与胃的解剖关系发生变化,使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患者只要没有吻合口狭窄存在,就不可避免地发生胃食管反流[2].胃食管反流在围手术期可以引起患者误吸、窒息,抢救不及时可以引起死亡.远期可以引起反流性食管炎(占14.2%)[3]、溃疡、出血,吻合口狭窄、复发(占10%)[3]等,不同程度的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自2001年1月以来,我们对52例此类患者进行护理并随访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