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产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postpartum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PHUS),也称为产后出血性尿毒症、迟发性产褥期肾功能衰竭、特发性产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病名颇多,但确切病因不明~([1])。因PHUS发生在产后,以微血管性病理溶血性贫血为主要症状,且伴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血小板减少为特征,极易危及患者生命。我们临床细致观其病因病机、主要脉证、辨证分型等,探索  相似文献   

2.
孙敏燕 《临床医学》2004,24(8):47-47
产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pHUS)是一组妊娠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的综合征。发病率低,病势凶险,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3.
曹立云 《现代护理》2007,13(24):2336-2337
产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是指妊娠及分娩过程平安无事,而产后3个月内出现原因不明的肾功能衰竭。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1]。该病起病急,病情发展快,血浆置换(PE)是治疗产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有效办法之一。PE是血液净化治疗的一种技术,是指将全血分离成血浆和细胞成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然后遗弃患者血浆并用健康人血浆代用品予以替补,其机制是清除导致疾病的因子、去除致病因素[2]。2006年我们对1例HUL的患者实施了精心的PE治疗与护理,患者痊愈出院。现将护理经验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  相似文献   

4.
梁碧燕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3):158-158,F0003
产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PHUS)是指在产后,个别发生在孕末期临产前,以急性微血管病性溶血贫血、血小板减少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三大特征为主的综合征[1].尽管近年来报道有所增多,但临床中仍较少见,现将我院2011年首次收治的该病例治疗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杜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0):4926-4927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以进行性肾功能衰竭、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低为临床特征,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现将2例HUS误诊为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溶血尿毒综合征是以急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 ,是小儿时期尤其是婴幼儿时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 2 0 0 1年 5月我院收治溶血尿毒综合征 1例 ,经治疗和护理 ,临床症状消失 ,贫血基本纠正 ,肾功能恢复正常。现报告如下。1 病例  相似文献   

7.
产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简称产后HUS)是一种发病迅速、预后不良的少见疾病。表现为原因未明的产后急性肾功衰竭、合并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病变主要累及肾脏。国外已有许多报导,国内尚少,现将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是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特征,主要发生于婴儿和儿童的临床综合征。在英国HUS是儿童急性肾功能衰竭最常见的原因,近年HUS在成年人中的发病率有日益增加的趋势。现已认识到HUS有两种主要亚型,①D+HUS:常见于儿童并有腹泻前  相似文献   

9.
溶血性尿毒性综合征(简称 Hus)的主要特点为急性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及血小板减少症。国外报告不少,国内仅报告几例,这可能与认识不足而漏诊有关。为提高对本病的诊疗水平,现将有关文献复习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利福平致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机制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l例利福平致免疫性溶血贫血合并急性肾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应用利福平后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急型肾衰竭和肝功能异常。停用抗结核药物,完善溶血性贫血相关检查后诊断为急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给予相应治疗,血红蛋白、肾功能逐步恢复正常。结论利福平可导致免疫复合物型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对曾使用过利福平者再次使用时应谨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 137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7例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例中,病因以肾实质性因素最多(111例),其中毒蕈中毒56例、鱼胆中毒 21例、各种肾炎 10例。其次为肾前性因素(19例),包括败血症及感染性休克 13例、产后大出血 3例。肾后性 4例。在全部病例中,以农民病员居多(72例)。死亡19例,其中因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及产后大出血导致者共12例。结论:毒蕈中毒和鱼胆中毒是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病因,肾前性因素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以微血管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临床特征。基因分析研究表明补体因子H与非典型性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发病密切相关 ,并且发现突变大多丛集在补体因子H的C 末端 ,被称为“突变焦点”。此突变点可能在非典型性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致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典型的溶血尿毒症(HUS)诊断标准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急进性肾功能衰竭[1],其发病率低。本病虽少,但起病急,进展快,其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晰,缺乏特异治疗。现将病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0例患者年龄10~70岁,平均3238±1645岁。5例HUS发生在产后3~14天,病因为产后合并宫内感染1例,1例产后宫内胎盘碎片滞留,3例病因不明,2例HUS病因为肠道感染,3例为肿瘤化疗后。12 临床表现溶血性贫血,进行性少尿、无尿。贫血、皮肤巩膜黄染伴出血倾向、腹痛。6例有胸腹水,7例有发热、水肿。血红蛋白46~90g/L,平…  相似文献   

14.
产后大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可以诱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而腹内压增高可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产后大出血患者腹内压增高与肾功能损害的关系临床报道尚少,腹内高压对产后大出血继发肾功能损害的负面影响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溶血尿毒综合征(HUS)是由急性肾功能衰竭、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三联征组成。过去报道幼儿发病较多,近来国内外报道了不少成人病例,男女均有,但妇女产后发病较多。病因本病有多种诱发因素,主要是细菌和病毒,其次是药物以及一些其它疾病。常见的疾病有伤寒、细菌性痢疾、急性胆囊炎、大肠杆菌肠炎、细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恶性疟疾患者的临床观察护理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总结的方法,对5例恶性疟疾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高热、溶血性黄疸、溶血尿毒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贫血症进行了临床护理观察。结果:本组患者住院时间8~40 d,平均18.4 d,均痊愈出院。结论:在恶性疟疾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加强对高热、溶血性黄疸、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并对患者心理进行耐心疏导,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是输血治疗中最可怕的并发症之一,因其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严重的出血素质。本文对有关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病理转归的现有知识作一回顾,试图创制一个模型解释此时发生的急性肾功衰竭和出血素质,并据此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法。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有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病人会出现出血素质,有时达到威胁生命的程度。这种出血素质的原因是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随之而产生的凝血因子耗竭。业已证明,人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可触发DIC。Mckay指出,  相似文献   

18.
溶血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是一组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三联征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1-2],是儿童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病因,病死率高.现将浙江大学医院附属儿童医院1996年3月至2007年3月共12年间收治的30例溶血尿毒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临床及预后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9.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以微血管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临床特征。基因分析研究表明补体因子H与非典型性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发病密切相关,并且发现突变大多丛集在补体因子H的C-末端,被称为“突变焦点”。此突变点可能在非典型性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致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急性肾功能衰竭病因中,产科因素位于内科和外科之后,产科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发生率为1/2000~1/5000。在妊娠早期发生者,其病因多为脓毒败血症性流产;妊娠后期多由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羊水栓塞、妊娠急性脂肪肝、HELLP综合征等引起;产后为特发性急性ARF及产后大出血所致急性肾小管坏死所致。本文对本院收治的产科AR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