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及脉压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和脉压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06年以来我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5例,中青年组43例,老年组52例。所有患者均行24小时动态血压(ABPM)监测。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BPM各项数值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24h、白天及夜间脉压水平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1),两组收缩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24h、白昼及夜间舒张压显著低于中青年组(P<0.01)。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日间与夜间血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青年组夜间与日间血压存在差异(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同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老年组舒张压显著下降,脉压增大,昼夜节律消失;中青年组昼夜节律减弱。  相似文献   

2.
范修才 《现代医学》2005,33(6):393-39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关系。方法选择有OSAS、体重指数≥25 kg.m-2的高血压患者46例,监测夜间8 h的血氧饱和度和24 h动态血压。根据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将患者分为单纯高血压组,高血压合并轻度低氧血症组,高血压合并中、重度低氧血症组。结果高血压合并低氧血症的患者血压均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而且随血氧饱和度的降低血压升高越明显,特别是收缩压(P<0.01);单纯高血压组血压昼夜规律消失占14.3%,高血压合并轻度低氧血症组血压昼夜规律消失占74.2%(P<0.01),高血压合并中、重度低氧血症组血压昼夜规律消失为100%(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OSAS患者血氧饱和度越低,血压升高越明显,特别是收缩压。高血压合并低氧血症者多数血压昼夜节律消失。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脑卒中(EH1)患者血压的昼夜变异及除外心率因素后血压的昼夜变动(BP/HR)情况,以明确血压昼夜变异与心率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分析了54例EH1和51例老年单纯高血压病(EH2)患者的24h血压和心率。夜间比日间下降10%以上为夜间血压下降(Dipper),分别用日间和夜间平均心率除相应时间带的平均收缩压(BP/HR),计算昼夜的变化率(△BP/HR),夜间BP/HR值与日间BP/HR值比较下降大于10%为变动阳性。结果:(1)平均心率:EH1组全日、夜间均明显高于EH2组(P<0.01),日间无显著差异;(2)平均血压:夜间EH1组高于EH2组(P<0.01),日间、全日两组无显著差异;(3)Dipper:EH1组为16例(29.63%),EH2组为29例(56.86%),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4)△BP/HR:EH1组升至37例(68.52%)与同组Dipper例数比较P<0.01,EH2组升至35例(68.63%),与同组Dipper例数比较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Dipper例数减少的原因可能是该组患者夜间心率较快所致,观察昼夜心率变异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脑卒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不同临床状态24h动态血压变化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哲仁  汪荣杰 《浙江医学》1998,20(5):273-274
为了解糖尿病患者不同临床状态24h动态血压的变化,对52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24h动态血压监测,并测定24h尿蛋白排泄量,其中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组20例、不伴高血压组17例,单纯糖尿病组15例。结果显示:偶测血压明显高于24h动态血压;24h均压、白昼均压、夜间均压糖尿病伴高血压组显著高于其他组(均P<0.01)。各组夜间血压下降幅度依次增加(P<0.01),昼夜血压节律正常比例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24h尿蛋白排泄量依次减少,与血压节律异常相关(均P<0.01)。提示24h动态血压监测能了解糖尿病患者不同临床状态的动态血压变化及昼夜节律异常。  相似文献   

5.
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24h动态血压监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24h动态血压变化规律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45例老年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与3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及30例健康老年人进行比较。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无糖尿病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结论: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24n动态血压变化规律与多种病理生理学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11月收治的12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两组,单纯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认知功能以及24 h动态血压(24 h ABPM)变化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白天收缩压标准差、白天收缩压变异系数、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和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的24 h动态血压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认知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压变异性增加,而且其增加与认知功能减退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变异与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血脂及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uria,MAU)的关联性。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8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监测夜间动态血压,并检测患者FPG、血脂和MAU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FPG、血脂和MAU与夜间血压变异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血脂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PG、MAU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BPSD)、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nSBPCV)和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nDBPCV)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舒张压(nDBP)和nDBP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FPG水平与nDBPSD、nSBPSD、nSBPCV、nDBPCV呈正相关(r=0.322,0.316,0.258,0.271,P<0.05);nSBPSD与TG呈正相关(r=0.167,均P<0.05),nDBPSD与TG、TC、LDL-C呈正相关(r=0.235,0.227,0.236,P<0.05);MAU与nSBP、nDBP、nSBPCV、nDBPCV呈正相关(r=0.341,0.172,0.235,0.273,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夜间血压变异与FPG、血脂和MAU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邓明尧  刘希超  何亚  陈良 《海南医学》2002,13(11):20-2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伤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ABPM)变化特点,了解动态血压监测对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伤的诊断敏感性。方法:对34例原发性高血压伴明显靶器官损伤(心、脑、肾)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与31例原发性高血压而无明显靶器官损伤患者动态血压进行比较。结果:合并明显靶器官损伤患者夜间血压均值及血压负荷值增高,血压变异性增大,呈非勺型昼夜模式。结论:ABPM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伤的检查手段之一,可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愈后作出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9.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分析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其24 h、白昼、夜间平均血压和平均脉压、血压变异性,并与正常老年人比较。结果老年单纯高血压(EH)组和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EH TOD)组24 h、白昼、夜间平均血压、平均脉压和血压变异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EH TOD组夜间平均血压、24 h平均脉压、血压变异系数与EH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节律紊乱,脉压和血压变异性增大,并与TOD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血糖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动态监测方法对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28例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进行72 h连续血糖和血压测定,分析患者血糖变化情况。结果动态血压监测发现患者血压曲线为"非杓状",且其白天及夜间舒张压、收缩压及平均动脉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餐前平均血糖水平和睡眠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餐后平均血糖水平和晚间睡眠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糖特征为以餐后血糖增高为主,夜间睡眠患者血糖未见显著增加。结论 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伴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昼夜血压变化异常,晚间血压未降低,睡眠血糖未见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1.
王玲  张瑾 《吉林医学》2014,(5):1098-1099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在评价老年高血压患者预后中的效果。方法:选择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的老年高血压200例,都给予动态血压监测,记录与计算全天收缩压、舒张压与动脉压的变异性,并且观察预后情况。结果:老年患者日间与夜间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与动脉压的日间变异性与夜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死亡4例,死亡率为2.0%,相关性分析显示动态血压变异性与预后死亡率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人动态血压大多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动态血压监测在评价老年预后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动态血压(ABP)及血压变异性(BPV)的特点。方法按有无糖尿病将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2组,研究组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对照组为单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进行24 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之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日间平均收缩压、日间脉压、日间收缩压标准差及日间收缩压标准差变异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大(P<0.05)。结论糖尿病可导致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BP及BPV增大,尽早评价ABP、BPV,对患者病情判断、指导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黄展丽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11):1344-134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测量血压的最佳时间和次数。方法:对6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与人工定时测压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方法在同一时血压值差异无显著性;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结论:对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的观测及护理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李贵军 《中国厂矿医学》2011,24(6):482-482,52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方法选取60例住院患者,按诊断标准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和单纯高血压组,对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h平均脉压、白天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结果 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脉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4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建议尽早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降压和降血糖,纠正异常的昼夜血压节律,对于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防止靶器官的损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以及血压晨峰的变化。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1年12月广安门医院高血压患者140例,按有无合并糖尿病分为A、B两组,每组各70例。其中A组为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组为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患者均进行24 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患者的血压昼夜平均值、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血压晨峰。结果 A组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138.79±12.85)、(78.20±7.99)mm Hg,1 mm Hg=0.133 kPa]均明显高于B组[(128.63±13.47)、(66.61±7.58)mm Hg](P〈0.01),A组起床前后2 h收缩压平均值[(144.13±14.55)、(146.76±13.50)mm Hg]也明显高于B组[(137.20±17.51)、(142.66±14.13)mm Hg](P〈0.05)。A组起床晨峰血压和起床前晨峰血压高于正常值患者的比例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夜间血压、血压晨峰均高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其心脑血管病变的危险性增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动态血压监测(ABPM)评价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降压效果.方法:5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口服贝那普利与氨氯地平治疗.记录ABPM用药前后血压及昼夜血压节律变化情况.结果:患者经治疗后24 h昼夜收缩压及24 h平均脉压均高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日间和夜间收缩压负荷均较治疗前出现显著下调(P<0.05);心率也显著下降.经治疗后,有7例患者由非杓型血压昼夜节律恢复为杓型血压昼夜节律,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新诊断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4 h动态血压(ABPM)的变化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对106例新诊断的中青年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组)行ABPM检查,分析其可能的变化及其临床特点,另设106例单纯的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组)作为对照。结果 A组白天平均收缩压(平均为162±18 mmHg)高于B组(平均为148±12 mmHg)(P<0.05);A组白天和夜间SBP分别(42±26)%和(74±38)%,白天和夜间DBP负荷分别为(10±12)%和(12±14)%,B组白天和夜间SBP分别(28±25)%和(40±34)%,白天和夜间DBP负荷分别为(6±9)%和(9±10)%,A组白天和夜间SBP及DBP负荷明显高于B组(P<0.01);A组SBP及DBP负荷昼夜差值明显低于B组(P<0.01);A组异常血压形态(非杓形)及节律消失者为62%和89%,而B组为36%和57%,A组血压形态非杓形及节律消失者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新诊断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者收缩压较高,血压负荷值增高,而ABPM昼夜节律消失和异常血压形态比例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餐后低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规律。方法选取住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4例,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餐后低血压组(PPH)72例与非餐后低血压组(NPPH)42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两组动态血压指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来确定PPH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入选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PH检出率为63%,其中早餐后32.5%午餐后30.7%晚餐后22.8%;PPH组24h、白天及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显著高于NPPH组(P0.05);PPH组血压变异性指标中24h收缩压变异系数、白天收缩压变异系数、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明显高于NPPH组(P0.05);老年高血压PPH检出率与年龄、高血压持续时间、糖尿病发生率、餐前基础血压值成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PPH患者血压波动较明显以收缩压为著,且血压变异性大,年龄、高血压持续时间、糖尿病发生率、餐前基础血压值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PPH的独立危险因子,应加强重视与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异常变化。方法 :将年龄>60岁的198例住院病人分为高血压组、2型糖尿病组和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 ,比较和分析3组以及各组男女患者血脂变化情况。结果 :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的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 ,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和糖尿病组(P<0.01) ;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明显低于高血压组和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中甘油三脂(TG)水平较高血压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明显升高(P<0.01)。高血压组中女性TC、LDL -C、TG水平明显高于男性(P<0.01) ,糖尿病组中女性TG水平明显高于男性(P<0.01)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中HDL -c水平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2型糖尿病以及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时脂质代谢紊乱的类型和程度有所不同 ,两者合并时紊乱程度加重 ;老年女性较男性血脂水平升高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化,为进一步诊断及治疗高血压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潞河教学医院就诊90例高血压(高血压组)患者和100例血压正常的健康志愿者100例(正常对照组)为研究对象,连续24 h对两组研究对象的血压进行动态监测,观察两组患者血压在白天、夜间以及24 h的变化情况。结果高血压组白天、夜间24 h收缩压均高于正常对照组[(140.2±9.5)mm Hg(1 mm Hg=0.133 k Pa)比(122.5±4.9)mm Hg、(151.6±17.6)mm Hg比(121.7±4.8)mm Hg、(143.1±9.8)mm Hg比(119.8±4.0)mm Hg],(均P<0.01);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患者的血压存在昼夜波动,夜间收缩压相对较高[(151.6±17.6)mm Hg比(140.2±9.5)mm Hg](P<0.01),但舒张压无明显变化;而正常对照组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较正常者明显升高,尤其是夜间收缩压,因此要加强对夜间收缩压的控制,并制订出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效防止血压升高所带来的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