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腰椎ISOBAR TTL半坚强动态内固定与坚强内同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别采用Isobar TTL半坚强动态内同定及坚强内固定术(PLIF腰椎后路椎体问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各36例.每组平均随访时间2年以上,采用VAS(疼捕视觉模拟)评分、JOA评分以及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外科组腰椎手术疗效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并对比观察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退变及相火并发症.[结果]Isobar TTL绀疗效总优良率91.7%,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从术前8.3±1.0降低至1.5±1.9,JOA评分从术前4.3±2.8提高至25.2±5.6,32例患者表示如果催患相同疾病需要手术,会选择同种手术方式;PLIF组疗效总优良率83.3%,未次随访时VAS评分从术前7.7±1.5降低争1.7±2.4,JOA评分从术前5.1±3.1提高争25.1±6.3,30例患者表示患相f司疾病需要手术时,仍会选择坚强内固定融合术.Isobar TTI组中1例(2.8%)发生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PLIF组中3例(8.3%)出现ASD.两组问末次随访时VAS及JOA评分筹异无统计学意义.Isobar TTL组平均住院费用(71 197±12 370)元,PLIF组平均住院费用(40 734 ±10 644)元,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Isobar TTL组1例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PLIF组1例出现椎弓根钉断裂.[结论]Isobar TTL半坚强动态内固定与坚强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均可取得满意疗效,Isobar TTL半坚强动态固定对腰椎节段活动度影响小,可能会降低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Isobar TTL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腰椎退行性疾病采用Isobar TTL内固定系统治疗并有2年以上随访的20例患者资料。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43.8岁(26~61岁)。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评估。在X线片上分析动态固定节段及其上相邻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及腰椎前凸角,采用UC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Grading Scale,UCLA)系统评估椎间盘退变情况。在MRI上采用改良Pfirrmmann分级系统评估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51.9个月(26~87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未出现因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而需要手术的患者。末次随访时动态固定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及椎间活动度较术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椎间盘UCL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相邻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椎间盘UCLA评分及腰椎前凸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6例患者末次随访时接受腰椎MRI检查,结果提示动态固定节段及上相邻节段的椎间盘改良Pfirrmmann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中2例出现邻近节段退变加重。3.2%(4/124)的螺钉出现松动,无内固定断裂、感染等并发症。[结论]Isobar TTL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满意,但不能避免动态固定节段出现退变加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ISOBAR TTL半坚强后路动态内固定系统(简称ISOBAR TTL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7年6月-2011年5月,收治3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男24例,女14例;年龄21~67岁,平均51.2岁。病程8个月~10年,平均4.7年。病变节段为L4~S1。其中腰椎退变性Ⅰ度滑脱4例,腰椎不稳并椎间盘突出11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21例,L4、5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2例。合并邻近节段椎间盘变性退变22例。患者均行后路减压,ISOBAR TTL系统固定;双节段固定者同时行椎间融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行下腰痛评价,测量半坚强动态固定节段活动度。结果术后1例切口延期愈合,余切口均Ⅰ期愈合,3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53个月,平均27.8个月。术后ISOBAR TTL系统固定可靠,无松动、断裂、后凸畸形;无邻近节段退变发生。动态固定节段活动度:0~1°3例,1~2°4例,2~3°14例,3~4°15例,>4°2例。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1.93±2.43)分,较术前(8.20±1.78)分显著降低(t=7.761,P=0.000);下腰痛JOA评分为(23.06±7.75)分,较术前(4.87±3.44)分显著增加(t=10.045,P=0.000)。采用Stauffer-Coventry标准评定疗效,获优32例,良3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92.1%。结论 ISOBAR TTL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近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采用Bioflex弹性固定系统治疗青、中年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5—2014-05采用Bioflex弹性固定系统治疗的35例青、中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固定节段活动度、邻上位节段活动度。结果本组手术时间70~240(138.86±36.70)min,术中出血量100~600(212.86±77.78)ml。35例术后获得随访6~35(21.94±7.74)个月。术后1周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降低,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周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固定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减小(P0.05),但仍保留了部分固定节段活动度,且末次随访时固定节段活动度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邻上位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减小(P0.05),但末次随访时略有代偿增加(P0.05)。结论采用Bioflex弹性固定系统治疗青、中年腰椎退行性疾病安全、可靠,有效缓解了患者腰背痛,可保留固定节段部分活动度,一定程度上能延缓邻近节段的退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单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联合邻近节段K-Rod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9月手术治疗的5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联合邻近节段K-Rod动态固定术组(A组)和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术组(B组),其中A组男14例,女11例;平均年龄(41.2±5.6)岁;B组男12例,女13例;平均年龄(47.4±5.2)岁。评估两组患者的神经改善情况、腰椎总活动度、近端邻近节段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6.7个月。无不可逆性神经症状加重、内置物失败等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在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术后VAS及ODI评分均获得显著改善(P<0.05);A组动态固定节段的活动度术前(8.50±0.76)°,末次随访(3.45±0.49)°,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组动态固定节段的近端临近节段的活动度术前(7.62±0.50)°,末次随访(7.87±0.62)°,无统计学差异;B组近端临近节段活动度术前(8.20±1.13)°,末次随访(8.90±1.03)°,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末次随访时,两组腰椎总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后路融合联合邻近节段K-Rod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早期疗效明确,能够维持一定的脊柱生物学功能,并能避免相邻节段退变的进展,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Bioflex动态稳定系统在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3例,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44~67岁,平均57岁。单节段病变15例,多节段病变8例。椎板减压后根据退变程度选择椎间盘部分切除或椎体融合器进行融合的方法,采用Bioflex动态固定系统稳定脊柱后路,观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index,ODI)、脊柱节段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结果术后随访12~40个月,平均(22±9)个月。统计显示术前VAS评分为(7.2±1.7)分,末次随访为(2.6±1.1)分;术前ODI为(71.4±17)%,末次随访为(21.3±11)%。非融合节段ROM术前为(8.1±1.9)°,末次随访为(2.8±1.1)°;邻近上位椎体ROM术前为(7.9±1.7)°,末次随访为(7.2±1.8)°;邻近下位椎体ROM术前为(8.4±2.1)°,末次随访为(7.9±1.9)°。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VAS、ODI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非融合节段腰椎活动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椎体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初步研究表明Bioflex动态固定系统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长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撑开复位长节段内固定。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改变,手术后腰椎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60±12)min(45~90min),术中出血量(15±7)mL(10~40mL),术后随访(20±6)个月(12~36)个月。术后12~18个月拆除内固定14例。Cobb角术前、术后3d、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7.86°±2.42°、2.85°±0.86°、3.88°±1.05°,术后3d较术前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改善(P0.05)。椎体前缘高度术前、术后3d、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7.19±2.33)mm、(29.51±2.62)mm、(28.99±2.58)mm,术后3d较术前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改善(P0.05)。末次随访椎体前缘塌陷恢复率为(95.4±11.5)%,术后3dCobb角纠正率为(78.2±8.6)%。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前、术后3d、末次随访时分别为(8.3±0.7)分、(5.2±0.5)分、(1.8±0.4)分,术后3d较术前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改善(P0.0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前、术后3d、末次随访时分别为(84.3±7.2)%、(54.2±3.2)%、(8.7±0.4)%,术后3d较术前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改善(P0.05)。所有病例未发生神经损伤、内固定失败、腰背部疼痛及腰椎失能。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长节段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具有安全有效、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且美观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后路减压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08年7月~2013年12月在我院采用后路减压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3例患者获得78~144个月(95.4±15.6个月)随访,男97例,女66例;年龄31~60岁(43.5±11.7岁)。单节段固定117例,双节段固定42例,三节段固定4例。比较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在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腰椎正侧位和前屈后伸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节段和上位邻近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椎间高度,评估影像学和症状学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发生情况以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ODI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个月时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的ROM分别为7.8°±2.1°、4.6°±1.4°和3.9°±1.5°,手术节段椎间高度分别为12.1±2.9mm、12.8±3.5mm和10.9±2.8mm,上位邻近节段ROM分别为8.3°±1.9°、9.2°±2.7°和10.2°±2.8°,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和术后3个月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高度分别为12.7±3.1mm、12.6±3.2mm和12.1±2.8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32例(19.6%)患者手术节段ROM小于4°(临床融合组),131例(80.4%)大于4°(非融合组),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30例(18.4%)患者出现影像学ASD;2例(1.2%)患者出现症状学ASD,其中1例行翻修手术,另1例行保守治疗。1例患者术后2个月出现术区深部感染,抗感染治疗后痊愈;6例患者在术后5年随访时出现单侧螺钉松动,均未行手术治疗。2例患者出现椎弓根螺钉断裂,无不适症状未给予翻修手术。所有患者均无手术节段症状复发。结论:后路减压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获得良好的长期临床疗效,并能保留手术节段部分活动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0年5月采用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59例,其中腰椎管狭窄症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记录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ROM)、椎间高度及上位相邻节段ROM,评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和症状学退变的发生情况.结果:55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48~70个月,平均54个月.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ODI分别为(24.1±5.7)%和(15.9±6.3)%,均较术前的(56.3±16.4)%明显改善(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2.9±1.5和1.4±0.5,均较术前的6.7±2.7明显改善(P<0.05).手术节段ROM由术前的(7.6±2.5)°保留至术后3个月的(4.5±2.8)°以及末次随访时的(4.9±2.3)°(P<0.05).手术节段椎间高度在术后3个月为13.4±2.6mm,较术前12.3±2.7mm明显升高(P<0.05);末次随访时为12.1±3.2mm,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位相邻节段ROM由术前的(8.1±3.0)o增加至术后3个月的(9.3±3.2)°,至末次随访时达到(10.0±2.9)°(P<0.05).末次随访时,7例(12.7%)患者出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1例患者出现上位相邻节段症状学退变而接受二次Dynesys内固定手术.结论: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能够获得良好的中期临床疗效.在中期随访时,Dynesys动态内固定能够保留手术节段部分活动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邻节段退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临床对比研究分析评估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与后路坚强钉棒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9月~2011年9月,对4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需手术治疗患者,分别采用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与后路坚强钉棒内固定手术治疗,随访时间12 ~46个月,平均随访36个月,采用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汉化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活动度(ROM)进行疗效评估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年随访时VAS、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区别(P>0.05).采用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术后1年随访时ROM与术前比价差异无显著性区别(P>0.05),而后路坚强钉棒内固定组ROM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末次随访时后路坚强钉棒内固定组出现1例临近节段退变,而采用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组未发生.[结论] 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以获得常规后路融合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并且可以保留固定节段适当的活动度,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一种新的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