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温针"之法最早见诸《伤寒杂病论》.该文从针具材质形状与"温针"、"白针"与"温针"、"温针"利弊之争、《明医杂著》之温针、从"烧针尾"到"温针疗法"5个方面,对"温针"的发展演变予以探讨.认为《伤寒论》中的"温针"为针后复灸;《明医杂著》之"温针"为针刺之时行隔物灸;《目经大成》以艾绒裹针后,燃烧加热,接近今日通行之"温针"法.此法经陆瘦燕推广,并在理论上予以阐发,从而创立了"温针疗法",并成为上海陆氏针灸流派之代表针法.  相似文献   

2.
正灸疗学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扁鹊心书》强调:"保命之法,灼艾第一"。这些记载都表明了灸疗的重要医学地位和其他疗法的不可替代性。然而灸疗临床一度萎缩,灸疗的独特疗效未能充分显示。近30年随着国内学者对灸疗热敏现象的系统研究,发现了灸疗临床新规律,建立了基于灸位与灸量新标准的热敏灸理论与技术新体系,显著提高了灸疗疗效,丰富发展了灸疗学理论与技术,改变了灸疗临床萎缩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艾灸作用浅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王联庆  毕晓林  王坤 《陕西中医》2006,27(6):713-714
灸字即为灼体疗病的意思,用艾叶作施灸的材料,借灸的热力透入肌肤,刺激组织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灵枢·官能>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中指出:"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在临床应用有它的特点,可以补救针刺和药力所不及.下面根据临床所见及有关针灸书籍的论述,浅谈艾灸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小议临床施灸之灸量、灸感、灸效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它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 ,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 ,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 ,扶正祛邪 ,达到治病和保健的一种外治方法。灸法的应用 ,从古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早在帛书《经脉》就有关于灸法的记载。晋代名医陈延之《医心方》说 :“针须师乃行 ,其灸则凡人便施。”可见灸法运用之简便和广泛。《医学入门》又说 :“凡药之不及 ,针之不到 ,必须灸之。”《灵枢 官针篇》曰 :“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急救时又有“灼艾第一 ,丹药第二 ,附子第三。”现又有“大病必灸”之说。可见灸法与针刺及汤药治…  相似文献   

5.
历代名医都非常重视"针、灸、药"的临床运用,辜孔进教授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遵循"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的治疗观,指出"一针二灸三用药"的临证原则,该文志在探讨辜教授30多年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通过三个方面,即拯救之法,妙用者针,针所不及,灸之所宜;师古不泥,善用古方,力求发扬导师的学术思想和继承导师的临证经验,并对后学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针灸随笔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余曾治一女,50岁。右侧风池、肩井、天宗、臂臑等处疼痛数载,久治不愈。余用辨证取穴、对应点取穴、眼针疗法及刺络放血,诸法尽施,仍毫无寸功。因思:“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遂灸其患处,灸后痛减,共灸5次竟愈。故凡畏针、针感不显及久针不效者,均宜灸之。  相似文献   

7.
作为方书之祖,《伤寒论》对针、灸、药的选择应用谨慎而精到,并开创了针(灸)药并用之先河。其内容有先针后药者;有先灸后药者;有只针不药者;有只灸不药者;有针灸药皆宜者;有误用针灸,汤药救逆者;有根据疾病轻重,而选择针或药者。通过整理、分析《伤寒论》中针(灸)药选配应用的有关条文,探析针(灸)药各自的优势及相互作用,把握其针(灸)药选配特点,以期为针灸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刘樊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8):542-543
《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可见上古医者非常重视灸法的作用。艾灸温阳益气、温经通络、散寒止痛、行气通郁之功是针石难以比拟的。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对灸法的运用甚多,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对外治灸法的记载颇为丰富,并有专篇论述。如《千金要方》:"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  相似文献   

9.
针刺、艾灸治疗急性呕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敬青  张海文 《中国针灸》2004,24(2):112-112
治法:取外金津、外玉液针刺.实热证只针不灸,虚寒证加灸涌泉穴.  相似文献   

10.
灸法是指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在体表的腧穴或病变部位处烧灼和温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艾灸疗法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灵枢.官能》就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气也,实者灸之使实部随火气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外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