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7 毫秒
1.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的免疫荧光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的结构基础和病理机制,我们应用流式细胞术对41例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和膜糖蛋白Ⅱb/Ⅲa进行了免疫荧光定量测定。41例冠心病患者中,急性心肌梗塞1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12例,稳定性心绞痛15例。结果表明,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在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塞之间呈递增趋势,差异均有显著性,且急性心肌梗塞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该指标均高于正常组(P<0.05),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与正常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观察组间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量差异均无显著性,且与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量之间无直线相关性。提示: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量的增加是急性心肌梗塞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聚集性增高的病理基础,是血小板在急性不稳定性心肌缺血机制中的早期主要变化之一,具有加重冠状动脉病变的作用;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的增加并非膜糖蛋白Ⅱb/Ⅲa数量变所致。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的破裂、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不完全或完全阻塞所致,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和心源性猝死。因此ACS的治疗主要包括抗栓治疗(溶枪、抗凝、抗血小板)和介入治疗,其中抗凝治疗在ACS的治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溶栓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近期疗效(摘要)喻学刚,牛树茂,刘商,李珊,张裕民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梗塞(AMI)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治疗的目的在于防止其发展为AMI或摔死,抗凝和抗血栓治疗在不稳定性心绞痛中的应用已得到公认,但溶栓治疗仍存...  相似文献   

4.
不稳定性心绞痛(USAP)常规应用硝酸酯类药、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物及肝素抗凝治疗,但临床上在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应用上述药物治疗以后,仍有部分病人不能稳定,甚至发生急性心肌梗塞(AMI)。我们对常规治疗无效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应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药品采用珠海丽宝生化制药厂产  相似文献   

5.
不稳定性心绞痛病生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稳定性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SA)和急性心肌梗塞(AMI)之间的一种不稳定的心肌缺血综合征,可逆转为SA,也可能迅速进展为AMI甚或猝死。目前国内外UA病生理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内皮损伤与斑块破裂,血小板活化及纤溶系统失调造成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6.
不稳定性心绞痛(USAP)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SAP)和急性心肌梗塞(AMI)之间的临床状态,其病情复杂多变,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塞或猝死(SCD),我院自1994年2月~1997年1月共收治不稳定性心绞痛28例,现就我们的治疗情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舍曲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并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6例UA并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均常规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抗凝、抗血小板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舍曲林,疗程均为12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心肌缺血、抑郁症状明显改善,UA高危例数减少(P〈0.01或〈0.05)。结论舍曲林治疗UA并抑郁症患者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不稳定性心绞痛溶栓治疗的利与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不稳定性心绞痛溶栓治疗的利与弊钱学贤胡大一贾国良吴志坚近年来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在冠心病住院比例中呈升高趋势。UAP药物治疗包括抗心肌缺血和抗血栓形成两个方面已成为共识,但二者均不能消除已有的冠状动脉病变。抗血小板药、抗凝血药,单用或联合,均可降...  相似文献   

9.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塞(AMI)之间的一个中间综合征,其病理生理机理同AMI(冠脉血栓形成)。因此近年来AMI及UA治疗中溶栓剂的应用引起了临床高度重视。本文对28例UA病人,用尿激酶治疗后取得明显疗效,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硝酸甘油在不稳定性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塞中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摘要)杨杰孚邢宝利许晓东潘洁陈爱萍郑天林近年的国外研究发现,硝酸甘油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本研究探讨国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滴入小剂量的硝酸甘油的抗血小板聚集效应。一、研...  相似文献   

11.
为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冠脉血管病变的特征,来指导正确的治疗。5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行冠脉造影结果提示:血管病变最轻的类型为变异型和自发型心绞痛,多为较轻的A型病变(85.7%),其心肌缺血主要原因为冠状动脉痉挛或张力性改变,首选钙括抗剂治疗。冠脉病变最重的是梗塞后心绞痛,多支血管病变发生率高且均为B、C型病变,应争取冠脉搭桥。初发心绞痛为严重单支血管病变,且侧支循环不丰富,可能存在心肌梗塞的危险,应积极药物或PTCA治疗。非Q波型心梗血管完全性闭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33.3%)(P<0.001),侧支循环在该类型中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如药物治疗下仍有心绞痛发作,应行冠脉搭桥术保护存活心肌,维持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抗血栓治疗是ACS患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经皮冠脉介入术围手术期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的联合应用增加了出血风险,从而减少患者治疗的净获益。权衡抗血栓与出血风险可进一步改善ACS患者的预后。现就ACS患者在经皮冠脉介入术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策略及发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测血小板受血管舒张剂刺激的磷蛋白磷酸化程度和活化的糖蛋白Ⅱb/Ⅲa受体(PAC-1)表达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前后血小板活性的变化和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性。方法:研究对象为正常对照组15例,稳定性心绞痛组20例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33例。稳定性心绞痛组仅接受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肝素抗血小板治疗,分别在入选时和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后第7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AC-1表达和受血管舒张剂刺激的磷蛋白磷酸化程度并计算血小板反应性指数(PRI)。结果:入选时正常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PAC-1值依次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抗血小板治疗7天后较入选时PAC-1显著下降。入选时正常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PRI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血小板治疗第7天时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PRI无明显变化(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组PRI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分布较治疗前明显离散(17.8~80.1较65.70~92.10)。急性冠脉综合征组PRI下降与...  相似文献   

14.
心肌缺血的预后和疗效与冠脉病变的病理生理基础有关。心肌缺血常呈无症状性发作,故以往根据心绞痛的稳定性所作的临床分类更宜用稳定性或不稳定性心肌缺血综合征来替代。  相似文献   

15.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病时伴有出汗、恶心、呕吐、心悸或呼吸困难 [1,2].本文在扩冠、抗凝、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治疗老年UAP患者,取得较佳疗效.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Q波心肌梗死和Q波心肌梗死的一系列临床病征。血栓形成为ACS的直接病因,而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功能状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血小板功能异常在AC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ACS患者血小板功能指标的检测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心肌缺血综合征。近年来,日益增加的研究证据表明,内皮功能在包括UA在内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造成的血管活性物质代谢失衡、致血栓形成作用的增强等变化,通过促发冠状血管痉挛、冠脉内血栓形成,构成了急性心肌缺血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病理机制。下面对近年来不稳定型心绞痛内皮功能的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塞(AMI)之间的一个中间综合征,其病理生理机理同AMI(冠脉血栓形成)。因此近年来AMI及UA治疗中溶栓剂的应用引起了临床高度重视。本文对28例UA病人,用尿激酶治疗后取得明显疗效,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稳定性心绞痛 (UA)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心肌缺血综合征。冠脉内斑块破裂 ,血小板激活、血栓形成是其病理生理过程。临床上患者 ,尤其是老年患者病情较重 ,易致心肌梗死及心性猝死。传统非抗凝治疗疗效不佳 ,故现已主张尽早采用抗凝治疗。近年来我们采用低分子肝素 (速避凝 )加阿斯匹林治疗老年UA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老年UA患者为 1998年 6月至 2 0 0 0年 4月在我科住院病人 ,男 42例 ,女 2 1例 ,年龄 60~ 75岁 ,平均 (65± 5 )岁。UA诊断标准符合 1980年第一届全国内科学学术…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塞后,一部分病例因剩余心肌缺血,而于近期内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称为“心肌梗塞后心绞痛”,是心肌梗塞的一个特殊类型。 一、发病原理 剩余心肌缺血可限于梗塞区边缘带,即梗塞区缺血;也可限于远距离血管床,即远距离缺血。 梗塞区缺血原理是:梗塞相关冠脉张力增高及/或血小板产物增多引起冠脉痉挛、血小板聚集,以及梗塞区新近血栓形成引起冠脉闭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