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层螺旋CT不同角度MPR图像诊断腰椎弓峡部裂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64层CT不同角度MPR图像诊断腰椎弓峡部裂的价值。方法利用64层CT扫描的50例腰椎弓峡部裂病例的各向同性扫描的容积数据,采用不同角度的多平面重组(MPR)方式进行图像后处理。利用MPR模拟出4种扫描模式(1)常规的椎间盘扫描方式的断面图像;(2)腰椎横断面图像;(3)沿椎弓方向的斜横断位(椎弓反角度扫描)图像;(4)沿腰椎长轴的矢状断面图像。分析4种方法的峡部裂隙检出率、峡部裂断端错位检出率、碎骨片检出率、假关节形成检出率。结果峡部裂隙检出率以矢状MPR图像、斜横断MPR(100%)最高(u=8.51,P<0.05);峡部裂断端错位检出率以矢状MPR图像(90%)最高(u=4.18,P<0.05);碎骨片检出率以斜横断MPR(28%)和矢状MPR图像(20%)最高(u=2.08,P<0.05);假关节形成检出率以斜横断MPR(18%)最高(u=2.237,P<0.05)。结论64层CT后处理图像的多平面重组(MPR)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平面分析椎弓峡部裂的各种征象。  相似文献   

2.
多层CT面神经管MPR双斜位成像方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利用多层CT各向同性容积数据,实现面神经管的MPR双斜位成像。方法:对50侧正常颞骨行多层CT横断位扫描,利用双斜位MPR技术,先在横断位参考图像上旋转参考线与面神经管鼓室段长轴平行,然后在冠状位参考图像上再次调整参考线方向与面神经管乳突段长轴方向平行,重组出面神经管双斜位图像,计算面神经管成像成功率,并与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图像比较面神经管行程的显示程度有无差异。结果:面神经管双斜位图像需要在横断位参考图像上旋转参考线的角度为32.85°±6.76°,在冠状位参考图像上旋转参考线的角度为14.15°±9.02°;在面神经管双斜位图像上,面神经管表现为“ㄟ”形,由前向后同时显示出膝状神经节、鼓室段、后膝部和乳突段;面神经管双斜位成像成功率为100%,面神经管行程的显示程度大于横断位、冠状位和矢状位。结论:多层CT双斜位MPR是显示面神经管的新方法,面神经管双斜位图像可以直接用于临床诊断,对全面、直观地观察面神经管行程、管径、毗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CT多平面重组显示镫骨的方法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利用螺旋CT多平面重组(mu ltip lanar reform ation,MPR)技术显示镫骨整体结构的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无耳症状、体征的志愿者行平行枕眶线扫描,应用轴位图像行多方位的MPR。比较轴位MPR、冠状位MPR、矢状位MPR和镫骨斜位MPR显示镫骨整体结构的差异。测量镫骨斜位图像显示层面在轴位定位图像上与矢状面的夹角,在冠状位定位图像上与矢状面的夹角。先天性镫骨异常31例,全部病例经电测听检查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传音性耳聋,均行听骨链重建术。结果正常组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均未能显示镫骨弓的整体形态,镫骨斜位MPR图像均直观显示了镫骨弓的整体形态和结构。在轴位定位图像上,镫骨斜位MPR图像显示层面与矢状面的夹角为36°±8°,在冠状位定位图像上与矢状面的夹角为57°±6°。异常组31例,其中一侧小腿缺如3例;镫骨弓不发育3例;镫骨底板增厚与周围骨融合16例;镫骨底板上结构(小头、颈、小腿)完全缺如9例,斜位MPR图像均直观显示其病理改变,轴位、冠状位以及矢状位图像均不能准确显示镫骨发育不良的病理改变。结论镫骨斜位MPR图像,能显示正常镫骨整体结构和镫骨异常改变,对听骨链重建术的术前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前瞻性研究64层CT多向调整多平面重建(MPR)在诊断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2例经数字化X线(DR)检查阴性而临床怀疑骨折的外伤患者行64层CT各向同性的容积扫描,根据损伤部位及骨的结构,调整MPR图像显示目标骨的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对骨折不明确者调整多角度的斜面MPR图像,关节邻近调整MPR图像垂直于关节面;由2名有经验放射科医师在工作站共同调整、浏览MPR图像,比较分析多方向调整的MPR图像显示骨折的能力.结果 经64层CT多向调整MPR图像共确诊骨折43例.横断面图像结合矢状面、冠状面图像明确显示骨折35例(81.4 %,35/43例);横断面图像明确显示骨折30例(70.0 %,30/43例).结论 多层CT MPR成像对临床怀疑骨折而平片检查阴性的骨折病例能明确作出诊断;多向调整MPR提高对细微骨折的检出率,是多层CT诊断隐匿性骨折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多排螺旋CT不同重建方法对桡骨下端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桡骨下端隐匿性骨折患者的螺旋CT资料,均对桡骨下端进行轴位MPR、矢状位MPR、冠状位MPR、容积重建(VR)成像,比较不同重建方法所得图像对桡骨下端隐匿性骨折的显示情况。结果42例桡骨下端隐匿性骨折中,轴位MPR、矢状位MPR、冠状位MPR、VR图像对骨折的显示率分别为64.3%、90.5%、83.3%、52.4%。对桡骨下端隐匿性骨折,矢状位MPR及冠状位MPR优于轴位MPR及VR图像(P0.05)。矢状位MPR与冠状位MPR对桡骨下端隐匿性骨折的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8),轴位MPR与VR图像对桡骨下端隐匿性骨折的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7)。结论螺旋CT的MPR图像可准确地检出桡骨下端隐匿性骨折。矢状位MPR及冠状位图像显示骨折线更清楚,需重点观察,轴位MPR图像对骨折显示率低,VR图像对桡骨下端隐匿性骨折有时难于判断。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髁突骨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在下颌骨髁突骨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51例均经MSCT横断面扫描后进行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及容积再现技术(VR)。结果髁突骨折仅有骨折线,未发生移位19例,髁突骨折移位32例。轴位CT可明确显示骨折情况并可清楚显示细小骨折及骨折周围软组织改变情况。MPR冠状及矢状重建可显示髁突移位方向。VR可提供下颌骨髁突三维立体改变,SSD可显示骨折全程走行,骨折位置。髁突矢状骨折9例,轴位CT表现为髁突由一间隙分为内外2部分,冠状位或斜冠状位MPR表现为髁突分叉。结论髁突骨折可在横轴位CT扫描基础上,根据伤情及目的不同,选择重建组合,能较全面的评价髁突骨折。  相似文献   

7.
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4,自引:9,他引:25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图像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50例不同感兴趣区及不同病种的患者用1~5mm层厚,1~3mm重建间隔进行螺旋CT扫描和多平面重建。结果 所有病例MPR图像均能多方位地显示病变及其毗邻关系,绝大部分病例能帮助更好地确定病变部位、范围。结论 尽管轴位CT在显示正常和病变解剖方面有明显优势,但通过扫描数据重组的冠状位、矢状位、斜位、曲面MPR图像有助于对复杂病例的全面理解,它是对轴位CT的良好补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MSCT多平面重组(MPR)图像对胸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胸骨骨折患者的MSCT资料,均对胸骨进行横断面MPR、矢状位MPR和冠状位曲面MPR (CPR)成像,比较不同方位MPR图像对不同类型胸骨骨折的诊断价值.结果 48例胸骨骨折中,矢状位MPR图像对骨折的检出率为100%,明显高于横断面MPR (58.3%)和冠状位CPR (83.3%)图像的检出率(P =0.000).对胸骨横断骨折,尤其是无错位的横断骨折,矢状位MPR图像明显优于横断面MPR和冠状位CPR图像(P =0.000).而对错位性骨折、斜行骨折和粉碎性骨折,三种方位MPR图像对骨折的检出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SCT的MPR图像可准确地检出胸骨骨折,尤其是矢状位MPR图像可避免对无错位横断骨折的漏诊.  相似文献   

9.
直接多平面CT(Direct multiplanar CT,简称DMPCT)在CT问世后不久即应用于头面部,而体部CT扫描以横断为主,其冠状面、矢状面图像大多由横断扫描后,通过电子计算机重建而成,即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action,MPR)。但由于MPR的层厚与轴位象素大小之比约为10:1(mm),而适宜的比率应为3:1,故图像质量特别低,且失真率高。根据冠、矢状图像的改建要求,横断扫描需切层  相似文献   

10.
内耳高分辨率CT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耳部CT检查应采用高分辨率薄层扫描,扫描条件:120kV,240mAs,层厚0.5~1mm,pitch值为0.875,小视野密集重组(单侧视野60mm),骨算法,骨窗观察。需三维重组时,应使用螺旋扫描方式。一般以轴位平扫为主,多平面重组(MPR)可得冠状位和矢状位图像,因图像数量多,在图像工作站上以软拷贝(soft copy)的形式观察为好。内耳三维重组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