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最小b值下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对肾透明细胞癌(clearcellrenalcellcarcinoma,CCRCC)术前分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CCRCC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病理资料。根据Fuhrman核分级法分为低级别组(FuhrmanI和Ⅱ级)和高级别组(FuhrmanⅢ和Ⅳ级)。参考常规序列,由一位放射科医师在肿瘤实质区手动勾画大小约0.35~O.45cm^2的感兴趣区,记录各b值(O,200,400,600,800和1000s/mm^2)对应的信号强度值。采用最小b值分别为0和200s/mm^2计算得到ADCO~1000和ADC200~1000。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b值的ADC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高低级别CCRCC的ADC值的差异;ADC值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研究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20例为低级别组,12例为高级别组。32例CCRCC的ADC0~1000为(1.840±0.308)×10^-2mm^2/S,ADC200~1000为(1.429±0.317)×10。mm。s,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t=12.78,P=0.00)。其中,低级别CCRCC的ADCO~1000值为(1.893±0.315)×10^-3mm^2/s,高级别的ADC0~1000值为(1.752±0.286)×10。mm。/s,组间无统计学差异(t=1.272,P=0.213);低级别CCRCC的ADC200~1000值为(1.519±0.335)×10^-3mm^2/s,高级别的ADC200~1000值为(1.279±0.224)×10。mm。/s,组间有统计学差异(t=2.196,P=0.036)。ADC200-1000与CCRCC病理分级呈反相关(r=0.344,P=0.047)。结论与ADC0~1000相比,ADC200~1000改善了ADC值在肾透明细胞癌术前分级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前列腺癌放疗前后ADC值的变化特点,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前列腺癌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41例经直肠腔内超声导引下穿刺证实为前列腺外周带腺癌的患者在放疗前1个月和放疗后3个月内行DWI检查。放疗前后分别测量外周带肿瘤阳性侧和阴性侧的ADC值。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对复发组及控制组放疗前及放疗后的ADC值、腺癌阳性侧与阴性侧放疗前及放疗后的ADC值进行t检验。结果:肿瘤阳性侧放疗前ADC值为(1.26±0.19)×10^-3mm2/s,放疗后为(1.43±0.13)×10^-3mm2/s;阴性侧放疗前ADC值为(1.54±0.20)×10^-3mm2/s,放疗后为(1.46±0.12)×10^-3mm2/s。阳性侧与阴性侧放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放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6例患者复发(复发组),35例控制良好(控制组)。放疗前复发组ADC值为(1.23±0.22)×10^-3mm2/s,控制组为(1.27±0.18)×10^-3mm2/s,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放疗后复发组ADc值为(1.35±0.10)×10^-3 mm2/s,控制组为(1.45±0.12)×10^-3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前列腺癌放疗后ADC呈升高趋势,控制组ADC值增高程度明显高于复发组,提示DWI在监测前列腺癌放疗效果、早期评估预后方面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肾上腺肿瘤不同b值DWI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不同b值肾上腺肿瘤扩散加权成像(DWI)的表现,比较不同b值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之间的差异,探讨最佳b值的选择及最佳b值组良恶性肿瘤的ADC值范围及阈值。方法:对23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肾上腺肿瘤患者行平扫、DWI(b值分别取0、400、800和1000s/mm^2),分别观察不同b值肿瘤信号的差异,同时测量不同b值肿瘤的ADC值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①b值为0s/mm^2时,DWI肿瘤的信号和T2WI一致,b值分别为400、800和1000s/mm^2,良性肿瘤随着b值的增高,信号逐渐减低,而恶性肿瘤随着b值的增高,信号变化不明显;②3个b值组,低b值组肾上腺肿瘤的平均ADC值最大,随着b值的增大,平均ADC值逐渐减小,并有统计学意义(F=13.543,P〈0.05);③400~0s/mm^2b值组肾上腺良恶性肿瘤ADC值之间无统计学意义(t=-2.033,P=0.054),而800~0s/mm^2b值组及1000~0s/mm^2b值组有统计学意义(t=-2.700,P=0.013;t=-3.529,P=0.002);④以800~0s/mm^2b值组ADC值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诊断阈值为0.986×10^-3mm^2/s,此阈值点对肾上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78%。结论:b=800~0s/mm^2为较佳选择,此时良性肿瘤的平均ADC值为(1.138±0.180)×10^-3mm^2/s,恶性肿瘤的平均ADC值为(0.916±0.218)×10^-3mm^2/s;DWI对肾上腺肿瘤性质鉴别具有价值,是对常规MR检查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舌和口底鳞状细胞癌和脉管畸形的MR-DWI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文静  艾松涛  余强  王平仲  孙琦   《放射学实践》2009,24(9):998-1001
目的:评价舌和口底鳞状细胞癌(SCC)和脉管畸形的MR扩散加权成像(MR-DWI)特点。方法:对治疗前行常规MRI和MR-DWI检查的65例舌和口底SCC和11例脉管畸形(均经手术病理证实)进行回顾性分析。MR-DWI上,分别于b值为500 s/mm2和1000 s/mm2时获取其ADC均值,并进行t检验统计处理和分析。结果:b值分别为500 s/mm2和1000 s/mm2时,SCC的ADC均值分别为1.23×10^-3mm^2/s和0.904×10^-3mm^2/s;脉管畸形的ADC均值分别为1.79×10-3mm^2/s和1.17×10-3mm^2/s。统计分析显示两组b值情况下的ADC均值在SCC和脉管畸形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舌和口底SCC和脉管畸形之间具有不同MR-DWI特点,两者之间的差异能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有益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诊断卵巢恶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56例经病理证实的卵巢肿瘤患者(33例卵巢恶性肿瘤,23例卵巢良性肿瘤)行M RI及DWI检查,测量良恶性肿瘤的囊、实性部分的ADC值并进行分析。结果卵巢恶性肿瘤实性部分ADC值[(1.68±0.37)×10-3 mm2/s]明显低于卵巢良性肿瘤实性部分[(3.51±0.53)×10-3 mm2/s](P<0.05);而卵巢恶性肿瘤囊性部分ADC值[(5.34±0.54)×10-3 mm2/s]与卵巢良性肿瘤囊性部分[(5.89±0.37)×10-3 mm2/s]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DWI的定量分析有助于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DWI在鉴别诊断脑脓肿和坏死、囊变脑肿瘤中的影像学价值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鉴别脑脓肿和坏死、囊变脑肿瘤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7例脑脓肿和23例脑肿瘤(胶质瘤和转移瘤)行常规MR和DWI检查。DWI采用b=1000s/mm^2,b=0s/mm^2时进行采集,测量感兴趣区(RO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两个独立样本间行秩和检验,与常规MR比较,计算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大部分脑脓肿在DWI上为高信号,ADC值为(0.33±0.11)×10^-3mm/s,除2例外其余脑肿瘤的坏死、囊变部分在DWI上为低信号,ADC值为(2.46±0.49)×10^-3mm/s。结论DWI在鉴别脑脓肿和坏死、囊变脑肿瘤方面是十分有意义的,比常规MR有更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DWI与ADC值对脑脓肿和囊变坏死性脑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以及相关的生物物理学机制。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脓肿25例、囊变坏死性脑肿瘤55例,在术前均接受了常规MRI和DWI检查。结果:脑脓肿在DWI上表现为明显的高信号,ADC值为(0.67±0.178)×10^-3mm^2/s;脑肿瘤囊变坏死灶在DWI上表现为明显的低信号,ADC值为(2.48±0.156)×10^-3mm^2/s,脑脓肿ADC值明显低于脑肿瘤囊变坏死灶ADC值(P〈0.001)。结论:DWI和ADC值测量可有效鉴别脑脓肿与囊变坏死性脑肿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在肝脏MR扩散加权成像(DWI)中应用改良敏感编码(mSENSE)技术是否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及对肝细胞癌(HCC)小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有无影响。方法分别用常规DWI和mSENSE-DWI对32例47个HCC小病灶行单次屏气自旋回波-平面回波(SE-EPI)DWI,扩散梯度因子(b)值为300、500、800s/mm^2。对图像质量、对比噪声比(CNR)、病灶的ADC值进行观测和比较,运用配对Wilcoxon signed rank和Friedman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图像质量DWI组b=300s/mm^2时图像评分2级5例、3级24例、4级3例,b=500s/mm^2时2级9例、3级22例、4级1例,b=800s/mm^2时1级2例、2级24例、3级6例;mSENSE-DWI组b=300s/mm^2时3级4例、4级25例、5级3例,b=500s/mm^2时3级10例、4级20例、5级2例,b=800s/mm^2时2级7例、3级23例、4级2例。同一b值条件下,mSENSE-DWI组的图像质量均优于常规DWI组(3个不同b值组的Z分别为-5.578、-5.488、-4.796,P值均〈0.01)。DWI组病灶的中位ADC值在b=300、500、800s/mm^2时分别为(1.578×10^-3)、(1.390×10^-3)、(1.173×10^-3)mm^2/s.mSENSE-DWI组病灶的中位ADC值在3个b值下分别为(1.381×10^-3)、(1.242×10^-3)、(1.136×10^-3)mm^2/s,在大b值条件下(500、800s/mm^2),2组所测得的病灶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0.873、-0.862,P值分别为0.383、0.388)。结论在肝脏DWI中应用mSENSE技术可获得高质量的图像,同时对HCC小病灶的ADC值测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MR扩散加权成像鉴别颅内囊性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颅内囊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76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囊性病变患者,行常规MR、DWI及增强MR检查,其中脑脓肿19例,原发性脑胶质瘤20例,小脑血管母细胞瘤4例,脑转移瘤10例,蛛网膜囊肿7例,表皮样囊肿16例。回顾性分析颅内囊性病变的DWI信号特征,定量测定囊性变区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DWI上19例脑脓肿呈高信号;34例脑肿瘤患者中,除3例脑胶质瘤呈高信号、1例呈等信号,1例脑转移瘤呈高信号外,其余29例均呈低信号。各种病变ADC值分别为:脑脓肿(0.62±0.15)×10^-3 mm^2/s、脑胶质瘤(2.39±0.78)×10^-3 mm^2/s、脑血管母细胞瘤(2.68±0.40)×10^-3 mm^2/s、脑转移瘤(2.79±0.79)×10^-3 mm^2/s。脑脓肿与脑胶质瘤、脑血管母细胞瘤、脑转移瘤的囊变坏死区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胶质瘤与脑血管母细胞瘤、脑转移瘤的囊变坏死区ADC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例颅内蛛网膜囊肿的DWI呈低信号;16例表皮样囊肿DWI呈明显高信号。颅内蛛网膜囊肿和表皮样囊肿的ADC值分别为(2.96±0.36)×10^-3 mm^2/s和(0.94±0.13)×10^-3 mm^2/s,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WI及ADC值对鉴别脑脓肿和囊性或坏死性脑肿瘤具有重要的价值,DWI表现为低信号的颅内囊性病变可除外脑脓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性运动(IVIM)参数在肌骨系统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中的38例肌骨系统肿瘤的患者,均采用1.5T MR 扫描仪进行检查,在常规扫描后进行 IVIM 扫描。IVIM 使用的9个 b 值分别为0,20,40,60,80,100,250,500和750 s/mm2。分别测量病变区和作为对照组的正常肌肉组织 IVIM 参数 ADC、ADCslow 、ADCfast 及 PF 值。根据病理结果,将病变分为良性(12例)、交界性(14例)及恶性肿瘤(12例),并对三组肿瘤之间以及肿瘤与对照组之间 ADC、ADCslow 、ADCfast 及 PF 值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交界性肿瘤的 ADC 及 ADCslow 值分别为(1.02±0.15)×10-3 mm2/s 和(1.02±0.16)×10-3 mm2/s,明显低于对照组(1.38±0.20)×10-3 mm2/s 和(1.38±0.17)×10-3 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恶性肿瘤的 ADC 及 ADCslow 值分别为(0.90±0.13)×10-3 mm2/s和(0.88±0.14)×10-3 mm2/s,明显低于对照组(1.48±0.12)×10-3 mm2/s 和(1.48±0.09)×10-3 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而良性肿瘤的 ADC 及 ADCslow 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564,0.480)。ADCfast 以及 PF 值在肿瘤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交界性、恶性肿瘤的 ADC 和 ADCslow 值明显低于良性肿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01),但交界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之间的 ADC 和 ADCslow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良性、交界性和恶性肿瘤之间的 ADCfast 和 PF 值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VIM 参数 ADC 和 ADCslow 有助于区分良性肿瘤与交界性、恶性肿瘤,提高肌骨系统肿瘤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李文华  崔艳芬  张萍  汤蕴琦  吴相如  储彩婷   《放射学实践》2012,27(11):1225-1227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结合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鉴别良恶性卵巢上皮囊实性肿瘤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7例卵巢上皮起源的囊实性肿瘤患者的常规MRI、DWI检查资料和肿瘤实体部分的ADc测量值进行回顾性分析,131个病灶中46个为良性囊腺瘤,85个为恶性囊腺瘤。结果:良性组卵巢肿瘤实质部分的平均ADC值为(1.69±0.25)×10-3mm2/s,恶性组为(1.03±0.22)×10-3mm2/s,两组间ADC值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以(1.25×10-3)mm2/s作为诊断良恶性肿瘤的阈值,则敏感度、特异度和总体符合率分别为90.1%、89.9%和92.4%。结论:常规MRI检查鉴别卵巢表面上皮良恶肿瘤存在困难时,辅以扩散加权成像和ADC值测量有助于进一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2.
常规MRI联合DWI在腮腺常见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常规MRI联合DWI对腮腺常见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2例腮腺肿瘤的MRI图像,根据其DWI图行ADC图重建,测量肿瘤的ADC值。按发病率将62例病例分成3组: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恶性肿瘤。多形性腺瘤31例,全部单发;腺淋巴瘤19例,9例单发,10例多发,共30个病灶;恶性肿瘤12例,3例淋巴瘤多发,其余均为单发,共18个病灶。比较分析3种肿瘤的ADC值。结果: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多发生于腮腺浅叶(43个,70.5%),肿瘤边界多清楚,体积一般较恶性肿瘤小;恶性肿瘤位于深叶者8个(44.4%),边界清楚或不清楚,多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10例,83.3%)。多形性腺瘤及恶性肿瘤平均ADC值均高于腺淋巴瘤(P=0.000、0.002),且多形性腺瘤平均ADC值高于恶性肿瘤(P=0.001)。结论:腮腺肿瘤的常规MRI征象具有一定特点,联合DWI能为腮腺常见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探讨DWI检查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局限于宫腔的子宫内膜癌与常见宫腔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局限于宫腔的子宫内膜癌和19例经分段诊刮病理检查证实为宫腔的良性病变(内膜增生l2例、内膜息肉7例)的患者行常规MRI和DWI检查(b=1000s/mm2),经后处理获得ADC图,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ADC值在不同强化形态及不同肿块大小的乳腺病灶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136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病灶,根据其不同的强化形态及大小分为3组,分别为非肿块样强化组(G1)、最大径≤2.0 cm的肿块样强化组(G2a)、最大径>2.0 cm的肿块样强化组(G2b).采用单激发EPI序列,3个扩散敏感梯度,b值分别为0、800、1000 s/mm2.两样本比较t检验分析各组内恶性与非恶性病灶平均ADC值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并绘制ROC曲线检验诊断效能.计算不同阈值下,ADC值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并与形态学评价相结合,确定合适的b值和阈值.结果 G1组恶性与非恶性病灶的平均AD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恶性病灶与非恶性病灶b=800 mm2/s时,平均ADC值分别为(1.13±0.23)×10-3和(1.28±0.27)×10-3mm2/s,t=1.636,P=0.112;b=1000 mm2/s时,平均ADC值分别为(1. 05±0.20)×10-3和(1.20±0.23)×10-3mm2/s,t=1.720,P=0.109];G2a组恶性与非恶性病灶平均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病灶与非恶性病灶b=800 mm2/s时,平均ADC值分别为(1.07±0.15)×10-3和(1.37±0.37)×10-3mm2/s,t=4.803,P=0.000;b=1000 mm2/s时,平均ADC值分别为(0.99±0.14)×10-3和(1.30±0.34)×10-3mm2/s,t=5.235,P=0.000];G2b组恶性与非恶性病灶平均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病灶与非恶性病灶b=800 mm2/s时,平均ADC值分别为(0.97±0.14)×10-3和(1.40±0.39)×10-3mm2/s,t=4.227,P=0.000;b=1000 mm2/s时,恶性病灶与非恶性病灶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93±0.14)×10-3和(1.35±0.36)×10-3mm2/s,t=4.329,P=0.000].b选取800或1000 s/mm2时,ADC值在肿块样强化组中的诊断效能相同(x2=0.36,P=0.5460).当b值取1000 s/mm2,阈值取1.25×10-3s/mm2时,ADC值诊断乳腺恶性病灶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97.7%和97.1%.结论 ADC值对于肿块样强化的乳腺病灶具有诊断价值,但不适用于非肿块样强化灶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和Vibrant技术在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55例乳腺癌患者,55例均行MRI平扫、DWI及Vibrant成像,扩散系数b值为1000s/mm2,测量正常腺体组织、病灶的ADC值及病灶早期强化率,确定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将Vibrant图像进行3D最大强度投影(MIP)重组,观察病灶不同角度的特征。结果:乳腺癌平均ADC值[(0.92±0.25)×10-3mm2/s]较正常腺体[(1.73±0.13)×10-3mm2/s2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灌注曲线表现为廓清型(49例)或平台型(16例),病灶早期强化率为1.85±0.58。3DMIP图像可整体观察病灶形态,有利于供血动脉的显示。结论:MRI平扫、DwI、Vibrant成像结合3DMIP图像特征可为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宫颈鳞癌同步放化疗短期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09年5月-2010年12月于我院行同步放化疗、并于治疗前在我院行DWl检查的95例宫颈鳞癌患者,测量肿瘤治疗前平均ADC值(ADCmean)及最低ADC值(ADCmin)。根据随访情况(2例失随)将所有患者分为肿瘤无进展组(74例)和进展组(19例),两组间的治疗前ADC值(ADCmean和ADCmin)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分别以治疗前ADCmean。中位值、ADCmin中位值将所有病例分为ADCmean。较低组与较高组以及ADCmin较低组与较高组,采用Kaplan-Meier曲线及Log—rank检验分析比较不同组间肿瘤1年无进展生存率(PFS)。结果:进展组治疗前ADCmean高于无进展组[(1.13±0.14)×10-3mm2/sVS(1.03士0.09)×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而治疗前ADCmin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1年PFS在ADCmean较低组(≤1.05×10-3mm2/s)与较高组(〉1.05×10-3mm2/s)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VS66%,P=0.001),而在ADCmin较低组(≤0.82×10-3mm2/s)与较高组(〉0.82×10-3mm2/s)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V873%,P=0.08)。结论:治疗前宫颈鳞癌的ADCmean有助于预测肿瘤同步放化疗的短期预后,能够为临床实施个体化治疗及随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表观扩散系数值鉴别良恶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 DWI的ADC值鉴别良、恶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价值.方法 对18例良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和26例恶性骨肿瘤行DWI.采用单激发EPI序列,3个扩散敏感梯度,b值分别为0.500、1000 s/nun2.在ADC图上测量每个病变的最低、最高和整体ADC值.结果 良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最低ADC值[(1.28±0.49)×10-3mm2/s]高于恶性骨肿瘤[(0.92±0.35)×10-3mm2/s,t=2.839,P<0.01],整体ADC值[(1.62±0.51)×10-3mm2/s]也高于恶性骨肿瘤[(1.21±0.36)×10-3mm2mm/s,t=3.092,P<0.01],但两者都有很大重叠.良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最高ADC值[(2.02±0.55)×10-3mm2/s]与恶性骨肿瘤的最高ADC值[(1.71±0.65)×10-3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69,P>0.05).去掉以囊腔为主的骨囊肿及动脉瘤样骨囊肿病例,则良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最低、最高和整体ADC值分别为(1.11±0.31)×10-3mm2/s、(1.88±0.49)×10-3mm2/s和(1.45±0.35)×10-3mm2/s,与恶性骨肿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28、0.964、2.012,P值均>0.05).结论 ADC值不能鉴别良、恶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相似文献   

18.
ADC值评价骨肉瘤新辅助化疗后坏死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病理学对照研究,探讨ADC值评价骨肉瘤新辅助化疗后坏死的价值。方法:12例行新辅助化疗的原发四肢骨肉瘤患者,在其完成新辅助化疗后且手术前3天内同时行常规MRI和DWI检查。参照MRI和ADC图表现,在术后大体标本相应区取材,获取骨外软组织肿块127个区,分析不同ADC值的病理基础。结果:非软骨性肿瘤存活区、软骨性肿瘤存活区、非软骨性肿瘤坏死区、肿瘤坏死后胶原化区、肿瘤坏死囊变血腔及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区ADC值分别约(1219.63±26.73)×10-6 mm2/s、(2193.21±37.87)×10-6 mm2/s、(1770.52±33.41)×10-6 mm2/s、(2287.36±39.34)×10-6 mm2/s和(2293.57±50.36)×10-6 mm2/s。非软骨性肿瘤存活区与其它4区、非软骨性肿瘤坏死区与其它4区ADC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软骨性肿瘤存活区、肿瘤坏死后胶原化区、肿瘤坏死囊变血腔及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区ADC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C值在判定骨肉瘤化疗后坏死时,会受到存活的软骨性肿瘤成分的影响;借助ADC值可鉴别骨肉瘤化疗后非软骨性肿瘤细胞的存活、坏死和瘤细胞外间质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3T MRI化学位移成像(CS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肾上腺高密度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患者61个CT值大于10HU的肾上腺高密度病变CSI及DWI成像,对肾上腺肿块同反相位的信号衰减值(SII)、肾上腺肿块-脾脏信号比(ASR)、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行散点图分析.采用SPSS 11.5进行统计学分析,并通过ROC曲线确定最佳诊断阈值、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23个良性嗜铬细胞瘤,CSI信号衰减SII平均为3.73%;ASR平均为0.97,病变实性部分ADC值平均为(1.17×103)mm2/s.20个高密度腺瘤CSI示信号衰减SII平均为34.48%;ASR平均0.70,ADC值平均(1.08×103)mm2/s.13例恶性肿瘤CSI信号衰减SII为16.58%;ASR为0.96,ADC值为(0.88×10-3)mm2/s.良恶性病变间ADC值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2<0.05),以ADC值小于0.99为标准,诊断高密度腺瘤的敏感性为70.8%,特异性为84.6%.高密度腺瘤的SII及ASR与其它高密度肿瘤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嗜铬细胞瘤的SII及ASR与其它高密度肿瘤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CSI可有助于鉴别高密度腺瘤、嗜铬细胞瘤和恶性肿瘤;但无法鉴别嗜铬细胞瘤和恶性肿瘤.ADC值可有助于鉴别病变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