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四圣心源》关于“一气周流”理论出发,分析阳气升降运动。肝木其性为温升,然多种原因均会导致肝木温升过程受阻而致木气下陷,于是发生肝木之气下陷诸证。该文就肝木之气下陷危证与《伤寒论》中部分厥阴病条文从“肝气下陷论”这一角度进行了分析,与同道商讨。  相似文献   

2.
“中气下陷”虽是引起“内脏下垂”的常见病机,“内脏下垂”固然也属“中气下陷”证的主症之一。然而,它们这种密切的联系并不能掩饰或代替二者之间的一种易被临床忽视的特殊表现形式。如“中气下陷”可不表现有“内脏下垂”,“内脏下垂”也可与“中气下陷”无缘。本文从临床证治角度对这种特殊情况的现实存在进行了论证,以期告诫临床同仁对这种特殊表现形式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从《四圣心源》关于"一气周流"理论出发,分析阳气升降运动。肝木其性为温升,然多种原因均会导致肝木温升过程受阻而致木气下陷,于是发生肝木之气下陷诸证。该文就肝木之气下陷危证与《伤寒论》中部分厥阴病条文从"肝气下陷论"这一角度进行了分析,与同道商讨。  相似文献   

4.
脏器下垂类疾病与中气下陷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器下垂类疾病,从祖国医学理论分析,多由中气下陷所致,以补中益气汤治之也确有疗效,此为众所公认。然脏器下垂类疾病与中气下陷证毕竟是两个不同理论体系的概念,因而虽有所同,亦有所异。脏器下垂类疾病与中气下陷证都有“向下”的一面,后者亦可出现脏器下垂,二者都可益气升提,但脏器下垂类疾病并非都由中气下陷所致,有血瘀者,亦有胃下垂反表现为胃气上逆者。反之,中气下陷者也并不都只见于脏器下垂,如慢性肠炎和低血压者亦可出现中  相似文献   

5.
“一气周流”思想源于黄元御的《四圣心源》,注重阳主阴从的辨证观,将人体视为一个小宇宙以整体看待,特别重视“中气”,正如彭子益所说“人身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并且兼顾“四维”。本文从五运六气的角度分析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证根源,治疗上则侧重协调五脏之问气机升降关系,通过从脾肾论治,调气血;从脾肺论治,调气滞;从肝脾论治,调血瘀等方面,将黄氏思想贯穿于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始终,现将该理论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心得与同仁共飨。  相似文献   

6.
黄元御首重中气,临证力主扶阳抑阴,对多种疾病论治多有独到的见解。迄今,未有分析梳理其止血思路者,现就其关于出血证的论述进行探析。梳理黄元御各书所述出血诸证的主要病机,总结其治疗法则与遣方用药,为临床治疗出血提供思路。黄氏认为血统于中气,中气虚败,中下之湿寒,则四维莫运,血证旁出,可谓执简驭繁。治疗故围绕中气立法,以培土泻湿为要,意在恢复中气升降之权,统摄诸血,推动四维周旋运转使升降有序,血行有常。  相似文献   

7.
清代名医黄元御创立了中气升降理论。心火上炎宜清降,肺金上逆宜肃降,赖乎胃土之右转;肾水下寒宜温暖,肝木下陷宜升达,藉于脾土之左旋。治疗上强调执中培土,升脾陷而降胃逆。脾胃之升降,即调达阴阳之升降,亦即推运四维肝心肺肾,气血精神之轮转。因此多从扶阳抑阴入手,处处以顾护阳气为先,用药擅培土泻湿、暖脾温肾、疏木清风、降胃敛肺,喜温热而远苦寒,多用甘草、干姜、桂枝、茯苓等药。  相似文献   

8.
眩晕证多属肝的病变,故《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因而临床证治大多从肝而治,但在临证实践中,除从肝论治外,注重从脾着手,往往获效甚佳。因脾主运化,具有益气、生血、统血之功能,脾之为病多与气血痰湿有关,而眩晕之证多与气血痰湿病变相连。现将眩晕临证从脾论治辨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刘永年教授认为,老年高血压是其本为肝肾阴虚,其标为“痰浊”“瘀血”的本虚标实之证.与血压相关的眩晕发作由肝体用失和导致气机异常变动产生,升降失常是阴阳平衡失调、轻窍失聪,眩晕发作的扳机点.人卧则血归于肝,则肝体实用强;站立时藏血减少,则肝体虚而用弱,是体位性血压改变所致眩晕的病机.临床上采用标本兼顾、清养结合的方式,从肝论治血压相关性眩晕,通过燮理阴阳、平衡升降气机之法,使肝体得养、肝用得展,则眩晕自止.  相似文献   

10.
血崩症可由多种因素引起,中气下陷是其中病因之一,这种血崩病情急重、变化快,治疗上宜“急则治其标”以塞流,先升阳举陷,使下陷之阳气改变为升举之势,再调气血。1脾胃与中气下陷没有必然和正比的关系中气下陷是脾气虚弱的结果,但它不是脾气虚弱的必然结果,也与脾...  相似文献   

11.
从历代本草记载及临床应用可见柴胡具有味苦、辛,性微寒,归肝、胆经等特点,能够解表退热、截疟、疏肝解郁、升举阳气,适用于肝郁气滞证、中气下陷证、少阳证、外感发热等,常与黄芩、黄芪、升麻、香附等药物配伍以增效。现代研究多认为柴胡具有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等功效,适用于外感发热,病邪在少阳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所致胁痛、乳胀、月经不调,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  相似文献   

12.
肖照卿 《广州医药》1994,25(2):47-47
甘温除热法的临床应用广州市运输汽车修造厂医务室(510220)肖照卿甘温除热法,是运用甘温为主的药物以益气升阳,辅以微寒之品以泻其阴火,来治疗发热(包括中等度热和低热)之证。属于脾胃阳虚、中气下陷、元阳不振、先后天水火升降失调而阳损及阴的一种反治疗法...  相似文献   

13.
脾胃病种类繁多 ,错综复杂 ,论治方法各异 ,历代医家在脾胃病论治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笔者就升降气机法在脾胃病论治中的运用略谈一二 ,敬请同道斧正。1 升降气机法在脾胃病论治中的应用升降气机一法 ,在脾胃病论治中 ,分为升、降、升降结合、欲升先降、欲降先升五法 ,前三种为正治之法 ,后两种为权变之后的从治之法。1 1 升法主要适用于脾胃病中降多升少 ,只降不升的情况。正如《内经》中所言“下陷者 ,升而举之”。病位偏重于脾 ,临床中症见消瘦、面白、短气、语声低祛、倦怠乏力、头晕目眩、自汗、少食腹胀、便溏、久泄、久痢、…  相似文献   

14.
以胃癌术后倾倒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基础,立足“大气下陷”经典理论,阐述“大气下陷”在其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脾胃戕损、中气亏虚为发病基础,中气亏虚、大气下陷为核心病机,痰瘀痹阻、癌毒伏郁为病进转折的病机演变规律。治疗强调正邪主次,侧重病机的不同,在益气升陷法的基础上加减变化,扶正以脾胃为核,兼顾他脏之变,择以疏肝潜阳之法,祛邪以解毒为要,另以利水消瘀之法,以达机圆法活,药证相合之效,以期为临床辨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1中医脾虚证的辨证要点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又有统血之功,前贤医家认为:"脾气得安,五脏受荫,脾气虚弱,则百病由生。""诸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颇多。"黄元御在执中治本论中说"……脾胃气血精神之化源,赖以升降的轴心,中气旺则阳化有源,阴生有本,气血因之充旺,精神因之而交泰,一旦中气升降窒塞,脾土因之而下陷,胃土因之而上逆,阳化匮源,阴生乏本。"  相似文献   

16.
通过查证《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典中医文献中关于中气的论述,总结中气学说的源流概要,探讨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所呈现的独特的中气理论.黄元御阐述人体生理病理,以中气升降立论,认为中气之浮沉是阴阳升降之枢纽,阴升为阳,阳降为阴,中土斡旋,土枢四象.中气旺盛,升降有序,为人生命之根本;中气虚衰,升降窒塞,则百病丛生.临证运用多种方法健运中气使中土斡旋,左升右降形成一气周流,以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痰乃津液凝聚而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痰是指存在于体内一切有形和无形之痰,狭义的痰是指排出体外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痰。古人日:“五脏皆可生痰,痰生百病。”痰证临床表现殊多,笔者根据肝主疏泄,可调节肺、脾、肾、三焦等脏腑的气机升降,使津液代谢正常的理论,对部分痰证从肝论治,归纳三法,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王莞秋  王旭 《中医学报》2020,35(3):523-526
"一气周流"理论强调"中气"之要,重视培补中土脾胃,提出中土健运,木火左旋上升、金水右旋下降得畅,中气循环周身无碍,百病乃平。桥本甲状腺炎可归属于中医"瘿病""瘿瘤"等范畴,其病位在肝、脾、肾,病机为脾虚湿困、肝郁气滞、肾虚血瘀,气机升降循环障碍贯穿始终。临床中,可运用"一气周流"理论论治桥本甲状腺炎。无论肝木郁滞,亦或肾虚水寒,皆为中土湿困所致,故应重视恢复中土斡旋、左升右降之效,以使中气通流全身而循环不绝,肝木升发、肾水降敛而升降平衡,相火下煦、肾水上资而阴阳调和。黄元御自创柴胡芍药汤治疗瘿病,以疏肝解郁、调和气机,为临床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报》2020,(3):523-526
"一气周流"理论强调"中气"之要,重视培补中土脾胃,提出中土健运,木火左旋上升、金水右旋下降得畅,中气循环周身无碍,百病乃平。桥本甲状腺炎可归属于中医"瘿病""瘿瘤"等范畴,其病位在肝、脾、肾,病机为脾虚湿困、肝郁气滞、肾虚血瘀,气机升降循环障碍贯穿始终。临床中,可运用"一气周流"理论论治桥本甲状腺炎。无论肝木郁滞,亦或肾虚水寒,皆为中土湿困所致,故应重视恢复中土斡旋、左升右降之效,以使中气通流全身而循环不绝,肝木升发、肾水降敛而升降平衡,相火下煦、肾水上资而阴阳调和。黄元御自创柴胡芍药汤治疗瘿病,以疏肝解郁、调和气机,为临床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益气升阳法是早已被熟知的常用治法,其主治为中气下陷、大气下陷和上气不足,对其内涵人们每从升发脾胃清阳中气及升提宗气理解,鲜有从肝胆置论者。笔者初亦囿于上述认识,但经反复深入解读李东垣、张锡纯等人著作,并重温有关经典阐述,始悟益气升阳与肝胆之升发功能密切相关,主治亦尚有肝气郁陷一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