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方子凤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2):1708-1709
目的分析母乳性黄疸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对2003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156例黄疸患儿中确诊为母乳性黄疸的83例患儿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母乳性黄疸的病因是多元性的,治疗方法以暂停母乳喂养、蓝光疗法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结论母乳性黄疸的愈后良好,很少发生神经系统伤残。  相似文献   

2.
曾华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1):1499-1500
目的:探讨母乳性黄疸发病与胆汁淤积的关系。方法:诊断为母乳性黄疸患儿62例,按发病先后分为①早发型母乳性黄疸(A组)33例;②迟发型母乳性黄疸(B组)29例;同时选取正常组(C组)25例。对所有患儿均抽取静脉血4ml检查肝功能及TBA、GGT、LAP、ALP。结果:两组母乳性黄疸患儿TBA、GGT、LAP、ALP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5)。迟发型患儿TBA、GGT、ALP较早发型患儿显著增高,两者LAP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胆汁淤积是母乳性黄疸的发病因素之一,且迟发型较早发型更甚,因此对母乳性黄疸患儿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应加以疏肝利胆、保护肝功能的治疗,并建议对迟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做肝功能的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婴儿黄疸患儿尿中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情况及HCMV通过母乳对婴儿的传播情况。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858例患黄疸的婴儿尿及配对的316例母乳进行HCMV-DNA检测。结果:黄疸患儿尿中的HCMV-DNA阳性率为29.02%,母乳中的阳性率为59.18%;母乳HCMV-DNA阳性配对的患儿尿的HCMV-DNA阳性率为40.11%,母乳HCMV-DNA阴性配对患儿尿HCMV-DNA阳性率为18.60%,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婴儿黄疸与HCMV感染有一定关系,HCMV感染母乳是婴儿获得性感染引起黄疸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谭巧红 《中国保健》2007,15(24):123-124
目的分析母乳性黄疸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护理.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2007年8月收治的213例黄疸患儿中确诊为母乳性黄疸的103例进行观察.结果治疗方法以停母乳为主,药物为辅,不需光疗.结论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尚无神经系统伤残病例.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广州市某医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分析,探讨不同时期各种因素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及其干预措施。方法将705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分为Ⅰ组(母婴同室前)和Ⅱ组(母婴同室后),分析两组患儿的病因构成变化。结果Ⅰ组患儿病因以感染性黄疸为主,占46.1%;Ⅱ组患儿病因则以母乳性黄疸为主,占25.5%,而感染性黄疸下降为第2位病因,仅占22.5%。两组患儿病因构成比除ABO溶血病外,其余病因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Ⅱ组早发性母乳性黄疸所占比例(42.5%)较Ⅰ组(13.6%)明显增高。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发生了明显的变迁。提示改善环境因素、预防感染是降低感染性黄疸的主要措施,而对母乳喂养儿提倡出生后即应进行血微量胆红素监测并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晚期黄疸新生儿与母乳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法配对检测本院新生儿科2004年5月~2006年5月323例晚期黄疸患儿血和其母乳CMV-DNA含量,并检测血常规和肝功能,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新生儿血阳性者104例,阳性率为32.2%;母乳阳性者254例,阳性率为78.6%。②和吸食阴性母乳者相比,吸食感染母乳的患儿更容易感染CMV(χ2=15.88,P<0.01)。③母乳CMV含量对患儿是否感染CMV没有显著性意义(t=1.028,P>0.05)。④早产儿较足月儿更容易感染CMV(χ2=9.29,P<0.01)。结论:母乳CMV感染可能是导致新生儿晚期黄疸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15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15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5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发病年龄、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依次为围产因素、母乳性黄疸、感染因素及其它因素。应用蓝光照射是15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治疗手段,光疗前胆红素平均值为(18.65±5.39)mg/dl、平均照射(4.83±2.57)天后降为(11.92±7.63)mg/dl。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以围产因素为主(32.0%),其次是母乳性黄疸(27.3%)、感染因素(26.0%)。至今为止,蓝光照射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的首选方法,结合其发病的相关因素辅以中西药治疗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病理性黄疸的病因与预后.方法 将216 例黄疸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16 例黄疸患儿,占新生儿住院人数27.38%,好转或治愈194 例,转院12 例,死亡10 例.结论 病理性黄疸病因较多,诊断较难,母乳、感染、HIE 及合并症是引起黄疸的重要原因,及时发现,积极治疗,预后良好,后遗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由于大力提倡母乳喂养,母乳性黄疸的患病率也明显增加.我院儿科于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320列黄疸患儿中156例为母乳性黄疸.本研究对母乳性黄疸患儿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等进行分析.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156例患儿中男80例,女76例;早产儿20例,足月儿136例;足月儿平均体重3.5 kg,早产儿平均体重2.0 kg;剖宫产92例,占59%.患儿除黄疸外无其他征兆或体征,均分娩后0.5 h起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106例母乳性黄疸的治疗经验,探讨分析母乳性黄疸发病机制。方法:将某医院2007~2011年收治母乳性黄疸10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2例口服茵栀黄口服液、妈咪爱治疗,同时停喂母乳喂养;对照组44例继续给予母乳喂养,适当增加哺乳次数,未予特殊治疗。结果:治疗组62例患儿均有效,平均起效时间1~3d,黄疸消退时间5~10d。总有效率100%,对照组为56.5%,两组总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口服茵栀黄口服液、妈咪爱可促进母乳性黄疸的消退,配合停喂母乳可加速黄疸的消退。加强孕期保健,减少围生期并发症及产后感染的发生,是减少高胆红素血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方法 对2009年1月-2012年2月本院收住院治疗的193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资料进行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93例黄疸的发生因素依次为:围生期因素(28.0%),母乳性黄疸(16.6%),新生儿溶血病(15.0%),新生儿感染因素(14.5%),母孕期胎儿肝脏损伤(11.4%),先天因素以及其它因素等(14.5%)。治疗主要有蓝光照射,输用白蛋白;祛除病因如换血治疗,抗感染,母乳性黄疸暂停母乳等以及各种辅助治疗。193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治愈和好转184例。 结论 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多样,围生期因素、母乳性黄疸、新生儿溶血病是最常见因素,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金双歧联合蒙脱石散辅助治疗母乳性黄疸患儿效果。方法我院56例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成试验组28例、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方法治疗基础上采用金双歧联合蒙脱石散辅助治疗。结果经治疗,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6.4%(27/28)、75.0%(21/28);P〈0.05。结论对母乳性黄疸患儿采用金双歧联合蒙脱石散辅助治疗,有效地改善患儿在临床上的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与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发病率的关系及和胃动素(MOT)、胃泌素(GAS)水平的相关性。方法:由专人对该院产科出生正常的新生儿218例进行监测,其中剖宫产136例,自然分娩82例,将符合早发型母乳性黄疸诊断标准的50例对象进一步采集血液标本,通过放射免疫法测定MOT和GAS水平。结果:剖宫产组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为27.49%,高于正常分娩组发病率14.63%(P<0.05);剖宫产组MOT、GAS的水平分别为(206.84±32.10)ng/L和(94.54±16.42)ng/L明显低于正常分娩组(256.20±28.32)ng/L和(137.06±16.15)ng/L(P<0.001)。结论:剖宫产分娩的新生儿较自然分娩的新生儿更易发生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且同时有胃肠激素MOT、GAS水平的降低。对剖宫产分娩的新生儿更应严密监测黄疸的发生,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14.
吕深  黄从付  沈霞  韩静  丁刚  王强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6):3672-3673
目的:探讨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干预早发型母乳性黄疸,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89例正常产正常新生儿作为干预组,在按需喂养的同时给予口服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妈咪爱",同时随机选择175例正常产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给予正常开奶,按需喂养,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1次/d监测胆红素值。结果:观察组1周内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及生后第7天血清总胆红素平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619,P(0.05;t=-1.923,P(0.05)。结论:口服"妈咪爱"干预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可有效地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及减轻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程度,从而减少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的早期危害。  相似文献   

15.
母乳性黄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33例母乳性黄疸,对其发生机理、诊断标准、处理及预后进行了讨论。强调尽管母乳喂养可使一定比例的新生儿出现黄疸,但因预后良好,应积极提倡和推广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及其相关因素以及早期合理治疗对防止胆红素脑病的积极意义。方法:对183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主要病因为感染因素(49.4%)、围产因素(16.4%)、母乳性因素(15.8%)、不明因素(10.2%)、溶血因素(4.4%)及先天性因素(3.8%)。治疗主要以双面蓝光照射为主,补碱补液,对因治疗等。结论:积极防治新生儿感染,加强围产期保健,正确指导母乳喂养,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可减少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早期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母婴传播中的母乳喂养与婴儿HCMV感染的关系,进而指导感染人巨细胞病毒母乳对婴儿的合理喂养. 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FQ - PCR)方法分别检测113对临床疑诊HCMV感染患儿及其母亲HCMV-DNA含量,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患儿血HCMV - PP65抗原. 结果 母乳HCMV-DNA与配对患儿血HCMV - PP65抗原两者之间有关联(x2=6.48,0.01<P<0.025),但关系不是非常密切,阳性母乳配对患儿与阴性母乳配对患儿的血HCMV-DNA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32,P>0.05). 结论 母乳HCMV感染是婴儿获得HCMV感染的重要途径,但是二者关联性不强,故对已感染HCMV的患儿建议母乳喂养,对母亲HCMV阳性,而婴儿HCMV阴性的可将乳汁处理后喂养,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