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超早期脑梗死的CT征象,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2月~2012年11月间收治的40例超早期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的6h内进行常规的CT扫查,在发病24小时-72小时内进行CT复查证实为脑梗塞,对患者CT征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例超早期脑梗塞患者中,有21例患者在发病后的6小时内进行常规的CT扫查发现异常,其中10例(47.62%)患者出现低密度灶,5例(23.81%)患者出现皮质征,4例(19.05%)患者出现豆状核征,3例(14.29%)患者出现岛带征,3例(14.29%)患者出现占位征,2例(9.52%)患者出现致密动脉征。结论超早期脑梗塞的CT征象不典型,需要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进行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早期CT表现(附30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早期CT征象认识,以利于临床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发病6h内脑梗死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致密动脉征即Willis环区域主要动脉密度增高20例;豆状核征即豆状核轮廓模糊10例;脑岛带征即脑岛侧方的灰白质界面模糊8例,灰白质界面不清5例,20例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征象。结论致密动脉征、豆状核征、脑岛带征、灰白质界面不清征对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具有重要价值,但易被忽略,应结合临床资料仔细分析CT表现,尽可能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yerdense middle cerebralartery sign,HMCAS)的认识,探讨其在超急性期脑梗死CT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6例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发病1~6h内行CT扫描及发病后24h后复查CT。结果16例患者均发现有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24h后复查CT,该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均出现大片状低密度灶,其中7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消失。结论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是CT诊断超级性脑梗死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4.
刘景昌  刘炜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6):2198-2199
目的 探讨螺旋CT检查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资料较完整的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和CT征象. 结果 CT平扫显示脑实质密度降低征49例,局部脑组织肿胀征38例,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18例,基本正常11例;首次常规CT诊断为超急性脑梗死21例(确诊率35%). 结论 螺旋CT检查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MSCT)进行脑灌注成像(CTP)诊断超早期脑梗死的价值。方法应用西门子SENSATION4型多层螺旋cT进行脑灌注成像,对50例发病6h以内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扫描观察时间.密度曲线,测定梗死区和对侧正常对照区的局部脑血流量(CBF),局部脑血流容积(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等,所有病洌至少在发病1周后复查1次普通CT。结果5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脑梗死侧CBF和CBV较对侧显著降低,MTT比对侧显著延长(P〈0.05),有45例患者1周后复查CT发现其最终梗死面积比6h内脑灌注的面积有缩小(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可以在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超早期明确梗死灶部位及范围,及发现缺血坏死灶周围是否存在缺血性半暗带。为超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6.
夏彩霞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4):1955-1956
目的用脑电图(EEG)及脑电地形图(BEAM)对急性脑梗死早期(≤72h)实施检测,观察其敏感性、变化特点以及对临床诊断的指导价值。方法.对120例首次发病的早期脑梗死患者在72h内作脑电图(EEG)检查,并与头颅CT作对比研究。结果急性脑梗死的早期CT异常率73.3%,EEG异常率9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EG异常以局限性及广泛伴局限性改变为主;BEAM的理和8频带功率值局限性改变有助于定侧定位。结论作为脑功能检查的EEG对超早期脑梗死患者有着较高敏感性,可以较好地提供临床早期诊断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C)在超急性期脑梗死CT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16例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发病1~6h内行CT扫描及发病后24h后复查CT进行双侧大脑密度及脑沟、脑裂对比,发现脑内更多、更早病灶。结果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16例中表现为HMCAS者,均为单侧,且HMCAS诊断脑梗死的特异性高于敏感性,其预后差,死亡率高,16例患者均发现有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24h后复查CT,该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均出现大片状低密度灶,其中7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消失。结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动态变化有助于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8.
朱永霞  刘浩 《淮海医药》2010,28(3):197-199
目的探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表现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临床诊断的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平扫表现(发病6h内)。结果43例中24例CT表现为阴性,19例有阳性表现,4例出现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8例岛带消失征,9例豆状核轮廓模糊或密度减低,脑回肿胀、脑沟变浅或消失12例。结论基层医院常规CT平扫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早期脑梗死患者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特点。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早期脑梗死患者35例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5例作为对照组。病例组发病24h内均完成头颅CT及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检查( SEP),3d后复查头颅CT。结果35例患者中,SEP正常5例(14.3%),SEP异常30例(85.7%)。胫后神经SEP异常与脑梗死部位有关,所有影响患者感觉中枢或感觉传导通路部位的脑梗死患者 SEP异常率均较高。结论将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应用于早期脑梗死中,可明显看到波形异常,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辅助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了解超急性期脑梗死发病与诊断。方法对56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6h内就诊时均首先经头颅CT扫描,然后进行MRI平扫和弥散成像(DWI)扫描,然后对可疑患者24h后复查,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56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24h确诊脑梗死CT扫描13例占23.2%,MRI常规扫描46例占82.1%,DWI扫描56例占100%。结论DWI可以明确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同时有助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对于脑梗死超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发病6 h内对19倒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行CT平扫以及CTP检查,测量缺血区的脑灌注参数值,分析平扫及灌注成像表现。结果为19例患者中6例头颅CT平扫发现早期梗死征象,所有患者CTP均发现半暗带区脑血流量、达峰时间与对侧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脑梗死中心区脑血流量、脑血容量与对侧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而脑血容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CT脑灌注成像技术可超早期预示脑梗死病灶及其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尚华  刘怀军  雷建明  刘瑞春 《河北医药》2010,32(17):2312-2314
目的应用化学诱导方法建立稳定可靠的兔脑局部缺血模型,探讨早期缺血性脑梗死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表现与最终梗死体积的关系。方法对34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成功栓塞,然后分别于栓塞后15min、30min、1h行MSCT灌注成像扫描,2、4、6、8、10、12、24h行颅脑CT平扫观察。结果应用月桂酸钠化学诱导方法成功建立稳定、可靠的脑局部缺血模型,经病理HE染色证实神经元变性坏死明显,大量神经元固缩,并可见到神经元周围空泡样改变。MSCT灌注成像表现:实验兔梗塞后20~30minCT脑血流量(CBF)灌注图可以清楚地显示不同程度的缺血状态,兔脑两侧相比有明显的色阶变化,一侧大脑半球局部呈低灌注状态。继续跟踪观察2、4、6、8、10、12、24hCT平扫发现大部分最终梗死体积与灌注图像获得的梗死范围基本一致。结论应用月桂酸钠化学诱导方法可成功建立稳定可靠的脑梗死模型,MSCT灌注扫描CBF灌注图像可最早于梗死后15~20min发现脑梗死病灶,并且大部分与最终梗死体积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CT平扫在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CVT/CVST)中的影像表现,提高对CVT/CVSTCT平扫影像征象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CVT/CVST患者的头颅CT平扫的影像学表现,并与患者MRI、MRV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头颅CT平扫可准确诊断大部分的CVT/CVST患者,其特有征象出现率较高,10例病例中,出现条索征7例,静脉性脑梗死3例,脑出血3例,脑梗死合并脑出血的1例,直接征象出现率达70%,间接征象出现率达70%,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同时出现达60%。结论 CT平扫对早期CVT/CVST是一种快速、有效、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和MRI在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2例新生儿,均有明确的窒息史,且确诊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应用CT和MRI两种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MRI总体检出率为97.6%(41/42),CT总体检出率为90.5%(38/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1,P>0.05)。MRI、CT总体检出率分别为脑水肿100.0%(30/30),93.3%(28/30);脑室出血检出率为100.0%(7/7),85.7%(6/7);基底核丘脑损伤检出率为50.0%(1/2),100.0%(2/2);矢状旁区损伤100.0%(1/1),100.0%(1/1);脑动脉梗死100.0%(2/2),50.0%(1/2)。结论CT和MRI均可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对脑水肿、脑室出血、矢状旁区损、脑动脉梗死初诊可以选择MRI诊断,对于基底核丘脑损伤检出率为初诊可以选择CT,必要时可以两种诊断方面联合诊断以提高临床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N5,N10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青年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将67例青年脑梗死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7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的方法来观察MTHFR 677和1298位点基因型.结果 MTHFR 677位点基因型病例组中TT型为20例,占29.8%;CT型32例,占47.8%;CC型15例,占22.4%;T等位基因频率为53.7%.对照组中TT型30例,占42.2%;CT型34例,占47.9%;CC型7例,占9.9%;T等位基因频率为66.2%.对照组中TT型及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病例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HFR1298位点基因型病例组中AC型29例,占43.3%;AA型38例,占56.7%;C等位基因频率为21.6%.对照组中AC型14例,占19.7%,AA型57例,占80.3%,C等位基因为9.9%,病例组中AC型及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组人群中MTHFR基因677及1298位点多态性与青年脑梗死都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SCI)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56例SCI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SCI好发于50~70岁,临床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灶直径0.4~1.6cm。腔隙性脑梗死53例(94.64%),大病灶性脑梗死3例(5.36%);病灶位于内囊26例,基底节15例,放射冠区7例,丘脑3例,脑干2例。危险因素: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18例(32.14%),糖尿病、高脂血症18例(32.14%),冠心病、心房颤动5例(8.92%)。结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冠心病、高脂血症等均为SCI的危险因素。SCI无明确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确诊有赖于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超选择性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及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方法对2006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时间窗内急性脑梗死28例给予超选择性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及机械碎栓,同时给予扩容、抗血小板等治疗,评价治疗后即刻血管再通率、术后1 h、2周、3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 NIHSS)、日常活动量表( ADL)评分情况。结果本组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后即刻血管完全再通率为75%,部分再通率为25%,4例血管再通后残留狭窄〉80%,给予支架置入术;除1例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外,其余27例术后1 h、2周、3个月NIHSS、ADL评分较治疗前改善( P〈0.05)。结论动脉内接触性溶栓结合机械碎栓治疗时间窗内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