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秀满  王卫民  周宪  刘亚华 《武警医学》2021,32(11):933-936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静脉分娩镇痛对妊娠期高血压(妊高症)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符合顺产条件的妊高症产妇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静脉瑞芬太尼组)和对照组(硬膜外组),记录产妇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测定各个时点产妇的VAS评分,分析产妇的满意度评分;记录各个产程时间及母婴不良反应;测定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脐血血气。结果 两组在T0(处理前10 min)时MAP、HR、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处理后10 min(T1)、处理后60 min(T2)、分娩后10 min(T3)、分娩后2 h(T4)这四个时间点的比较中,观察组的MA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T0(处理前10 min)时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镇痛后各个时点(T1-T2)的V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的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的低血压和下肢麻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头晕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血气分析结果和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瑞芬太尼静脉分娩镇痛应用于妊高症产妇时循环稳定,依从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徐红 《武警医学》2017,28(7):698-700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舒芬太尼静脉镇痛和双氯芬酸钠塞肛两种止痛方法对血清泌乳素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01至2016-12在医院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80例,手术后随机分为两组进行镇痛处理。观察组给予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PCIA),对照组用双氯芬酸钠塞肛,分别于术前,术后12、24、48 h测定两组舒芬太尼的血药浓度和血浆中的泌乳素水平,通过VAS评分评估镇痛效果,记录两组产妇产后的初乳开始时间、24 h哺乳次数并观察术后是否发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 对照组12、24、48 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两组产妇术后泌乳素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12、24、48 h泌乳素分别为(249.32±9.65)mmol/L、(278.33±12.56)mmol/L和(290.29±10.28)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213.24±11.34)mmol/L、(224.89±12.34)mmol/L和(236.43±10.09)mmol/L(P<0.05)。观察组术后恶心、呕吐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剖宫产术后给予舒芬太尼静脉镇痛,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能够明显增加产妇泌乳素的分泌,有利于产后早期的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中药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原发性肝癌80例被分为治疗组(中药联合TACE组,40例)和对照组(TACE组,40例)。两组均于TACE术前24 h、术后1周和4周,检查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以及AFP含量,并进行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评分(KPS)比较。结果 治疗1周后,对照组CD3+[(45.26±2.83) vs (50.16±6.31)]、CD4+[(22.65±2.35) vs (27.12±3.36)]、CD4+/CD8+[ (0.85±0.16) VS (1.16±0.27)]较术前降低,CD8+[(32.48±6.21) vs (27.36±5.64)]及CD4+CD25+[(12.65±5.12) vs (9.15±3.63)]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呈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D3+[(46.55±3.94) vs (49.33±3.12)]、CD4+[(23.13±2.72) vs (25.53±2.52)]、CD8+[(25.26±3.52) vs (27.69±5.13)]、CD4+/CD8+[(1.13±0.39) vs (1.22±0.16)]及Treg细胞[(10.36±5.62) vs (8.20±2.25)]较治疗前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T细胞亚群各项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eg细胞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96±1.32) vs (6.21±3.42)],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测定及KPS评分,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药联合TACE可以更好的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免疫状况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肺保护性通气对不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肝移植手术患者的肺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终末期肝病患者80例, ASAⅡ~Ⅳ 级,并根据MELD分值及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MELD≤15分+常规机械通气组(Ⅰc组)、MELD≤15分+肺保护性通气组(Ⅰp组)、MELD>15分+常规机械通气组(Ⅱc组)和MELD>15分+肺保护性通气组(Ⅱp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分别于切皮前(T1)、无肝前期3 h (T2)、无肝期30 min (T3)、新肝期2 h (T4)及新肝期4 h (T5)、术后2 h(T6)、拔管前(T7)及术后1 d(T8)时,检测血清克拉拉细胞分泌蛋白16(clara cell secretory protein,CC1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8(IL-8) 水平。记录患者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术后1周内急性肺损伤发生情况。结果 不同MELD分值两组间比较,MELD>15分患者输血量增多,手术时间延长(P<0.05),氧合指数降低,术后急性肺损伤发生率较高,气管拔管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延长(P<0.01),T2~T8时血清CC16、TNF-α、IL-8浓度升高(P<0.05或P<0.01);不同通气方式两组间比较,保护性通气组的气管拔管时间分别为(7.2±1.5)h和(12.1±5.6)h,短于常规机械通气组(P<0.05)。结论 肺保护性通气能改善肝移植手术患者(尤其是MELD 评分>15分)的氧合指数,降低术后急性肺损伤的发生率,缩短拔管时间,有利于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比较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硬膜外麻醉时的镇静、遗忘及并发症等, 探讨右美托咪定辅助镇静的临床应用。方法 择期行下肢或中下腹部手术的患者90例, 随机分为3组, 右美托咪定组(D组)、咪达唑仑组(M组)和对照组(C组)。三组患者均于硬膜外麻醉平面固定、效果完善后, 手术前20 min开始神经安定镇痛:D组和M组负荷剂量分别为0.6 μg /kg和0.06 mg /kg, 维持量分别为0.5 μg /( kg·h)和 0.05 mg /( kg·h);C组泵注生理盐水50 ml/(kg·h)。负荷剂量均于10 min内泵完, 维持量于手术结束前30 min停止。监测并记录入室( T0) 、麻醉平面固定后神经安定镇痛前( T1)、神经安定镇痛后5 min(T2) 、10 min(T3) 、20 min(T4) 、30 min(T5) 及术毕(T6) 时患者平均动脉压血压( MAP)、脉搏(HR)、血氧饱和度(SpO2)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值, D、M组患者BIS值达到75(BIS75) 时所用的时间和用药剂量, 随访患者的不良反应及遗忘程度。结果 与T0比较, D组患者MAP T2、T3时明显升高, HR T2时明显下降(P<0.05), T3、T4时极明显下降(P<0.01);M 组患者MAP T3、T4时明显降低, HR T3~T5时明显下降, SpO2 T2、T3时明显下降, D组和M组BIS均于T2时开始下降(P<0.05), D组T4、T5时下降极明显(P<0.01)。D组患者BIS达75时所需的时间短于M组(P<0.05), 患者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极明显低于M组(P<0.01), 但遗忘程度M组明显优于D组(P<0.01)。结论 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均能达到硬膜外麻醉中辅助镇静的目的, 右美托咪定0.6 μg/kg作为负荷剂量, 既能满足术中镇静的需要, 又不会发生呼吸抑制。在遗忘作用方面, 咪达唑仑具有较好的遗忘作用, 右美托咪定辅助镇静时, 虽然患者能回忆术中部分事件, 但均无强迫体位等不良回忆。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静脉血白细胞过滤法对脓毒症犬白细胞CD11/18、CD14的影响。方法 大肠埃希杆菌(O111∶B4)经静脉注入健康犬体内建立大肠埃希杆菌型脓毒症犬模型。将脓毒症犬随机分为对照组(n=9)和白细胞过滤组(过滤组, n=9)。过滤组犬行静脉血白细胞过滤。以开始注入大肠埃希氏杆菌点为T0′, 开始静脉血白细胞过滤时间点为T0。检测两组犬T0′、T0、T1、T5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体温、红细胞浓度(RBC)、血小板浓度(PLT)、白细胞浓度(WBC)、血浆TNF-α浓度、IL-6浓度、中性粒细胞CD11/18与单核细胞CD14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过滤组心率、RBC浓度、PLT浓度、血清TNF-α浓度、IL-6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时MAP升高, 体温降低, WBC浓度下降 (P<0.05); T5时中性粒细胞CD11/18表达下降(P<0.05);T1, 5时单核细胞CD14表达下降(P<0.05)。结论 静脉血白细胞过滤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大肠埃希杆菌型脓毒症犬的血流动力学, 降低白细胞浓度, 降低中性粒细胞CD11/18和单核细胞CD14的表达, 对血浆中炎症因子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60例晚期肺癌患者经心理干预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不同心理干预模式对免疫状态的影响,为制定合理心理干预方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根据筛选条件选择60例晚期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心理干预多阶段治疗组。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医疗方式给予技术支持,解答患者及家属的正常提问。干预组采用常规治疗同时给予三阶段心理干预(常规心理干预期、家庭及小组情绪调控期、家庭内互助干预期),干预方法主要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监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各阶段治疗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果 基线期两组T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及干预后,心理干预组的CD3+CD4+较常规治疗组增高(t=2.15, P<0.05),CD8+CD28- 干预组较常规组下降(t=2.06,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在干预组内,三阶段心理干预较单独一阶段干预后的CD3+CD4+细胞增高(t=3.51, P<0.01), CD8+CD28-降低(t=2.16,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晚期肺腺癌患者经合理心理干预后免疫状态得到改善,心理干预时间的延长及家属社会因素的积极参与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心理干预对免疫功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田冶  葛帅娜  李军  陶天柱 《武警医学》2022,33(2):140-143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Rg1对海水淹溺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12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C组)、生理盐水组(S 组)、20 mg/kg低剂量人参皂甙Rg1组(L组)、100 mg/kg高剂量人参皂苷Rg1组(H组)。L组和H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人参皂苷20或100 mg/kg, S组尾静脉注射等容的生理盐水,给药2 h后建立海水淹溺性肺损伤模型。分别于吸入海水前(基础值T0)、吸入海水后30 min(T1)、1 h(T2)、2 h(T3)和4 h(T4)各时间点检测动脉血PaO2和PaCO2的动态变化;于建模后2 h和4 h取出肺组织和外周血标本,检测肺湿干重比(W/D)、肺泡灌洗液蛋白定量(BALF)、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丙二醛(MDA)和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浓度,取建模后4 h的右肺下叶组织行HE病理检查。结果 T0时4组的动脉血 PaO2、PaC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T4时S和L组PaO2明显低于 H组(P<0.05),S和L组PaCO2明显高于H组(P<0.05)。T3和T4时,S、L和H组肺组织 W/D比值均明显高于C组(P<0.05),H 组肺组织 W/D明显低于S组和L组(P<0.05)。H 组 MDA浓度和MPO活性明显低于S组和 L组(P<0.05), H 组SOD活性明显高于S组和 L组(P<0.05)。H 组血清中炎性因子TNF-α、IL-1β和IL-6水平明显低于S组和L组。HE病理染色显示H 组肺泡塌陷、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较S组明显减轻。结论 预防性使用人参皂苷Rg1(100 mg/kg)能显著减轻海水淹溺导致的早期(4 h内)肺损伤,其保护机制与减轻肺内的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相关。  相似文献   

9.
徐薪  纪小龙  徐明志 《武警医学》2015,26(6):563-566
 目的 研究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肠黏膜内组织细胞种类与分布特点,为其鉴别诊断寻找线索。方法 参照2012年中华医学会新制定的诊断标准选取病例,结合临床病史及内镜下表现做出诊断,确定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组 30例,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组 26例,选取10例正常肠黏膜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HE染色及加做6项免疫组化染色(CD1a、CD21、CD68、CD163、S-100、Ki-67)。所有切片均扫描进入优纳ISCAN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UC(80.72±17.15)个/104 μm2及CD(78.59±16.37)个/104 μm2的固有层内细胞数与正常对照组(59.57±14.04)个/104 μm2相比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CD1a在正常肠黏膜及UC内几乎没有表达[(0.72±0.79)个/104 μm2, CD(22.19±10.19)个/104 μm2]统计分析比较与正常对照组及UC(1.32±2.26)个/104 μm2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21在组织学上的鉴别诊断意义不大。S-100三组的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68 CD组(16.02±7.33)个/104 μm2的阳性细胞数少于正常对照组(21.92±6.18)个/104 μm2和UC组(19.96±11.31)个/104 μm2,与UC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63染色时CD与U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Ki67三组的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多种组织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可以综合判断IBD的免疫状态及对UC和CD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付建楠  齐艳芳  陈宇  刘晓梅 《武警医学》2020,31(11):983-986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啶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SAPB)联合静脉镇痛在单孔胸腔镜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01至2020-04医院择期行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啶SAPB联合静脉镇痛组(RD组)、罗哌卡因SAPB联合静脉镇痛组(R组)和静脉镇痛组(对照组,C组),每组50例。手术结束后均在超声引导下行前锯肌平面穿刺,RD组注射(0.375%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啶0.5 μg/kg)20 ml,R组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C组注射生理盐水20 ml。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记录并对比三组术后2、 6、12、24及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PCIA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恶心、呕吐、瘙痒、心动过缓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RD组和R组术后2、6、12及24 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D组术后2、6、12 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R组(P<0.05),三组术后48 h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D组和R组2、6、12 h的PCIA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显著少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D组术后2、6、12及24 h 的PCIA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少于R组(P<0.05)。RD组和R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375%罗哌卡因复合0.5 μg/kg右美托咪啶SAPB联合静脉镇痛用于单孔胸腔镜术后镇痛效果更完善,阿片类药物用量更少,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ESP)和硬膜外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 PCEA)对老年患者胸腔镜手术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医院胸外科2018-05至2019-05择期行胸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70例,男38例,女32例,年龄62~78岁,BMI 20.3~24.5 kg/m2,ASAⅠ级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P组和PCEA组,每组35例。两组均采用全身麻醉常规诱导、维持。ESP组在T5水平行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超声确定竖脊肌平面后给予 0.5% 罗哌卡因 0.5 ml/kg, PCEA组于术前行硬膜外阻滞,给予试验剂量后,术中不予连续硬膜外阻滞,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硬膜外吗啡负荷量,手术结束前行PCEA。记录患者术后1、4、12、24、48 h静息和咳嗽时VAS、舒适度(BC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头晕、咳嗽无力、胸闷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ESP组术后1、4、12、24 h静息和咳嗽时VAS及BCS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与 PCE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48 h VSA评分增高,BCS评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SP组术后24~48 h追加曲马多患者增多,与 PCE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P组发生头晕、咳嗽无力、胸闷不良反应和头痛等并发症,明显少于PC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气胸、局麻药中毒、内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单次ESP对老年患者胸腔镜手术术后镇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刘浩润  李为民  赵洪强  许帅 《武警医学》2015,26(11):1118-1121
 目的 探讨开腹手术对老年总管结石患者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及降钙素原的变化。方法 将老年组与中青年组患者按胆总管结石分类分别行胆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或胆管空肠吻合术。于术前1 d和术后1、3、7 d分别测定外周血血常规、降钙素原、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数量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老年组降钙素原比中青年组各组均明显增加(P<0.05),老年组组内第1、3 、7 天比术前均明显增加(P<0.05),中青年组组内第1 、3 天比术前均明显增加(P<0.05);老年组比中青年组CD3+细胞各组间明显减少(P<0.05),老年组组内第3天比术前明显减少(P<0.05);老年组比中青年组CD8+细胞组间术前及术后第7 天明显减少(P<0.05);老年组与中青年组CD4+细胞组间术前、术后第1 、7 天明显减少(P<0.05),老年组组内第3 天与术前明显减少(P<0.05);中青年组组内术后第7天与术前明显减少(P<0.05);老年组与中青年组CD4+/CD8+细胞各组间均明显减少(P<0.05),老年组组内第3天与术前明显减少(P<0.05)。结论 老年患者降钙素原比中青年增加,老年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减少,开腹手术对老年与中青年胆管结石患者免疫功能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贾珍  罗梦琳 《武警医学》2019,30(3):221-223
 目的 探讨参麦注射液对结直肠癌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03至2018-02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化疗患者8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全部患者采用XELOX化疗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脾多肽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参麦注射液治疗,根据RECIST实体瘤疗效标准评估两组的疗效。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CD3+、CD4+、CD4+/CD8+、NK细胞。采用卡氏评分(KPS)评估两组的生存质量,记录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的缓解率对比,研究组为43.18%,对照组为36.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有效率对比,研究组(84.09%)高于对照组(6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CD3+、CD4+、CD4+/CD8+、NK细胞明显升高,且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生存质量改善程度(36.36%)优于对照组(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肝损伤、神经毒性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麦注射液能进一步提高结直肠癌化疗的疗效,改善免疫功能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孙玉明  杨杰  李江伟 《武警医学》2020,31(8):699-70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自体肋软骨移植外耳再造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8-05至2019-11武警山东总队医院择期行肋软骨移植外耳再造Ⅱ期手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A组)30例,全身麻醉复合椎旁神经阻滞组(B组)30 例。观察两种麻醉方式在外耳再造术中的麻醉效果、术后镇痛、术中全麻药物用量及术后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B组术中使用1%异丙酚(725.69±145.50)mg,瑞芬太尼(2129.90±536.72)μg, 明显少于A组异丙酚(914.58±242.41)mg,瑞芬太尼(3266.79±770.64)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切皮时(H2)、取软骨时(H3)及拔除气管导管时(H4)的心率和血压、术后6 h内VAS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苏醒时间(T0)为(11.53±1.43)min,明显短于A组的(15.00±1.4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发生心血管、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应用于自体肋软骨移植外耳再造术,术中麻醉效果显著,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全麻药物用量少,术后镇痛效果明显,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在胆囊切除术中持续静注小剂量纳洛酮对瑞芬太尼所致痛觉敏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进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生理盐水)和纳洛酮组[纳洛酮0.25 μg/(kg·h)],麻醉诱导前15 min,至手术结束前5 min期间持续静注设计好的液体。测定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痛阈、VAS评分、Ramsay’s评分。结果 组内比较,对照组术后0.5 h、1 h的痛阈值显著低于术前(P<0. 05),术后2~24 h的痛阈值显著高于术前(P<0. 01);纳洛酮组术后0.5~48 h的痛阈值显著高于术前的痛阈值(P<0. 01),术后0.5~1 h的VAS评分显著高于术后2~24 h(P<0. 01),而Ramsay’s评分显著低于术后2~24 h(P<0. 01)。组间比较,纳洛酮组术后0.5~1 h的痛阈值、Ramsay’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全身麻醉中持续静注小剂量纳洛酮能够拮抗瑞芬太尼麻醉导致的术后痛觉敏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丙泊酚复合依托咪酯应用于全麻诱导的血流动力学、脑电双频指数(BIS)变化特点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诱导方案:A组静注丙泊酚1.5 mg/kg、依托咪酯0.075 mg/kg;B组静注丙泊酚1 mg/kg、依托咪酯0.15 mg/kg;C组静注丙泊酚0.5 mg/kg、依托咪酯0.225 mg/kg。诱导完成后行气管插管。观察记录诱导前(T0)、插管前(T1)、插管后1、3、5 min(T2~T4)三组患者MAP、HR、BIS的变化,记录三组患者注射痛、肌阵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诱导后的MAP、HR低于B、C组,BIS高于B、C组(P<0.05);A组注射痛发生率低于B组(P<0.05);A、B组肌阵挛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 丙泊酚1.5 mg/kg复合依托咪酯0.075 mg/kg用于全麻插管对血流力学和BIS影响小、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庄伟  董玉茹 《武警医学》2020,31(11):973-975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01至2019-12武警海警总队医院收治的85例中重度U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联合治疗组(43例)。对照组采用益生菌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益生菌联合肠内营养治疗。比较两组临床近期疗效,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白蛋白(albumin,ALB)、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总蛋白(total protein ,TP)等营养状况指标,血清内毒素(serum endomycin ET)、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 4,IL-4)和外周血CD4+CD5+等指标水平。结果 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0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MI、ALB、HGB和TP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联合治疗组血清ET水平更低,而血清IL-4和外周血CD4+CD5+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治疗中重度UC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调节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