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吸入氧浓度对合并微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行腔镜胃癌根治术肺损伤的影响,用于更精准指导糖尿病患者的麻醉通气策略。方法 选取2018-10至2020-05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择期腔镜胃癌根治术且合并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FiO2 35%)、B组(FiO2 50%)和C组(FiO2 75%),每组20例。麻醉插管后3组分别以35%、50%、75%的吸入氧浓度维持机械通气,每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前(T0)、气腹后30 min(T1)、气腹后60 min(T2)、关气腹后10 min(T3)采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并测量血清中炎性因子(TNF-α、IL-6)及氧化应激指标(SOD)、肺损伤指标(CC16)的水平。结果 在炎性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上,与A组相比,在T2、T3时间点,C组TNF-α和IL-6水平显著升高且SOD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TNF-α、IL-6、SOD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相比,B组在T3时间点 TNF-α水平明显降低且SOD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损伤指标CC16水平上,在T2、T3时间点,与A组[(8.95±2.20) ng/ml、(9.96±2.16) ng/ml]相比,C组[(10.21±2.16) ng/ml、(11.98±1.89) ng/ml]CC16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9.47±2.09)ng/ml、(10.87±2.10)ng/ml] CC16的浓度变化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3时间点,与C组相比,B组CC16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行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50%的吸入氧浓度可能是最佳吸入氧浓度,该吸入氧浓度在保证氧供的前提下能最大程度减少氧化应激以及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盐酸达克罗宁胶浆用于门诊消化内镜手术全麻清醒慢诱导插管时的表面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门诊消化内镜中心全麻气管插管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70例,手术为经口内镜下环形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 POEM)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随机分为盐酸达克罗宁胶浆口含组(达克罗宁组,35例)和丁卡因喷雾组(丁卡因组,35例)。全麻诱导方式采取健忘镇痛清醒慢诱导气管插管,达克罗宁组使用盐酸达克罗宁胶浆(0.1 g/10 ml)口含表面麻醉,丁卡因组使用1%丁卡因喷壶喷雾表面麻醉,总量≤2 ml。观察记录6个不同时间点的血压及心率变化。并记录气管插管前口咽部麻木感评分、插管用时(s)及次数、拔管时呛咳和咽喉痛发生率及术后24 h和48 h 咽喉部疼痛情况,采用VAS评分法。结果 两组一般资料及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达克罗宁组气管插管即刻(T2)、气管插管完成后5 min(T3)、左侧卧位后3 min (T4)、拔管即刻(T5)MAP均低于丁卡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同时间段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达克罗宁组较丁卡因组插管时间短[(18.37±2.78)s vs. (22.49±6.62)s, P<0.01],但两组口咽麻木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管时达克罗宁组呛咳(20.0%)和咽喉痛发生率(5.7%)低于丁卡因组(69.6%,42.9%,P<0.01)。达克罗宁组术后24 h咽喉痛评分(0.66±1.33)低于丁卡因组(2.09±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术后48 h咽喉痛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盐酸达克罗宁胶浆可提供良好的口咽部表面麻醉效果,与丁卡因喷雾相比,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平稳,操作过程更简洁方便,毒性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胸壁神经阻滞(TTP-PECS)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应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自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86例行择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TPVB组与TTP-PECS组,每组各43例。TPVB组患者采取全身麻醉联合TPVB阻滞。TTP-PECS组患者采取全身麻醉联合TTP-PECS阻滞。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阻滞范围、围术期药物使用量及镇痛情况、静息与运动状态下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术毕、术后6 h,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TP-PECS组患者T2阻滞比例高于TPVB组,T6、T7阻滞比例均低于TPV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P-PECS组患者术中麻黄碱、阿托品、去氧肾上腺素用量及镇痛泵按压次数均低于TPV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P-PECS...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腰麻和硬脊膜外联合麻醉中不同脑脊液流速对麻醉效果的影响。 方法 选择医院 2017-01至2018-01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需实施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术的200例患者,分为A、B组,每组100例。A组脑脊液流速5 s以下,B组脑脊液流速10 s以上,A、B两组均选择腰麻和硬脊膜外联合麻醉, 蛛网膜下腔均给予0.5%罗哌卡因3 ml,且推注速度均为0.1 ml/s,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A、B两组T8阻滞出现时间分别为(9.16±0.41)min和(11.97±0.44)min;镇痛最高平面出现时间为(11.12±0.23)min和(15.24±0.22)min,A组均早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运动阻滞平面Bromage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组患者止血带效果为优者占99%,仅1例效果为良,明显好于B组(优87%,良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脑脊液流速对麻醉平面和麻醉效果产生明显影响,脑脊液流速在5 s以下,以速度为0.1ml/s的0.5%罗哌卡因推注可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5.
孙丽娜  赵军舰 《武警医学》2015,26(6):570-572
 目的 对比研究髂腹股沟神经髂腹下神经阻滞及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腹股沟斜疝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行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修补术老年患者60例,均为男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Ⅱ~Ⅲ级,均为男性。随机将患者分成神经阻滞组与腰硬联合组,每组30例,分别记录入室时、切皮前、切皮后15 min、术毕的心率 (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血氧饱和度(saturation of pulse O2,SpO2)变化,记录麻醉操作时间、术后恢复活动时间,麻醉效果评级及术后尿潴溜例数。结果 (1)两组各个时间的HR、MAP,SpO2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神经阻滞组操作时间为(3.0±0.8)min,术后恢复活动时间(3.5±1.0)h,而腰硬联合组分别为(14.8±1.0) min和(9.0±1.3)h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麻醉效果评级: 神经阻滞组Ⅰ级28例,Ⅱ级2例,腰硬联合组分别为29例和1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术后尿潴留情况:神经阻滞组有2例,腰硬联合组有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患者行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修补术,应用髂腹股沟神经髂腹下神经阻滞麻醉操作简单,术后恢复活动时间明显减少,麻醉并发症少,优于腰硬联合麻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瑞马唑仑对颅脑介入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聊城市人民医院自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75例接受颅脑介入手术的全身麻醉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B组、C组,每组各25例。全身麻醉诱导时,A组患者静脉泵注瑞马唑仑0.2 mg/kg, B组静脉泵注瑞马唑仑0.3 mg/kg, C组静脉泵注丙泊酚2.0 mg/kg。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前(T2)、插管后即刻(T3)、拔管前(T4)、拔管后5 min(T5),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动脉血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比较3组患者诱导后的观察指标,包括从诱导开始至BIS<60的时间、术后24 h手术恢复质量评分(QoR-15)、呛咳评分、镇静药物补救比例、低血压比例。结果 A组、B组T2~T5时的MAP、BIS均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舒芬太尼和地佐辛应用于无痛胃镜检查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不同麻醉方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0例门诊行无痛胃镜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舒芬太尼组):舒芬太尼0.1 μg/kg+丙泊酚;B组(地佐辛组):地佐辛70 μg/kg+丙泊酚;C组(对照组):生理盐水+丙泊酚。观察并记录3组患者注药至睫毛反射消失时间,胃镜检查时间,丙泊酚总用量,麻醉前后MAP、HR、SPO2,术中呼吸暂停次数及麻醉苏醒期恶心、呕吐、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注药至睫毛反射消失时间A组(90.3±8.2) s、B组(95.3±9.1)s和C组(125.7±7.3)s比较,A组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用量A组(63.1±9.2)mg、B组(70.4±5.9)mg和C组(89.3±6.4)mg比较,用药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麻醉苏醒期恶心、头晕发生率(20.0%;21.7%)较A组(1.7%;8.3%)和C组(0.0%;1.7%)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胃镜检查麻醉效果更好,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是无痛胃镜治疗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与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ade, TPVB)比较,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 SAPB)用于日间乳腺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 2018-12至 2019-02行日间乳腺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T(TPVB)组30例,S(SAPB)组30例,C(局麻)组30例。3组患者入室后建立基本生命体征监测,心率、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静脉泵注负荷剂量右美托米啶0.25 μg/kg,10 min之内泵注完毕,并以0.05 μg/kg维持剂量持续泵注,于手术结束前15 min停止。T组患者行手术侧TPVB,S组患者行手术侧SAPB,C组由手术医师行瘤体周围局部浸润麻醉。记录3组患者局麻药补救次数;记录3组患者术后1 h(T1)、术后2 h(T2)、术后4 h(T3)、术后6 h(T4)VAS评分;记录3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神经阻滞组操作用时。结果 T组、S组患者麻醉补救次数均显著少于C组(P<0.05),T组、S组患者麻醉补救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术后T1 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组、S组患者T2、T3、T4 VAS评分均低于C组(P<0.05),T组、S组患者T2、T3、T4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S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寒战、恶心呕吐、相应区域肌肉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T组(P<0.05),C组、S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组患者神经阻滞操作用时明显少于T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SAPB镇痛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可用于日间乳腺手术麻醉镇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腔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中不同止血方法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因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行腹腔镜下囊肿剥除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使用缝合止血方法的为缝合组(30例),使用双极电凝止血方法的为电凝组(30例)。比较两组不同时段的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抗苗勒管激素(AMH)变化情况。结果 (1)电凝组AMH数值术后3 d和1、3、6个月分别为(1.6±1.2)、(1.7±1.3)、(2.9±1.6)、(3.1±1.4)ng/ml,均低于缝合组[分别为(2.5±1.6)、(2.5±1.5)、(3.7±1.1)、(4.0±1.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凝组、缝合组术后3 d、1个月AMH值较同组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电凝组<0.01,P缝合组<0.05)。缝合组术后6个月AMH值与同组术前相比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电凝组和缝合组术后3 d、术后1个月与同组术前FSH值相比较,FSH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电凝组和缝合组术后3 d LH值较同组术前均有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缝合法止血比电凝法止血更有利于卵巢储备功能的保护;AMH比FSH能更好地评价卵巢储备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镜面罩对肥胖患者无痛胃镜检查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体重指数(BMI)大于28 kg/m2的行无痛胃镜检查患者100例 ,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50例, 一组采用内镜面罩给氧(T组), 另一组采用鼻导管吸氧(C组), 氧流量均设置为3~5 L/min。两组均静脉注射芬太尼(0.05 mg)、咪达唑仑(1 mg)、丙泊酚(1~2 mg/kg), 至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开始检查, 检查中若有轻微体动及时追加丙泊酚用量。记录麻醉前(T1)、麻醉后2 min(T2)和操作结束时(T3)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 以及胃镜检查时间和丙泊酚用药总量。结果 (1)两组T2及T3时SBP、DBP和HR与T1相比均有所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T2时, C组受检者SpO2下降明显, 检查中有6例 (12%)发生SpO2<90%, 与T1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组受检者与T1相比明显增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T组SpO2(99.26%±0.90%)明显高于 C组(92.68%±2.3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时, T组SpO2 (99.58%±0.61%)也明显高于C组(96.24%±0.9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胃镜操作时间及丙泊酚的用量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肥胖患者无痛胃镜检查中使用内镜面罩给氧优于鼻导管给氧, 使无痛胃镜检查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模式镇痛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围术期镇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90例,男51例,女39例,年龄18~65岁,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对照组: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超前镇痛组:氟比洛芬酯+PCIA;多模式镇痛组:氟比洛芬酯+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TPVB)+PCIA。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及舒芬太尼追加量,术后6、24、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采用流式细胞仪测量麻醉前(T0)、术毕(T1)、术后24 h(T2)、术后72 h(T3)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与NK细胞百分比,并计算CD4+/CD8+。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超前镇痛组和多模式镇痛组瑞芬太尼用量和舒芬太尼追加量显著减少(P<0.05),超前镇痛组术后6 h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T1时NK细胞百分比以及CD3+、CD4+、CD4+/CD8+水平明显升高(P<0.05);多模式镇痛组术后6 h、24 h VAS评分均较低(P<0.05),镇痛泵按压次数少(P<0.05),T1、T2时NK细胞百分比、CD3+、CD4+、CD4+/CD8+水平及T3时CD3+、CD4+较高(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P<0.05)。结论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多模式镇痛可增强术后镇痛效果,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减轻免疫抑制,且不增加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其中,氟比洛芬酯联合椎旁神经阻滞围术期镇痛更完善,对免疫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丙泊酚复合依托咪酯应用于全麻诱导的血流动力学、脑电双频指数(BIS)变化特点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诱导方案:A组静注丙泊酚1.5 mg/kg、依托咪酯0.075 mg/kg;B组静注丙泊酚1 mg/kg、依托咪酯0.15 mg/kg;C组静注丙泊酚0.5 mg/kg、依托咪酯0.225 mg/kg。诱导完成后行气管插管。观察记录诱导前(T0)、插管前(T1)、插管后1、3、5 min(T2~T4)三组患者MAP、HR、BIS的变化,记录三组患者注射痛、肌阵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诱导后的MAP、HR低于B、C组,BIS高于B、C组(P<0.05);A组注射痛发生率低于B组(P<0.05);A、B组肌阵挛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 丙泊酚1.5 mg/kg复合依托咪酯0.075 mg/kg用于全麻插管对血流力学和BIS影响小、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啶对活体亲属供肾者术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01至2017-12择期亲属供肾术者4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和对照组,各20例。右美托咪啶组供肾者麻醉诱导前10~15 min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啶1 μg/kg,继以0.5 μg/(kg·h)维持,手术结束前30 min停药;对照组供肾者按右美托咪啶组静脉泵入等量的生理盐水。于麻醉诱导前(T1)、术毕即刻(T2)、术后24 h(T3)、术后48 h(T4)采血检测TNFα、IL-6和IL-10的浓度。监测术前、术后24 h及48 h血清尿素氮(BUN)及肌酐(Cr)浓度。结果 右美托咪啶组较对照组术后24 h和48 h血清BUN[24 h, (6.41±1.23) mmol/L vs (9.24±1.25) mmol/L; 48 h, (6.62±1.30) mmol/L vs (8.41±2.4) mmol/L]和Cr[24 h, (98.2±4.7) μmol/L vs (111.4±5.1) μmol/L; 48 h, (104.4±6.2) μmol/L vs (119.5±8.2) μmol/L]明显降低(P<0.05)。T2-T4时右美托咪啶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TNF-α和IL-6浓度均明显降低,而IL-10的浓度明显增高(P<0.05)。结论 一定剂量的右美托咪啶对活体亲属供肾者手术后早期具有肾功能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急性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早期经三腔喂养管给予通腑胰胆汤的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将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分为A组(n=22)、B组(n=21)和C 组(n=21)。在给予重症监护、抗感染、生长抑素抑制胰腺分泌、液体复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A组早期经胃管给予通腑胰胆汤、B组早期经三腔喂养管给予通腑胰胆汤、C组为对照组,经胃管给予乳果糖。分别检测各组患者在相同时间点的APACHEII评分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观察经不同途径给予中药或乳果糖时患者耐受程度、肠道动力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 A组和B组在入院后第7天APACHEII评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C组(5.30±2.15 vs 6.95±2.25, P<0.05; 5.45±1.80 vs 6.95±2.25,P<0.05)。早期经三腔喂养管给予通腑胰胆汤治疗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加重的胃肠道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经胃管途径给药组(14.3% vs 45.5%,P<0.05),且该组患者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经胃管给药组[(6.67±1.49)d vs (8.36±2.54)d, P<0.05]。两种途径给予通腑胰胆汤治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乳果糖治疗组[(15.73±2.68)d vs (19.24±6.42)d, P<0.05;(14.86±2.86)d vs (19.24±6.42)d, P<0.05]。结论 早期经三腔喂养管给予此中药能明显提高给药依从性,减少恶心、呕吐发生,缩短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缩短住院时间,使预后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ESP)和硬膜外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 PCEA)对老年患者胸腔镜手术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医院胸外科2018-05至2019-05择期行胸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70例,男38例,女32例,年龄62~78岁,BMI 20.3~24.5 kg/m2,ASAⅠ级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P组和PCEA组,每组35例。两组均采用全身麻醉常规诱导、维持。ESP组在T5水平行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超声确定竖脊肌平面后给予 0.5% 罗哌卡因 0.5 ml/kg, PCEA组于术前行硬膜外阻滞,给予试验剂量后,术中不予连续硬膜外阻滞,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硬膜外吗啡负荷量,手术结束前行PCEA。记录患者术后1、4、12、24、48 h静息和咳嗽时VAS、舒适度(BC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头晕、咳嗽无力、胸闷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ESP组术后1、4、12、24 h静息和咳嗽时VAS及BCS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与 PCE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48 h VSA评分增高,BCS评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SP组术后24~48 h追加曲马多患者增多,与 PCE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P组发生头晕、咳嗽无力、胸闷不良反应和头痛等并发症,明显少于PC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气胸、局麻药中毒、内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单次ESP对老年患者胸腔镜手术术后镇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麻醉在肛肠手术中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01至2018-03医院行肛肠手术患者208例,随机分为超声组和对照组,每组104例。 超声组予以超声引导定位骶管阻滞麻醉,对照组以传统解剖定位骶管阻滞麻醉。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穿刺情况(穿刺时间、穿刺针调整次数、麻醉起效时间和痛觉消失时间)、麻醉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和麻醉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超声组穿剌针调整(2.50±0.50)次,明显少于对照组的(5.00±1.0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起效时间(2.85±1.30)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88±0.92)min;痛觉消失时间(4.85±1.24)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86±2.12)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麻醉Ⅰ级比率及麻醉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超声组麻醉Ⅲ级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出现血肿、出血和神经损伤相关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麻醉在肛肠手术中可准确定位,提高阻滞麻醉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对中重度气道狭窄患者行硬质气管镜检查治疗中无肌松药静脉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01至2021-01应急总医院拟行硬质气管镜检查治疗的中重度气道狭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无肌松药组(A组)和肌松药组(B组),每组30例.两组常规进行麻醉,B组待患者意识消失后,在插管前给予罗库溴铵0.3 m...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肺保护性通气对不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肝移植手术患者的肺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终末期肝病患者80例, ASAⅡ~Ⅳ 级,并根据MELD分值及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MELD≤15分+常规机械通气组(Ⅰc组)、MELD≤15分+肺保护性通气组(Ⅰp组)、MELD>15分+常规机械通气组(Ⅱc组)和MELD>15分+肺保护性通气组(Ⅱp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分别于切皮前(T1)、无肝前期3 h (T2)、无肝期30 min (T3)、新肝期2 h (T4)及新肝期4 h (T5)、术后2 h(T6)、拔管前(T7)及术后1 d(T8)时,检测血清克拉拉细胞分泌蛋白16(clara cell secretory protein,CC1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8(IL-8) 水平。记录患者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术后1周内急性肺损伤发生情况。结果 不同MELD分值两组间比较,MELD>15分患者输血量增多,手术时间延长(P<0.05),氧合指数降低,术后急性肺损伤发生率较高,气管拔管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延长(P<0.01),T2~T8时血清CC16、TNF-α、IL-8浓度升高(P<0.05或P<0.01);不同通气方式两组间比较,保护性通气组的气管拔管时间分别为(7.2±1.5)h和(12.1±5.6)h,短于常规机械通气组(P<0.05)。结论 肺保护性通气能改善肝移植手术患者(尤其是MELD 评分>15分)的氧合指数,降低术后急性肺损伤的发生率,缩短拔管时间,有利于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