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前列腺癌TomoTherapy治疗过程中分次间及分次内误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MVCT在线图像引导技术分析前列腺癌螺旋断层放疗过程中分次间误差及分次内误差,并计算CTV-PTV的外扩边界,对10例早期前列腺癌患者行螺旋断层调强放疗.靶区为前列腺及精囊,剂量76 Gy/34次.所有患者每次治疗前及治疗后均行MVCT扫描,10例患者共行MVCT扫描680次.分次间误差在左右方向最小,≤5 m...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分析鼻咽癌调强放疗分次间和分次内的摆位误差,并分析计划靶区(PTV)的合适边界(MPTV).方法 选取30例鼻咽癌患者,放疗过程中定期应用CBCT于放疗修正前、修正后以及放疗后进行扫描,将CBCT与计划CT配准,记录分析分次间和分次内的摆位误差.结果 修正前的摆位误差≤2 mm在左右、上下和前后方向上分别为:87.4%、79.7%和85.3%.修正后三个方向均没有出现>2 mm的误差,而放疗后在三个方向上出现>2 mm的次数分别为1、2、3次.日常放疗中,不应用CBCT引导放疗时MPTV在左右、上下和前后的三个方向上分别为3.8 mm、4.3 mm和3.3 mm,而放疗前CBCT引导放疗可以将MPrv减小至1.8 mm、2.4 mm和1.9 mm.结论 CBCT可以有效提高鼻咽癌调强放疗患者的摆位精确度,CBCT引导放疗可以明显缩小靶区外扩边界.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兆伏级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技术图像引导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颅内危险区肿瘤病灶,评估其摆位误差及PTV外扩范围。方法对36例颅内肿瘤患者设计IMRT放疗计划,采用西门子ONCOR直线加速器配备的MVision兆伏级CBCT进行三维方向(左右、上下、前后)容积成像并与计划CT图像相匹配获取前5次放射治疗摆位后和摆位误差调整后CBCT数据,分析摆位误差及PTV外扩范围。结果36例患者三维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左右(2.22±1.37) mm、上下(2.62±1.50) mm和前后(2.77±1.34) mm。摆位误差调整后较调整前摆位误差相比在三维方向均有降低, 并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次CBCT分次间摆位误差在三维方向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若不行CBCT摆位误差校准,PTV在三维方向的外扩范围,左右:2.94 mm, 上下:3.31 mm,前后:3.52 mm。若行CBCT摆位误差校准,PTV在三维方向的外扩范围,左右: 1.00 mm,上下: 1.19 mm,前后: 1.68 mm。结论各个方向的摆位误差边界小于4 mm,采用兆伏级CBCT技术对颅内肿瘤IMRT治疗分次间摆位误差的纠正和PTV边界的评估对提高颅内危险区肿瘤IMRT治疗的精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锥形束CT测量食管癌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锥形束CT在线研究食管癌放疗时的摆位误差,计算CTV到PTV的外放边界(MPTV)。方法应用医科达Synergy系统对食管癌患者治疗11例148次,分别在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及治疗后行CBCT扫描,共获取444个CBCT信息,通过系统配有的匹配功能,获取的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相匹配,获取患者左右(X)、头脚(Y)和前后(Z)等3个方向的线性摆位误差,分析其摆位误差。结果 11例患者共行444次CBCT,首次摆位后CBCT扫描,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在X、Y、Z方向上分别为(-0.17±3.62)、(1.82±3.97)、(-2.34±2.10)mm,误差纠正后再次行CBCT,结果显示摆位误差明显缩小(P〈0.05)。与纠正后比较,治疗后摆位误差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前X、Y、Z轴上MPTV分别为8.49、9.09、5.67mm,纠正后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1.80、2.47、2.21mm。结论本组病例食管癌放疗时Y方向摆位误差最大,X方向次之,Z方向最小;分次内误差在食管肿瘤治疗过程中变化明显,这在设计治疗计划时应予以考虑;通过CBCT获取食管癌患者的摆位误差并对其进行纠正,能显著降低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精确度,减小PTV外放边界。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 (CBCT)分析肝癌患者术后简化调强放疗分次间和分次内的临床靶体积(CTV)误差。方法 12例肝癌患者放疗前、后均行CBCT。在瘤床放置金属标记,配准框包全所有金属标记,不包括肋骨、椎体等骨质,使用自动骨性配准。若放疗前平移误差>3 mm和(或)旋转误差>3°则行在线校位后重复CBCT。12例患者共行214次CBCT成111组数据,111组可计算分次间左右(x)、头脚(y)、前后(z)方向CTV误差,70组可计算分次内CTV误差。计划靶体积(PTV)边界计算公式为2.0∑+0.7σ(∑为系统误差,σ为随机误差)。结果 x、y、z方向上分次间CTV平移误差分别为 -0.03、-0.43、1.02 mm,∑分别为1.50、5.89、1.97 mm,σ分别为1.76、4.13、2.42 mm;分次内平移误差分别为0.04、0.86、-0.46 mm,∑分别为0.46、1.14、0.31 mm,σ分别为0.95、1.38、0.91 mm。PTV边界在x、y、z方向上分别为4.5、15.0、5.8 mm。结论 肝癌患者简化调强放疗时CTV误差不可避免,使用术中放置瘤床金属标记行CBCT获得的数据真实准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利用四维锥形束CT(4D-CBCT)监测食管癌精确放疗中的摆位误差,为勾画食管癌合理的计划靶区(PTV)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医科达Axesse直线加速器机载4D-CBCT对16例食管癌患者精确放疗前行扫描,系统自动重建图像并与治疗计划CT图像相匹配,获得患者在头脚(SI)、左右(LR)、前后(AP)方向上的摆位误差,经过自动校正后,再次行4D CBCT扫描,并按照同样的匹配方式与计划CT进行配准,采集校正后三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结果 16例患者共获166次扫描。校正前,4D-CBCT图像在SI、LR、AP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5.6±0.4)mm、(3.4±0.5)mm和(2.2±0.2)mm,经过校正后在SI、LR、AP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1.6±0.2)mm、(0.2±0.1)mm和(0.3±0.2)mm。摆位误差调整前在LR、SI、AP方向上临床靶区(CTV)到PTV外放边界分别为7.3mm、9.4mm和7.6mm,调整后分别为3.0mm、4.6mm和2.5mm。结论 利用4D-CBCT图像在治疗前进行误差校准,可以明显缩小摆位误差,更加准确地勾画食管癌PTV的范围,提高食管癌的放疗精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前列腺癌精确大分割放疗时分次间和分次内前列腺靶区位移情况。方法 对 2013—2016年间28例接受5 Gy9次放疗的前列腺癌患者,定位前2周B超引导下经直肠穿刺前列腺内植入纯金标记3颗,仰卧位体膜固定充盈膀胱并直肠内插置直肠扩张球囊充气60 ml后CT定位,Pinnacle系统制定放疗计划。23例患者Synergy加速器治疗,每次疗前CBCT校位,扫描图像与计划图像行骨配准记录摆位误差,然后通过前列腺内金标位置配准记录前列腺位移误差,两次之差为分次间位移。5例患者Novalis加速器治疗,通过前列腺内金标配准,疗中ExacTrac系统实时跟踪金标位置变化,观察前列腺分次内位移。结果 23例患者每次疗前均测量位移共计207次,左右、上下、前后位移平均值分别为(0.05±0.10)、(0.20±0.22)、(0.19±0.18) cm;3个方向>0.3 cm位移分别为1、52、49次,>0.5 cm位移分别为1、29、16次。5例患者每次疗时监测测量金标位置移动5次共计225次,左右、上下、前后位移平均值分别为(0.61±0.50)、(0.68±0.69)、(0.70±0.67) mm,各方向>3 mm移动分别为0、1、1次。结论 前列腺癌精确大分割放疗时分次间位移远远大于分次内位移,分次间位移必须校正后才能放疗。分次内靶区位移尽管变化较小,但仍有必要监测分次内靶区位移,以防患者体位变动造成靶区脱靶照射。直肠内球囊插入对前列腺位置具有固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盆腔肿瘤放疗分次间及分次内的摆位误差,计算临床靶区(CTV)到计划靶区(PTV)的外放边界(MPTV)。[方法]应用ELEKTA Synergy IGRT直线加速器系统治疗盆腔肿瘤24例,通过锥形束CT(CBCT)影像技术获得患者左右(X)、头脚(Y)、前后(Z)方向线性摆位误差以及分别以X、Y、Z轴旋转形成相应的U、V、W旋转摆位误差,分析分次间、分次内的摆位误差,计算MPTV。[结果]24例患者共行365次首次摆位后CBCT扫描,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在X、Y、Z方向上分别为(0.73±1.67)mm、(0.11±4.69)mm、(-1.77±2.60)mm,U、V、W方向上分别为(0.81°±1.11°、-0.01°±1.18°、0.39°±0.88°;纠正后摆位误差显著低于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P<0.05),治疗后摆位误差较纠正后显著增加(P<0.05);纠正前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4.93mm、12.63mm、7.06mm,纠正后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1.25mm、2.43mm、1.67mm。[结论]盆腔肿瘤放疗时Y方向摆位误差最大,Z方向次之,X方向最小,旋转误差一般不超过3°;应用CBCT实施IGRT,可在线实时纠正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的精确度;应用CBCT引导放疗时,MPTV可缩小至所有方向均为3mm。  相似文献   

9.
锥形束CT研究肺癌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肺癌在放射治疗中由于呼吸运动的影响,其摆位误差较其它肿瘤大.本研究旨在采用锥形束CT(CBCT)影像技术探讨肺癌放射治疗中分次间和分次内摆位误差及其规律.方法:2007年4月至2007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应用医科达Synergy系统治疗肺癌23例,患者每次照射前、误差调整后及治疗结束时获取CBCT图像.根据系统的匹配功能,将获取的CBCT图像和计划CT图像及其靶中心匹配,获得靶中心X、Y、Z三个方向的误差,分析误差及其分布规律.并进一步对调整前三种固定装置的摆位误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获取的CBCT图像能够清晰显示软组织器官、肿瘤大小、位置和周围结构.23例患者共进行CBCT扫描800次,照射前CBCT扫描342次,调整后CBCT扫描276次,治疗后CBCT扫描182次.首次摆位在X、Y、Z三维方向的误差分别为-0.6mm±3.0mm、-0.4mm±5.5mm和0.7mm±3.2mm,调整误差后及治疗后CBCT结果显示误差明显缩小.调整前PTV外扩值范围为7~13mm,调整后缩小为2~3mm.结论:利用CBCT可以准确调整靶中心使其和计划设计等中心保持一致.由于肺癌存在较大的分次间摆位误差,摆位中这种测量和调整是必须的,可以明显减小摆位带来的误差,降低边界外扩值,极大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而仅靠固定装置,减少摆位误差的作用相当有限.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图像引导的自适应放疗中,评估宫颈癌患者分次内、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方法:从2014年1月至9月选取16例诊断为IIb-IIIb期的宫颈癌患者,所有病人均未行手术治疗,而是采用三维调强放疗作为根治性治疗。每个病人在放疗前后行10次20个CBCT扫描图像,与计划CT进行配准融合,得到三维方向矢量误差,用X(左右)、Y(腹背)、Z(头脚)、CR(旋转角度)表示。计算摆位误差的平均变化及标准差。结果:收集320套CBCT图像,每个病人平均20套。所选CBCT扫描图像显示:患者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分次内摆位误差分别为(0.11±0.14)cm、(0.17±0.18)cm、(0.20±0.19)cm;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分次间摆位误差分别为(0.11±0.13)cm、(0.17±0.20)cm、(0.25±0.20)cm。结论:在图像引导的自适应放疗中,患者在各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均数为0.15cm,这一大幅度的误差需要在放疗中被考虑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医科达Synergy系统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腹盆部肿瘤患者在放疗分次内的摆位误差变化情况。[方法]对17例腹盆部肿瘤患者进行治疗,每次照射前进行首次摆位的CBCT扫描,然后与计划CT图象进行匹配,获得平移方向(x、y、z)和旋转方向(u、v、w)的摆位误差,通过完全由计算机控制的全碳素纤维六足遥控床进行自动的摆位误差纠正,误差调整后再次获取CBCT图像,分析并记录误差纠正后的残留误差。当患者治疗结束后,第三次获取CBCT图象,分析治疗后的体位误差,并与治疗前误差纠正后的残留误差相比较,从而得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分次内摆位误差情况。[结果]17例患者进行CBCT扫描672次,每次治疗开始前首次摆位、误差纠正后和治疗结束后的CBCT扫描均为224次。治疗前误差纠正后的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在x、y、z、u、v、w六自由度方向上分别为(0.01±0.36)mm、(-0.40±0.65)mm、(-0.01±0.63)mm、(0.1±0.5)°、(0.1±0.5)°、(0.0±0.4)°,患者治疗结束后测量的误差分别为(-0.01±0.51)mm、(-0.77±0.84)mm、(-0.10±0.70)mm、(0.1±0.6)°、(0.1±0.5)°、(0.0±0.4)°;配对t检验y、z方向差异显著,P值分别为:0.000、0.041。[结论]腹盆部肿瘤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分次内摆位误差,这在临床上设计PTV的摆位扩边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CBCT引导下鼻咽癌放疗疗程中的摆位误差,评估CBCT的使用频率。方法 收集放疗全疗程(7周)使用CBCT引导且每周使用频率≥3次的初治IMRT患者26例。将每周的摆位误差分为每周首次误差(Ef)及除每周首次外的后续误差(Ec),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比较每周Ef之间、Ec之间、Ef与Ec之间差异。结果 7周Ef的两两周间比较左右(ML)、上下(SI)、前后(AP)方向均相近(P>0.05);7周的Ec两两周间比较ML、SI方向上也均相近(P>0.05),但AP方向不同(P<0.05);7周中同一周次Ef与Ec比较ML和SI方向各周均相近(P>0.05),AP方向第1周Ef与Ec间不同(P<0.05),其余各周Ef与Ec之间均相近(P>0.05)。结论 鼻咽癌IMRT中,ML和SI方向摆位误差在全程都比较稳定,AP方向摆位误差仅在第1 周与后面几周之间有差异;建议除特殊情况外,可在放疗第1周每天进行CBCT扫描,后续几周的放疗中可每周扫描1次以减少CBCT的使用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经会阴实时超声图像引导(TPUS)技术实时监测前列腺各分次内运动幅度,以期为前列腺癌的精确放疗和大分割放疗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TPUS技术采集70例前列腺癌患者1 588个分次运动数据。每次放疗前均采用CBCT纠正分次间误差,采用VMAT技术放疗。放疗过程中实时采集超声图像(1次/s),获取出束时间内的前列腺左右(x轴)、头脚(y轴)、腹背(z轴)方向上的位移范围,整合时间因素分析前列腺四维运动轨迹。结果 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及数据采集。单次有效监测时间的中位值为179 s (132~286 s)。95%的监测时间内前列腺在各方向上的运动范围分别为左侧2.22 mm、右侧2.17 mm、头侧2.08 mm、脚侧1.98 mm、腹侧2.44 mm及背侧2.97 mm。放疗过程中前列腺在x、y、z轴的位移幅度<1 mm的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分别为83.07%、85.46%和78.27%,<3 mm的时间占97.70%、97.87%和96.45%。结论 TPUS技术是一种无创的实时追踪技术,可探测到放疗过程中前列腺的四维运动轨迹,在采用VMAT技术放疗时,前列腺整体位移幅度较小,95%时间内各个方向的位移范围在3 mm以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在线研究食管癌放疗时的摆位误差,计算CTV到PTV的外放边界(MPTV).方法 应用医科达Synergy系统对食管癌患者治疗11例148次,分别在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及治疗后行CBCT扫描,共获取444个CBCT信息,通过系统配有的匹配功能,获取的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相匹配,获取患者左右(X)、头脚(Y)和前后(Z)等3个方向的线性摆位误差,分析其摆位误差.结果 11例患者共行444次CBCT,首次摆位后CBCT扫描,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在X、Y、Z方向上分别为(-0.17±3.62)、(1.82±3.97)、(-2.34±2.10)mm,误差纠正后再次行CBCT,结果显示摆位误差明显缩小(P<0.05)。与纠正后比较,治疗后摆位误差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前X、Y、Z轴上MPTV分别为8.49、9.09、5.67mm,纠正后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1.80、2.47、2.21mm。结论本组病例食管癌放疗时Y方向摆位误差最大,X方向次之,Z方向最小;分次内误差在食管肿瘤治疗过程中变化明显,这在设计治疗计划时应予以考虑;通过CBCT获取食管癌患者的摆位误差并对其进行纠正,能显著降低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精确度,减小PTV外放边界.  相似文献   

15.
摘 要:[目的] 应用千伏级锥形束CT(KV-CBCT)探讨两种不同固定方式对老年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中摆位误差的影响,并分析分次间及分次内摆位误差的变化趋势。[方法] 老年食管癌患者30 例,A组15例采用热塑体膜固定,B组15例采用负压真空气垫固定。每例患者在摆位纠正前及治疗后进行KV-CBCT扫描,将获取的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相匹配,得到分次间及分次内摆位误差,分别比较和分析A、B两组的摆位误差及外放边界(MPTV)。[结果] 通过对480张CBCT扫描图像分析,A组在X(左-右)、Y(头-脚)、Z(前-后)轴上的分次间和分次内的相对平移误差分别为(-1.31±2.21)mm、(-1.13±2.10)mm、(-0.50±2.15)mm和(-0.13±0.80)mm、(0.12±0.97)mm、(-0.10±0.93)mm,B组分别为(-1.12±1.95)mm、(1.21±2.30)mm、(-0.59±2.16)mm和(0.43±1.10)mm、(0.57±1.26)mm、(-0.45±1.08)mm。A、B两组在X、Y、Z轴上分次间的平移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组在X、Y、Z轴上分次内平移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两组在X、Y、Z轴上分次间的外放边界分别为6.8、6.8、5.3mm和6.4、6.6、5.8mm;分次内的外放边界分别为3.1、3.5、2.7mm和4.5、4.6、3.9mm。[结论] 在老年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中,采用热塑体膜固定可以有效减小X、Y、Z轴上分次内平移误差。前三次连续KV-CBCT扫描出分次间摆位误差总结的记录,能较好地降低后续位移误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定量分析头颈部的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与新型迭代重建锥形束CT(iterative cone-beam CT,ICBCT)图像之间的质量差异。方法:利用Catphan604模体,客观地分析了瓦里安Halcyon加速器CBCT和ICBCT标准头部扫描模式下两种图像的高对比度分辨率、低对比度分辨率、均匀性、图像噪声及信噪比和对比度噪声比。针对临床患者数据,利用5位头颈部患者的CBCT、ICBCT分别计算了与成对参考CT图像之间的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峰值信号比(PSNR)、结构相似性(SSIM)。结果:两种图像的高对比度分辨率无明显差异,MTF50的值均为0.41 lp/mm;低对比度分辨率的感兴趣区域均不可见;相比于CBCT,ICBCT图像的整体均匀性更好(9.89 HU vs 9.21 HU)、图像噪声更小(7.29 HU vs 6.50 HU)、信噪比更高(38.69 vs 53.01)以及对比度噪声比更高(16.93 vs 25.98)。对于临床患者影像,ICBCT与CBCT相比,其MAE、RMSE更低,均值分别为(29.27±9.26)HU、(97.75±19.61)HU;PSNR、SSIM更大,均值分别为32.61±1.72、0.93±0.02,且四个指标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头颈部ICBCT图像的质量优于传统CBCT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兆伏级锥形束CT(CBCT)图像引导食管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RT)的摆位误差,计算临床靶体积(CTV)到计划靶体积(PTV)的外放边界.方法:用西门子配备有MVision兆伏级CBCT的直线加速器,对32例三维适形放疗(3DRT)的食管癌患者,在治疗的5周内每周1次,分别对治疗前、摆位误差调整后行CBCT扫描.通过计划CT图像与治疗图像进行匹配,获取左右(X)、头脚(Y)、前后(Z)的摆位误差,计算CTV到PTV的外放边界.结果:32例患者共获取320幅CBCT图像.在校正前,患者的摆位误差分别为左右(-1.25±3.28)mm、头脚(-0.63±5.00)mm、前后(0.84±3.26) mm;根据Van等提供的公式,CTV至PTV的外放边界为左右9.38mm,头脚12.28mm,前后7.70mm.摆位误差调整后:误差分别为左右(0.19±1.89) mm、头脚(-0.56±3.71)mm和前后(0.53±1.54)mm,与调整前相比在三维方向均有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摆位误差调整后PTV外扩边界,左右3.68mm,头脚4.83mm,前后4.24mm.结论:通过CBCT获取食管癌患者的摆位误差并对其进行纠正,能显著降低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精确度,减小PTV外放边界.  相似文献   

18.
摘 要:[目的] 探讨分次内CT扫描联合Fraxion体位固定系统在颅内肿瘤立体定向放疗(SRT)中的应用。[方法] 随机选取25例行SRT的颅内肿瘤放疗患者,应用Fraxion框架固定后行CT扫描,扫描图像与计划参考图像配准,得到左右(LR)、头脚(SI)、前后方向(AP)的平移误差和绕左右(Roll LR)、绕头脚(Roll SI)、绕前后方向(Roll AP)的旋转误差。用六维治疗床校正摆位误差,行SRT治疗同时行分次内CT扫描。再次配准,并记录结果逐弧配准,重复此步骤直到治疗结束。[结果]该组患者首次配准LR、SI、AP方向的平移误差和Roll LR、Roll SI、Roll AP的旋转误差分别为(0.35±0.12)cm、(0.39±0.10)cm、(0.33±0.10)cm和(1.56±0.26)°、(0.53±0.29)°、(0.48±0.28)°,平移误差均在4mm以内,旋转误差<2°,分次内CT扫描误差分别为(0.19±0.05)cm、(0.18±0.07)cm、(0.14±0.06)cm、和(O.32±0.13)°、(O.31±0.10)°、(0.31±0.14)°,平移误差减小,控制在0.2cm以内,旋转误差在0.4°以内,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分次内CT扫描联合Fraxion框架在颅内肿瘤SRT中是行之有效的,在治疗时间稍长的情况下保证治疗精度。建议在行SRT时,采用分次内CT扫描逐弧体位验证以减少治疗中的误差。  相似文献   

19.
应用锥形束CT分析肿瘤放疗中分次间及分次内摆位误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u F  Wang J  Bai S  Xu QF  Shen YL  Zhong RM 《癌症》2008,27(10):1111-1116
背景与目的:放射治疗中肿瘤患者每次的治疗摆位受很多因素影响,存在分次问及分次内摆位误差.本研究目的是采用锥形束CT(cone-beam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技术研究肿瘤患者放射治疗中摆位误差及纠正方法.方法:对51例放疗肿瘤患者.其中头颈部肿瘤19例,胸部肿瘤25例,腹、盆部肿瘤7例,在每次照射前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调整后及治疗结束时获取CBCT,通过系统的匹配功能,将获取的CBCT图像和计划CT图像匹配,获得左右(X)、头脚(Y)、前后(Z)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分析摆位误差及纠正方法.结果:51例患者共进行CBCT扫描1934次.每次治疗开始前首次摆位CBCT 955次,调整治疗床后再次CBCT扫描525次,治疗后CBCT扫描454次.X、Y、Z三维方向分次间摆位误差在头颈部分别为(1.2± 0.9)mm、(1.2±1.1)mm和(1.0±0.8)mm;在胸部分别为(2.3±1.9)mm、(4.2±3.7)mm和(2.4±2.1)mm;在腹、盆部分别为(1.7±1.5)mm、(4.7±3.6)mm和(2.1±1.6)mm.调整后比较,头颈部肿瘤治疗后摆位误差在三维方向均有增加,并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体部肿瘤这种差异在Z、Y、Z 3个方向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每次治疗前通过CBCT获得分次间摆位误差并对其进行纠正对提高放射治疗精度有积极意义.分次内误差在头颈部肿瘤治疗过程中变化明显.这在设计治疗计划时应予以考虑.胸部及腹、盆部分次内误差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肺肿瘤在、离线结合锥形束CT(CBCT)图像引导放疗的可行性.方法 14例行三维适形放疗的肺肿瘤患者入组.放疗前后分别行在线CBCT扫描1次,并与计划CT图像配准,记录各个方向的配准差值.放疗前后配准获得的平移矢量分别作为分次间误差和分次内误差,利用CTV外放公式分别计算未行在线校正以及在线校正后的cTV外放.分别以0.5、1.5 mm为允许的最大残余系统摆位误差,计算预测总系统摆位误差所需的最少CBCT图像数以及离线校正系统摆位误差后的CTV外放.结果 未行在线校正时,左右、头脚、前后方向上群体化CTV外放分别为5.7、8.0、7.8 mm;每分次放疗均行在线校正时,3个方向上群体化CTV外放分别为2.4、2.4、2.3 mm.分别以0.5 mm或1.5 mm为允许的最大残余系统误差,计算预测系统摆位误差所需的最少CBCT图像数为9套或7套,对系统摆位误差进行离线校正后,左右、头脚和前后方向上群体化CTV外放分别为3.3 mm或3.9 mm、3.7 mm或4.3 mm和3.6 mm或4.3 mm.结论 基于CBCT图像分析的在线校正和离线校正均能明显减小摆位误差,并有助于缩小CTV外放.肺肿瘤患者进行在线、离线相结合的图像引导放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