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崔玉衡主任医师治疗心动过缓经验拾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伟 《中医药学刊》2003,21(6):851-852
崔玉衡法宗仲景,善用经方,但师其意用其方决不泥其治,如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心动过缓,绝非取其温里解表之性,而是用其温补少阴心肾助阳复脉之功。认为心动过缓之治疗应以温经散寒、振奋心阳为基本原则,力倡专病专方专药,但同时又非常重视辨证施治,既具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审因施治,随证变法,机圆法活。临证时崔玉衡治疗常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再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随证配伍。  相似文献   

2.
谈慧 《新中医》2008,40(1):88-89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具有温阳解表之功.为治疗伤寒少阴证之方.笔者宗其旨,师其法,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过敏性鼻炎及食管炎,疗效满意.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应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取得满意疗效。其症头昏乏力。胸闷心慌,脉沉缓或沉迟,与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脉沉者”症状相符,且病机亦与麻黄细辛附子证病机相符,提示温补心肾之阳,温经通阳散寒是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有效法则。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经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主之"。原方由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组成,是治疗太阴少阴两感的代表方。黄煌教授多年来潜心于经方的研究,发现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扶阳解表之功。可广泛应用于阳虚诸症,应用要点1)脉沉细。2)精神萎靡。3)痰多清稀、小便清长、面色黄暗。附子需先煎久煎。笔者临证用治多种疾病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唐春芳  黄道富 《新中医》1996,28(7):51-51
麻黄细辛附子汤新用唐春芳,黄道富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宗少阴证用附子,太阳证用麻黄之旨,方中麻黄外解太阳表寒;细辛辛散少阴经寒;附子温少阴之虚,防亡阳之变,可谓温经散寒之圣剂。笔者师其法,引伸应用于高血...  相似文献   

6.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有"温经散寒,助阳解表"之功,为治疗"太少两感证"之方。笔者宗其旨,师其法,随证加减治疗荨麻疹、室性早搏、偏头痛,疗效显著,兹举验案,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7.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证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熟附子、细辛3味药物组成,原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太少两感证.笔者临证用此方加味治疗感寒致痛病症颇有效验,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王海申 《河南中医》2012,32(6):680-681
麻黄细辛附子汤温阳解表,主治少阴阳虚兼太阳外感之证,临床上运用其辨证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鼻窦炎、心动过缓等病均取佳效.  相似文献   

9.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篇,主治太少两感证,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三药合用共奏温阳散寒解表之效。该方配伍严谨、精当,用量准确,是张仲景表里双解治疗方法的代表。通过临床典型病案,介绍吴颢昕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经验,拓展经方的运用思路和范围。故所述神经性皮炎、神经性咳嗽、过敏性鼻炎及三叉神经痛虽病症不同但病机一致,均属少阴阳虚,皆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取效,从而收到异病同治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主之。"原方由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组成,是治疗太阴少阴两感的代表方。吾师黄煌教授多年来潜心于经方的研究,临证运用本方远远超出《伤寒论》的治疗范畴,尤其擅长与他方合用治疗一些妇科病,取得显著疗效。兹介绍随诊过程中收录的医案3则,总结其治疗规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1.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代表方。结合临床病例分析,受凉后出现畏寒、发热、身体疼痛,兼见嗜睡、咽痛、痰有咸味等症状,具有沉脉或微细脉,是太阳少阴两感证的主要症状,致病机理为阳虚受寒。麻黄附子细辛汤可温少阴之阳,祛太阳之寒,能够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该方不仅可以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外感病,还可治疗多种内科杂病,只要辨证为太阳少阴两感证,病机为阳虚受寒,即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  相似文献   

12.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强 《中医药导报》2004,10(6):29-30
目的 :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患者分成两组 ,治疗组 6 0例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 ,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对症治疗。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男科病举隅253500山东省陵县人民医院王道庆253010山东省德州市中医院王明亮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是温经散寒之剂。笔者师仲景之法,用其方治疗男科病,效果良好,现举例如下。阳痿孙×,24岁,...  相似文献   

14.
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宗少阴证用附子、太阳证用麻黄之旨,方中麻黄外解太阳表寒,细辛散少阴经寒,附子温少阴之虚,防亡阳之变,可谓温经散寒之圣剂。笔者师其法,引申应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下简称病窦综合征)屡效。  相似文献   

15.
郭长河  苏金中 《河南中医》2010,30(9):836-836
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顽固性嗜睡1例,脉证合参符合《伤寒论》少阴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6.
刘敏  闫军堂  郭少英 《中医杂志》2012,53(9):790-791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庆国教授,行医40载,学验俱丰,临证善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现结合病例将王老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经验总结如下.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方中麻黄外解表寒,附子温补肾阳,细辛以其气味辛温雄烈而走窜,既能佐附子温经补阳,又能佐麻黄解散表寒,与麻黄、附子相伍,可兼有表里两治之功.  相似文献   

17.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耳鼻喉科中的运用湘潭市房产局卫生所(411100)彭文主题词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二两,细辛二两,烧附子一枚”组成。本方原为少阴伤寒而设。其证外涉太阳,内连少阴,用温经发汗之法以表里两治。此方温...  相似文献   

18.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独活寄生汤治疗痛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痛痹病因病机为阳气虚弱,风寒湿邪侵袭.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治疗少阴袁证,主治阳虚感寒之轻证.独活寄生汤出自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治疗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麻黄附子细辛汤与独活寄生汤合用治疗痛痹疗效显著,使寒邪借助细辛,独活、防风等药物之透散,使风寒湿邪居无定所,以防闭门留寇之弊.  相似文献   

19.
邓宏  吴万垠  孙良生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746-2747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麻黄2两、细辛2两、炮附子1枚组成,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太少两感证”,有温经散寒、助阳解表之功,后世以之为治疗阳虚外感之方。笔者在临床中,针对阳虚外感的病因病机,遵仲景之法,随证加减治疗阳虚感寒的各种病症,获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伤寒论》中的麻黄附子细辛汤组成药物虽然只有三味,但审其用方精神在于宣泄祛邪,临床应有颇为广泛。笔者临证常用此方加减,治疗效果较为理想。现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