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年度递减率是评价油田开发效果及油田下年度配产的关键指标之一, 如何能够快速确定油田真实年度递减率是油藏工程师最关心的问题。通过引入月平均天数的概念, 拓展了油田现行的日产油标定方法, 通过使用曲线位移法拟合油田月度日产水平数据计算油田年度自然递减率及综合递减率。西部某油田的计算实例表明, 新的年度递减率计算方法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对碎屑岩及碳酸盐岩油藏均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因该方法对油田实际的日产水平数据的拟合效果较好, 可建议其作为现有年度递减率计算规范的补充方法。此外, M 油田年度自然递减率的计算实例表明, 新方法的曲线位移常数应不大于1000, 否则计算结果可能会出现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大宛齐油田新近系库车组油藏含油砂体厚度薄,砂体规模小,该井区油井生产均采用衰竭式、多层合采方式,层间矛盾突出,影响了开发效果。结合该区油藏地质及生产特征,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通过数模技术研究单因素影响程度,认为大宛齐油田多层油藏合采时影响单层采收率的控制因素主要为水体能量,其次为砂体延伸长度和砂体厚度;而单层产量贡献的控制因素主要为砂体延伸长度,其次是砂体厚度和水体能量。据此提出砂体分类、精细注水、分级补充能量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3.
通过断裂特征、构造演化和油气地球化学指标对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油藏油气运移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 明油气总体运移特征为“先垂向后侧向, 多期运移, 晚期成藏”, 先由下古生界古油藏垂向运移至石炭系, 再在石炭系 内进行侧向运移。哈得逊油田古生界发育5 条断至基底的油源断裂, 在晚加里东期—喜马拉雅期继承性幕式活动, 是油 气垂向运移的通道。哈得逊油田地球化学指标表明油气存在沿油源断裂的垂向运移及自北向南的侧向运移。结合分析测 试及构造断裂研究, 建立了哈得逊油田的油气运移模式。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油气主要来自于晚喜马拉雅期下古生界古 油藏的大规模调整, 同时不排除乡3 井区油气远距离侧向调整的贡献。根据运移模式指出了未来两个有利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4.
哈得逊东河砂岩油藏目前采出程度低,含水上升较快,需要明确水驱剩余可采储量,指导该区块后期合理开发。采用室内实验、水驱曲线法及油藏数值模拟法3种方法对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油藏水驱采收率进行了预测。室内水驱实验表明,在注入2倍孔隙体积水体时驱油效率为50.14%,利用谢尔卡乔夫公式计算目前井网水驱采收率为33.56%;水驱曲线法分析认为丁型水驱曲线与该区块实际生产数据符合程度最好,预测水驱开发采收率为31.47%;数值模拟法预测目前井网水驱采收率为33.76%。推荐丁型水驱曲线预测该区块采收率。目前哈得逊东河砂岩油藏的采出程度为27.15%,水驱剩余可采储量相对较小,建议对于剩余油富集区域完善注采井网,提高储量控制程度和动用程度,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  相似文献   

5.
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油藏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注采井组内油井受效情况不均衡。之前主要应用稳定同位素监测井间连通状况及注入水速度、推进方向等,但受限于可用同位素品种较少且水样的后处理过程有较强放射性,近年逐渐改用品种较多、全程无放射性的微量元素示踪剂。该微量元素示踪剂在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油藏3个相邻注采井组进行试验,通过362天的取样监测,13口油井中有6口井见到示踪剂显示,推进速度3.02~4.78m/d,基本符合井组的生产动态变化,表明微量元素示踪剂在本区有较好的适应性,为下步高含水井稳油控水、区块生产调整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方差体技术是第三代相干技术的衍生,对小断裂的识别具有较好的效果。东河塘油田处于开发阶段的中后期,对小断裂识别要求较高,而常规地震资料受分辨率的影响难以满足精度要求。本次研究在常规构造导向滤波处理的基础上,引入方差体技术来展开东河塘油田小断裂的识别研究。通过参数测试,优选出适合该区的处理参数,得到方差体数据,结合平面切片、沿层属性及融合体技术,对东河塘油田小断裂进行了精细的识别研究,完成了该区断裂的精细刻画,为注水及开发调整方案的编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塔中T油田石炭系均质砂岩段油藏为块状底水油藏, 历经15a开发, 进入特高含水阶段, 油藏水淹严重,为了搞清剩余油分布规律, 开展了夹层分布特征研究。均质砂岩段为前滨亚相, 夹层以物性夹层为主, 常规方法难以识别。基于岩心观察, 通过测井、岩心分析化验及动态资料对比分析, 明确密度曲线与岩心孔隙度、渗透率的线性关系,将该区夹层分为3类, 建立了定量识别东河砂岩均质段油藏夹层的标准, 实现均质段夹层的精细刻画。在此基础上,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 开展了夹层位置、夹层分布面积及夹层性质对剩余油分布影响的机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均质段油藏构造边部及井间构造顶部剩余油富集, 据此完成塔中T 油田开发调整方案的编制, 夯实了该油田稳产基础。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油田碎屑岩油藏进入“双高一低”开发中后期阶段,受超深、高温、高盐条件影响,国内成熟应用的提高采收率技术难以适应。从地质特征、开发特征、开发矛盾、潜力评价出发,开展了提高采收率室内实验,认为注气不受高温高盐条件限制,超深油藏注气容易实现混相驱;结合天然气气源充足条件,明确注天然气驱是塔里木超深高温高盐碎屑岩油藏最现实的三次采油技术方向。编制完成东河塘油田注天然气辅助重力驱试验方案,现场实施见到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哈得油田多采用双台阶水平井钻井,主要难题为常规钻井技术井眼轨迹控制难,储层钻遇率低,钻井周期长。1m厚薄砂层油藏未能实现有效开发,东河砂岩水窜严重,油水分布混乱,影响后期开发效果。针对以上难题,在哈得油田钻井中引进旋转地质导向技术,与常规技术相比应用效果良好,平均储层钻遇率由55.43%提高至87.84%,平均单井日产量提高1倍,单井水平段节约钻井工期15d,成功地解决了薄油层钻井储层钻遇率低、钻井施工进度慢等难题。  相似文献   

10.
轮古油田奥陶系油藏非均质性强, 储集体类型及油水关系复杂, 开发难度大。前期主要依靠弹性驱动和注 水补充能量提高油藏采收率, 但注水难以动用溢出口以上顶部阁楼油。针对井周高部位大量剩余油无法采出的难题, 论 述注气开发机理和适用性, 并在注N2 吞吐现场试验基础上, 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系统研究原油黏度、水体能量等因素对 单井注气吞吐开发效果的影响, 优化轮次注气量、注气速度、焖井时间等注气参数, 进一步优化轮古油田碳酸盐岩缝洞 型油藏的单井注气开发技术政策。  相似文献   

11.
储层中隔夹层引起的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海相砂岩储层,纵向非均质性较强,常规测井方法识别隔夹层精度不足。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通过采集经典储层与隔夹层的测井数据样本库,应用Fisher判别分析的方法进行隔夹层识别。经验证明该方法在东河地区应用效果好,显著提高了该地区海相砂岩油藏储层隔夹层的识别精度,隔夹层的识别精度可达0.25m,与岩心描述隔夹层符合率达85%。  相似文献   

12.
哈拉哈塘油田南部热瓦普区块奥陶系缝洞型油藏部分试采井为弱挥发油生产特征,当油藏压力低于饱和压力后,原油急剧收缩脱气,油层内气饱和度增加,生产气油比持续攀升,日产油能力迅速下降,导致天然能量过快衰竭,造成油藏最终采收率偏低。针对该区油藏地质特征,借鉴国内外此类油藏开发实践和经验,首次在热普3-5井实施超深缝洞型挥发油注水保压开采现场试验。通过多轮次注水补充能量,将油藏压力恢复至饱和压力以上,生产气油比显著下降,单井日产油量升高,有效遏制住由于地层脱气造成天然能量过快衰竭的不利形势。  相似文献   

13.
由于断层或夹层的遮挡作用,同一油藏不同区块或不同层位的油水界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油田开采过程中,由于多向边水、底水驱动能量的差异,在油水的动态平衡过程中,油井含水率可能出现异常下降的现象。考虑两个以上地质因素的影响,建立典型数值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手段模拟实际生产时油井含水率异常下降的情况,对于数值模拟历史拟合和油藏后期调整,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油田砂岩油藏深井、超深井近年来套损井数量增加,套损诊断和找漏采用了油藏工程法、生产测井法、井下作业坐封打压综合分析法,应用了产量和含水变化、压力温度梯度及动静液面监测、产吸剖面测井、工程测井、地层流体分析、井下液性液量等资料,较好地指导了快速准确判断套损位置及有效补救措施。截至2011年底,及时指导套损油井、注水井补救,修复率分别达到71.6%、76.9%,减少了油水井生产综合时率损失,对油田平稳高效开发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塔中奥陶系油气藏为礁滩型和层间岩溶储集体控制的碳酸盐岩缝洞型准层状凝析气藏,整体富气局部含油,储层非均质性强,相态特征复杂,气油比变化大。通过对塔中I号气田气油比变化特征,划分出基本稳定型、上升型、波动型和先升后降型4种气油比变化类型。分析了不同变化特征的主控因素,储集空间类型、驱动方式、相态变化及钻井轨迹是影响气油比变化的重要原因。根据这些影响因素,结合生产需要,提出了根据气油比变化在该气田的应用方法,如出水预警机制、钻井轨迹优化、提高采收率对策等。  相似文献   

16.
在塔里木盆地哈得周缘地区,当石炭系东河砂岩段储层厚度变薄时其地震响应特征不清晰,难以识别尖灭线及落实圈闭。根据不同地质条件下东河砂岩的尖灭地质现象建立了研究区典型井单井微观模型及连井宏观岩性构造模型。利用波动方程有限差分变网格数值模拟算法进行正演模拟,分析研究了不同模型的地震响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落实岩性圈闭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运动干预对药物性分娩镇痛初产妇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80例自愿要求分娩镇痛的初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实施干预中观察组1例退出。两组产妇均实施药物性分娩镇痛,观察组在产妇知情同意下、分娩镇痛后由助产士对其实施运动干预,对照组按常规产程护理卧床休息。观察观察组运动干预中情况,同时记录两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第一产程活跃期时间观察组(207.63±56.12)min、对照组(328.17±47.83)min,经阴道自然分娩率观察组94.87%、对照组80.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产时出血量和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干预能促进药物性分娩镇痛初产妇自然分娩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