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茴香溻渍联合温灸盒灸防治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3例拟行外剥内扎术治疗的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A、B、C组。3组患者术前、术后均给予常规护理,在常规护理基础上,A组采用温灸盒灸治疗,B组采用小茴香溻渍治疗,C组采用小茴香溻渍联合温灸盒灸治疗。评估3组患者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后膀胱残余尿量及首次排尿难易程度。结果:A、B组各脱落1例,最终121例完成研究。C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首次排尿时间均短于A组和B组,B组首次排尿时间短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排尿后,3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较排尿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首次排尿后膀胱残余尿量均少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首次排尿后膀胱残余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首次排尿难易程度优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首次排尿难易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两种电针方案结合红外线照射治疗术后尿潴留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 例术后尿潴留 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A、治疗组B,每组30 例。对照组行红外线照射治疗,治疗组A 行 电针(高频) +红外线照射治疗,治疗组B 行电针(低频) +红外线照射治疗。评价3 组临床疗效,比较3 组 排尿情况和尿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组A、治疗组B 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B 总有效率 高于治疗组A(P<0.05)。治疗后,治疗组A、治疗组B 首次排尿时间、排尿困难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首次排 尿量、治疗后2 h 排尿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B 首次排尿时间、排尿困难评分低于治疗组A, 首次排尿量、治疗后2 h 排尿量均高于治疗组A(P<0.05)。治疗后,3 组膀胱容量、平均尿流速、逼尿肌压 力、最大尿流速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A、治疗组B 膀胱容量、平均尿流速、逼尿肌压力、最大 尿流速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B 各项指标均高于治疗组A(P<0.05)。结论:电针结合红外线照射 治疗术后尿潴留,能增强治疗效果,促进排尿及尿动力学指标改善,且相较于高频电针方案,低频电针方案疗 效更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中药汤剂熏洗对缓解混合痔手术后创面疼痛的疗效。方法将80例混合痔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2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中药汤剂熏洗,并按浓度不同分为高浓度组(A组)、中浓度组(B组)和低浓度组(C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温水熏洗。分别记录各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结果 A、B、C3组疼痛缓解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A、B两组优于C组(P<0.05),A、B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药汤剂熏洗可有效缓解混合痔手术后创面疼痛,熏洗液浓度对疗效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电针预处理联合诱导排尿对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尿潴留的影响。方法:将80例行外剥内扎术的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常规组,每组40例。两组均行腰俞穴麻醉。电针组予术前30 min电针中极、关元、膀胱俞、三阴交穴,采用2 Hz/100 Hz疏密波,刺激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术后予诱导排尿,即热敷膀胱区及听流水声。常规组仅术后予诱导排尿。比较两组术后首次排尿尿等待时间评分、术后当晚小腹胀满感评分、首次排尿量及尿潴留发生率。结果:电针组术后首次排尿尿等待时间评分及术后当晚小腹胀满感评分低于常规组,首次排尿量多于常规组,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常规组[5.0%(2/40)vs 22.5%(9/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联合诱导排尿可以有效预防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尿潴留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结合体穴低频电刺激预防环状混合痔切除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40例腰麻下行环状混合痔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空白组,分别予耳压结合体穴低频电刺激、耳压、不干预等处理。观察各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术后首次排尿时间、术后排尿情况及其相关症状情况。结果 1试验组尿潴留发生率为2.5%,明显低于空白组(2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试验组首次排尿时间明显短于空白组和对照组(P<0.05);3试验组排尿情况积分、小腹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4试验组术后8 h疼痛VAS积分低于空白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耳压结合体穴低频电刺激可降低环状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改善临床症状和减轻疼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混合痔切除术的患者通过经皮穴位电刺激的方法预防尿潴留的疗效。方法:按照排除标准和纳入标准,收集60例门诊或者住院的混合痔患者,采用随机抽样法分成两组,对照组A(n=30)不运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当作空白对照组,观察组B(n=30)采取经皮穴位电刺激的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后患者的尿潴留的发生率和首次的术后患者自主的排尿时间。结果:观察组B的首次术后自主排尿时间[(104.20±15.194)min]明显少于对照组A的首次术后自主排尿时间[(167.80±21.479)min],并且统计学分析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观察组B的尿潴留发生率(20%)明显小于对照组A的尿潴留发生率(4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不仅可以预防混合痔术后患者尿潴留的发生率,而且还大大缩短了术后患者自主排尿的时间,具有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四苓散加味口服预防混合痔外剥内套术后排尿障碍的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混合痔外剥内套术后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处理;治疗组60例在常规处理基础上给予中药四苓散加味口服,对两组患者是否自行排尿、首次排尿时间、首次小便排出情况、首次排尿后小腹胀痛及膀胱充盈度、术后3天小便排出情况、排尿后小腹胀痛及膀胱充盈度等主要症状体征进行评价。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首次排尿时间、首次小便排出情况、首次排尿后小腹胀痛及膀胱充盈度、术后3天小便排出情况、排尿后小腹胀痛及膀胱充盈度方面积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导尿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四苓散加味口服能有效预防混合痔外剥内套术后排尿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耳穴压豆联合护理干预对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8例混合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均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常规组采用中医外科常规的护理方式;研究组则在常规组基础上应用耳穴压豆的方式对患者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症状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排尿顺畅度、排尿量及导尿率。结果:①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患者的首次排尿时间与导尿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5 h^6 h、6 h^8 h时间段内研究组的排尿顺畅度以及排尿量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压豆联合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混合痔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减少尿潴留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留置镇痛泵产妇拔除尿管不同时机对产妇自主排尿的影响。[方法]将180例剖宫产术后应用镇痛泵留置导尿的产妇分为A、B、C、D四组,各45例,四组产妇均于术后48h拔除镇痛泵,A组产妇于镇痛泵应用期间拔除尿管;B组产妇于拔除镇痛泵后0~10h拔除尿管;C组产妇于拔除镇痛泵11~24h拔除尿管;D组产妇于拔除镇痛泵24h以后拔除尿管。比较四组产妇拔除尿管后尿潴留发生率。[结果]A组产妇拔除尿管后自然排尿成功25例,辅助排尿成功6例,需再次导尿14例;B组产妇自然排尿成功32例,辅助排尿成功5例,需再次导尿8例;C组自然排尿成功38例,辅助排尿成功4例,3例需再次导尿;D组产妇自然排尿成功40例,辅助排尿成功3例,2例需再次导尿。[结论]拔除镇痛泵后11~24h为拔除尿管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董氏奇穴对肛瘘术后尿潴留的改善情况以及评价董氏奇穴在肛瘘术后的安全性。方法将200例肛瘘术后尿潴留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施以电针董氏奇穴治疗,对照组施以盐酸坦索罗辛胶囊口服治疗。观察两组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2 h内的相关指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2 h内各项指标的组内前后比较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量、2 h内排尿总量、2 h内排尿次数、2 h腹胀改善情况、需导尿情况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电针董氏奇穴相较于单纯口服盐酸坦索罗辛胶囊能够明显地改善患者的腹胀症状,缩短排尿时间,增加单次排尿量以及排尿总量,同时也能减少导尿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寻可减轻行混合痔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PPH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有效疗法。方法:将60例预行混合痔PPH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手术组和术前电针干预组,每组30例。单纯手术组给予PPH术常规治疗,术前电针干预组在术前30min针刺八髎穴,于次髎、下髎行电针刺激30min。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内肛门坠胀、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和首次排尿情况。结果:术前电针干预组在术后6、12、18 h肛门坠胀和疼痛评分、术后24 h内肛门坠胀和疼痛持续时间评分及首次排尿评分均优于单纯手术组(均P0.05)。结论:术前30 min电针八髎穴可减轻混合痔PPH术患者术后6、12、18 h肛门坠胀及疼痛程度,缩短术后24 h内肛门坠胀、疼痛持续时间,促进首次排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对局部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8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20只)和非空白大鼠组(60只),非空白大鼠组均需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随机分组获得缺血模型组(B组)、阿替普酶治疗组(C组)和阿替普酶联合三七总皂苷治疗组(D组),每组20只。A组、B组均不进行治疗,C组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治疗,D组在C组基础上给予三七总皂苷治疗,均治疗5 d。比较4组首次治疗后24 h神经功能评分;比较4组治疗后脑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6 (IL-6)水平。结果:首次治疗后24 h,B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A组(P<0.05);C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B组(P<0.05),D组神经功能评分高于C组(P<0.05)。治疗后,B组脑组织MDA水平高于A组(P<0.05),脑组织SOD水平低于A组(P<0.05);C组、D组脑组织MDA水平均低于B组(P<0.05),脑组织SOD水平均高于B组(P<0.05);D组脑组织MDA水平低于C组(P...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复创熏洗方不同熏洗浓度治疗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接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的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将128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各32例。A组:复创熏洗方125 m L加水2 000 m L;B组复创熏洗方125 m L加水3 000 m L;C组复创熏洗方125 m L加水4 000 m L;对照组采用清水2 000 m L熏洗10 min;统计4组疗效,于术后第1、3、7、10天对所有受试者疼痛、水肿、排尿障碍等指标进行评分。结果:各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3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B组疗效最佳(P<0.05);各组间术后3、7、10 d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10 d A组、B组、C组3组缓解疼痛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B组效果最佳(P<0.05);各组间术后3、7、10 d水肿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10 d A组、B组、C组3组缓解水肿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B组效果最佳(P<0.05);各组间术后3、7、10 d排尿障碍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10 d A组、B组、C组3组缓解排尿障碍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B组效果最佳(P<0.05)。结论:采用中等浓度(4%)的中药熏洗对混合痔术后疼痛、水肿、排尿障碍进行施治,可提高临床疗效,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水肿、排尿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微创手术加超早期康复联合中医药干预高血压病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将12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微创手术加超早期康复联合中医药干预组)41例(失访1例)、B组(微创手术加超早期康复组)40例(失访1例,自行退出1例)、C组(单纯微创手术组)42例。选择定向软通道手术方式,术后超早期康复训练,参照脑出血急性期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简化分型方法,用中医药干预治疗。治疗后比较3组疗效。选择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定近期疗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定远期疗效(总有效率和致残率)。结果 各组治疗后较治疗前ADL评分升高(P<0.05,P<0.01),NIHSS评分降低(P<0.05,P<0.01)。各组治疗后ADL、NIHSS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ADL评分A组>B组>C组,NIHSS评分A组B组>C组。各组显著进步率、进步率、无效率、病死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疗效:优: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低于A组和B组(P<0.05)。良:A组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中与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总有效率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A组>B组>C组。各组的致残率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A组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频率电针预处理对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门疼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行外剥内扎术的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电针A组(2 Hz/100 Hz疏密波)、电针B组(2 Hz连续波)和电针C组(100 Hz连续波),每组40例。3组均在术前30 min电针下髎、承山穴,刺激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比较3组患者术中追加麻醉药物例数;术后第4、12、24小时各时间点肛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肢体活动评分情况;术后24 h内最大VAS评分和口服氨酚双氢可待因的剂量。结果:电针A组、电针B组、电针C组术中追加麻醉药物例数分别为4、5、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第4小时肛门疼痛VAS评分和肢体活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术后第12小时,电针A、B两组VAS评分和肢体活动评分低于电针C组(均P0.05),在术后第24小时,电针A组VAS评分和肢体活动评分低于电针B、C两组(均P0.05);术后24 h内最大VAS评分和口服氨酚双氢可待因的剂量比较,电针A组低于电针B、C两组(均P0.05)。结论:不同频率电针预处理均具有缓解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门疼痛的作用,但不同频率电针镇痛效果有所不同,2 Hz/100 Hz疏密波的电针镇痛作用更佳,优于2 Hz、100 Hz连续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电针和艾灸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SCI后NB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艾灸组和间歇导尿组,每组40例。间歇导尿组给予常规治疗及间歇导尿,电针组和艾灸组在间歇导尿组基础上分别给予电针(断续波,频率1.3~1.6 Hz,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和艾灸治疗,均穴取中极、关元,双侧足三里、阴陵泉、八髎穴,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周6次,共治疗6周。比较治疗前后各组患者最大膀胱容积(MBC)、残余尿量(RUV)、充盈期逼尿肌压力(Pdet)、膀胱顺应性(BC)、双肾最大肾盂分离宽度、尿白细胞数、中医证候积分、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记录治疗后各组达到膀胱功能平衡状态患者例数,评定各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电针组和艾灸组MBC、Pdet、BC、WHOQOL-BREF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RUV、双肾最大肾盂分离宽度、尿白细胞数、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P<0.05,P<0.01);间歇导尿组MBC、RUV、双肾最大肾盂分离宽度、尿白细胞数较治疗前减少(P<0.0...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单穴(腰突穴)电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在社区医疗机构的推广应用。方法:采用三级推广模式,以多中心科研协作为平台,将2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A组(三甲医院,80例,脱落3例)、B组(二级医院,80例,脱落8例)和C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例,脱落7例),均采用统一试验方案指导下的单穴(腰突穴)电针治疗,单次电针60 min,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2周。观察每次治疗前后各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的变化情况,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与单次治疗前比较,各组每次治疗后VAS评分均降低(P<0.05)。除第2、5次治疗外,A组的即时效应高于B组和C组(P<0.05)。A、B、C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9%(70/77)、93.1%(67/72)、86.3%(63/73),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穴电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可快速缓解疼痛,且具有操作简便、易掌握的特点,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董氏奇穴针法对肛瘘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41例行肛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1例,脱落3例)和对照组(120例,脱落2例)。对照组予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肌内注射、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口服治疗;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予双侧“三其穴”(其门穴、其角穴、其正穴)倒马针法联合双侧“三皇穴”(天皇副穴、地皇穴、人皇穴)动气针法治疗,每次30 min。均术后第1天开始,每日1次,连续14 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7、14天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第1天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导尿次数;术前、术后第4天肛肠动力学指标(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最低敏感量)。于术后1个月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第7、14天,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术后第1天(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膀胱残余尿量、导尿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自主排尿量多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4天,两组患者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及直肠最低敏感量较术前降低(P<0.05),直肠静息压较术前升高(P<...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术期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内啡肽的影响。方法选择 9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病情分级Ⅰ~Ⅱ级,年龄29~80岁,随机分为3组:A组(电针经穴复合全麻组)、B组(电针非经非穴复合全麻组)、C组(全麻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采用芬太尼3 μg/kg、异丙酚2 mg/kg、维库溴铵 0.1 mg/kg进行全麻诱导,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40~65)处于全麻状态下, 术中以静脉血浆靶控输注异丙酚,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术后患者均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在此基础上,A组选取双侧合谷、内关、曲池、足三里、阳陵泉,B组选用A组每个经穴所在经脉与外侧相邻经脉与经穴相平处连线的中点取穴,两组均于全麻诱导前15~30 min持续电针刺激至术毕。分别于麻醉诱导前、腹腔开始CO2充气即刻、CO2充气后5 min、胆囊切除、术毕时连续监测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心排量(cardiac output,CO)、体血管阻力指数(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SVRI)、加速度指数(acceleration index,ACI)。记录停药至自主呼吸恢复、呼之睁眼、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并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术毕2 h、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天采集患者静脉血3 mL,送检β-内啡肽(β endorphin,β EP)。观察并记录3组患者术后4、6、8、24及4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1)与本组麻醉诱导前比较,各组的 CI、CO、ACI在CO2充气后5 min及胆囊切除时均显著降低(P<0.01, P<0.05),B组和C组HR、MAP、SVRI在各时段均有明显上升(P<0.05,P<0.01),A组则变化较小;与C组比较,A组的 MAP在充气后5 min上升幅度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患者从停药到呼之睁眼、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显著短于B、C两组(P<0.05,P<0.01)。(3)A组术后第1天β EP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和C组(P<0.01)。(4)A组术后44 h VAS评分明显低于B、C两组(P<0.05)。结论电针经穴复合全麻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减轻CO2气腹后及术后应激反应,并可延长至术后早期,增强术后镇痛效果,术后恢复迅速,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早期吴茱萸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按摩预防混合痔患者术后尿潴留的效果。方法选择混合痔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在术前均对2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及床上大小便训练,术前排空膀胱。对照组(传统组)术后采用传统诱导排尿的方法;观察组(新方法组)术后采用吴茱萸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按摩。比较2组患者术后首次排尿时间、排尿成功率、术后尿潴留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术后首次自行排尿时间、排尿成功率、尿潴留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排尿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吴茱萸中药热奄包治疗联合穴位按摩能有效促进混合痔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早康复、早排尿,排尿成功率高,预防术后尿潴留发生的效果确切,并发症少,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