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反应蛋白对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发热鉴别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eactive,CRP)鉴别感染性与非感染性发热作用的价值.方法:初诊拟诊为发热待查的患者552例,进行系列检查,并在入院第1个24 h内,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RP,以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判断鉴别价值.结果:552例患者确诊感染性发热412例,占74.6%;非感染性发热140例,占25.4%.感染性发热组CRP值高于非感染发热组CRP值(t=14.257,P=0.0001).CRP对感染性发热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2,95%的CI为0.650~0.854.以CRP为8 mg/L作为鉴别的界值,则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0.3%、68.6%、84.8%、89.4%、68.6%、2.88和0.14.结论:CRP的检测能够鉴别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当CRP≥8mg/L时,应及时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总结176例发热待查(fever of nuknown origin,FUO)患者的临床特点,指导临床FUO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76例FUO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辅助检查、诊断经过及诊断性治疗情况。结果176例FUO患者最后确诊163例,确诊率92.6%。163例确诊病例中感染性发热87例(53.4%),其中普通感染(肺、肝、胆、肠道、心内膜、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36例,结核感染29例。非感染性发热76例(46.6%),其中结缔组织病—血管炎49例,恶性肿瘤15例。结论感染性发热仍是临床上发热最常见的原因,以细菌感染引起占多数,病毒次之,而结缔组织病—血管炎所占比例有所上升,肿瘤所致发热是FUO常见原因,以淋巴瘤所占比例最高,另有一些特殊病例,如肉芽肿、栓塞性静脉炎、周期热、伪装热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110例发热患者入院初步诊断与出院诊断的病例分析,结果证明其诊断30%是正确的,68%是误诊,2%未明确诊断。为了对发热病人能早期、及时、准确地进行诊断,文中分析了误诊常见原因及确诊方法,望有助于缩短对发热患者的确诊时间及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呼吸科发热待查患者最后确诊病因,为临床诊断提供经验.方法:病历资料完整的不明发热患者53例,通过病史及流行病学资料及相关检查,分析发热病因、病因与热程、确诊方法.结果:明确发热病因47例,确诊率88.7%;感染性发热占47.2%,非感染性发热占41.5%(其中肿瘤性发热15.1%,结缔组织病发热13.2%,其他13.2%),发热原因不明11.3%,非感染性发热病程较感染性发热长,辅助检查是寻求病因的主要方法.结论:感染是临床发热的主要病因,热程长短对病因判断有一定价值,辅助检查对寻求病因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感染性不明原因发热(FUO)患者的特点,以利于明确感染性FUO的病因.方法 对确诊的87例感染性FUO患者的病因和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7例感染性FUO患者中,细菌性感染65例(74.7%)、病毒性感染15例(17.2%)、真菌性感染7例(8.0%);经血清学或细菌学检查,明确诊断者47例(54.4%),经支气管镜检查明确诊断者9例(10.3%),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8例(9.2%),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1例(1.1%),临床综合诊断、经验性治疗明确诊断14例(16.1%).结论 感染性FUO病因谱中,结核病是主要病因,有30例,占34.5%,诊断性抗结核治疗仍是诊断结核的主要手段,支气管镜在诊断感染性疾病中有重要作用.诊断性治疗需综合评估后运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感染性不明原因发热(FUO)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感染性FUO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91例感染性FUO病例临床资料。结果 91例感染性FUO患者中,细菌性感染63例(69.2%),病毒性感染19例(20.9%),真菌性感染6例(6.6%);病原学检查确诊32例(35.2%),病理检查确诊11例(12.1%),影像学检查确诊7例(7.7%),临床分析和(或)依据诊断性治疗的反应确诊40例(44.0%)。结论结核病是感染性FUO中的主要病因,完善结核病的辅助检查有利于提高检出率;诊断性治疗需综合评估后运用;感染性FUO经全面的临床资料采集和分析,确诊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分布及临床特征.方法 该研究方便选取观察对象为山东省枣庄市立医院感染疾病科2012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满足不明原因发热诊断标准的患者15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病因、临床表现以及特点进行总结.结果 全部150例患者中,135例患者明确病因,确诊率为90.0%(135/150),其中92例患者为感染性疾病,13例患者为结缔组织疾病,6例患者为肿瘤性疾病,24例患者为其他疾病.43例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热程<4周,25例非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热程<4周;49例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热程大于4周,13例非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热程>4周.在所确诊的135例患者中,54例患者经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查确诊,45例患者经诊断性治疗确诊,20例患者经影像学检查确诊,16例患者经组织活检确诊.结论 感染性疾病是不明原因发热的主要病因,涉及到儿科、妇科、外科、内科以及神经、免疫、内分泌、循环以及呼吸等系统.按照临床经过和相关的辅助检查能明确诊断大部分发热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在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2-07-2013-07血液科住院的恶性血液病合并发热患者98例,其中感染性发热组(包括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及混合感染,除外病毒感染)65例、非感染性发热组(包括肿瘤性发热、药物热等)33例,对照组30例为同时期住院的非恶性血液病患者.流式细胞仪检测所有受试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的水平.结果 感染性发热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3.24±0.42vs 1.09±0.41,P< 0.05),也较非感染性发热组(1.58±0.59)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非感染性发热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水平则无明显升高(1.58±0.59 vs 1.09±0.41,P>0.05).经过有效治疗2周后,感染性发热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1.11±0.72)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非感染性发热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1.10±0.28)无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在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的鉴别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杨茜  钟渊斌  张伦理 《重庆医学》2015,(26):3690-3692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发热病例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3年12月住院诊治的197例不明原因发热病例的病因和诊断方法。结果197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中,最终明确诊断181例,确诊率为91.8%;感染性疾病120例,占总发病人数比例为60.9%,感染性疾病以一般细菌感染为主,占34.0%,一般细菌感染中败血症和肺部感染最为常见,分别占35.8%和29.8%;非感染性疾病中,肿瘤性疾病占13.2%,其中淋巴瘤占50%;结缔组织病占12.2%,其中成人Still 病占结缔组织发病比例最高(33.3%),其次是系统性红斑狼疮(25.0%);其他原因中药物热占4.1%;原因未明确病例占8.1%。结论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病因以感染性疾病为主,其中以败血症和肺部感染最为常见,几乎所有的不明原因发热通过询问病史、临床检查和影像学诊断是可以得到确诊的。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热原因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左红霞 《现代实用医学》2007,19(11):885-885,888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热原因。方法对4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患者中发热者32例(占74%),发热均发生于起病后1周内,发热持续1周以内者10例(31%),持续1周以上者22例(69%),以不规则的中、低度发热为主。感染性发热者15例(占47%),非感染发热17例(53%),其中有28例患者使用了抗生素(87.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热原因复杂多样,应针对病因治疗,防止抗生素滥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方法对120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资料进行病因分析。结果感染性发热占65%,非感染性发热占35%(其中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热15%,肿瘤发热12%,其他9%)。结论临床医生必须加强对不明原因发热的认识,力争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发热待查(FUO)患者的病因构成﹑诊断方法及思路.方法 方便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该院收住的80例门诊初诊为FUO的患者的最终诊断,观察患者病因构成﹑最终确诊方法及病因与最终确诊时间的关系.结果 80例FUO病因明确患者中,感染性疾病57例(细菌感染39例,病毒感染15例,支原体感染3例),占71.25%;非感染性疾病17例(肿瘤7例,免疫疾病10例),占21.25%.感染性疾病所占比重显著高于非感染性疾病,各类感染性疾病最终确诊时间也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确诊方法中,诊断性治疗与观察构成比最高,占40.00%,影像学和细菌学次之,分别占25.00%和16.25%.结论 感染性疾病是发热待查的主要病因,诊断性治疗与观察﹑影像学检查﹑细菌学检查等诊断技术的联合应用对发热待查的早期诊断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李佳宁  王欣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4):1715-1718
目的 探讨产时发热与宫内感染的临床特点,以鉴别非宫内感染性产时发热,降低产时剖宫产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4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因产程中发热(持续体温升高≥37.5 ℃),可疑宫内感染行急诊剖宫产终止妊娠产妇病例140例的临床资料,记录其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分析非宫内感染性产时发热与宫内感染产时发热的特点。寻找影响非宫内感染性产时发热的因素以及判断非宫内感染性产时发热的指标。结果 140例产时发热产妇中,77例(55.00%)确诊宫内感染产时发热,63例(45.00%)为非宫内感染性产时发热。产时发热非宫内感染者体质指数(BMI)、胎膜早破发生率高于宫内感染者,潜伏期破水发生率、胎心监护基线平直或频发中重度变异减速及晚期减速发生率、白细胞计数(WBC)低于宫内感染者,胎膜破水时间短于宫内感染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BMI、低WBC、低C反应蛋白(CRP)是非宫内感染性产时发热的危险因素(P<0.05)。BMI、WBC、CRP判断非宫内感染性产时发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8、0.648、0.5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为30.6 kg/m2时,灵敏度为88.3%,特异度为28.6%;WBC为16.1×109/L时,灵敏度为68.8%,特异度为58.7%;CRP为22.6 mg/L时,灵敏度为58.4%,特异度为63.5%。结论 高BMI、低WBC、低CRP与非宫内感染性产时发热相关,尚没有理想的高灵敏度及高特异度实验室指标与宫内感染鉴别,需要临床医生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4.
医学论坛网讯,8月7日,国内首个发热待查病房在哈医大一院感染科成立,病房主任由感染科主任李用国教授兼任,设病床31张。据悉,发热待查是指体温多次高于38.3℃,持续2—3周,住院一周未查出发热原因的患者。发热待查所涉及的疾病众多,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发热、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及原因不明的发热。其中感染性发热占40%,是发热的主要致病原因。发热待查类疾病是内科系统中最难诊断的疾病,属于疑难杂症,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疾病病原谱的变迁,人口的流动等使发待热查的病人越来越多,有的患者长期发热无法确诊,而有的病例则需要隔离进行经验性治疗。哈医大一院感染科拥有丰富的发热性疾病诊治经验,依托医院较强的综合诊断实力,发热待查患者确诊率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发热待查病房的成立,可以对发热待查患者进行集中系统的诊治,有效的隔离,降低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进一步提高感染科对发热待查患者的诊治能力。  相似文献   

15.
发热是常见的症状,大多数的发热原因容易确诊,少数患因无明确的系统定位症状、体征。其病因在较长的时间内难以明确,这类发热称为原因不明发热(FUO)。由于FUO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或忽视了某些诊断线索,往往造成误诊。1961年Petersdorf等提出FCO的诊断标准:患发热3周以上,体温多次超过38.3℃,经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常规实验室检查或入院1周内仍不能确诊。此标准为多年来的临床实践所采用。国内则根据1986年全国第二次内科学术会议提出:凡热程在2周以上,体温多次在38.5℃以上,经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滞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确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发热的原因、规律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术后发热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法和护理对策。结果 123例(78.85%)术后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其中非感染性发热约占85%,感染性发热中约90%为非手术部位感染。结论早期明确发热原因并及时做出相应处理,尤其是对贫血热、肺部感染热、感冒发热等采取积极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可改善老年髋部骨折术后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在血液系统疾病伴发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227例血液病患者289次发热病程中PCT的浓度特征,分别比较不同发热原因、感染部位、原发病患者PCT水平的差别,并分析发热患者粒细胞水平对PCT的影响。结果 289次热程中有明显感染合并发热者167例次(占56.9%),败血症组PCT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组(普通感染组、非感染性发热、不明原因发热组),普通感染组PCT浓度又显著高于不明原因发热组(P=0.031);系统性感染(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组)PCT浓度显著高于非感染性发热组;粒细胞缺乏组PCT浓度显著高于非粒细胞缺乏组(P=0.0368);高热组、中等度发热组PCT水平与低热组存在显著差别(P=0.024,P=0.031)。结论 PCT浓度与感染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尤其对于系统性感染,如败血症等有较好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发热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许多疾病共同的临床表现,其中感染性疾病发热约占40%~55%[1];被病原体感染后,往往出现畏寒或寒战、体温升高、全身酸痛或不适、疲乏无力、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等感染中毒症状。感染性发热对人体既有利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在防治SARS期间对发热病人迅速准确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 对银川市在防治SARS期间4881例发热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81例发热病人中以感染性发热为主占97,97%。最常见的感染依次为上呼吸道感染(占63.55%)、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占15.80%)、肺炎(占8.77%);发热程度以中等热度为主(占50.24%),其次为低热(占34,4%)、高热(占14.99%)、超高热(占0.37%);热型主要以稽留热为主,其次为不规则热。结论 对发热病人在经过详细采集病史、全面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胸部X线拍片或CT检查及诊断性治疗之后,应用综合性临床思维方法,分析判断,为SARS病人的初步筛选诊断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长期发热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32例长期发热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32例患者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71岁;热程最短1月、最长19月、平均5.6个月。(2)32例患者除发热外主要伴寒战4例;淋巴结、肝脾肿大8例;关节肿痛的6例;乏力、盗汗、体重减轻有16例;出血倾向4例;皮疹6例;贫血12例;水肿8例。(3)32例患者最后作出病因诊断24例,占总数的75.0%;从发病到明确诊断最快的1个月,最长的24个月,平均6.5个月;在明确病因的24例患者中感染性疾病12例,占50.0%,肿瘤性疾病8例,占33.3%,风湿性疾病4例,占16.7%,8例经多家医院检查未能明确病因。结论:(1)长期发热是临床诊断的难点,也是误诊的重灾区。(2)感染性疾病仍然是长期发热的最常见病因,尤其以肺外结核多见。(3)肿瘤和风湿性疾病也是长期发热的两个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