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电镜在甲状腺髓样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电镜在甲状腺髓样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对6例甲状腺髓样癌的光镜和电镜研究,结合文献分析甲状腺髓样癌的电镜诊断特点。结果 甲状腺髓样癌电镜观察要点为胞质内有大小不一的神经内分泌颗粒。结论 所观察到的结果在腺样型髓样癌与滤泡肿瘤、嗜酸细胞型髓样癌与嗜酸细胞腺瘤(癌)、玻璃样变梁状腺瘤样型髓样癌与玻璃样变梁状腺瘤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玻璃样变小梁状肿瘤(HTT)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结合文献对本院病理科会诊的2例HTT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免疫组化及BRAFV600E突变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6岁和51岁。肿瘤均位于左侧腺叶,具有完整纤维包膜。组织学形态示肿瘤具有特征性小梁状生长方式和小梁内玻璃样变物质。肿瘤的细胞学特点类似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瘤细胞呈多角形、卵圆形或高柱状,具有嗜酸或透明的胞质。细胞核呈卵圆形,具有不明显的核仁,可见核内包涵体和核沟,核分裂象罕见。瘤细胞常可见胞质内黄色小体和砂砾体。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甲状腺球蛋白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和CD56均(+),降钙素、细胞角蛋白19、间皮细胞(HBME-1)、突触素和嗜铬粒素A均(-)。其中1例半乳糖凝集素-3(-)。Ki-67(克隆号MIB-1)2例均显示细胞膜着色,而另一个克隆SP6(+)且增殖指数1%。2例BRAF V600E蛋白均(-)。遗传学证实均无BRAFV600E突变。2例患者术后分别随访12和24个月,均无局部复发或转移。结论 HTT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HTT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组织病理学特点结合MIB-1免疫组化标记可确诊该肿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状腺玻璃样变小梁状肿瘤(HTT)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结合文献对本院病理科会诊的2例HTT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免疫组化及BRAFV600E突变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6岁和51岁。肿瘤均位于左侧腺叶,具有完整纤维包膜。组织学形态示肿瘤具有特征性小梁状生长方式和小梁内玻璃样变物质。肿瘤的细胞学特点类似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瘤细胞呈多角形、卵圆形或高柱状,具有嗜酸或透明的胞质。细胞核呈卵圆形,具有不明显的核仁,可见核内包涵体和核沟,核分裂象罕见。瘤细胞常可见胞质内黄色小体和砂砾体。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甲状腺球蛋白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和CD56均(+),降钙素、细胞角蛋白19、间皮细胞(HBME-1)、突触素和嗜铬粒素A均(-)。其中1例半乳糖凝集素-3(-)。Ki-67(克隆号MIB-1)2例均显示细胞膜着色,而另一个克隆SP6(+)且增殖指数<1%。2例BRAF V600E蛋白均(-)。遗传学证实均无BRAFV600E突变。2例患者术后分别随访12和24个月,均无局部复发或转移。结论 HTT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HTT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组织病理学特点结合MIB-1免疫组化标记可确诊该肿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状腺玻璃样变小梁状肿瘤(HTT)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10例HTT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进行分析,复习相关文献,讨论HTT的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并分析预后。结果 10例HTT中,女性7例,男性3例,最小年龄27岁,最大年龄61岁,平均49.9岁。肿瘤位于左侧腺叶8例,位于右侧腺叶2例。10例中,手术切除标本8例,粗针穿刺标本2例。手术切除标本中,肿瘤最大径6 cm,最小径0.2 cm。组织学形态示肿瘤具有特征性小梁状生长方式和小梁内玻璃样变物质。瘤细胞呈多角形、卵圆形或高柱状,具有嗜酸或透明的胞质。细胞核呈卵圆形,具有不明显的核仁,可见核内包涵体和核沟,核分裂象罕见。瘤细胞常可见胞质内黄色小体。免疫组化:肿瘤细胞TTF-1(10/10)、TG(10/10)和CD56(10/10)(+),Ki-67(MIB-1)肿瘤细胞显示胞膜呈阳性着色(10/10),Ki-67(SP6)核阳性细胞数1%(10/10),部分病例galectin-3(3/10)和CK19(2/10)(+),Syn、Cg A和calcitonin均呈(-)。10例患者分别经过1~11年随访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 HTT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确诊HTT需要结合组织病理学特征及Ki-67(MIB-1)的表达模式。HTT具有低度恶性潜能,需要进行长时间随诊和观察。  相似文献   

5.
肾髓质癌1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探讨肾髓质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1例肾髓质癌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及鉴别诊断。结果 本病好发于中青年,肿瘤呈不规则实性,生长于肾髓制裁内;瘤细胞呈片块状弥漫分布,少数呈网状或巢状排列,细胞以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居多,胞浆嗜酸,泡状核,核仁明显;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多量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肿瘤细胞vimentin、CK( ),EMA、desmin、Syn及S-100(-)。结论 肾髓质癌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肾盏上皮的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告1例喉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对其进行光镜、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合文献复习并探讨其病理学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喉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进行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镜榆:肿瘤组织呈实体性腺样细胞,细胞呈索状、巢片状、管腔样排列,瘤细胞较小,大小一致,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核分裂象罕见,未见坏死,肿瘤内血管丰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角蛋白(AE1/AE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突触索(Syn)均(+),嗜铬蛋白(Cga)灶性(+)。结论喉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是少见的肿癌,形态学上应与以下疾病鉴别:(1)喉副节瘤,(2)喉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3)喉低分化鳞癌,(4)喉低分化腺癌,(5)浸润到喉及转移性的甲状腺髓样癌、肺不典型类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对于鉴别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MT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8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免疫组化及病理组织学进行回顾性分析与研究。结果患者大多以体检发现颈部肿块就诊。肿瘤组织实体状,境界清楚,大部分无包膜,灰白至淡黄色;癌细胞呈巢状、岛状、滤泡状排列,细胞为胖梭形或多角形,核圆或卵圆形,核仁不清,胞质呈细颗粒状,嗜双染性,癌细胞巢周边有纤细的纤维血管间质、玻璃样变胶原组织及淀粉样物分隔。癌组织中降钙素(CT)、CEA、Cg A和Syn(+),而Tg、TPO、galectin-3和HBME-1(-)。结论 MTC具有多分化肿瘤的特点,可以表达多种神经内分泌标记物。对于有甲状腺结节的患者进行CT、CEA检测,并行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结合B超检查是MTC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取得良好预后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肠髓样癌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结肠髓样癌,总结其临床、组织学、免疫表型、微卫星不稳定状态及B-RAF基因突变EBER原位杂交,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81、87岁,发生部位均位于回盲部。组织学上,2例病变形态相似,肿瘤细胞呈实体条索状、巢状排列;癌细胞较大,圆形、卵圆形或多边形;可见嗜酸性胞质,核大,核仁明显,可见囊胞状核。肿瘤间质内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不表达肠源性标记CDX2、CK20,错配修复蛋白MLH1/PMS2(-),MSH2/MSH6(+),分子检测B-RAF基因V600E突变。EBER均(-)。结论结肠髓样癌是一种罕见的肠道低分化上皮性肿瘤,具有相对独特的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与肠道其他低分化或未分化肿瘤相比,结肠髓样癌具有相对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儿童支气管典型类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细胞遗传学基础,探讨其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例儿童支气管类癌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病例均为中央型支气管典型类癌,瘤细胞排列成实性片状、小梁状及乳头状;细胞大小一致,胞质嗜酸性,胞核圆形,核分裂罕见。免疫组化标记CK、Syn、CgA及NSE均(+)。结论儿童支气管典型类癌为高分化神经内分泌癌,手术切除病变肺组织为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由于支气管肿瘤在儿童较罕见,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甲状腺内与胸腺有关的肿瘤病理形态学特点、鉴别诊断及来源.方法 对2例甲状腺呈胸腺样分化癌(CASTLE)的病理学、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结合文献并对照CD5标记的多组织芯片讨论这组肿瘤的来源及鉴别诊断.结果 2例呈胸腺样分化的甲状腺癌为境界清楚的结节状.镜下肿瘤组织结构、细胞特点以及免疫表型都与纵隔胸腺发生的鳞状细胞癌一致,特别是肿瘤都表达CD5这一胸腺癌特异性抗体.结论 呈胸腺样分化的甲状腺癌是罕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其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支持其由异位胸腺或腮囊分化而来.CD5( )有助于鉴别诊断.彻底切除肿瘤且无局部淋巴结转移预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甲状腺玻璃样变性梁状腺瘤 (HTA)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利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并结合文献对 1例HTA进行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研究。结果 HTA属甲状腺滤泡上皮来源的肿瘤。其组织学形态具有特征性 :瘤细胞排列成梁状、巢状 ,外围以纤细的玻璃样变性的纤维组织 ,细胞核呈毛玻璃样 ,可见核内包涵体及核沟。免疫组化 :甲状腺球蛋白Thy ( ) ,降钙素Calcitonin ( -) ;癌胚抗原CEA ( -) ;嗜铬素Chr ( -) ;突触素Syn ( -)。 结论 HTA为甲状腺滤泡上皮来源的良性肿瘤 ,临床呈良性经过  相似文献   

12.
胃小细胞癌5例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郭坚  文国英  张根娣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4):260-262,i0005
目的观察胃小细胞癌(SC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5例胃SCC的组织切片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并结合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例胃SCC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7.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黑便、上腹痛、吞咽困难和消瘦,肿瘤分别位于胃体部、窦部、贲门和残胃吻合口。胃SCC肿瘤主要形成巢片状结构,瘤细胞大小及形态一致,核呈卵圆形、短梭形或不规则形,有异型,染色质为粗细不一的颗粒状,部分深染,核分裂象平均44个/10HPF;4例有片状坏死;2例可见腺样分化并各自伴有类癌或腺癌及印戒细胞癌。各例肿瘤呈明显的浸润性生长并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1例有肝转移。免疫组化示4例SCCSyn、CK8、CKAE1/AE3及NSE( )。随访4例,3例死于肿瘤,平均生存8.3个月,1例已存活25个月,该例无肿瘤坏死。结论胃SCC是一种组织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与肺SCC相似的高度恶性肿瘤,对Syn和CK8的表达是其免疫表型特点,肿瘤性坏死是评价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张莹  朱伟  周喜凤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0):2272-2274
目的探讨鼻腔原发性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结合文献对1例鼻腔透明细胞癌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典型的组织学特征表现为多边形上皮样瘤细胞组成,排列成巢状,由富含薄壁毛细血管的纤维组织分隔。瘤细胞大小不一,胞质丰富透亮,呈空泡状,核小,核分裂罕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显示EMA(+)、CKpan(+)、CD10(-)、CK7(-)、HMB45(-)、S-100(-)、Calponin(-)、SMA(-)、GFAP(-)、TG(-)。结论鼻腔原发透明细胞癌是罕见的肿瘤,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肾球旁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因素。方法采用光镜和免疫组化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对比研究2例肾球旁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2例肾球旁细胞瘤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6岁和9岁,有高血压症状;均行肾部分切除术,术后随访1~6个月,无复发或转移。肿瘤位于肾皮质,直径2 cm,界清。例1具有典型的良性肾球旁细胞瘤特征,即瘤组织实性、片状分布,细胞呈圆形,大小较一致,胞质淡染或弱嗜酸性,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细腻,缺乏核分裂;间质毛细血管和血窦丰富,透明变性的厚壁血管呈簇状分布。例2则由椭圆形、多角形、梭形及带状细胞构成,核异型性明显,核分裂8~10个/10HPF,可见病理性核分裂;部分区域呈席纹状或旋涡状生长。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vimentin和CD34弥漫强(+),SMA不同程度(+);例1和例2的Ki-67指数分别为<1%和20%。结论肾球旁细胞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少部分病例为恶性潜能未定。提示恶性潜能的临床病理指标包括血管或包膜浸润、肿瘤体积大、高核分裂象及年长或年幼患者。明显核异型对预后的影响尚不确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起源于肾髓质集合管的肾集合管癌,分析其病理形态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肾集合管癌进行大体,光镜及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肿瘤主要位于肾髓质,囊实性肿块,呈灰白或灰黄色,侵袭性强;镜下肿瘤呈弥漫性或腺管状,乳头状排列,肿瘤间质纤维组织反应性增生,多量浆细胞或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K(AE3) 、EMA .vimentin(+),CD10、CEA、CK7和CK20(-) .结论:肾集合管癌是一种起源于肾髓质集合管的罕见性肾肿瘤,恶性度高,预后差,确诊本病时应与肾乳头状癌和肾髓质癌鉴别.  相似文献   

16.
血管球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分析8例血管球瘤的临床特征、病理学形态和免疫学表型,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典型病理形态为肿瘤细胞圆形、卵圆形,形态较一致,胞质丰富红染、透亮,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象;肿瘤血管较丰富,瘤细胞围绕血管呈实性巢片状、血管外皮瘤样排列;间质可见黏液变性、玻璃样变性。8例血管球瘤组织亚型包括经典型、球血管瘤型、球血管肌瘤型、黏液样型。免疫组化示8例肿瘤细胞SMA、Ⅳ型胶原和vimentin均(+),其中1例CD34(+);而CD117、S-100、desmin、calponin、CgA、Syn、EMA、CK、LCA、CD38、MPO、CD43、CD30、HMB45、melanA和GFAP均(-)。8例患者术后随访12-48个月均无复发、转移。结论血管球瘤是少见的软组织肿瘤,位于少见部位的血管球瘤常不易被识别,确诊依赖于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相结合,且需要与血管周肌细胞瘤、血管外皮细胞瘤、神经内分泌肿瘤、上皮样胃肠间质瘤、具有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和副节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上腺混合性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了解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预后情况,以提高认识。方法分析1例肾上腺混合性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电话随诊患者;HE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组织学表现,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光镜观察,肿瘤中可见两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区域:一种为瘤细胞排列成不规则巢团状,以小巢团为主,核圆形或卵圆形,胞浆细颗粒状、嗜碱性或者双嗜性,分裂象罕见;一种为束状及编织状排列的施万细胞背景下,散在及聚集分布怪异、多核性神经节细胞,免疫组化显示前一区域瘤细胞CgA、Syn强阳性,后一区域S-100弥漫强阳性,其间神经节细胞NF强阳性。结论肾上腺混合性嗜铬细胞瘤临床罕见,临床表现不一,病理是目前唯一准确诊断手段,手术切除是治疗的最佳选择,术后随访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EpCAMhigh/CD44+结直肠癌干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肿瘤干细胞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EpCAhigh/CD44+结直肠癌干细胞的发现使对肿瘤干细胞形态特征及分布的观察成为可能.目的:观察结直肠癌干细胞数量,位置、分布方式及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形态.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8-03/08在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病理科完成.材料:67例结直肠癌石蜡包埋标本取自解放军兰州军区总医院病理2005/2007外检档案.所有标本术前均未行放化疗.患者中男27例,女40例,年龄29~90岁.方法:根据结直肠癌干细胞特异性表面标记EpCAM和CD44,标记石蜡包埋结直肠癌标本中的肿瘤干细胞,应用常规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定位EpCAM和CD44双阳性细胞,并在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的对应位置上观察其形态特征.主要观察指标:EpCAM和CD44双阳性细胞的数量、位置、分布方式及苏木精-伊红染色形态.结果:双阳性细胞的数量占肿瘤细胞的0.1%~30.0%,它们沿腺管样结构的基底侧吃不呈局灶状或散在分布;细胞呈卵圆形或立方状,胞浆稀少,胞核大小较一致,均质深染,呈卵圆形或高柱状;且其数量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分化越低.数量越多.结论:肿瘤干细胞是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复发及耐药的根源,观察结直肠癌干细胞的数量、位置,分布方式、苏木精-伊红染色形态,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病理参数的关系,可为结直肠癌的病理诊断和分期、预后评估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OPRCC病人2例(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67岁和53岁,均因体检发现,均行手术治疗。OPRCC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大体观察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界限清楚,无包膜,切面灰褐色。镜下观察:1例病人肾肿瘤完全由发育较好的纤细的乳头状结构组成,乳头被覆单层立方状胞浆丰富的强嗜酸细胞,核圆形、规则,核仁不明显,FUHRMAN核分级Ⅰ级,局部区域瘤组织出血、囊性变。另1例病人瘤组织主要由密集、大小不等的管状结构组成,部分管腔内可见有或无纤维轴心的乳头状突起;管壁及乳头结构表面均衬覆单层圆形或多边形、胞浆丰富、强嗜酸性的瘤细胞,其中散在胞浆透明空泡状的瘤细胞,瘤细胞核圆形、染色质粗、可见核仁及核内包涵体,FU-HRMAN核分级Ⅳ级。免疫组化染色:2例瘤细胞均呈EMA、CK7和CK18弥漫强阳性;vimentin、AMACR和E-cadherin表达不一;CD10、RCC、CD117和CD68均阴性。结论 OPRCC是乳头状肾细胞癌的罕见组织学亚型,诊断时需与其他具有嗜酸细胞形态的肾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