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泌乳素、主观舒适度、个人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19年5月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研究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予以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主观舒适度、个人和社会功能、泌乳素。结果 治疗后两组PANSS量表评分、SWN量表评分和PSP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PANSS量表评分和血清泌乳素水平低于对照组,而SWN量表评分、PSP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主观舒适度、个人和社会功能,减少泌乳素紊乱。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用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铗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疗效和药物副反应。方法 将64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镁治疗)32例,对照组(单用利培酮治疗)32例。疗程4周。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第4周末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治疗前及治疗第1、2、4周末采用外显攻击行为量表,副反应量表评定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各因子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两组问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前后外显攻击行为量表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第2、4周末两组问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研究组评分降低更为明显。结论 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镁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攻击行为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3.
探讨儿茶酚胺氧位甲基酶(COMTval158met)基因多态性和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选取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285例,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阳性和阴性性症状量表(PANSS)、修改版外显攻击量表(MOAS)进行评估,依据MOAS得分≥4分,分为有攻击行为组、无攻击行为组。运用聚合酶链式-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COMTval158met基因位点多态性,用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COMT基因的关联性以及影响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两组COMT基因型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P>0.05);有攻击行为、无攻击行为两组间Met/Met基因型(20%vs10%)及Met等位基因(35%vs25%)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无业(OR=1.701,95%CI=1.027~2.396)、住院次数(OR=1.280,95%CI=1.130~1.581)、既往有攻击行为(OR=10.914,95%CI=1.564~76.171)、非自愿住院(OR=2.006,95%CI=1.348~2.765)、PANSS阳性症状分值高(OR=2.588,95%CI=1.303~5.140)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与COMTval158met基因多态性相关,无业、有既往攻击史、住院次数多、非自愿住院和PANSS阳性症状评分高是攻击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门诊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门诊首次发病并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治疗和常规告知注意事项,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心理行为干预,进行为期6个月的治疗与观察。在治疗前及治疗第1、2、3、6月末分别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进行疗效评定和不良反应。用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评定生活质量。结果对照组及研究组第1、2、3、6月末,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下降(P〈0.05或0.01),且同期两组间PAN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同期两组间TE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月末,两组WHOQOL-100各领域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或〈0.01),且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心理行为干预能提高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男/女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预测因素。方法:随机抽取精神分裂症患者170例评估其一般资料、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临床症状、外显攻击行为并检测其血清皮质醇,比较检测6个月后有攻击行为的男/女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无攻击行为的男/女患者首次检测时的相关资料,并分析男/女患者6个月后攻击行为的预测因素。结果:男性患者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皮质醇与其6个月后的攻击行为相关,女性患者的攻击行为,阳性症状、皮质醇与其6个月后的攻击行为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皮质醇水平可预测其6个月后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对14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攻击行为评估,分为攻击组(n=62)和非攻击组(n=80)。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估执行功能,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临床症状,比较两组WCST成绩并对MOAS分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婚姻、受教育程度、职业、年龄、病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攻击组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和一般精神病理分高于非攻击组(t=5.193,3.926,2.419,2.983;P均0.01)。在WCST中,攻击组非持续错误数、持续错误数、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高于非攻击组(t=3.445,5.809,2.703;P均0.01),完成分类数和正确应答数低于非攻击组(t=-2.449,-2.468;P均0.01)。MOAS分与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和一般精神病理分呈显著正相关(r=0.391,0.472,0.257,0.418;P均0.01)。MOAS分与WCST完成分类数(Cc)、非持续错误数(nRpe)、持续错误数(Rpe)、正确应答数(Rc)、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Rf)5个变量指标评分的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呈显著正相关(r=0.382,0.315,0.438,0.240,0.423;P均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与执行功能损害有关,伴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更差的执行功能。执行功能受损可能是发生攻击行为的病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予以利培酮系统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时间为8同,随后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采用阴性症状与阳性症状量表(PANSS)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分别于治疗前及随访结束时进行评估。结果随访结束时,两组病人的PANSS总分及阴性、阳性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并且研究组GQOL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精神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特征,探讨个人成长环境对攻击行为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416例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中精神分裂症标准的住院患者,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和攻击行为危险因素自编问卷评估患者精神症状、攻击行为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结果: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外显攻击行为发生率47.8%(199/416)。其中,男性体力攻击行为显著多于女性(35.5%vs.19.6%,P0.001)。患者存在两种以上攻击行为的比率为32.9%。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ANSS阳性症状高分(OR=1.12,P0.001)是攻击行为发生的危险性因素,女性(OR=0.61,P0.05)、与父亲关系融洽(OR=0.74,P0.05)和父亲无家暴(OR=0.39,P0.01)是攻击行为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结论:本研究提示近半数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外显攻击行为,相对较好的个人成长环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西酞普兰合并认知行为治疗组(研究组,32例)及西酞普兰治疗组(对照组,32例)疗程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研究组4、6、8周末HAMD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改善(t=10.15,12.98,14.29;P<0.01);入组前及8周末PANSS总分、各因子评分和TESS评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13,0.36;P>0.05)。结论认知行为治疗能促进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康复,提高治疗依从性,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利培酮口服液合并氯硝西泮片与氟哌啶醇肌注控制精神分裂症兴奋激越症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5例兴奋激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口服液合并氯硝西泮片组(研究组)33例和肌肉注射氟哌啶醇组(对照组)32例治疗,研究组给予利培酮口服液治疗(4~6 mg/d),同时给予氯硝西泮口服(2~4 mg/d),对照组给予氟哌啶醇针剂肌肉注射(10~20 mg/d),疗程7d。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兴奋激越项目(PANSS-EC)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60,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研究组PANSS总分下降有显著性差异(t=2.27,P<0.05),PANSS-EC评分下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7.01,P<0.01);对照组PANSS总分下降有显著性差异(t=2.39,P<0.05),PANSS-EC评分下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8.44,P<0.01)。治疗后第7天两组PANSS总分(t=0.63,P>0.05)和PANSS-EC评分(t=1.62,P>0.05)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组肌强直、震颤、静坐不能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培酮口服液合并氯硝西泮治疗精神分裂症兴奋激越症状的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较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认知行为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远期疗效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干预 (心理治疗 )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 1998年6月以来 2 5 1例首次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于治疗的第三个阶段随机分为抗精神病药物合并心理治疗组 (研究组 ,12 6例 )及单用抗精神病药物组 (对照组 ,12 5例 ) ,两组均采用同样的药物维持治疗。研究组服氯氮平 (12 7 5± 73 1)mg/d (4 5例 ) ,利培酮 (2 4± 1 4)mg/d (81例 ) ;对照组服氯氮平 (12 3 2± 77 3 )mg/d (4 7例 ) ,利培酮 (2 3± 1 6)mg/d (78例 )。经 2年的随访观察 ,分别对两组的复发率 ,自知力评分 ,服药依从性 ,和阴阳性症状评定量表 (PANSS)总分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P <0 0 1) ;研究组的自知力好于对照组 (P <0 0 1) ;研究组的PANSS总分及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1~ 0 0 5 )。结论 :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干预 ,可提高患者的疗效及服药依从性 ,减少疾病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mall d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in, sd-LDL)水平与血清胆固醇(cholesterol,CHO)、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指标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的发生发展及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取CHD患者87例作为病例组,其中男48例,女39例.纳入10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男52例,女57例.采用全自动日立7600仪器,日本积水相关检测试剂测定各组血清CHO、TG、LDL水平,血清sd-LDL水平采用九强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测定试剂于雅培C16000仪器上进行测定.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结果 病例组血清CHO水平、LDL水平及sd-LDL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病例组TG水平高于对照组,男性及总体病例组与对照组T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和sd-LDL水平为冠心病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患者血清sd-LDL与CHO、TG及LDL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血清LDL与CHO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血清sd-LDL是独立的冠心病危险因素,血脂常规项目联合sd-LDL对于冠心病的早期预测可能具有更好的提示和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家庭干预对农村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心理健康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家庭干预对农村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亲属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对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本(CCMD2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50例农村首发病人的主要亲属(A组)进行住院8周的积极家庭干预及出院后维持干预,并与50例条件相仿的农村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主要亲属(B组)对照,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于病人入院时,入院第4和第8周末,出院后每隔1~3月随诊时分别评定其同一主要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定病情严重程度,并进行2年随访。结果:A组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明显好于B组,多在入院4周时即显示较好效果。随访期间复发病人亲属的SCL90增分A组显著少于B组(P<001),家庭干预对亲属为女性,受教育高者效果好。结论:家庭干预能显著改善农村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共70例病人均符合CCMD-2-R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以阴性症状为主,病程≥5年。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训练组和对照组各35例)。训练组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助行为训练;对照组单纯接受药物治疗。疗程6个月。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andNegativeSyndromeScalePANSS)评定疗效。结果训练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结论综合康复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有显著的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综合干预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2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综合干预组(62例)和对照组(64例),在利培酮治疗的同时,对干预组予以综合干预措施,观察时间为8周,出院后随访一年。用阴性、阳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和复发率进行评估。结果:一年末随访时两组对精神分裂症阴性、阳性症状及PANSS总分均有改善,但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病人的生活质量两组均有改善,但干预组在生活质量总评、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及社会关系领域的改善显著好于对照组;干预组的复发率、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院内综合干预措施,更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有利于患者重返社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氯氮平、利培酮和阿立哌唑治疗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成本—效果。方法将112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氯氮平组、利培酮组和阿立哌唑组,每组又分为有药物不良反应为实验组,无药物不良反应为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对患者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用PANSS减分率评定疗效,并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住院天数。结果氯氮平、利培酮、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3个治疗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χ2=4.11,P0.05)。3个治疗组在心电图、血糖、血脂异常改变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住院天数长于对照组(P0.05)。3个组不良反应的治疗费用和住院总费用上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03,P0.05),成本-效果的敏感度分析显示对照组成本效果比低于研究组(P0.05)。结论选择不良反应小的抗精神病药物更能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成本。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泌乳素和血糖的影响。方法对6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给予阿立哌唑10~30mg/日口服,入组时和治疗4、8周后分别检测泌乳素和空腹血糖,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疗效。结果疗程结束时,阿立哌唑对空腹血糖、血清泌乳素水平无明显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立哌唑更适用于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29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功能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性功能状况,为防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功能障碍提供资料和信息。方法:男性共入组225例,其中正常对照组30例,性功能障碍组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组8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门诊组63例。女性共入组183例,正常对照组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组9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门诊组61例,用自编的简明性功能障碍自评量表进行调查,男性量表涉及性能力减退,性恐惧及性痛楚三方面内容。女性量表涉及月经紊乱,性能力减退,性痛楚及性恐惧四方面内容。结果:男性及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均表现出性功能障碍的高发生率,男性住院组为57.3%,门诊组为52.4%,女性住院组为22.8%,门诊组为36.1%,与正常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精神病药是主要危险因素。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功能障碍发生率高,抗精神病药是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对慢性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9例,所有患者均服用利培酮2~6mg/d,研究组合用奥拉西坦胶囊2400mg/d,对照组合用安慰剂(奥拉西坦模拟胶囊)。疗程为16周。治疗前与治疗16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试(WCST)评定认知功能,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3例。治疗16周末,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认知功能测试在正确次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和完成分类数4项指标上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无明显改善,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方面,研究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48.6%(18/37)和41.7%(15/3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结论利培酮联合奥拉西坦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