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及其相关内容是《内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着人体血气充和、形神合一,本神分藏于五脏形成“五脏神”,即神、魂、魄、意、志。脑为元神之府,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神识,脑神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脾胃既可化生水谷精微为神识机能提供物质基础,又可调达脏腑升降气机以保证正常的神志活动,共同构成“脾(胃)-脑”神识系统。随着现代学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揭示了脾(胃)-脑相关理论确有其相应的物质基础,为《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提供客观依据,亦为中医脑病的临床诊疗构建科学思路。  相似文献   

2.
答:《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々,因此,心有主神明的功能。所谓神,有广狭两义,而心主神明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但是这种功能活动,西医认为是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而中医把脑作为奇恒之府,其功能归属五脏之中,尤其是心、肝、肾中。虽然在中医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没有关于脑的专著,但《内经》对脑的生成、功能、生理和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研究中医五脏相关学说。方法:从发生学角度,结合《内经》、道家学说探讨中医五脏神识系统建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结果:五脏神识系统是在胚胎时期的脑髓中,元神与脑髓共同作用、发生分化而形成的。元神分化出心神,再由心神分化出五神等各种神识元素;脑髓分化出心肾等五脏,五神、五脏分化完成后,五神入藏于五脏,从而形成了五脏神识系统。结论:脑为元神化生神识元素、脏腑之处所,心神为五脏神识系统的主宰。  相似文献   

4.
论《内经》五脏神的同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认为 ,心与神的关系最为密切 ,心是精神活动的主宰。但精神活动又不仅仅与心有关 ,《内经》又进一步将神分为五种 ,即神、魂、魄、意、志 ,后世称之为“五神” ,五神分藏于五脏。《素问·宣明五气篇》说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 ,是谓五藏所藏。”后世对五神的涵义及区别 ,心藏神与五脏藏神的关系 ,以及五脏神理论的临床应用等问题 ,颇多争议。而问题的关键 ,就在于对五脏神的认识上 ,这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重要理论问题。1 五脏神的涵义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说 :“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灵枢·…  相似文献   

5.
浅论脑属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代中医文献对脑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 ,内容十分丰富 ,如《灵枢·经脉》篇曰 :“人始生 ,先成精 ,精成而脑髓生。”《灵枢·海论》云 :“脑者髓之海。”《素问·五脏生成》篇曰 :“诸髓皆属于脑。”《指玄篇·修仙辨惑论》云 :“头为元神所住之宫 ,其空如谷 ,而神居之 ,故为之谷神 ,神存则生 ,神去则死 ,日则接于物 ,夜则接于梦 ,神不能安其居也。”后《内经》确定脑为奇恒之腑 ,众多医家对此虽有争议 ,但大多认同。我们则认为脑当为脏。首先 ,《素问·五脏别论》云 :“余闻方士 ,或以脑髓为脏 ,或以肠胃为脏 ,或以为腑 ,敢问更相反 ,皆自谓…  相似文献   

6.
试论五脏的化浊与泻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五藏别论》云:“所谡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山,故满而不能实,”《内经》的这一段文字,奠定了中医藏象理论对五脏功能的认识基础——五脏的生理是贮藏与化生精气。纵观自《内经》以降的历代医家著述,包括现代的各版《中基》教材,都无不是以此立论,来阐述五脏的生理特点,并以此作为五脏与六腑功能区别的理论根据。诚然,五脏的功能活动,对于生命物质基础气血津精的化生贮存有主要作用,但是,既然是生命物质,就应有新陈代谢的规律,即不仅要被化生贮存,而且还要输布运行,被机体所利用,最后,化法而排泻。五脏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内经》基于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学特点,因而把脑的功能和五脏紧密结合起来,把神、魂、魄、意、志;喜、怒、忧、思、恐;精神、情志活动,分别归属于五脏,特别同心、肾关系更为密切,这一认识,对中医脑病学,一直起着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内经》对"五神"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神”即“神、魂、魄、意、志”,是中医学重要的概念。《内经》虽无“五神”一词,然神分为五而分藏于五脏,源于《内经[》1]。本文试对《内经》中有关“五神”内涵及其界定的论述,加以分析。1神“神”在《内经》中含义不一。就人的心理活动而言,神则是人的精神心理活动的总称  相似文献   

9.
“五脏神”学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将纷繁复杂的中医神志学中“脏神”归类,为构建完整清晰的中医神志系统打下基础.方法 从发生学角度,结合《内经》、道家学说,探讨“五脏神志”系统建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结果 在“五藏神”的基础上,提出“五脏神”构想的学术观点.认为“五脏神”是指五脏本身具有的神,它随着胎儿形成与发育过程中的五脏逐渐形成,五脏本身的神也开始成形,并且因五脏本身的阴阳属性而各有一对阴阳属性的脏神,共同管理脏腑的气机、生理功能和神志活动,即“五脏阴神”“五脏阳神”,合称为“五脏神”.  相似文献   

10.
形神关系学说是《内经》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养生防病和诊断治疗的重要理论根据。探讨《内经》的形神关系,对于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防治,都有重要指导意义。一、神依形生《内经》认为,人的生命过程就是“形与神俱”的过程。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神是伴随着形体的形成而产生的。《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说明神之初本源于先天之精,在两  相似文献   

11.
五脏失调与血管性痴呆发病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藏象理论认为,脑有主元神的生理功能,而脑的功能又分属于五脏,脑的功能是通过五脏来完成的。五神脏对神各有所主。五脏虚衰而致脑髓失养或五志失和,伤及五脏,进而引起五神脏功能障碍,可使心神失调、神思散乱、神机失用而发痴呆。  相似文献   

12.
《内经》中"肾藏志"的观点被普遍接受,但也存在"肾藏精志"的说法。古代医家多依据《难经》中肾有两枚左肾、右命门故可分别藏精与志来理解和应用"肾藏精志"理论,这似乎并非《难经》中"肾藏精与志"的认识基础。道文化中非常重视"精",精为生生循环之性,是生命活动中有无相生的基本动力和根本原因,是道生万物在人生命活动的体现。肾主志是以精为基础,人自强不息的毅力和耐力即源于此。神、魄、魂、意皆是以精为基础而产生。神机和气立所主导的生命活动中升降出入的气化循环,也依赖精的生生循环之性。所以肾藏精志更能反应"五脏藏神"理论中神对身心活动主宰作用的本质内涵。"五脏藏神"理论同样具有天人合一、人天相应的整体观。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从中医对脑生成的认识出发,探讨补肾精、协五脏、安神志和开诸窍等中医健脑思维方法和脑功能可塑性作用之间的联系。认为补益肾精,使肾精充沛是中医健脑和促进脑功能可塑性作用最直接最常用最有效的路径;生克制化五脏相关的稳定和谐有序的整体关系是精生成的大本营,是脑功能重组实现的基础;神静则阴生,形役则阳亢,脑神和心神同调共治,脑神安则髓充脑实,心神安则脏宁精生,脑心相关是脑功能施展的双翼;脑窍不开则智昏,心窍不开则志愚,醒脑开户牖,通心透灵犀,是中医健脑思维和方法的首务,是增强脑功能可塑和重组作用的开启。  相似文献   

14.
试述脑藏神     
在中医医经典著作《内经》中虽多篇都为心主神明的内容,为后世奠定了心藏神之说,但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却又有“头者,精明之府”之说,这是脑藏神的原始理论依据,嗣后历代医家对腩藏神进一步的认识,诸如金正希曰“人的记性皆在脑中”;李时珍曰“脑为元神之府”;而王清任更为脑开辟了“脑髓说”专论。在中医脏象学说中,脑隶属于奇恒之府。其实脑应属脏,即使在《内经》中也有把脑归属于脏的叙述,例如《素问·五脏别论篇》就云:“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可见在《内经》成书  相似文献   

15.
《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巨著,它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其眼科的论述散见于各篇,其丰富的内容反映出二千多年前祖国医学的认识水平.现将其对眼的生理方面的论述收集整理,分条论述于次.一、眼的解剖名词及各部分分属五脏《内经》首次从解剖的角度提出了目、眼、匡、目内眦、目锐眦、约束、瞳子、黑睛、白睛、络、赤脉、目系等名词.这些名词至今仍用于中医眼科.《内经》还指出了眼的各部分与五脏的关系,用以指导临床辨证,为后世创立五轮学说打下了基础.《灵枢·大惑论篇》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睛,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这概括地指出了眼局部各部位的组织性质,为后世将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瞳神五个部分,分别与五脏相应,奠定了理论基础.二、眼的生理功能与衰老《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这是对眼的生理功能的扼要概括.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传统的祖国医学理论一直十分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有人专门作过统计,发现在《内经》中所涉及的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思想内容的表述达129篇,可见其心理学思想的丰富程度,因此非常值得我们去探讨。1中国传统心理疗法研究的内容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心里活动过程指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活动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则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兴趣和积极性等。这在《内经》中都归属于“神”的范畴,据初步统计,在《内经》中有关“神”的论述有150处之多。比较经典的如《灵枢.本神》的论述,“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这段话可以作为《内经》心理思想的纲领。在这里,《内经》还把心理活动的神分为更加具体的神、魂、魄、意、志、思、虑、智,这些均可以看作是对人的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的表述。而对于人的情感活动,《内经》则主要以“五志”的概念加以描述,并与脏腑的功能活动联系起来,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更加具体地指出,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传统的祖国医学理论一直十分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有人专门作过统计,发现在《内经》中所涉及的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思想内容的表述达129篇,可见其心理学思想的丰富程度,因此非常值得我们去探讨。1中国传统心理疗法研究的内容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心里活动过程指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活动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则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兴趣和积极性等。这在《内经》中都归属于“神”的范畴,据初步统计,在《内经》中有关“神”的论述有150处之多。比较经典的如《灵枢.本神》的论述,“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这段话可以作为《内经》心理思想的纲领。在这里,《内经》还把心理活动的神分为更加具体的神、魂、魄、意、志、思、虑、智,这些均可以看作是对人的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的表述。而对于人的情感活动,《内经》则主要以“五志”的概念加以描述,并与脏腑的功能活动联系起来,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更加具体地指出,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统的祖国医学理论一直十分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有人专门作过统计,发现在《内经》中所涉及的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思想内容的表述达129篇,可见其心理学思想的丰富程度,因此非常值得我们去探讨。1中国传统心理疗法研究的内容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心里活动过程指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活动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则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兴趣和积极性等。这在《内经》中都归属于“神”的范畴,据初步统计,在《内经》中有关“神”的论述有150处之多。比较经典的如《灵枢.本神》的论述,“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这段话可以作为《内经》心理思想的纲领。在这里,《内经》还把心理活动的神分为更加具体的神、魂、魄、意、志、思、虑、智,这些均可以看作是对人的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的表述。而对于人的情感活动,《内经》则主要以“五志”的概念加以描述,并与脏腑的功能活动联系起来,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更加具体地指出,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  相似文献   

19.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向医学领域的渗透,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其实用价值在医学各方面愈益显示出来.祖国医学现存最早经典《内经》的理论中包含有极其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并具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心理治疗方法,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探讨.一、心理疗法的理论基础《内经》中的心理治疗是以唯物观、整体观及脏象理论为基础的.1、辩证唯物的形神合一观《内经》认为,神的物质基础是血气及其构成的形体,“人有五脏化正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这说明其强调形是第一位的.神虽由形而生,但决非仅仅被动地反映形之功能,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又必受神的主宰和指挥,是人体生命的根本.“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内经》中这种形与神二者相互依附,不  相似文献   

20.
1《内经》创“七情内伤”理论,奠定了中医学“问情志”的基础情志,是人类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绪方面的反应。中医学将人的情志活动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简称“七情”,而情志活动又是以五脏的精气作为物质基础,五脏生五志,因此情志活动又可概括为喜、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