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囊连续环形撕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囊混浊是白内障摘出术后的一个常见并发症,在儿童尤其明显,可直接影响白内障手术效果。后囊混浊是由于残存的晶体上皮细胞向后囊移行并增殖所致,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可清除细胞移行与增殖的支架,保持高轴区的长期透明。  相似文献   

2.
后囊混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囊混浊是白内障囊外摘出,有或无人工晶体植入的一具并发症。这常是残留的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和移行所致。非创伤性手术和彻底的皮质清除可减少混浊。临床、病理、实验研究显示:利用水力分离、连续环形撕囊术以及特殊设计的人工晶体可有助于降低这一并发症的发病率。囊袋内固定、一体型全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C型袢,以及后凸视部的后房型人工晶体是优良的设计。保持“记忆”的PMMA袢,在植入到囊袋后,可使后囊匀称性的放射状伸展,使IOL视部后表面与绷紧的后囊之间更完全的接触,这有助于形成阻挡上皮细胞向中央视部移行的屏障。用各种药物和免疫方法阻止后囊混浊正在研究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儿童白内障摘除术后的后囊处理方法.方法对24例29只眼儿童白内障手术中采用后囊连续环形撕囊联合人工晶体视区后囊嵌顿,术后随访13±5.76个月.结果 21只眼玻璃体前界膜完整,人工晶体视区后囊嵌顿成功,其中2只眼术后3个月视轴区玻璃体前界膜轻度混浊,其余19只眼视轴区保持透明.结论后囊连续环形撕囊联合人工晶体视区后囊嵌顿是预防儿童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后囊混浊,减少对玻璃体、视网膜干扰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4.
白内障术后防治晶体后囊混浊方法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白内障术后防治晶体后囊混浊方法的研究现状中国医大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才娜,张劲松,张洋晶体后囊混浊是白内障摘除、有或无人工晶体植入的一个主要并发症。被认为是残留的晶体上皮细胞增殖和移行所致,非创伤性手术和彻底的皮质清除可减少混浊。临床、病理实验研究显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行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PCCC)对预防术后后囊混浊(PCO)的作用。方法 对365例(426只眼)白内障行常规囊外摘除后行后囊膜连续环行撕囊再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 365例(426只眼)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均成功,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中。术后随访2~3年后囊混浊未见发生。结论 在白内障囊外摘出后对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是可行的,它避免了后囊混浊产生的根本原因,对人工晶状体植入后视力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术中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PCCC)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疗效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法采用小切口先天性白内障单纯囊外摘除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58例97眼先天性白内障患者进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使晶体后囊中央形成约3~5mm的囊膜缺损区,行前部玻璃切除术,以避免后发障的发生。结果Ⅰ期植入人工晶体50眼。能合作检查视力者中,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0.6者18眼,0.5以下42眼;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6者20眼,0.5以下46眼;术后6~12个月矫正视力≥0.6者21眼,0.5以下50眼。术后一个月第1次复查,无1眼发生后发障,3个月周边部后囊膜混浊40例,撕囊区清亮。6~12个月16眼发生新生膜,10眼少量玻璃体脱出于前房,玻璃体轻度混浊,瞳孔不圆18眼,人工晶体偏位10眼,无1眼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是一种经济、安全、高效的防止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后发障的手术方式,适用于不能配合激光治疗的儿童,但存在一定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先天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或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同时进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的手术疗效。方法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20例29眼,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丙烯酸酯(Acrysof)折叠式IOL植入同时进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15例18眼进行回顾性研究。随访6~18个月观察术后视力、视轴混浊情况、前房反应、虹膜后粘连、人工晶体夹持及眼底情况。结果脱盲率为90%,脱残率67%,4%IOL后出现纤维膜,6%无晶体眼及4%植入IOL眼后囊边缘出现珍珠样的上皮组织增生,植入IOL组6%出现虹膜后粘连,没有出现虹膜夹持、黄斑囊样水肿和视网膜脱离。结论先天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或超声乳化吸出联合Acrysof折叠式IOL植入同时进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以手术切口小,组织损伤小、负压吸引最大限度清除残留的皮质和晶状体上皮细胞,一期PCCC使后囊保留了晶状体上皮细胞无法移行的区域,手术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减少。手术的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内障连续环形撕囊术后囊袋收缩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15例15眼白内障连续环形撕囊术后发生囊袋收缩综合征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视力、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治疗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结论:手术治疗增殖严重的囊袋收缩综合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屠永芳 《眼科新进展》2002,22(2):123-124
目的 探讨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在预防儿童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囊混浊中的作用。方法 对29例29眼儿童白内障在植入人工晶状体后行一期后囊环形撕囊,术后随访3个月-2a。结果 术后随访显示27眼获得视轴透明区,眼底可见,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一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是预防儿童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囊混浊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儿童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的预防处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后囊混浊的预防处理方法.方法对59例65眼儿童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甲组行一期连续环形后囊撕囊联合术后球结膜下注射5-氟尿嘧啶.乙组单纯行一期连续环形后囊撕囊.结果术后随访3年Ⅱ级以上后囊混浊甲组5眼,乙组13眼,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5.27,P<0.05).视力≥1.0甲组16眼,乙组6眼,两组比较也有显著差异(χ2=6.42,P<0.05).结论一期连续环形后囊撕囊术后联合球结膜下注射5-氟尿嘧啶能有效防止儿童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后囊混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囊袋收缩综合征作为白内障手术连续环形撕囊所特有的并发症,可引起术后视力的严重下降。晶状体囊下上皮细胞的增生移行是其发病的主导因素。其前可通过术中的合理撕囊而预防其发生,对已经发生者,Nd:YAG激光治疗和松解囊袋手术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术中应用小瞳孔下连续环形撕囊技术的疗效。方法 17例(21眼)小瞳孔白内障患者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术中采用小瞳孔下连续环形撕囊技术,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等情况。结果 17例(21眼)采用小瞳孔下连续环形撕囊技术,术中出现囊袋口放射状撕裂1眼(4.76%),囊带口欠规则略呈梅花状2眼(9.52%),术后出现角膜水肿6眼(28.57%),术后出现眼压升高者3眼(14.29%),术后出现角膜后KP、房水混浊等前房炎症性反应2眼(9.52%),无后囊膜破裂、悬韧带断离、前房出血等并发症出现。结论 在未采用瞳孔扩大装置的小瞳孔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小瞳孔下连续环形撕囊技术是一种能够有效完成术中连续环形撕囊的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13.
儿童白内障I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白内障I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的应用价值。方法127例179眼儿童白内障进行连续环形撕囊术,术后随访2个月~2a。结果术后除42例57眼(占31·8%)不合作未能测视力外,其余矫正视力≥0.5者69眼(39·1%)。随访期间160眼(89.4%)中央视轴区保持透明,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I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是预防儿童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囊袋阻滞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 8 0年代末期连续环形撕囊的兴起〔1〕,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连续环形撕囊的成功与否不仅直接影响超声乳化手术的进行 ,而且使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 (IOL)更加符合生理特点又不易偏位〔2〕,80 %以上白内障医师在术中采用连续环形撕囊 ,但一些并发症也随之而来 ,如囊袋收缩、囊袋阻滞等〔2〕。 1990年 ,Davison〔3〕首次报道了术后囊袋阻滞 ,使白内障医师们开始注意这种与连续环形撕囊有关的并发症——囊袋阻滞综合征。一、囊袋阻滞综合征 (Capsular block SyndromeCBS)囊袋阻滞综合征 ,又称囊袋膨胀综合征 ,是指…  相似文献   

15.
后囊混浊的发生机制及防治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凤华  耿宁  陈翠真 《眼科》1998,7(2):126-128
后囊混浊是白内障囊外摘出术的首要并发症,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移行和纤维化在后囊混浊的发生中起了重要作用。目前,后囊混浊的预防以手术中彻底清除晶体上皮细胞及皮质,植入双凸或后凸的后房型人工晶体为主,其治疗主要靠激光后囊膜切开,研究发现,Dispase(一种中性蛋白酶),依地酶(EDTA)肝素及抗代谢药5-氟尿嘧啶,柔红霉纱,秋水仙碱,丝裂霉素等对晶体上皮细胞的移行和/或增殖的抑制作用,多种细胞因子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时机及方法选择。方法对30例50眼先天性白内障进行手术治疗,〈3岁为白内障摘除和后囊膜环形撕囊,部分二期植入人工晶体;≥3岁采用小切口超声乳化、后囊膜环形撕囊或合并前段玻璃体切割联合一期人工晶体植入。进行5~12个月随访,分析判断手术时机、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术后弱视训练对巩固疗效的重要性。结果经治疗后所有患者视力有改善征象。表现为明显追光、视物清晰、视力提高。出现后囊膜混浊是先天性白内障常见的术后并发症,经激光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结论先天性自内障手术干预是一种有效方法。宜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便把握手术时机。3岁以下婴幼儿进行白内障吸出、后囊膜环形撕囊或并行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术后及时视光学检查配镜,日后二期植入人工晶体。3~6岁患者行白内障吸出、后囊膜环形撕囊或并行前段玻璃体切割联合一期人工晶体植入以欠矫10%~20%为宜,7岁后给足人工晶体度数,后囊膜环形撕囊或并行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是预防婴幼儿白内障手术后囊膜混浊最有效的方法。后囊膜混浊仍和年龄相关明显,年龄越大发病率越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手术中后囊的处理。方法: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22例30只眼,平均眼轴长度31.62mm,行3.0mm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12只眼,行后囊切开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18只眼,未植入人工晶体。结果:所有病例在术后裸眼视力提高,后囊连续环形撕囊组视力≥0.1者100%,其中视力≥0.3者占58.3%;后囊切开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组视力≥0.1者为88.9%,其中视力≥0.3者占50%。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后囊连续环形撕囊组中未出现并发症;后囊切开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组一例出现脉络膜脱离,二例3只眼发现视网膜破孔。结论: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是减少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的安全,经济,有效的方法,在未植入人工晶体眼也适用。  相似文献   

18.
儿童自内障Ⅰ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广森  刘平 《眼科新进展》2006,26(3):208-209
目的探讨儿童白内障Ⅰ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的应用价值。方法127例179眼儿童白内障进行连续环形撕囊术,术后随访2个月~2a。结果术后除42例57眼(占31.8%)不合作未能测视力外,其余矫正视力≥0.5者69眼(39.1%)。随访期间160眼(89.4%)中央视轴区保持透明,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Ⅰ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是预防儿童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的可行方法。[眼科新进展2006;26(3):208—209]  相似文献   

19.
鲍光全 《眼科学报》1999,15(2):121-123
目的:评价在白内障手术中使用高频透热撕囊仪作连续环形撕囊的效果。方法:在30例(34眼)患者进行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先向前房注入透明质酸钠,然后使用高频透热撕囊仪作晶体连续环形撕囊术。结果:有3眼术中出现小的晶体前囊放射状撕裂,所有病例术后角膜无水肿,无其他术后合并症,术后一周31眼矫正视力≥0.5,占91.2%。结论:此法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是一个安全有效的连续环形撕囊的方法。尤其适用于过熟期白内障,儿童先天性白内障和外伤性白内障的截囊。眼科学报1999;15:121—123。  相似文献   

20.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的连续环形撕囊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在临床上探讨连续环形撕囊术的优点、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我们对52只眼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一体性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用连续环形撕囊术进行前囊膜破开,采用“开罐式”破囊的40只眼作为对照。术后1个月散瞳后通过房角镜观察前囊膜及人工晶体襻的固定位置。结果:术中可见连续环形撕囊组中有48只眼获得直径约6.5 ̄7.0mm边缘锐利的圆形撕裂孔,术后44只眼(84.6%)人工晶体的双襻均在囊袋内,而“开罐式”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