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2 毫秒
1.
黑色素瘤又称恶性黑色素瘤,为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之一,病变以发生于头、颈、足部、外阴及肛门周围者多见,上颌窦发病者极为少见,我科曾遇见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宁强 《中外医疗》2012,31(31):5-6
目的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较为罕见,而转移至胃的病例更为罕见。为探讨其病理特征提高临床诊断而避免误诊,报道1例筛窦恶性黑色素瘤术后胃转移。方法行CT检查提示右筛窦占位性病变,进一步检查,未见转移到其他组织,于外院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右筛窦恶性黑色素瘤,术后进行化疗。结果于该院行胃镜检查,两处病灶分别取活检,病理及免疫组化均证实恶性黑色素瘤胃转移。结论恶性黑色素瘤根据其发生部位分为皮肤及黏膜恶性黑色素瘤两类,以皮肤的多见,而原发于筛窦者罕见。恶性黑色素瘤的胃转移多发生于胃底、胃体。  相似文献   

3.
1病例报告患者女,38岁,因鼻塞、流血涕伴左侧眼球疼痛、眼球轻度外突、头痛到我院就诊,无视力下降。CT扫描示:左侧筛窦见软组织密度影,左侧上颌窦亦见软组织密度影,向上突入眼眶,窦壁骨质结构未见异常。CT诊断:左侧上颌窦、筛窦炎。治疗1个月后,症状未见减轻,行上颌窦穿刺活检,病理组织学诊断:鼻窦恶性黑色素瘤。即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行鼻侧切开术,将所累及的筛窦、上颌窦及部分健康的骨黏膜一并切除,术中见肿物表面呈暗红色、表面光滑如息肉状。术后采用钴60放射治疗,放射剂量为70 Gy,疗程1个月。患者于术后2年死亡,死亡原因为局部复发…  相似文献   

4.
恶性黑色素瘤是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常发生在皮肤,发生在鼻腔鼻窦部比较少见,我科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性,40岁.1999年10月11日收住入院.患者一年多前开始间歇发作性前额隐痛,8个月前疼痛加重,发作增多,伴有鼻塞.行鼻咽部CT检查:左上颌窦下壁区见一直径1.3 cm类圆形高密度灶,骨质结构正常.提示:左上颌窦囊肿与粘膜局限性增高鉴别.故患者未行特殊治疗.近2月疼痛部位逐渐扩展至整个左侧面部,伴有麻木感及鼻塞、鼻出血、耳鸣、牙痛等症状.再次复查CT示:左上颌窦肿块增大至3~4 cm大小,周围部分骨质破坏,疑左上颌窦恶性肿瘤.遂行左上颌窦肿物摘取术,术后病理报告为:恶性黑色素瘤.术后给予放、化疗及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冲顶式上颌窦提升植骨牙种植的动物模型,以供上颌窦提升植骨牙种植的深入研究。【方法】拔除16只狗双侧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行冲顶式上颌窦提升,提升高度为2mm、4mm,一侧植骨,一侧不植骨,分别于术后3周、6周、12周、24周处死动物各4只,标本都经大体观察、放射检查及组织学检查。【结果】移植骨愈合良好,种植体牢固,窦底黏膜完整。上颌窦提升2mm时,种植体顶端可见骨质存在;提升4mm时,只见窦黏膜,不见新骨。上颌窦提升同期植骨并植入种植体,可见种植体顶端有新骨形成,覆盖种植体。【结论】狗有理想的上颌窦提升解剖条件,窦底提升术时可将窦底黏膜提升并保持完整,移植骨能形成新骨与牙种植体形成骨性结合,可作为研究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牙种植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带窦黏膜蒂骨瓣在上颌窦底升高充填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目的 探讨带上颌窦黏膜蒂骨瓣在上颌窦底升高充填术中的应用价值。(2)方法 选择上颌后部牙列缺失伴牙槽嵴骨量不足的病人12例。行上颌窦侧壁开窗,形成带上颌窦黏膜蒂骨瓣的骨板,与窦黏膜一起内转上提,形成新上颌窦底,植入颗粒状骨质,抬高上颌窦底,加高牙槽嵴,(3)结果 12例病人均取得了满意效果。仅1例病人一侧剥离上颌窦黏膜时并发穿孔,经处理一期愈合,随访1年均骨化良好,种植体稳固,无明显骨吸收。(4)结论 带上颌窦黏膜蒂骨瓣的上颌窦底升高充填术疗效可靠,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易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并对比下鼻道粘膜瓣开窗与经上颌窦自然窦口治疗上颌窦黏膜囊肿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6年7月间无锡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手术治疗的63例上颌窦黏膜囊肿患者的病历资料, 分为下鼻道粘膜瓣开窗和经上颌窦自然窦口手术2组, 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和手术疗效.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和手术疗效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下鼻道粘膜瓣开窗组发生下鼻甲黏膜肿胀2例, 经上颌窦口组发生病灶残留 (二次手术) 1例.结论 鼻道粘膜瓣开窗较经上颌窦自然窦口手术适用范围更宽, 在治疗上颌窦黏膜囊肿时, 应合理选择手术路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高上颌窦良、恶性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52例上颌窦肿瘤CT表现结合手术病理诊断.结果 52例患者均有上颌窦软组织肿块影,CT值为20~40HU,均有局限性或广泛性骨质破坏,CT诊断良性28例,恶性24例.手术病理良性30例,其中慢性上颌窦炎性息肉14例,内翻乳头状瘤5例,上颌窦骨纤维异常增殖症4例,粘液性囊肿3例,上颌窦血管瘤2例,含齿囊肿2例.恶性22例,其中上颌窦癌13例,恶性淋巴瘤4例,内翻乳头瘤恶变2例,上颌窦囊腺癌3例,CT诊断良性漏诊率为6.7%,恶性误诊率为9.1%.结论 CT检查对上颌窦肿瘤的定性及其毗邻软组织有否侵犯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上颌后牙根折对上颌窦黏膜的影响,并对上颌窦黏膜炎症反应进行相关性研究.随机选取经CBCT扫描并诊断为一侧根折另一侧无症状的患者50例为实验组,对窦底黏膜厚度,根尖到上颌窦底的距离进行测量,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组患者根折侧上颌窦黏膜存在增厚改变的发生率为88%,对照侧为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组中,根折伴根尖周炎组、根折伴牙周炎组、无其他症状根折组的黏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折患者上颌窦底黏膜容易发生增厚样改变.根折后常伴有根尖周炎、牙周炎等症状,但不同临床症状对上颌窦黏膜厚度影响无差异性.根折牙根距上颌窦底越近,可能更容易对上颌窦黏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陈雪松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6):161-161,164
目的探讨对鼻内镜下下鼻道开窗术进行改良,以尽量减少上颌窦正常黏膜功能的干扰与破坏。方法对29例(32侧)单纯上颌窦黏膜囊肿患者行改良下鼻道开窗术摘除囊肿,并行黏膜瓣复位。结果随访半年以上未见上颌窦囊肿复发症状,其中15例一年后复查CT未见复发。结论改良下鼻道开窗术能有效治疗上颌窦囊肿,而且能减少对上颌窦正常黏膜纤毛运动功能的干扰。  相似文献   

11.
Li XS  Sun JJ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8):1276-1278
目的利用胶原海绵及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脱细胞松质骨,原位修复兔上颌窦外侧骨壁伴黏膜缺损,观察BMP-2原位诱导成骨及上颌窦外侧骨壁、黏膜修复状况。方法制备复合BMP-2的片状脱细胞松质骨,单侧以生物蛋白胶固定薄层胶原海绵作为修复材料,未加BMP-2材料用做对照。手术去除兔上颌窦外侧骨壁及附着黏膜,胶原海绵侧面向窦腔,原位修复缺损,术后3个月进行大体标本及病理切片观察,了解其修复效果及成骨情况。结果兔术后健康状况良好,术后3个月大体观察兔上颌窦外侧壁缺损修复良好,窦腔内侧面有新生黏膜覆盖。病理学检查发现实验组脱细胞松质骨内有新骨形成,对照组仅有纤维结缔组织长人。结论BMP-2具有诱导成骨能力,胶原海绵可用作黏膜再生支架,脱细胞松质骨/BMP-2/胶原海绵,可用于修复上颌窦局部骨壁伴黏膜缺损。  相似文献   

12.
上颌窦恶性肿瘤侵犯筛窦的分析段旭东,郭艳,马海昕,王志祥(西京医院放疗科西安710033)关键词上颌窦肿瘤;筛窦中图号R739.62为了探讨上颌窦恶性肿瘤侵犯筛窦的情况及治疗方法,我们回顾性地分析了我院1983年4月~1989年4月收治的上颌窦恶性肿...  相似文献   

13.
Li HY  Zhou L  Tian J  Cong N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8):3399-3402
目的 研究鼻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中BRAF基因突变发生的概率、突变类型,以及其下游活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的表达改变,分析其与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两者表达的不同,探讨发生于鼻腔黏膜和皮肤的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机制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选取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20例鼻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新鲜冻存瘤组织,提取基因组DNA,经PCR扩增BRAF基因的15号外显子编码区,纯化后直接测序分析突变.提取总蛋白,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活化ERK的表达.结果 鼻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组织BRAF基因突变率为5%(1/20),明显低于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活化ERK表达率60%(12/20),与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相似.结论 BRAF基因突变并不是鼻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活化ERK高表达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与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下鼻道开窗及自上颌窦自然开口摘除上颌窦黏膜囊肿的疗效比较。方法 在鼻内窥镜下,对70例单纯上颌窦黏膜囊肿的患者行鼻内镜下下鼻道开窗和自上颌窦自然开口摘除囊肿,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结果 35例经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开口患者经术后随访1~3年,残留及复发4例,出现并发症6例。35例经鼻内镜下下鼻道开窗患者经术后随访1~3年,均无残留、复发及并发症发生。结论 鼻内镜下下鼻道开窗摘除上颌窦黏膜囊肿能有效减少手术后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能保留上颌窦正常黏膜纤毛运动功能,最大程度的保护鼻腔、鼻窦正常生理结构及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真菌性上颌窦炎功能性鼻内镜术后黏膜转归的时间规律。方法收集80例上颌窦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在实施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术后的第2、3、4、6、8、12、16、24周采用Lund-Kennedy内镜评分方法对上颌窦黏膜形态进行评估,比较不同时期真菌性上颌炎与慢性上颌窦炎窦腔黏膜形态的评分数值和完成上皮化比例。结果术后第4、8周真菌性上颌窦炎病变黏膜形态评分分别为(2.21±0.98)、(2.75±0.78)分,慢性上颌窦炎病变黏膜形态评分分别为(1.63±0.97)、(2.06±0.4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6.74,P=0.043<0.05;χ~2=40.46,P=0.046<0.05);术后第3、4、24周上颌窦黏膜的转归过程呈明显分离趋势,完成上皮化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53,P=0.002<0.05;Z=-2.132,P=0.033<0.05;Z=-3.922,P=0.000<0.05)。结论真菌性上颌窦炎与慢性上颌窦炎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术后黏膜转归存在时间差异,真菌性上颌窦炎术后黏膜评分及上皮化比例高于慢性上颌窦炎,且上皮化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6.
刘毅强 《中外医疗》2010,29(25):36-36
目的探讨鼻窦镜下鼻内上颌窦开窗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0例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71例(88.75%),症状改善8例(10%),无变化1例(1.25%),术后3个月随访,鼻内镜检查:78例患者窦腔黏膜光滑、水肿消退,2例有窦腔黏膜增厚。术后引流通畅,无窗口闭合。结论鼻窦镜下鼻内上颌窦开窗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临床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鼻内镜下行上颌窦窦口扩大清除窦内真菌球并辅以生理盐水加压冲洗窦腔治疗上颌窦真菌球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98年以来在鼻内镜下鼻窦手术治疗的14例上颌窦真菌球病。其中女性9人,男性5人,年龄在28—57岁。术后病检证实为曲霉菌。对其疗效进行评估。结果:14例均为单侧孤立鼻窦病变,未见双侧上颌窦或单侧多鼻窦病变。术中扩大上颌窦开口,清除肉眼可见的真菌团块并辅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窦腔。经随访1—2年,临床症状消除,上颌窦黏膜光滑,无需术后抗真菌治疗。结论:鼻内镜下行上颌窦开口扩大术,取出窦内肉眼可见的真菌团块并辅以生理盐水加压冲洗窦腔治疗上颌窦真菌球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8.
冲顶式上颌窦提升植骨牙种植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冲顶式上颌窦提升植骨牙种植的动物模型,以供上颌窦提升植骨牙种植的深入研究.[方法] 拔除 16只狗双侧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行冲顶式上颌窦提升,提升高度为 2 mm、 4 mm,一侧植骨,一侧不植骨,分别于术后 3周、 6周、 12周、 24周处死动物各 4只,标本都经大体观察、放射检查及组织学检查.[结果] 移植骨愈合良好,种植体牢固,窦底黏膜完整.上颌窦提升 2 mm时,种植体顶端可见骨质存在;提升 4 mm时,只见窦黏膜,不见新骨.上颌窦提升同期植骨并植入种植体,可见种植体顶端有新骨形成,覆盖种植体.[结论] 狗有理想的上颌窦提升解剖条件,窦底提升术时可将窦底黏膜提升并保持完整,移植骨能形成新骨与牙种植体形成骨性结合,可作为研究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牙种植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口腔粘膜恶性黑色素瘤1例报告梅香,常文华(附属医院,256603滨州地区人民医院,256610)关键词口腔肿瘤;恶性黑色素瘤;口腔粘膜患者男,52岁。硬腭部肿块一年渐大,于1994年3月就诊。查体,唇颊侧左上颌尖牙、右上颌第1磨牙牙龈及牙龈缘处粘膜深...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鼻腔、鼻咽、口腔恶性黑色素瘤的MRI表现,探讨其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9月福建省肿瘤医院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鼻腔、鼻咽、口腔恶性黑色素瘤的MRI特征及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肿瘤位于鼻腔9例,鼻咽部2例,口腔上腭部1例。6例可见明显骨质破坏并侵犯邻近结构,累及翼腭窝1例、筛窦6例、眼眶4例、上颌窦4例、额窦、额骨、脑膜1例。1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累及鼻咽,1例鼻咽恶性黑色素瘤累及鼻腔。12例最大径>2 cm,呈类圆形或不规则肿块,MRI表现为混杂信号,T1WI以等信号为主,其内散在斑片状高信号,分布以周边为主;在T2WI,3例以高低信号为主,9例以稍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3例呈轻度不均匀强化,9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鼻腔、鼻咽、口腔恶性黑色素瘤MRI信号有一定特征性,T1WI病灶内散在斑片状高信号且以周边分布为主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