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放化疗后使用极高频电磁复合波辐照对患者外周血IFN-γ和IL-4水平变化及淋巴细胞亚群Th1/Th2免疫平衡的影响。方法对32例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后进行极高频电磁复合波辐照,并采用ELISA法检测辐照治疗前、后外周血IFN-γ和IL-4水平变化;对照组为30例恶性肿瘤单纯放化疗后患者,同比进行IFN-γ和IL-4检测;再分别对上述患者外周血进行IFN-γ和IL-4水平变化的自身对照研究,以评价极高频电磁复合波对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后的免疫功能影响。结果(1)恶性肿瘤单纯化疗组第8天,患者IFN-γ水平(24.66±12.85)pg/ml与第3天水平(27.88±17.07)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L-4水平(54.80±28.56)pg/ml则显著高于放化疗后第3天水平(44.97±27.53)pg/ml,P<0.05。(2)极高频电磁复合波辐照组,放化疗后第8天,患者的IFN-γ水平(34.79±27.23)pg/ml显著高于第3天水平(20.39±12.67)pg/ml(P<0.05);而IL-4第8天(43.49±34.04)pg/ml与第3天水平(35.77±22.23)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单纯放化疗组第3天至第8天,IFN-γ/IL-4水平比值有显著性降低(从0.62±0.26到0.45±0.15)(P<0.05);经极高频电磁复合波辐照组,IFN-γ/IL-4水平比值明显升高(从0.57±0.44升至0.80±0.67),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后第3天至第8天,IFN-γ/IL-4水平比值降低,反映恶性肿瘤放化疗后患者Th1/Th2平衡异常,向Th2漂移;但极高频电磁复合波辐照治疗,患者的IFN-γ/IL-4水平比值升高,可阻止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后Th2细胞的异常漂移,增强其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白介素37(IL-37)在变应性鼻炎(AR)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的表达水平及对相关细胞因子的免疫调控分析。方法选取120例AR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健康志愿者1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IL-37蛋白及mRNA表达,辅助性T细胞1(Th1)、Th2、Th17、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和Foxp3+CD4+CD25+Treg细胞百分比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提取2组PBMCs,并应用浓度为100、200 ng/mL的重组人IL-37蛋白(rIL-37)干预,分析干预前后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血清IL-37水平及IL-37 mRNA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h1细胞、Th17细胞百分比及Th1/Th2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Th2细胞、CD4+CD25+Treg细胞、Foxp3+CD4+CD25+Treg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IL-1β、IL-6、IL-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IL-4、IL-10、IL-27、IFN-γ、TGF-β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37与IL-1β、IL-6、IL-17存在负相关性,与IL-4、IL-10、IL-27、IFN-γ、TGF-β1存在正相关性(P<0.05)。rIL-37干预后,研究组IL-1β、IL-4、IL-6、IL-10、IL-17、IL-27、IFN-γ、TGF-β1各指标变化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 ng/mL组干预PBMCs细胞各细胞因子变化水平相较于100 ng/mL组各指标变化更显著(P<0.05)。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IL-37表达明显下降,进而影响了Th1/Th2、Th17/Treg细胞平衡,导致抑炎因子水平降低,促炎因子水平升高,在AR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健择联合顺铂化疗方案(GF)化疗前后Th1、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探讨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采取健择联合顺铂化疗方案(GP)、足叶乙甙联合顺铂化疗方案(EP)两组患者化疗前及化疗后2周静脉血标本,用Th1、Th2细胞因子标记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inr)-α,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10,分别比较GP组及EP组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CD4+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两组化疗后CD4+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化疗后,GP组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分泌IFN-γ、TNF-α、IL-2,较化疗前出现升高趋势(P>0.05),细胞因子IL-4,IL-6,IL-10出现降低趋势(P>0.05),Thl/Th2水平出现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组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分泌IFN-γ,TNF-α,IL-2,IL-4,IL-6,IL-10,Th1/Th2水平化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GP组细胞因子IL-2及Th1/Th2水平较EP组出现明显升高(P<0.05).结论:GP化疗方案对晚期肺癌患者的化疗,不仅有抑制肿瘤生长作用,而且纠正Th1与Th2之间漂移,对中晚期肺癌尤其是化疗患者,改善机体免疫功能,重建机体防御系统是很重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脓毒症大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凋亡对辅助性T细胞(Th)漂移的影响及血必净注射液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血必净组,每组8只.行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于第3日采用免疫磁珠法分选各组CD4+CD25+Treg并培养12 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reg凋亡率及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和T淋巴细胞毒性相关抗原4(CTLA-4)的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分泌量;再将CD4+CD25+ Treg与CD4+CD25-T细胞1∶1共培养,刀豆素A刺激68 h,ELISA检测Th1、Th2、Th17分泌的γ-干扰素(IFN-γ)、IL-4、IL-17水平.结果 正常组Treg凋亡率[(12.03±0.89)%]与假手术组[(9.48±2.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Treg凋亡率[(5.87±0.44)%]明显低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而血必净组的Treg凋亡率[(27.29±2.48)%]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均<0.01).Foxp3、CTLA-4表达和IL-10分泌量随Treg凋亡率增加而减少,相关系数(r)分别为-0.878(P=0.042)、-0.877(P=0.042)、-0.743(P=0.010).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IFN-γ、IL-4水平和IFN-γ/IL-4比值均明显升高[IFN-γ:(254.70±44.88)ng/L比(0.68±0.78)ng/L,IL-4:(8.82±0.61)ng/L比(3.48±0.98)ng/L,IFN-γ/IL-4比值:30.28±4.87比0.23±0.30,P均<0.01];而血必净组IFN-γ[(491.54±84.28)ng/L]和IFN-γ/IL-4比值(45.31±8.01)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和P<0.05);各组间IL-17水平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 脓毒症时Treg凋亡率增加可减轻对效应T细胞的抑制功能,血必净注射液能有效促进脓毒症Treg凋亡,介导Th2向Th1漂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IL-2)、IL-12、γ-干扰素(IFN-γ)、IL-4因子水平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该院收治的尖锐湿疣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对两组研究对象外周血IL-2、IL-12、IFN-γ、IL-4及CD3^+、CD4^+、CD8^+、CD4^+/CD8^+T细胞亚群水平进行检测。结果研究组IL-2、IL-12、IFN-γ、Th1/Th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IL-4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IL-2、IL-12、IFN-γ、IL-4因子水平存在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静脉化疗治疗结肠癌肝转移的短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结肠癌伴肝转移患者62例,随机分为静脉化疗组29例和HIFU联合静脉化疗组(联合治疗组)33例,测量两组治疗前后病灶大小评价其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及NK细胞表达水平并对比分析对HIFU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化疗第4、6周期后联合治疗组病灶总直径分别为(13.012±4.004)cm、(12.319±2.298)cm,较静脉化疗组[(19.624±4.697)cm、(21.756±5.237)cm]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治疗组总体有效23例,静脉化疗组有效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HIFU治疗后NK细胞、CD3+及CD4+百分率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CD8+细胞百分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FU联合静脉化疗治疗结肠癌肝转移效果优于单纯静脉化疗,且HIFU治疗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治疗前后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42例纳入研究组,给予常规治疗;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42例纳入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14天、30天及对照组儿童的Th1型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IL-13)的表达水平及免疫指标(CD3+、CD4+/CD8+)。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前IL-2、IFN-γ、IL-10、CD3+、CD4+/CD8+低于对照组,IL-4、IL-13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4天、30天,研究组患儿IL-2、IFN-γ、IL-10、CD3+、CD4+/CD8+逐渐升高,IL-4、IL-13逐渐降低(P<0.05);治疗30天后,研究组患儿以上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儿治疗前后Th1/Th2型细胞因子有明显的变化,可通过改善两种类型细胞因子的平衡,寻找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DC-CIK细胞免疫治疗对化疗后胰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0例经病理确诊的胰腺癌患者依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化疗联合自身DC-CIK细胞治疗25例患者作为联合治疗组,同期单纯化疗2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相同时间点取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及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变化;ELISA方法检测IFN-γ及IL-4水平的变化。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CD3+、CD4+、CD3+CD56+T细胞百分率上升,CD4+/CD8+值上调,CD8+T细胞百分率下降(P<0.05或P<0.01);CD4+CD25+CD127lowTreg下降(P<0.01);Th1细胞因子IFN-γ水平较治疗前升高,而Th2细胞因子IL-4水平降低(P<0.01)。对照组单纯化疗后CD3+、CD4+、CD8+细胞百分率下降(P<0.05或P<0.01);CD4+CD25+CD127lowTreg下降(P<0.01);IFN-γ和IL-4水平降低(P均<0.01)。结论化疗联合DC-CIK细胞治疗能提高胰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是治疗胰腺癌患者的辅助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口服N-乙酰半胱氨酸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Th1/Th2平衡的影响。方法:80例C、D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患者给予口服N-乙酰半胱氨酸片6个月(每次0.6 g,2次/d),对照组患者给予安慰剂治疗。比较6个月期间两组患者急性加重发生的次数、急性加重的天数、急性加重事件严重程度。采用ELISA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L-4、IFN-γ的浓度,流式细胞术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h1、Th2占CD4+T细胞的比值。结果:治疗组平均急性加重次数、平均急性加重天数、Ⅱ~Ⅲ级急性加重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4水平、Th2/CD4+T细胞比值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升高,IFN-γ水平、Th1/CD4+T细胞比值较治疗前及对照组降低,Th1/Th2比值较治疗前及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IL-4、IFN-γ水平、Th1/CD4+T细胞、Th2/CD4+T细胞、Th1/Th2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每日口服1 200 mg的N-乙酰半胱氨酸对C、D型稳定期COPD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用药期间能使Th1/Th2趋于平衡,降低患者急性加重次数,缩短其急性加重的天数,减少中重度急性加重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0.
邵慧  吕坤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2):2763-2764
目的探讨Th17细胞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中的水平及意义。方法取20例AS患者(分AS病情稳定组及活动组各10例)和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免疫磁珠分选CD4+T细胞,用或不用非特异性刺激剂(anti-CD3、anti-CD28),然后加佛被酯/离子霉素,经固定/透膜处理进行细胞内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内白细胞介素-17(IL-17)、γ-干扰素(IFN-γ)、及IL-6水平。结果免疫磁珠分选CD4+T细胞纯度达90%以上。AS病情活动组IL-17表达水平较病情稳定组和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anti-CD3、anti-CD28刺激后,CD4+T细胞IL-17胞内表达水平较无刺激有一定的增加。AS患者CD4+T细胞IFN-γ胞内表达水平呈现与IL-17表达相似的特点。结论 AS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胞内IL-17和IFN-γ呈高表达,提示分泌IL-17的Th17细胞和分泌IFN-γ的Th1细胞共同参与了AS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维生素D与稽留流产的免疫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住院治疗的稽留流产患者73例作为观察组,另取同期人工流产的75例正常女性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维生素D3水平、细胞免疫(CD4+、CD8+、CD4+/CD8+)及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差异,分析维生素D与稽留流产的免疫相关性。结果(1)观察组血清维生素D3水平低于对照组[(12.93±1.74)nmol/L vs(19.95±2.99)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观察组CD4+、CD4+/CD8+、IFN-γ、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8+、IL-6、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维生素D3水平与CD4+、CD4+/CD8+、IFN-γ、TNF-α水平呈负相关,与CD8+、IL-6、IL-10水平呈正相关(P均<0.01)。结论稽留流产孕妇维生素D缺乏、细胞免疫功能亢进、辅助性T细胞向Th1细胞偏移,且维生素D3含量与免疫功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在急性胰腺炎(AP)的病情严重程度及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3年6月,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32例轻型胰腺炎(MAP组)与18例重症胰腺炎(SAP组)患者住院第1、4、7天和15例健康者(健康对照组)的Thl型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表达水平。结果 MAP组住院第1、4、7天IFN-γ的检测结果分别为(31.47±4.35)、(36.92±4.12)、(49.09±4.97)ng/L;IL-4的表达水平分别为(54.72±5.52)、(45.26±4.89)、(39.79±3.85)ng/L。SAP组住院第1、4、7天的IFN-γ表达水平分别为(23.97±5.39)、(26.29±3.47)、(33.64±4.47)ng/L;IL-4的表达水平分别为(70.45±5.05)、(65.99±4.58)、(56.23±4.23)ng/L,健康对照组IFN-γ和IL-4的检测结果分别为(49.26±20.67)、(35.15±16.32)ng/L。与健康对照组相比,MAP组除第7天外的Th1型细胞因子IFN-γ和SAP组外周血Th1型细胞因子IFN-γ表达降低,Th2型细胞因子IL-4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治疗天数,SAP组各检测值与MA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1型细胞因子和Th2型细胞因子在AP存在明显极化,其极化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联合检测Th1型细胞因子和Th2型细胞因子有利于判断AP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探讨免疫抑制治疗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胞浆内肿瘤坏死因子-浕(TNF-浕)/干扰素-γ(IFN-γ)表达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初发病人和20例经免疫抑制治疗后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中CD3+淋巴细胞胞浆内TNF-浕/IFN-γ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再生障碍性贫血初发组CD3+淋巴细胞胞浆内TNF-浕、IFN-γ的表达率分别为(5.97±6.78)%和(15.20±11.28)%,正常对照组为(1.56±0.87)%,(1.76±0.87)%,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抑制治疗组CD3+淋巴细胞胞浆内TNF-浕、IFN-γ的表达率分别(1.67±1.26)%,(4.35±4.33)%,与初发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淋巴细胞胞浆内TNF-浕/IFN-γ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免疫抑制治疗可以显著下调胞浆内TNF-浕/IFN-γ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免疫抑制治疗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胞浆内肿瘤坏死因子-浕(TNF-浕)/干扰素-γ(IFN-γ)表达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初发病人和20例经免疫抑制治疗后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中CD3+淋巴细胞胞浆内TNF-浕/IFN-γ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再生障碍性贫血初发组CD3+淋巴细胞胞浆内TNF-浕、IFN-γ的表达率分别为(5.97±6.78)%和(15.20±11.28)%,正常对照组为(1.56±0.87)%,(1.76±0.87)%,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抑制治疗组CD3+淋巴细胞胞浆内TNF-浕、IFN-γ的表达率分别(1.67±1.26)%,(4.35±4.33)%,与初发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淋巴细胞胞浆内TNF-浕/IFN-γ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免疫抑制治疗可以显著下调胞浆内TNF-浕/IFN-γ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50例健康者及30例AML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结果初诊AML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均显著低于健康组,CD8+显著高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ML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均显著升高,CD8+显著降低,与初诊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健康组比较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AML患者外周血白介素2(IL-2)、干扰素(IFN-γ)均显著低于健康组,IL-4、IL-10显著高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ML组患者外周血IL-2、IFN-γ均显著升高,IL-4、IL-10显著降低,与初诊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健康组比较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细胞因子对AML患者病情评估、疗效判定及预后评估具有一定临床价值。以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细胞因子为免疫治疗方案,可能为AML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丁酰胆碱酯酶(BuChE)、干扰素-γ(IFN-γ)、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血管性痴呆(VD)的关系及艾地苯醌干预作用。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VD患者94例为病例组,同期9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比2组入院或体检当日血清BuChE、IFN-γ、Hcy水平,病例组不同病情程度患者血清BuChE、IFN-γ、Hcy水平,以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探讨血清BuChE、IFN-γ、Hcy水平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并将病例组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各47例。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采取尼莫地平治疗,B组采取艾地苯醌治疗,均治疗3个月。比较A组、B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血清BuChE、IFN-γ、Hcy水平、认知功能评分(MMSE),统计治疗效果。结果病例组血清BuChE、IFN-γ、Hcy水平为(7431.09±823.31)U/L、(193.12±11.68)pg/mL、(36.65±4.47)μmol/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276.52±765.84)U/L、(128.26±8.47)pg/mL、(7.93±2.2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患者病情程度加重其血清BuChE、IFN-γ、Hcy水平呈升高趋势(P<0.05);血清BuChE、IFN-γ、Hcy水平与血管性痴呆患者病情程度呈正相关(r=0.427、0.684、0.572,P<0.05)。A、B组治疗3个月后血清BuChE、IFN-γ、Hcy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B组低于A组[(5681.39±594.25)vs.(6194.27±685.03)U/L,(136.24±8.46)vs.(153.18±9.8)pg/mL,(20.24±3.57)vs.(24.36±4.09)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3个月后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B组高于A组[(23.98±2.73)vs.(20.26±3.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93.62%vs.7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D患者存在血清BuChE、IFN-γ、Hcy异常表达情况,且与病情进展关系密切,艾地苯醌能通过降低上述血清因子水平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分别测定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直肠癌患者Th1/Th2平衡偏移情况及CD4+CD45R细胞的比例变化,以比较两种术式对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流式细胞学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方法 检测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手术和常规开腹手术2组患者术前1 d、术后2、7 d的外周血中CD4+IFN-γ+T和CD4+IL-4+T细胞比率及IFN-γ和IL-4血清浓度,同时检测CD4+CD45RA+T细胞和CD4+CD45RO+T细胞在不同手术影响下的比例变化.结果 开腹组术后2、7 d的Th1细胞[(4.51±1.52)%,(7.26±2.59)%]与术前[(12.06±1.82)%]相比明显减少(P均<0.05),Th2细胞[(6.70±2.41)%,(6.70±2.41)%]与术前[(4.47±1.90)%]相比明显增加(P均<0.05);开腹组术后2、7 d的IFN-γ[(57.15±23.64)ng/L,(72.70±27.31)ng/L]与术前(123.47±32.52)ng/L相比明显下降(P均<0.05),而术后2、7 d的IL-4[(55.55±7.29)ng/L,(57.56±7.13)ng/L]与术前[(41.87±5.83)ng/L]相比明显升高(P均<0.05);腹腔镜组Th1细胞、Th2细胞、IFN-γ和IL-4手术前后数量无明显变化(P均>0.05);术后7 d开腹组CD4+CD45RA+T细胞(35.11±7.82)与术前(31.11±6.72)相比明显增加(P均<0.05),开腹组术后CD4+CD45R O+T细胞(61.21±9.13)较术前(68.11±11.42)减少(P<0.05).结论 腹腔镜下直肠癌手术较开腹手术对机体免疫平衡影响较小,有利于保护直肠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益生菌联合布地奈德对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Th1/Th2平衡的调节作用及其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研究方法,将45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布地奈德吸入剂组)22例和观察组(布地奈德吸入剂+益生菌联合治疗组)23例,通过检测血浆Ig E水平,血浆Th1细胞相关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Th2细胞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IL-4)]表达水平,观察临床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临床疗效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评估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结果两组药物治疗都可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但观察组改善更明显;治疗前两组患儿的CD+3、CD+4、CD+8百分比,CD+4/CD+8比值,Ig E、Th1、Th2及Th1/Th2与IL-4、IFN-γ,生活质量评分,症状评分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D+4/CD+8比值,Th1、Th2及Th1/Th2与IL-4、IFN-γ,生活质量评分,症状评分水平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地奈德吸入治疗和益生菌+布地奈德吸入剂联合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都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益生菌+布地奈德吸入剂联合治疗方法疗效更好,能有效改善患儿Th1/Th2免疫失衡,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糖、CD4+T细胞亚群、炎性因子及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选取初治T2DM 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西格列汀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卡波糖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CD4+T细胞亚群、炎性因子及氧自由基水平,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血糖指标、CD4+T细胞亚群、炎性因子及氧自由基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辅助性T细胞1(Th)、Th17、Th22,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17A、IL-22和丙二醛(MDA)、3-硝基酪氨酸(3-NT)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稳态模型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FBG、2 h PG、HbA1c、HOMA-IR,Th1、Th17、Th22,IFN-γ、IL-17A、IL-22和MDA、3-NT水平低于对照组,HOMA-β和SOD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期间,观察组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出现7例胃肠道反应,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格列汀治疗T2DM能够更好地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其作用可能与调节CD4+T细胞亚群平衡和下调IFN-γ、IL-17A、IL-22、MDA、3-NT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微小核糖核酸-155 (miRNA-155)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的调控作用,从而阐明miRNA-155在UAP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住院的UAP患者21例,同时以疑似不典型冠心病症状而冠脉造影正常的住院患者1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miRNA-155表达水平,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表达水平。免疫磁珠法分选10例UAP患者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将分离的细胞分为对照组、miRNA-155组和miRNA-155抑制物组。对培养的细胞进行干预后,流式细胞术检测辅助性T细胞Th1和Th2数量,实时定量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IFN-γ受体α(interferon gamma receptor alpha,IFN-γRα)、T细胞表达T盒(T-box expressed in T cells,T-bet)、GATA结合蛋白3(GATA-binding protein 3,GATA-3)的mRNA及蛋白表达,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IFN-γ、IL-4的表达。结果 UAP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miRNA-155与血清IFN-γ表达较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miRNA-155的表达与血清IFN-γ呈显著正相关(r=0.842,P<0.01)。与对照组比较,体外培养CD4 +T淋巴细胞miRNA-155组Th1数量、T-bet mRNA及蛋白、培养液上清IFN-γ表达显著增加,IFN-γRα蛋白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Th2数量、GATA-3、IFN-γRα的mRNA、GATA-3蛋白表达及培养液上清IL-4无明显改变(均P>0.05);miRNA-155抑制物可有效地阻断miRNA-155的上述作用。结论 miRNA-155主要通过影响Th1细胞的分化和功能,参与对CD4 +T淋巴细胞的调控,在UAP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