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耐亚胺培南(IPM)铜绿假单胞茵的产金属酶的检测方法及耐药特征.方法 收集我院临床分离的40株耐IPM铜绿假单胞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DTA纸片复合法、E-test法和PCR法分别检测产金属酶菌株,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抗茵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40株耐IPM铜绿假单胞茵EDTA纸片复合法筛选9株产金属酶茵株;E-test法筛选6株产金属酶菌株;PCR法仅检测到1株blaIMP-1和3株blaVIM-2耐药基因.产金属酶菌株呈多重耐药,对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大多数表现为高水平耐药;阿米卡星抗茵活性最好,其次为环丙沙星.结论 目前从临床分离的产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茵多重耐药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菌株的耐药特征及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的缺失情况。方法琼脂稀释法检测最低抑菌浓度(MIC),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oprD2基因。结果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最高的是ICU病房和呼吸科病房,分别占50.8%和23.1%;65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3种抗生素耐药率最低的是头孢哌酮/舒巴坦(30.8%),其次是亚胺培南(38.5%)、美罗培南(40.0%)和阿米卡星(46.2%);在25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中,有19株oprD2基因缺失,缺失率为76.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严重;外膜通道蛋白oprD2缺失可能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广州地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酶的流行情况,以及产酶菌的耐药谱,以期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用VITEK-32型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筛选出来自广州4家三甲医院2005~2007年耐亚胺培南和(或)头孢他啶的铜绿假单胞菌,琼脂糖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MIC值,PCR技术检测编码金属酶的IMP、VIM、GIM-1和SPM-1共4种基因型.结果 144株受试菌中PCR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阳性26株,其中扩增IMP型阳性25株,VIM型阳性1株.未检测出GIM-1和SPM-1型金属酶.产金属酶菌株对多种抗生素高度耐药且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金属酶菌株(P<0.001).结论 本地区中分离产金属酶的铜绿假单胞菌以IMP型为主,对临床常用的多种抗生素具有高度耐药性,且呈水平传播趋势,应加强对产酶株的临床检测和监控.  相似文献   

4.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相关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方法:取69株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mi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IRPA),经K-B法检测耐药性;用PCR法对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相关的金属酶IMP、VIM基因和外膜蛋白 OprD2基因等3种主要耐药基因进行了枪测与分析;结果:69株IRPA均为多重耐药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敏感性较高;检出金属酶IMP和VIM型金属酶基因阳性的分别有2株(2/69,2.9%)和4株(4/69,5.8%),外膜蛋白通道OprD2基因检测为缺失的有46株(46/69,66.7%).结论:IRPA耐药情况严重.外膜蛋白通道OprD2基因缺失突变是本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西安地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mi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IRPA)中金属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分析产酶株的耐药特性.方法 收集西安地区6所三级甲等医院分离到的非重复性IRPA,采用IPM-EDTA纸片增敏法筛选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IRPA,PCR法检测产酶阳性株的基因型,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IPM-EDTA纸片增敏法检出产金属β-内酰胺酶IRPA 21株,检出率18.58%,其中包括6株产VIM型金属酶菌株,6菌株对几乎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耐药.结论 西安地区可能存在产VIM型金属酶的IRPA,但多数IRPA对亚胺培南耐药的机制可能为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产金属酶的IRPA为多重耐药菌,具有极大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6.
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相关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遗传学机制。方法:建立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编码IMP型金属酶基因和外膜蛋白OprD2基因的PCR法,探讨临床分离的16株纸片协同法产金属酶的铜绿假单胞菌中产金属酶和外膜蛋白OprD2的缺失与亚胺培南耐药的关系。结果:16株产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IMP基因扩增7株呈阳性,9株阴性;OprD2基因扩增11株呈阴性,5株呈阳性;11株菌既产金属酶,又存在外膜蛋白OprD2基因突变。结论:产金属酶和外膜蛋白OprD2的缺失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机制,并可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7.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其产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和探讨该耐药菌的防治方法。方法采用常规方法检测我院2003~2007年临床标本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并回顾性分析比较该菌感染患者在院内采取的各项措施、病情发展等危险因素。结果2003~2007年共分离出769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195株是耐亚胺培南株,占25.3%,每年耐亚胺培南株的检出率依序分别为15.7%、11.9%、13.8%、24.1%、41.4%。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其它抗生素的耐药率最低的是多粘菌素E(0.2%),对氨基糖苷类的阿米卡星(46.1%)、庆大霉素(52.3%)和妥布霉素(52.6%)也相对较低。该菌感染单因素分析:入住ICU、使用广谱抗生素大于3周、住院时间超过4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2周内接受碳青酶烯类治疗是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逐年增多,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减少院内感染机会,有利于防止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Ⅰ类整合子与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Ⅰ类整合子在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天津市4所大型医院共67株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进行Ⅰ类整合子筛选及药敏试验。结果:67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中有46株检出Ⅰ类整合子(68.7%);Ⅰ类整合子阳性IRPA和Ⅰ类整合子阴性ⅠRPA的多种药物耐药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Ⅰ类整合子可能不是导致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情况、耐药现状以及外膜通道蛋白OprD2的缺失与亚胺培南耐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2013年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分离到的949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12种抗生素药敏试验,通过设计引物,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oprD2基因。结果共949株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前两位的科室是神经外科和ICU病房,分别占25.40%和22.76%;铜绿假单胞菌对12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中,最敏感的是阿米卡星(85.88%),其次是氨曲南(85.25%),耐药率最高的是头孢他啶(37.09%),对亚胺培南耐药的有312株,即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IRPA)的分离率为32.88%(312/949);2012年6-12月筛选的81株IRPA中,有42株oprD2基因缺失,缺失率为51.85%。结论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严重,外膜通道蛋白OprD2缺失可能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卢艳萍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9):963-963,970
目的探讨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下呼吸道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58株。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采用改良三维试验方法检测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和头孢菌素酶(AmpC酶),采用外膜蛋白图谱紫外吸收法测定外膜蛋白OprD2含量。结果22株对亚胺培南耐药,其中检出单产ESBLs8株,单产AmpC酶6株,同时产AmpC酶和ESBLs3株。亚胺培南耐药株OprD2相对含量明显低于敏感株(P〈0.01)。结论ESBLs和AmpC酶的产生以及外膜蛋白OprD2的减少是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云南省安宁地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医院感染发生率及耐药谱,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析近3年IRPA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把住院患者感染性标本中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PA),采用K-B法进行体外耐药监测,并统计分析耐药率。结果 3年来医院感染性标本中共检出185株IRPA,检出率为38.8%,IRPA与非IRPA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也有上升。结论 IRPA耐药情况比较严重,耐药机制复杂,有多重耐药性,建议重视对IRPA的监测与控制,尤其要关注泛耐药菌株的产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的临床分布情况,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住院患者临床分离的非重复性IRPA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PCR方法检测金属酶基因和外膜通道蛋白基因。结果:从404株铜绿假单胞菌中共分离出100株IRPA,分离率为24.75%。其中90株(90.0%)IRPA来源于下呼吸道痰液标本;IRPA主要来源于重症医学科(ICU);IRPA对阿米卡星最敏感率为73.0%(耐药率为27.0%),其次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为63.0%),哌拉西林(敏感率为59.0%),庆大霉素(敏感率为58.0%),头孢他啶(敏感率为57.0%),其余药物的敏感率均〈50.0%。仅1株IRPA检测出IMP基因阳性(1.0%),测序为IMP-9型金属酶基因,其余金属酶基因均未检出;oprD2基因缺失的IRPA有65株(65.0%)。结论:我院IRPA主要是由于外膜通道蛋白oprD2缺失引起,且已有IMP-9型IRPA在我院流行,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PA)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及其变迁情况,为临床治疗PA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6-2011年临床分离的2 521株PA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其进行药敏实验。结果:PA感染以下呼吸道为主,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病房(48.79%)。耐药性、多重耐药性和泛耐药PA的分离率逐年上升,其耐药率也逐年上升。PA对亚胺培南6年总平均耐药率分别为21.07%;PA 2006年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2.34%,2011年上升到41.98%。结论:PA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呈明显上升趋势,临床应适当控制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使用,以有效控制及延缓耐药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398株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398株铜绿假单胞菌(PA)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9年12月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结果,对铜绿假单胞菌排位、分布情况、耐药性的变迁进行分析。结果:2008~2009年的PA检出率(13.21%)明显高于2006~2007年(8.10%),检出细菌的排位发生了变化;其中痰标本中分离的菌株最多。PA在ICU的分布率呈上升趋势。2008~2009年与2006~2007年相比,PA对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显著上升(P〈0.05)。结论:PA对部分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提示临床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极为重要,应完善耐药监控体系,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4月间172例肺结核合并呼吸系统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患者,取合格痰标本进行普通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分析。结果痰标本中共分离出196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36株(69.39%),主要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52株(26.5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8株(4.08%),以白色念珠菌为主。耐药性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全部耐药,对万古霉素完全敏感;革兰阴性菌中的主要菌株中,大肠埃希菌对亚安培南及阿米卡星高度敏感;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哌拉西林呈高度耐药,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呋辛、头孢曲松高度耐药,对阿米卡星敏感。结论肺结核患者发生感染情况较复杂,感染的细菌菌株不同,对抗菌药的敏感性不同,建议及时行痰培养,结合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避免不合理用药,增加致病菌耐药的几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感染特点和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江汉大学附属医院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情况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分离的103株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来源于痰液标本,占74.8%,且主要分布于干部病房和呼吸内科等科室;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低(6.8%),其次是阿米卡星(8.7%);耐药率最高的是左旋氧氟沙星(24.3%)和氨曲南(20.4%)。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感染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与耐药趋势,方法对2005年7月~2007年7月本院各科室送检合格临床标本进行常规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统计分析其院内感染的分布及耐药性。结果共检出204株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伤口等在感染患者中,以老年患者为主,主要分布在ICU病房,3年间铜绿假单胞菌对18种常用抗生素耐药率存在普遍增高的趋势。18种抗菌药物中耐药率最高的是头孢呋辛、头孢噻肟钠和四环素,高达90%以上;敏感性最强的是亚胺培南和环丙沙星,敏感率为92.65%和87.25%。结论:本院铜绿假单胞菌分布以呼吸道和伤口感染为主,患者多为老年人。铜绿假单胞菌与院内感染密切相关,且耐药性严重。表现为多重耐药。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选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与传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本院铜绿假单胞菌(PAE)感染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患者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标本来源、感染科室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分离出333株PAE中有175株来自痰液(52.6%),86株来自咽拭子(25.8%),40株来源于脓液(12.0%),分离的科室分别为重症监护病房占38.1%、呼吸科占29.1%、神经外科占12.3%;药敏结果显示:PAE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磺胺类有很高的耐药性,大部分耐药率在90%以上,而对碳青酶烯类、β内酰胺类及含酶抑制剂复合药有较低的耐药率,耐药率最低者是亚胺培南11.6%,其次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7.3%。结论:PAE分离株主要来自痰和咽拭子及ICU病房,并对多种抗生素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临床应根据其分布特点和药敏结果合理用药,以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