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挫裂伤脑水肿、恶性颅内高压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于本院神经外科接受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2例,以同期接受常规颞顶瓣开颅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标准外伤大骨瓣组:17例预后较好(32.7%),其中恢复良好10例、中残7例;35例预后较差(67.3%),其中重残15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16例。常规骨瓣组:9例预后较好(23.7%),其中恢复良好5例、中残4例;29例预后较差(76.3%),其中重残15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11例(P〈0.05)。标准外伤大骨瓣组病人颅内压下降速度和幅度优于常规骨瓣组(P〈0.05),迟发性血肿、再次手术、切口疝和脑脊液漏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骨瓣组(P〈0.05),但两组病人术后急性脑膨出、术后外伤性癫痫和颅内感染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严重脑挫裂伤脑水肿、恶性颅内高压病人的疗效优于常规颞顶瓣开颅术。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复发原因和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平 《临床医学》2006,26(6):32-34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astro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手术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复发和生存的因素。方法回顾1999年1月至2005年1月我院外科手术治疗的32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诊断、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及手术过程并加以随访,分析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影响术后复发和生存率的因素。结果肿瘤直径〈5cm、≥5cm、≥10cm的复发率分别为0.20%、44.4%(P〈0.05),全组中位生存时间为60.2个月,术后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0.6%和53.0%。肿瘤直径〈5cm患者的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5cm者(P〈0.05),复发组3年生存率显著低于未复发组(P〈0.01),CD34阳性与阴性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差异尤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IST的预后与肿瘤大小、手术范围、手术的无瘤原则有密切关系。手术是GIST的首要治疗手段,可根据术巾冷冻切片报告和肿瘤大小决定切除范围,免疫表型不能作为GIST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疗效。方法人选患儿共3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治疗组在常规光疗基础上给予大剂量IVIG(1g/kg)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总胆红素及日均胆红素下降水平。结果治疗24小时、48小时后2组总胆红素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日均胆红素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剂量IVIG可有效降低ABO溶血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疗效。方法将无其他合并症的新生儿ABO溶血病97例,随机分为IVIG组和对照组,实际分别为43例和5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IVIG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单剂大剂量丙种球蛋白1g/(kg·d)静脉滴注,连用2~3d。结果两组患儿黄疸达到高峰的时间,IVIG组比对照组延长(P〉0.05);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缩短(P〈0.01);IVIG组高峰期总胆红素明显降低(P〈0.05)。结论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病可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防治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同时可减少感染经血传播性疾病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户学敏 《临床医学》2012,32(8):32-3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给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高危病变无复流发生率及近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164例高危ACS患者随机分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试验组(n:84)和常规治疗组(n=80),均于入选后3—5d后行PCI治疗。比较两组间基础临床资料、PCI前后病变血管血流TIMl分级、术后12h血清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出血事件和血小板减少及30d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两组间基础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后PCI术前病变血管前向血流达到TIMI3级的比率高于常规治疗组(85.7%V865.0%,P〈0.05),术后TIMI3级血流获得率试验组较常规治疗组高(84.5%VS62.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试验组cTNT和CK-MB升高超过正常上限2倍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2.4%VS11.3%,P〈0.05);PCI术后30dMACE发生率试验组明显降低(3.6%VS17.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肝、肾功能变化和横纹肌溶解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患者择期介入治疗术前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是安全有效的,能够提高PCI术前冠状动脉前向血流,术后无复流现象发生,并减少PCI术后的心肌损伤,改善近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化疗加放疗治疗N2、N3期鼻咽癌的价值。方法 90例N2、N3期鼻咽癌随机分为放疗化疗组(放化组)和单纯放疗组(单放组)。结果 放疗化疗疗组和单纯放疗组近期鼻咽部肿瘤完全消退率分别为91.8%和84.0%(P〈0.05);两组颈部淋巴结转移灶完全消退率为83.8%和64.9%(P〈0.05)。两组3、5年鼻咽部肿瘤控制率分别68.3%和43.6%(P〈0.05),54.8%和36.1%(P〈0.05);两组颈部淋巴结转移灶控制率分别是64.7%和40.90k(P〈0.05),54.1%和35.2%(P〈0.05):两组3、5年的远处转移率分别是19.9%和42.9%(P〈0.05),28.9%和48.9%(P〈0.05);两组3、5生存率分别是56.7%和32.9%(P〈0.05),45.5%和25.9%(P〈0.05)。放疗化疗组的消化道反应、血液毒性均高于单纯放疗组(P〈0.05),但病人可以耐受。结论同步放化疗治疗N2、N3期鼻咽癌有助于提高生存率,减少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诱导缓解化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78例年龄65~88岁的AML患者,分为化疗组54例,姑息治疗组24例,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并随访比较两组的预后。结果化疗组患者共有27例完全缓解(CR),7例部分缓解(PR),总有效率62.96%,而姑息治疗患者未有一例CR;化疗组早期病死率显著低于姑息治疗组,平均总生存时间、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姑息治疗组(P均〈0.05),但2年生存率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生存曲线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Log—rank)(x^2=4.589,P=0.031);COX回归模型发现是否接受化疗与CCI评分〉2分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老年AML患者仍应选择化疗为主要治疗方案,以提升中位生存期和短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同步放射治疗Ⅲ期不能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毒副反应和疗效。方法NSCLC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应用吉西他滨400mg/m^2-600mg/m^2每周1次;同步放射治疗为常规分割,DT60—66GY/30—33F/6~6.5W,同时给予支持治疗。对照组除应用吉西他滨外,其他与观察组相同。用WHO的标准评价疗效,用χ^2检验比较有效率、毒副反应和生存率,用Kaplan—Meier方法预计长期生存时间。结果随访率为96%。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0%和53.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消化道和血液学的毒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Kaplan-Meier生存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的1、2年预期生存率分别为77.7%、58.6%和70.3%、30.1%,经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年生存率分别为26.4%和14.1%,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西他滨同步放射治疗Ⅲ期不能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与单纯放射治疗相比,有效率和3年生存率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思密达联合亿活灌肠治疗小儿腹泻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思密达联合亿活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病的的疗效。方法:将60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思密达和亿活保留灌肠。结果:治疗组显效21例(70.0%),有效6例(20.0%),无效3例(10.0%),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显效14例(46.7%),有效9例(30.0%),无效7例(23.3%),总有效率76.7%。两组比较,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O.05)。结论:思密达联合亿活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术前腹壁下动脉插管化疗对膀胱移行细胞癌P53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动脉化疗组60例术前盆腔区域化了一个疗程,再行开放手术;单纯手术对照组60例单纯行开放手术。采集肿瘤标本,行P53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癌基因蛋白的表达,同时对病人随访。结果对照组P53阳性率T1期为5.6%,T2-T3期为88.1%(P〈0.01);T2-T3期P53阳性率术前动脉化疗组为25.6%,对照组为88.1%,(P〈0.05);T1期P53阳性率术前动脉化疗组为5.8%,对照组为5.6%(P〉0.05)。对照组术后三年复发率为16.7%,术前动脉化疗组三年复发率为7.0%,(P〈0.05)。T2-T3期术前动脉化疗组5年生存率为69.8%,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51个月,对照组5年生存率为66.7%,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42个月,(P〈0.05)。结论术前动脉化疗对T1期膀胱移行细胞癌P53表达无明显影响,可以降低T2-T3期P53表达,提高膀胱癌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降低复发率,可作为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必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斑点追踪法测量二尖瓣环位移评估左心室收缩功能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应用最新的超声二维(2D)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测定二尖瓣环位移(MAD),分析其与实时三维超声(RT3D)所测得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临床确诊的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49例(DCM组),平均(51±14)岁;43名年龄(46岁±14岁)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Philips Sonos iE33超声仪,取心尖四腔观采集2D、RT3D全容积图像,将2D及3D图像输入QLAB 6.2工作站分别获取MAD各参数及RT3D-LVEF值.结果 DCM组的MAD各项测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MAD各测值与3D-LVEF之间相关性良好(P<0.01), 各测值的可重复性均较高.MAD各测值中,以胸壁为参考点的瓣环中点最大位移占左心室长径百分比(TMADm%)与LVEF相关性最好, 且重复性最高.结论 MAD能客观反映左心室的收缩功能.二维斑点追踪方法简便易行,可重复性高,有望成为临床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一个新的、甚至可替代LVEF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脑转移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及预后,探讨局部切除的作用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9年5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肾细胞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随访,并绘制生存曲线。 结果8例肾细胞癌脑转移患者,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42~70岁,中位年龄63岁。脑转移发生距肾癌根治时间7~103个月,中位时间41个月。8例患者共行9次手术,切除10个颅内转移灶。随访时间为38~20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95个月。8例患者中死亡3例,生存5例。脑转移手术后总生存时间为6~8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3个月。 结论肾癌脑转移患者的预后较差,手术局部切除结合放疗能够达到满意的局部控制,并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儿童EB病毒相关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EBV-HLH)的临床特征,研究HLH-2004方案对EBV-HLH的疗效,分析影响EBV-HLH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83例EBV-HLH患儿发病时的临床特征及HLH-2004方案治疗EBV-HLH的疗效,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模型分析影响EBV-HLH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①83例患儿中,男45例,女38例,发病年龄6个月~14岁4个月,44例接受HLH-2004方案治疗,3年总体生存率为(55.8±7.9)%.②EBV-HLH患儿高热、肝脾肿大、外周血两系或三系降低、凝血功能障碍多见;呼吸道症状、咽峡炎、皮疹、神经系统表现较少见;97.3%患儿有铁蛋白升高,大多数患儿有肝脏功能损害和脂质代谢紊乱;骨髓检查示89.0%患儿可见噬血细胞.③贫血程度、白蛋白<30 g/L、CD4+细胞和CD8+细胞比值异常、NK细胞比例<3%以及治疗方式是影响EBV-HLH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EBV-HLH病情重,预后差;HLH-2004诊治方案是治疗儿童EBV-HLH的有效方案;单用对症治疗不能挽救EBV-HLH患儿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乳酸清除率对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COPD合并呼吸衰竭住院患者108例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根据患者病情转归分为存活组82例、死亡组26例;存活组中根据是否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再分为常规治疗组55例、有创机械通气组27例.测定患者治疗前与治疗6 h后的动脉血乳酸、动脉血气、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及早期(6 h)乳酸清除率.同时以早期乳酸清除率10%为临界值分为高、低乳酸清除率两组,分析早期乳酸清除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治疗前有创机械通气组与死亡组比较,动脉血乳酸、pH值、PaCO2、PaO2、APACHEⅡ、氧合指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 h后常规治疗组、有创机械通气组分别与死亡组比较,早期乳酸清除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APACHEⅡ评分、p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存活病例两组比较,治疗6 h后各项指标包括早期乳酸清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前、后自身对比中每组APACHEⅡ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高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4.2%,显著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作为评估重症CO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初始治疗效果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影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①单因素分析:患者年龄37~79岁,中位值为60岁,低年龄组(≤60岁)和高年龄组(>60岁)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41天和513天(P=0.015); 纤维蛋白原为1.99~9.99 g/L,中位值为4.00 g/L,低纤维蛋白原组(≤4.00 g/L)和高纤维蛋白原组(>4.00 g/L)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92天和421天(P=0.005); 病理类型:腺癌、鳞癌、腺鳞癌中位生存期依次递减(P=0.020); PS评分越高,中位生存期越短(P=0.018); 性别、PLRNLR,T/N分期,CYFRA21-1,吸烟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通过 Cox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仅纤维蛋白原为影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纤维蛋白原、PS评分和病理类型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有影响,且年龄、纤维蛋白原、PS评分与预后生存期呈负相关,腺癌的生存时间较鳞癌和腺鳞癌长; 多因素Cox分析提示纤维蛋白原是影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纤维蛋白原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CEA和CA15-3水平对乳腺癌化疗疗效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63例乳腺癌晚期患者作为乳腺癌组,根据存活情况将其分为存活组(n=42例)和死亡组(n=21例),采用荧光免疫法检测血清CEA和CA15-3水平,随访4年,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生存预后情况。结果Ⅳ期乳腺癌患者血清CEA和CA15-3水平明显高于Ⅲ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A、CA15-3、CEA和CA15-3表达阴性组化疗有效率明显高于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1~4年,平均随访时间3.63年,最终有42例存活4年以上,CEA阳性组患者4年生存率(55.26%)明显低于阴性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15-3阳性组患者4年生存率(52.78%)明显低于阴性组(8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A和CA15-3阳性组患者4年生存率(52.38%)明显低于阴性组(9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化疗前血清CEA和CA15-3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乳腺癌患者化疗前血清CEA和CA15-3水平可为化疗疗效及预后评估提供可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系统性心理护理在老年期抑郁症住院患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将58例首次发病的老年期(>60岁)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新入院开始进行系统性心理护理,作为干预组,对照组为随机抽出已经住院治疗6个月以上的单相抑郁症患者58例(>60岁).通过前后对比的方法,对照组应用一般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由指定的医师和经过培训的主管护理师从首次住院开始,给予系统性的健康教育、精神鼓励、心理疏导等对症干预,并在社会及家庭的配合下进行.在入院时和治疗后6个月时记录抑郁症主要症状的分布情况,并在两组问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组与对照组的主要症状言语减少、兴趣减退、睡眠障碍、能力减退感、偏执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心境抑郁、焦虑、自杀意念、自杀行为、疑病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医生护士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在老年期抑郁症患者康复中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4例,根据启动他汀类药物的时间点分为A组50例(发病24 h内启动)和B组44例(发病后24~72 h启动)。收集2组的基线资料并随访出院后3月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卒中复发、预后不良及死亡、不良反应等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月后,A组的mRS评分、NIHSS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终点事件发生率(预后不良、卒中复发)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死亡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后的24 h内早期启动他汀类药物有益于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药物治疗随指南发布发生变化的情况.方法 选择1990年1月至2007年7月确诊且≥60岁的CHF住院病例3 174例次,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协会(ACC/AHA)指南发布的时间按每6年一组分为3组,对患者的治疗药物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入选病例占同期CHF住院病例的79.2%(3 174/4 010),其中男1 639例次,女1 535例次;年龄60~98岁,平均(71.94±7.07)岁.1990年至1 995年(A组)、1996年至2001年(B组)、2002年至2007年(C组)CHF患者的年龄(岁)逐年增长(68.99±6.71、71.56±6.86、73.79±7.01,F=91.142,P<0.01);前3位病因均为冠心病(55.3%、64.5%、81.8%)、肺源性心脏病(21.9%、19.3%、5.5%)、风湿性心脏病(16.5%、10.3%、7.5%),3种病因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7.979,P<0.01);入院时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居多(Ⅲ级1 561例次,Ⅳ级1 433例次,x2=75.828,P<0.01);预后以好转为主(88.9%、88.3%、92.7%,x2=35.002,P<0.01).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醛固酮拮抗剂的应用逐年代增多(均P<0.05);洋地黄类应用则逐渐减少(均P<0.0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主要用于冠心病,分别为81.3%(1 698/2 088)和87.8%(768/875).结论 指南的发布对老年CHF患者的药物治疗产生了积极影响,老年CHF患者应及时应用对预后有积极意义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20.
贝那普利对糖尿病性心肌病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对糖尿病性心肌病(DCM)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72例DCM患者随机被分为贝那普利组和常规治疗组,贝那普利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贝那普利治疗。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测定治疗前和6月时的CRP浓度。结果贝那普利组治疗6月后CRP浓度从(6.92±1.02)mg/L显著下降到(6.36±0.56)mg/L,P<0.01;常规治疗组6个月观察期内CRP无明显变化。结论贝那普利可以明显降低DCM患者血清CRP的浓度,减轻慢性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