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Gamma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和InterTan内固定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股骨头旋转及固定钉滑脱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Gamma钉内固定(A组,40例)、PFNA内固定(B组,40例)、InterTan内固定(C组,40例)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股骨头旋转情况、固定钉滑脱量,并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三组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61,0.687,0.435,0.612);三组的手术时间相比,B组A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Evans-Jensen分型高的患者术后股骨头旋转发生率明显高于Evans-Jensen分型低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三组术后1个月股骨头旋转发生率相比,C组明显低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的固定钉滑脱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2)。结论 InterTan内固定能有效降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的股骨头旋转发生率,手术方式与术后固定钉滑脱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InterTAN钉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患者AO/OTA 31-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老年(≥60岁)骨质疏松AO/OTA 31-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96例,其中男72例,女124例,患者年龄为60~88岁,平均72.1岁。致伤原因:跌倒损伤142例,车祸伤54例。骨折分型:A2.1型32例,A2.2型73例,A2.3型91例。按照手术方法分为两组,InterTAN组(86例)和PFNA组(110例)。结果本组均获14~38个月随访,平均32.4个月。PFNA组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概率(2.3%)低于InterTAN组(8.2%),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InterTAN组未见近端螺钉切出,而PFNA组发生3例近端螺钉切出,予以翻修处理;PFNA组术后1例出现髋内翻畸形,行翻修手术。两组的失败发生率相比,InterTAN组明显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以及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1,0.271,0.623);两组术后Harris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nterTAN相比于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AO/OTA 31-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症发生率低,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锁定接骨板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优缺点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9月至2015年9月,本院经锁定接骨板或PFNA治疗的34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A组(PFNA组)、B组(锁定接骨板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负重时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病死率。结果 A组患者随访13~50个月,平均21.3个月;B组患者随访15~60个月,平均22.2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显性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病死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平均总失血量:A组(218±20.5)ml高于B组(143±5.8)ml(P=0.012);隐性失血量:A组(123.6±18.7)ml高于B组(22.4±3.5)ml(P=0.002),患者术中透视次数A组(8.23±1.5)次,大于B组(4.31±2.1)次,P=0.031。术后平均下床负重时间:A组(14.2±3.5)天,早于B组(40.3±8.6)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对于闭合复位失败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锁定接骨板也是骨折内植物固定的一种选择。锁定接骨板可作为闭合复位失败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内植物的选择,出血量相对较少,术中透视次数相对较少,且对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与PF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粉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改良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或PFNA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共118例,其中男51例,女67例,年龄61~88岁,平均73岁。Evans分型III型54例,IV型43例,V型21例。按照手术方法分为A组(PFNA组)和B组(改良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并发症、骨折愈合及Harris、Parker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进行6~24个月[平均(13.27±5.42)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透视次数(5.63±2.1)次,大于B组(2.21±1.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下床负重时间:A组(18.1±4.2)天,早于B组(35.4±7.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3例肢体短缩、2例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败,B组无髋内翻、肢体短缩、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Harris、Parker关节功能评分,A组优良率为70.5%,B组优良率为9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改良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粉碎股骨转子间骨折,达到粉碎骨折近端两侧皮质内固定,对抗旋转力、张应力、剪切力、拔出力,骨量丢失少,术中透视次数相对较少,并发症较少,骨折愈合率高,有利于康复,适应证广,应用安全、有效,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体髂骨移植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62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2),对照组予以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予以自体髂骨移植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两组均随访12~24个月,平均12.47个月。比较两组术后3、6、12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和Constant-Murky肩关节功能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疼痛进行评分,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活动范围、VAS评分、SF-36得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术后观察组屈、伸、内旋、外旋及外展的度数均大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术后3、6、12个月观察组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Murky肩关节功能评分和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术后观察组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自体髂骨移植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可促进骨折快速愈合,肩关节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对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的老年患者60例,分为静脉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术前3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20 mg/kg),B组不使用氨甲环酸。记录术前、术后1、3、5、7天两组血红蛋白浓度及红细胞压积(Hct),两组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记录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围手术期失血量分别为(760.7±115.5) ml、(950.8±110.9) ml,隐性失血量分别为(590.5±42.5) ml、(780.5±41.6) 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显性失血量分别为(152.5±43.5) ml、(160.5±41.1) ml,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A、B组输血率分别为4/30、15/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A组术后2例出现下肢肌间静脉血栓、B组术后3例出现肌间静脉血栓,两组均无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脑梗死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氨甲环酸静脉用药可明显降低PFNA固定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失血量及输血率,以隐性失血为主,且不增加术后DVT、PE等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失效的原因,从而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本院2013年3月至2017年9月采取PFNA治疗的10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42例,女64例,平均年龄76.4 (61~94)岁,骨折按AO分型:A1型32例,A2型56例、A3型18例,所有患者均行PFNA闭合复位内固定术。结果本组中,共有102例获平均10.2 (6~12)个月随访,随访期间有1例死亡,3例失访。随访病例中有16例内固定失败,失效时间为术后2~6个月,平均3.6个月。106例中有16例内固定失效,其中螺旋刀片切割股骨颈6例,髋内翻畸形6例,螺旋刀片松动穿出股骨头3例,骨折远端锁钉处骨折1例;A2型6例,A3型10例。统计学分析显示,骨折复位情况、尖顶距(tip-apex distance,TAD)、螺旋刀片在股骨头内的位置、骨折稳定性及外侧壁厚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4,0.000,0.029,0.002)。结论外侧壁的破损及不稳定型的骨折类型、螺旋刀片位置不佳、术中骨折复位不良均是PFNA内固定术后失效的主要原因,通过术前分析骨折类型、提高手术技术及延迟负重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第二代Gamma钉和InterTan治疗外侧壁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和对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科行手术治疗的60例外侧壁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第二代Gamma钉组)和对照组(InterTan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所有患者均获平均(11~16)(13.3±2.5)个月随访。术后1周、3个月和末次随访行X线片检查,测量Garden指数和尖顶距(tip-apex distance,TAD),并行髋关节功能Sander评分,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3,0.575,0.582)。术前和术后1周两组Garden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0.078);术后3个月和1年观察组正侧位Garden指数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观察组TAD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术后1周和3个月两组TA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8,0.061)。术前两组Sand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术后1周、3个月和1年观察组Sander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0.000)。观察组术后1例泌尿系感染,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治疗后均获得痊愈。观察组头钉切出1例,对照组头钉切出4例,1例股骨干骨折,2例髋内翻。结论与Gammar钉相比,InterTan在外侧壁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中固定稳定性更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InterTan与股骨近端可膨胀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81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两组,InterTan组(42例),其中男15例,女27例,年龄67~88岁,平均(75.3±5.8)岁,左侧20例,右侧22例,骨折按AO分型(A2型31例,A3型11例);可膨胀髓内钉组39例,其中男14例,女25例,年龄65~87岁,平均(74.6±6.1)岁,左侧21例,右侧18例,骨折按AO分型(A2型30例,A3型9例)。比较InterTan与股骨近端可膨胀性髓内钉两种固定方式在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Harris评分差异。结果本组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8.5个月。可膨胀髓内钉组术后出现褥疮2例、尿路感染2例、肺部感染4例,InterTan组术后出现1例股骨远端骨折,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可膨胀髓内钉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少于InterTan组(P=0.0310、P=0.0008);可膨胀髓内钉组术后下床时间晚于InterTan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术后Harris评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90)。结论 InterTan固定强度高,允许患者早期下床,术后并发症少;股骨近端膨胀髓内钉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创伤小的优势,更适合身体耐受能力差,骨质疏松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普通空心加压螺钉与无头空心加压螺钉联合使用治疗垂直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垂直型股骨颈骨折患者82例,其中男52例,女30例。根据固定方式分为A、B两组,A组为单纯普通空心加压螺钉组(44例),其中男25例,女19例,平均年龄(51.8±14.3)岁;B组为普通空心加压螺钉+无头空心加压螺钉组(38例),男16例,女22例,平均年龄(49.1±12.8)岁。术后进行(11.1±4.2)个月随访,观察患者股骨颈骨折内固定预后情况。结果从生物力学上看,A组和B组之间轴向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B组的最大负荷较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的内固定失败率分别为54.5%(n=24)和15.8%(n=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螺钉松动共17例,A组14例,B组3例。股骨颈短缩共14例,A组11例,B组3例。髋内翻共12例,A组10例,B组2例。骨折端移位共8例,A组6例,B组2例。两组骨折不愈合、螺钉松动、股骨颈短缩、髋内翻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08,0.040,0.026)。结论相比于单独使用普通空心加压螺钉,使用普通空心加压螺钉加无头空心加压螺钉可显著降低骨折不愈合、螺钉松动、股骨颈短缩、髋内翻的发生率,改善治疗效果,也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enry入路锁定加压钢板(T-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T-LCP)内固定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的疗效及对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采用掌侧入路联合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Henry入路T-LCP内固定治疗。记录并统计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采用上肢功能损伤评分(DASH)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对两组术后上肢功能、疼痛进行评估;采用X线片对两组手术前后背伸、掌屈、旋前和旋后腕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记录并统计两组术后切口感染、正中神经迟发性损伤、骨性关节炎及肌腱激惹发生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对腕关节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少)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手术后上肢损伤及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术后背伸、掌屈、旋前和旋后腕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将Henry入路T-LCP内固定用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创伤小,有助于改善患者上肢功能及腕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有限切开钛缆捆扎辅助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与单纯微创辅助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31-A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46例老年31-A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钛捆扎辅助PFNA (A组,23例)与骨拨或复位钳等辅助PFNA治疗(B组,23例),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起立行走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结果两组获平均25.4(12~32)个月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脂肪栓塞。两组骨折愈合时间(A组平均7.5个月,B组平均7.6个月)、术后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A组平均82.6分,B组平均81.1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起立行走测试(time up andgtest,TUG)、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B组。结论对老年骨质疏松性31-A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取钛缆捆扎辅助治疗可降低骨折复杂程度及手术难度、可使患者早期下地活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InterTan和PFNA-Ⅱ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对尖顶距(tip-apex distance,TAD)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9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采用PFNA-Ⅱ (45例)和InterTan (45例)治疗,其中PFNA-Ⅱ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65~81岁,平均71岁;InterTan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63~80岁,平均71岁。本组致伤原因:高处跌落伤32例,车祸伤26例,自行跌倒受伤32例。外侧壁危险型(对应AO分型中2.2、2.3型) 45例;外侧壁破裂型(对应AO分型中3.1~3.3型) 45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周、3个月和1年随访摄X线片,测量TAD,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InterTan组手术时间长于PFNA-Ⅱ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周和3个月TAD、术前、术后1周两组Harri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InterTan组TAD小于PFNA-Ⅱ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3个月和1年InterTan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PFNA-Ⅱ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中,InterTan比PFNA-Ⅱ内固定更牢固,有利于维持合适的TAD,具有更好的防切割和沉降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具与股骨远端非接触桥接钢板倒置对股骨近端良性骨肿瘤髋关节功能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间陕西省韩城市韩城矿务局总医院收治的80例股骨近端良性骨肿瘤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股骨远端非接触桥接钢板倒置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外固定支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开始负重时间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的患肢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94. 7%,高于对照组的81. 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者开始负重时间少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患肢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术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患肢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与外固定支具方法相比,对股骨近端良性骨肿瘤患者采用股骨远端非接触桥接钢板倒置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缩短开始负重时间,提高患者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hip replacement,HR)与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IFF)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IFF患者,平均年龄(71.26±5.27)岁。按照入院顺序分为HR组和PFNA组,每组50例,观察和记录两组手术、下床、住院、负重锻炼时间和切口长度(其中PFNA组为主钉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随访12个月,评估术后6、12个月髋关节功能:(1)并发症:皮下血肿、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褥疮等;(2)髋关节功能: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评估,Cronbach’α信度系数为0.885,效度系数为0.848,采用人工计分法,共9个条目合计100分,得分越高表示髋关节功能恢复越良好。结果 PFNA组下床、住院、负重锻炼时间高于HR组,PFNA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H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PFN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H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HR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HR组和PFNA组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1)。结论 HR有利于老年IFF患者早期活动和髋关节功能恢复,PFNA内固定术有利于减少患者手术创伤和并发症,但两种术式均具有良好的远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应按临床需求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为了评价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肺癌骨转移所致骨痛的疗效及安全性,将临床确诊的肺癌骨转移患者50例随机分为唑来膦酸组25例和帕米膦酸二钠组25例.结果:唑来膦酸组和帕米膦酸二钠组治疗骨痛总有效率为76%(19/25)和72%(18/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8.止痛起效时间:唑来膦酸组1~11d(中位时间5d),帕米膦酸二钠组2~13d(中位时间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2.止痛疗效维持时间:唑来膦酸组2~32d(中位时间24d),帕米膦酸二钠组1~29d(中位时间2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9.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肺癌骨转移疼痛疗效确切,与帕米膦酸二钠相比疗效和不良反应相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Hybrid外固定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Schatzker分型IV、V、VI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19~54岁,平均(42.7±8.9)岁,车祸伤20例,高处坠落伤25例,摔倒伤15例,其中IV型15例,V型30例,VI型15例。不包括侧副韧带、前后交叉韧带完全断裂,骨筋膜室综合征及神经、血管损伤的病例,无合并有严重的其它慢性疾病。按手术方法分成两组:Hybrid外固定架组(A组)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B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结果60例均获随访6~9个月,平均8个月。平均手术时间(P=0.038)、平均术中出血量(P=0.042)及平均骨折愈合时间(P=0.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RS评分(P=0.27)、Lysholm评分(P=0.14)、皮肤坏死率(P=0.16)及伤口感染率(P=0.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ybrid外固定架结合小切口有限内固定较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创伤小,骨折愈合时间短,降低术后感染率,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长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失败的原因,并重点分析脊柱力线失衡与内固定手术失败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5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例70例,其中男41例,女29例,年龄18~57岁,平均年龄(33.6±10.4)岁,均行后路长节段固定。AOSpine骨折分型均为A3、A4、B、C型等不稳定骨折。统计两组患者骨折节段及AO骨折分型,并比较两组患者伤椎移位距离(distance of the fractured vertebra shifting,DFVS)、脊柱侧(后)凸Cobb’s角。依据术后脊柱冠状位及矢状位力线恢复的情况,将患者分为力线良好组(A组)和力线失衡组(B组),分析两组患者脊柱力线失衡与内固定失败的情况,并探讨两者的关系。结果本组70例中,力线良好组49例,力线失衡组21例,其中矢状位力线失衡9例,冠状位力线失衡7例,矢状位力线合并冠状位力线失衡5例。组内比较:A组患者手术前、后伤椎移位距离分别为(11.1±7.1)mm和(0.9±1.3)mm,脊柱侧凸Cobb’s角分别为(6.3±7.3)°和(1.0±1.3)°,脊柱后凸Cobb’s角分别为(16.2±9.9)°和(7.9±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患者手术前、后伤椎移位距离分别为(9.2±6.0)mm和(4.2±3.6)mm,脊柱后凸Cobb’s角分别为(17.8±9.5)°和(7.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脊柱侧凸Cobb’s角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伤椎移位距离、脊柱侧(后)凸Cobb’s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A、B两组患者伤椎移位距离和脊柱侧凸Cobb’s角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A、B两组患者伤椎移位距离分别为(0.8±1.4)mm和(4.2±3.9)mm,脊柱侧凸Cobb’s角分别为(0.9±1.2)°和(4.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导致胸腰椎骨折长节段内固定术后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脊柱冠状位及矢状位力线失衡是导致内固定失败的重要因素。在骨折复位过程中,应尽可能恢复脊柱力线平衡,减少内固定手术失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腓骨后外侧入路联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治疗A3型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不同术式将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68例A3型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常规组(32例)和研究组(36例),常规组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研究组予以腓骨后外侧入路联合MIPPO治疗,并在术后12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生活质量、踝关节功能、X线Lane-Sandhu骨痂生产评分。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低于常规组,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0);术后12个月,研究组Mazur评分及X线Lane-sandhu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结论相较于切开复位内固定,腓骨后外侧入路联合MIPPO治疗创伤小,骨折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显著改善了A3型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的近期预后,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术后是否需要放置引流管。方法选择我院 2016 年 5 月至 2020 年 10 月进行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的 186 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根据术后是否放置引流管分为 83 例对照组 (放置) 与 103 例实验组 (未放置)。比较分析患者手术及预后情况,重点分析引流管术后放置的必要性。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实验组无引流,对照组术后引流量 (116.5±56.80) ml (P 0.05);两组术后切口发红、切口周围红肿、体温以及术后 5 天白细胞、血红蛋白等检查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术后 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但实验组术后 5 天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更低,术后住院时间更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术后延迟愈合、切口感染、尿路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均未出现深部感染、胃肠道出血、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期间均未出现病情加重而死亡的病例。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在行内固定手术治疗后,若无特殊原因不需要放置引流管,预后效果可能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