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欣 《临床医学》2006,26(4):68-69
抗菌药物是一类对病原菌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用于防治细菌感染疾病的药物。在其使用过程中,一定坚持选择有效药物,合理应用,防治不良反应,避免引起病原菌耐药,其中对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并合理应用是治愈疾病的关键。就抗菌治疗而言,尤应关注药物浓度与抗菌效果及毒副作用的关系。抗菌活性的持续时间是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动力学两者内在关系的反映,根据抗生素的药物动力学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①时间依赖性和极短的后效应者;②浓度依赖性具有抗菌后效应持续者;③时间依赖性又有后效应者。以下我们就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临床合理使用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drugs)是指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主要用于防治细菌性感染疾病的一类药物.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是抗菌药物对引起感染的病原菌敏感,在感染部位有足够浓度以及对机体的干扰尽可能少.要做到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应首先了解病人情况、抗菌药物特性以及感染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1 抗生素后效应(PAE)与临床用药1.1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 此类包括β-内酰胺类、克林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糖肽类、四环素类等。此类多无PAE或PAE很短,因此需要持续长时间保持血浓度>MIC才能抗菌,其抗菌效果主要依赖与细菌接触时间,其血浓度达MIC4倍时抗菌效果最好,再增加血浓度,其抗菌效果不再增加,所以要将其总量分成3~4次,即6~8h给药1次[1,2]。1.2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 此类包括氨基苷类、氟喹诺酮类、两性霉素B等。此类具有持久的药效和明显的PAE,其杀菌效果和PAE与其峰浓度呈正比,峰浓度为MIC的8~10倍时,疗效最好。如氨基…  相似文献   

4.
申丽旻  赵鹤龄  程彤  徐力飞 《临床荟萃》2008,23(13):962-964
药动学/药效学(PK/PD)参数是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抗生素PK/PD的特性,可将其分成两大类: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和浓度依赖性抗生素。考虑其有无抗生素后效应,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可采用不同的PK/PD参数[1-2]。浓度依赖性抗生素的抗菌活性随着药物血浆峰浓度(Cma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留置CAUTI者尿液细菌学培养情况,并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2 850例留置导尿管患者发生CAUTI 936例,感染率32.8%。共检出病原菌1 074株,其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5.3%,大肠埃希菌居所有病原菌的首位,占38.1%;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普遍较高,但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仍保持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呈高度耐药,对呋喃妥因的耐药率较低;发现1例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结论 CAUTI是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其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并且耐药性较高,加强对CAUTI病原菌的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102例Ⅰ类清洁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我院3种Ⅰ类清洁手术(分别为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疝气手术)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我院2010年1~3月甲状腺、乳腺、疝气三种Ⅰ类清洁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2例手术患者中,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达100%;平均用药时间3.89d,其中术后用药时间≤24h者3例(2.94%),术后用药时间≤72h者25例(24.51%),术后用药时间>72h者74例(72.55%);预防用药共10种,一代头孢菌素类占41.18%,二代头孢类占25.49%,三代头孢类占18.63%,其它类占14.70%。结论:在清洁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中存在不合理现象,必须加强对医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的培训和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烧伤患者创面分泌物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细菌分离鉴定技术和药敏试验方法,对某医院280例患者烧伤创面分泌物病原菌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280例患者烧伤创面分泌物中,检出病原菌者186例,检出率为66.43%。共培养出病原菌212株,革兰阴性菌占70.75%,革兰阳性菌占26.42%,真菌占2.83%。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呈现不同程度耐药,仅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未检出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耐药菌株。结论该医院烧伤创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普遍产生耐药性,仅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提示应按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加强耐药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8.
清洁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清洁手术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09年4月93例甲状腺、乳腺和疝气三类清洁手术患者抗菌药物应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3例患者均100%应用抗菌药物;平均用药时间4.91 d,其中用药〉3 d者占79.57%,其中〉5 d者达36.56%;预防用药共5类19种,头孢菌素类占52.63%,青霉素类占26.32%,喹诺酮类占10.53%。结论在清洁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中存在不合理现象,必须加强医生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的培训和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医院病原菌种类分布及耐药谱,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方法前瞻性监测住院患者送检标本分离细菌及耐药谱,通过HIS系统实时查看病例,通过监测—控制—再监测督促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提高标本送检率。结果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9.52%,主要病原菌对部分抗菌药物有一定耐药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趋于合理。结论开展细菌耐药性前瞻性监测,对抗菌药物应用及时干预,可以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并延缓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老年科住院患者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间老年科住院患者病例300份,对其中有感染指征的患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9例患者使用过抗菌药物,非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者均开展细菌检测,共检出176株病原菌。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为主,检出病原菌以G(-)居多。大肠埃希杆菌产ESBLs检出率>75%,鲍曼不动杆菌多耐药和泛耐药严重,耐苯唑西林的表皮葡萄球菌>80%。临床选择用药主要有第2、3代头孢霉素和第3代喹诺酮类等广谱抗生素(DDDs>70%)。结论老年科住院患者细菌耐药状况严重,临床应加强细菌耐药检测工作,并通过及时治疗原发基础疾病、控制侵入性诊疗操作、促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缩短住院时间等手段,以减轻抗感染治疗的压力。  相似文献   

11.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是抗生素与细菌短暂接触后再清除抗生素,细菌生长在一定时间内受抑制的现象.此现象的机制解释为药物持续占据细菌结合部位所致的非致死性损伤[1,2],药物作用后细菌胞内ATP浓度的恢复需要一定时间[3],并出现DNA合成的变化[4]等.国外学术界在PAE机制、意义和方法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十分活跃.国内亦有方法学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实验报告[2],但对于临床病原菌及结合临床用药实际所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鉴于氨基糖苷类和β-内酰胺类的联合抗菌方案较为常见,我们以阿米卡星(AMK)和头孢唑啉(CEZ)分别对20株不同来源的大肠埃希菌作PAE观察,继而将两种药物联合用于上述菌株,以期探讨在联合抗菌治疗中PAE作为药效动力学指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普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普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探讨其合理性。进一步规范普外科围手术期正确使用抗菌药物。方法:随机抽取普外科手术病历350例,调查分析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Ⅰ类切口预防性用药占90%,时间3—15d,多数病历为单用或两联使用,均为术后应用抗菌药物。结论:普外科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情况比较严重.要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的管理,加强制度的建设及对医务人员抗菌药物知识的教育.进一步提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13.
<正>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因其毒副作用,在临床抗感染治疗领域被搁置了几十年,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细菌对其产生耐药性。相关研究表明,氨基糖苷类作为一种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杀菌效果也会随着血药浓度升高而增加。近年来,一系列研究表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能够大幅度提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例如每日一次服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再加上监测患者的血药浓度,能够有效确保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疗效并预防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是目前抗菌药物中品种最多、应用最广泛的重要抗菌药物之一,合理的应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发挥其强大杀菌作用,防止细菌耐药、二重感染及减少不良反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病原菌情况,探讨其细菌耐药性及治疗策略。方法通过查阅2008年1月-2009年12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28例VAP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率。结果 VAP平均发病时间为机械通气后5.8 d,总病死率为35.1%(45/128)。共分离出病原菌262株,其中G杆菌210株(占80.2%),G+球菌38株(占14.5%),真菌14株(占5.3%)。G杆菌中占前3位的分别是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白杆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高度耐药,而对亚胺培南等耐药率相对较低;G+球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多种常见抗菌药物高度耐药,而对万古霉素敏感。结论 VAP的主要病原菌为G杆菌,常为多重耐药的致病菌,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合理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6.
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PK/PD)是基于抗菌药物体内药动学过程研究其抗菌效果的方法,该理论综合考虑病原体、宿主和药物三者的相互关系,更符合药物抗感染行为与临床实际。PK/PD参数是药代动力学参数和体外抗菌活性参数之间的综合定量参数,包括AUC0-t/MIC、Cmax/MIC和T>MIC等。根据抗菌药物抗菌作用特点可以分为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各自用药方式和目标值有所不同。医院肺炎是严重且常见的院内感染,病原种类、细菌耐药性、患者病理状况等有所不同,根据PK/PD原理,设计良好的给药方案,以提高感染治疗成功机率为目标,采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调整抗菌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实为优化抗菌治疗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医院血液疾病住院患者感染病原菌构成谱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通过细菌分离培养鉴定技术和药敏试验方法,对该医院血液科2010年1月-2012年6月血液病住院患者临床送检标本进行了病原菌调查。结果调查期间从各类标本中共检出不同病原菌304株,居前3位的是革兰阴性菌占56.9%,真菌占28.3%,革兰阳性菌占14.8%。病原菌主要来自血液标本。主要病原菌为大肠杆菌,其对头孢类、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等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相关主要感染疾病中急性白血病感染占36.4%,恶性淋巴瘤占29.9%,多发性骨髓瘤占19.8%。结论血液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中大肠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急性白血病为化疗高发感染疾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江西省中医院骨科手术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并作客观评价,进而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江西省中医院病案室311例骨科手术住院病历,分析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结果:(1)所用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类为主。(2)本组病例抗菌药物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为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过长、品种选用不合理、无指征更换等。结论:骨科抗菌药物在给药方案时,应对患者、病原菌、抗菌药物三者的情况进行全面衡量,而临床药师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面可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老年患者泌尿系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患者由于器官老化、免疫功能低下,往往伴有多系统多器官病变,其泌尿系感染是最常见的疾病,由于临床过多使用抗菌药物造成病原菌种类变迁及耐药性的增多,因此加强对尿路感染的病原学检测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是控制感染的关键。为此,我们回顾性地分析了三年来我院的住院老年患者尿液细菌培养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旨在了解老年患者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菌群分布及耐药特征,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经验用药。  相似文献   

20.
研究煤矿工作者尘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科学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病原菌分离鉴定技术和药敏试验方法,对某医院住院煤工尘肺者合并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 共检测住院煤工尘肺患者送检标本1 300份,检出病原菌638株,检出率为49.08%。检出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60.0%,革兰阳性球菌占6.58%,真菌占33.39%。排列前5位的优势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念珠菌、白假丝酵母菌、铜绿假单胞菌和产酸克雷伯菌。革兰阴性杆菌对青霉素类、头孢类、磺胺类和呋喃类抗菌药物耐药较严重,仅对碳青霉烯类和氨基糖甙类敏感。革兰阳性球菌普遍耐药,但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菌株。结论 革兰阴性杆菌为本地区煤工尘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其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现状严重,临床医师应根据细菌耐药性变化趋势,合理选择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