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改良注射核素骨显像剂的拔针方法对全身骨显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静脉注射核素骨显像剂后用两种方法拔针.常规组117例,拔针方法以一根棉签按压穿刺点迅速拔出针头,按压片刻.改良组117例,拔针方法以两根棉签置于针头进皮肤及血管两点,拔出针头同时按压两个进针点5min以上.2h后行SPECT全身骨骼平面显像.结果 常规组注射部位显像剂浓聚的发生率为16.24%,改良组为2.56%.结论 改良注射核素骨显像剂的拔针方法使注射部位显像剂浓聚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可以提高全身骨显像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改良注射核素骨显像剂的拔针方法对全身骨显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静脉注射核素骨显像剂后用两种方法拔针。常规组117例,拔针方法以一根棉签按压穿刺点迅速拔出针头,按压片刻。改良组117例,拔针方法以两根棉签置于针头进皮肤及血管两点,拔出针头同时按压两个进针点5min以上。2h后行SPECT全身骨骼平面显像。结果 常规组注射部位显像剂浓聚的发生率为16.24%,改良组为2.56%。结论 改良注射核素骨显像剂的拔针方法使注射部位显像剂浓聚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可以提高全身骨显像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输液法在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应用。方法:对200例患者随机分为静脉留置针输液组100例和头皮针输液组100例,观察两组穿刺成功次数和液体外渗情况。结果:静脉留置针输液组1次穿刺成功85%,需穿刺2次(10%),需穿刺3次(5%),液体外渗12%;头皮针输液组1次穿刺成功只有65%,需穿刺2次(25%),需穿刺3次(10%),而液体外渗40%。结论:静脉留置针输液法使用安全,操作简便,减少血管反复穿刺,保护血管,防止药物渗漏,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工作效率,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CT扫描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项检查技术,由于所使用的针头较为粗大(一般用12号针头)选用较为明显粗直的静脉大血管,因此给患者造成的损伤也比较大。按照传统方法按压针眼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常常出现止血后患者接受注射的肢体稍微用力,穿刺部位再次出血,引起皮下淤血和血肿,或者血液流出,污染衣服,使患者不满。为探讨更加适合患者的CT增强扫描静脉注射的拔针方法.提高护理质量,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损伤,我们从2004年6月到2005年12月,对160例在我院作CT增强扫描静脉注射的患者分别采用传统方法和新方法拔针,按压针眼.并对两种方法进行对比评估.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皮下注射和按压时间对皮下出血和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医院200例ACS患者,采用自身对照的类实验性研究方法,每例患者接受四种不同方法的皮下注射。方法A:注射10 s,停留10 s之后拔针,不按压;方法B:注射10 s,停留10 s之后拔针,拔针后按压5 min;方法C:注射30 s后拔针,不按压;方法D:注射30 s后拔针,拔针后按压5 min。注射完毕即刻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价注射局部疼痛程度,注射后48 h测量最大皮下出血直径。结果 方法A的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发生率(40.5%)最低,与其他方法(67.0%、58.5%、5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四种方法的皮肤变色直径依次为(2.58±2.23)mm、(7.87±11.26)mm、(3.81±3.69)mm和(6.15±9.97)mm,A、C方法皮肤变色直径明显低于B、D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与C方法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方法A的注射部位疼痛发生率(44.5%)最低,与方法B(59.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种方法的疼痛评分依次为(0.70±0.93)、(1.13±1.29)、(0.94±1.27)和(1.18±1.46),A方法疼痛评分明显低于B、D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与C方法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ACS患者进行LMWH皮下注射治疗时,采用注射10 s,停留10 s,拔针后不按压的方法,能明显降低患者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及疼痛的发生率,同时减少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两种皮下注射方法后瘀斑、硬结发生率及疼痛程度,以探讨最佳的皮下注射方法,为规范护理流程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6年3-9月接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23例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每例患者分别接受2种不同皮下注射方法:实验侧(患者左侧腹部):缓慢推注时间为10 s,停留10 s之后拔针,不按压;对照侧(患者右侧腹部):缓慢推注时间为10 s,注射后即拔针,拔针后按压3 min。注射后2、12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注射局部疼痛程度;观察两种方法所致皮下瘀斑和硬结的发生率。结果实验侧VAS疼痛评分2、12 h(0.88±0.66,0.34±0.47),均低于对照侧(2.02±0.65,1.19±0.63),P<0.05;两组皮下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实验侧瘀斑(10.5%)低于对照侧瘀斑发生率(23.5%),t=2.736,P<0.05;实验侧硬结发生率(0.04%)低于对照侧硬结发生率(15.4%),t=2.946,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持续推注时间10 s,停留10 s,拔针后不按压的方法,可减少患者皮下瘀斑、硬结的发生率及减轻疼痛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监视器在CT增强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馨  胡道予  宋金梅 《放射学实践》2008,23(9):1047-1048
目的:评估监视器在监测增强CT扫描时对比剂外渗中的价值。方法:患者随机分采用监视器组(A组)和未用监视器组(B组),A组8603例,B组7985例,设定对比剂渗出>50ml为重度外渗,对比剂渗出<10ml为轻度外渗,观察A、B两组皮下对比剂外渗程度。结果:A组发生轻度外渗45例,重度外渗1例,B组发生轻度外渗33例,重度外渗18例。两组比较,其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监视器可早期发现穿刺、注射处的异常现象,从而防止重度对比剂外渗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型号留置针及高压注射器延长导管对MR增强对比剂注射总量的影响。方法:使用MED TRON AG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钆贝葡胺注射液),配合使用压力型微量泵延长管和BD pegasus飞玛TM密闭式18G、20G、22G留置针。MR对比剂预射总量分别设定为5mL、20mL,流率分别设定为2.0mL/s、3.0mL/s、4.0mL/s,压力限制值设定为21Bar,65mL容量负载注射器连接MR-带阀管路系统。本研究分为A、B两组,A组高压注射器连接MR-带阀管路系统和压力型微量泵延长管,不连接注射留置针;B组高压注射器连接MR-带阀管路系统+压力型微量泵延长管和18G、20G、22G留置针。A、B两组均在三种不同注射流率情况下分别评估两种预设对比剂注射剂量,分析延长管和三种规格留置针对注射MR对比剂总量的影响。结果:A组规定时间内以三种不同流率注射时,对比剂注射总量和预设总量相同;B组在同一注射量和同一延长管、分别连接三种规格留置针的情况下,以三种不同流率注射时注射总量和预设总量相同。结论:常规注射压力、注射流率下,一定容积的延长管和18G、20G、22G留置针均不会影响预定对比剂注射总量,建议使用22G留置针。  相似文献   

9.
皮下外渗是静脉内注入碘对比剂易识别的并发症。局部毒性作用可从小的红斑和肿胀,直至于广泛的组织坏死。据报道,后者常发生于足部的静脉造影后。有报道在CT检查时,经自动压力注射器注入对比剂的外溢发生率的0.03%-1.3%。  相似文献   

10.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具有减少血管反复穿刺的痛苦,减少液体外渗,对血管的刺激性小,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静脉留置针操作简便,适用于任何部位的穿刺,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在临床上深受护患欢迎.就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动脉采血中的应用优点终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静脉留置针穿刺与表浅静脉普通穿刺输液在婴幼儿烧烫伤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探讨婴幼儿烧烫伤早期较为理想的静脉输液方法.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1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婴幼儿烧烫伤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符合课题调查研究条件者共81例,均为烧烫伤后5天之内接受静脉输液治疗者.根据所采取的静脉输液方法分为表浅静脉留置针组(留置针组)和表浅静脉普通穿刺组(普通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穿刺部位、穿刺成功率、输液通畅程度及治疗中的局部并发症等.结果:两组的穿刺部位、烧伤伤情及静脉穿刺成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普通组的静脉穿刺次数明显大于留置针组,即相当留置针组的5倍之多;普通组的局部并发症发生概率明显大于留置针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婴幼儿烧烫伤早期采用表浅静脉留置针穿刺,可延长穿刺针的留置时间,减少静脉穿刺次数,降低并发症,增加患儿舒适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理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比剂剂量对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疑肺动脉栓塞患者行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扫描,30例使用低剂量(0.7ml/kg)对比剂,30例使用常规剂量对比剂(1.5ml/kg),注射速率均为4.5ml/s.扫描后同时获得肺动脉CTA及肺灌注图像.测量左、右叶肺动脉干及各肺叶动脉增强后的CT值,对比分析两组间增强后的CT值.判断肺灌注图像质量并分级,比较两组的肺灌注图像质量差异.结果: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左、右叶肺动脉干及各肺叶动脉增强后的CT值无明显差异(P>0.05).肺段及亚段肺动脉图像清晰显示.低剂量组肺灌注图像大部分信号均匀(26/30),常规剂量组肺灌注图像大部分信号均匀(24/30).常规剂量组上腔静脉、右心房高密度对比剂所致灌注伪影明显多于低剂量组(48:10).结论:低剂量与常规剂量双能量肺灌注成像的肺动脉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降低对比剂剂量可以减少双能量肺灌注图像的伪影.  相似文献   

13.
谭中宝  狄镇海  张建  毛学群  邹容  王庆庆   《放射学实践》2012,27(9):998-1000
目的:探讨CT图像模拟穿刺路径在单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5例(61个椎体)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在CT图像上测量模拟经皮椎体成形术穿刺角度及旁开棘突距离,并在此参数参考下,于X线透视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WHO评分法评价疼痛缓解情况。结果:不同节段椎体穿刺角度及棘突旁开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h8~L5椎体穿刺角度及旁开距离逐渐增大。本组手术成功率100%,术后疼痛缓解率为100%。单侧椎弓根穿刺成功率为95.1%。结论:对于不同节段椎体,PVP手术穿刺角度及穿刺点选择是不同的,术前根据CT图像测量穿刺参数可有效提高单侧椎弓根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脑出血患者CT造影外渗率可提示血肿扩大,本研究评价脑灌注CT(PCT)推导表面渗透性(PS)是否可检测早期CT造影剂外渗率差异及其意义。方法20例脑出血患者入院时及入院24 h后进行CT检查,入院时进行PCT-PS扫描。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下列兴趣区的PS值:①斑点征病灶;②造影剂渗漏(PCCT-L)病灶;③排除外渗的血肿;④外渗至对侧区域;⑤无外渗患者的血肿;⑥无外渗患者血肿的对侧面积。此外,比较24 h后的血肿扩展情况。结果上述6项参数的PS分别为(6.5±1.6)、(1.0±0.4)、(0.12±0.39)、(0.26±0.09)、(0.4±0.3)、(0.09±0.32)ml×min-1×(100 g)-1。斑点征病灶的PS值和PCCT-L病灶的PS与其他几项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渗阳性患者的血肿体积由(34±41)ml增加至(40±46)ml,外渗阴性患者则由(20±32)ml降至(17±27)ml。结论与PCCT-L病灶和血肿比较,PCT-PS参数检测显示CTA斑点征病灶造影剂较高外渗率,早期外渗与血肿扩展相关。  相似文献   

15.
马荣国  史河水  柳曦  陈玉胜  刘永华  田志梁   《放射学实践》2009,24(10):1117-1120
目的:探讨累及肾被膜下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患者33个累及肾被膜下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其中10例有尿路排泄性造影检查,5例行MRI检查,2例行DSA检查。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33个肿块的中心均位于肾实质外,肿块最大径范围2.5~12cm,平均(5.4±2.2)cm。富脂肪肿块30个(90.9%),21个(70%)肿块内脂肪和软组织混杂分布,16个肿块增强扫描软组织呈持续网格状强化,9个(30%)病灶内软组织为结节状,4个病灶均呈持续强化,另1个结节为慢性血肿,其内见动脉瘤;3个(9.1%)病灶呈乏脂肪性肿块,1个早期强化另2个呈持续强化。5个肿块因自发破裂合并出血。结论:累及肾被膜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较大,多富含脂肪,CT易于定位和定性诊断,并判断有无破裂出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使用生理盐水与凝血酶在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中预防常见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注射生理盐水和凝血酶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且年龄≥55岁的连续病例资料各50例,A组注射生理盐水,B组注射凝血酶。对比两组患者注射液体的分布情况和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00例均穿刺成功。A组患者液体沿穿刺针道分布较广、甚至呈斑片状;B组患者液体基本沿穿刺针道呈线状分布。A组发生气胸4例,肺出血8例;B组气胸3例,肺出血2例。结论:注射凝血酶在预防经皮肺穿刺活检常见并发症方面较注射生理盐水更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层M SC T A诊断颅内动脉瘤使用低剂量对比剂的可行性。方法将10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行颅脑MSCTA。使用低剂量对比剂者为A组共54例,对比剂优维显用量0.6ml (370mgI/ml)/kg ;使用常规剂量对比剂者为B组共54例,对比剂优维显用量1.2ml(370mgI/ml)/kg。使用相同的CT图像后处理重建方法、图像评分和评价标准,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A组和B组MSCTA分别使用两种剂量对比剂在图像质量及其对动脉瘤诊断符合率的差别。结果 A组54例患者中31例发现动脉瘤35个,漏诊3个,检出率92.1%,B组54例患者中36例发现动脉瘤37个,漏诊4个,检出率90.3%,两组病例的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准确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A组和B组动脉瘤测量的最大径均值分别为5.8mm和6.5mm ,均分别与DSA (手术)有良好的相关关系( r =0.968,0.971,P <0.05)。在动脉腔内各测量点CT 值的比较,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2.978,P>0.05)。按照图像质量评分和颅内静脉污染程度评分标准,A组与B组间两组分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测低剂量对比剂具有与常规剂量相似的准确度,但颅内静脉污染发生率降低,适合颅内动脉瘤的初筛、术前及术后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表现。方法 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7例幕上原始神经胚层肿瘤患者均经MRI检查,6例又经CT扫描。所有患者的MRI与CT表现是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的。结果 肿瘤病变的部位包括额叶2例,顶叶、胼胝体、侧脑室、松果体、顶枕叶各1例。7例肿瘤均呈囊实性肿块,边界清楚,体积较大,常伴囊变或出血。肿瘤的实性部分在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在T2WI上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均明显强化。CT平扫肿瘤常呈等或稍低密度,水肿较轻,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结论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但确诊需结合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引导下经皮颈椎钩突前缘穿刺椎间盘靶点臭氧注射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的价值。方法:112例证实经CT或MRI检查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患者,在螺旋CT引导下行穿刺臭氧消融治疗。治疗方式为经皮从颈椎钩突前侧进针,穿刺深度达到椎间盘中心部位注入3~7ml臭氧,浓度为60%~70%ug/ml;然后退针至钩突前侧椎间盘边缘注入8~10ml臭氧,浓度为30%~40%ug/ml。结果:对112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并按照疗效评价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效果优48例(48/112,占42.9%),效果良57例(57/112,占50.9%),效果差7例(7/112,占6.2%),优良率93.8%。结论:螺旋CT引导下经皮颈椎钩突穿刺椎间盘注射臭氧消融术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20.
曹燕  季代金 《西南国防医药》2012,22(11):1186-1189
目的探讨加强心理干预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行人工肝血浆置换(PE)治疗过程中血压、呼吸、脉搏及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共选择符合条件的40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进行研究,按治疗时间段分为对照组199例和实验组207例。在行首次PE治疗穿刺术前,对照组给予常规指导,实验组除给予常规指导外,还加强了心理干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中的血压、脉搏、呼吸及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PE术前,两组患者血压、脉搏、呼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E术中,对照组收缩压和脉搏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或P〈0.01),而呼吸和舒张压则没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PE首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行PE时,加强心理干预能有效地减轻影响操作的不良因素,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