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TCD)无创检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与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研究52例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TCD检测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收缩期血流速度(Vp)、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持续监测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平均动脉血压(MABP)。对脑血流动力学参数、MABP与ICP、CPP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PI、RI与ICP正相关系数分别为PI:r=0.881(P<0.0001);RI:r=0.789(P<0.0001),ICP和CPP与PI、RI、Vd、Vm、MABP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PI与ICP,CPP与PI、MABP关系最为密切(P<0.0001)。结论 无创脑血流动力学检测可实时反映ICP和CPP的变化,可作为ICP和CPP监测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无创、安全、价廉的特点,易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TCD参数与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CP)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TCD、腰椎穿刺术在伤后第1、3、7、14天分别检测30例颅脑损伤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的颅内血液动力学及ICP,并分析两者的关系。结果随着ICP的升高,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增大,大脑中动脉(MCA)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及平均血流速度(Vm)减小,其中Vd减小最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MCA收缩期峰血流速度(Vs)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PI、RI与ICP呈显著正相关(P〈0.01),Vd、Vm与ICP呈显著负相关(P〈0.01),其中PI相关系数最大(r=0.876,P〈0.01)。结论TCD参数与颅内压增高有关,通过无创TCD检查可测定ICP增高程度,从而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低温(hypothermia,HP)对重型颅脑损伤(sev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病人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的影响。方法经颅多普勒(transcrairial Doppler,TCD)监测45例sTBI大脑中动脉(MCA)血液流速。比较低温组(25例)与常温组(20例)MCA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速度(Vs)及搏动指数(PI)。结果低温组脑血流恢复优于常温组。结论低温对sTBI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烟雾病行STA—MCA分流术前后脑血流的TCD检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动态观察烟雾病(MMD)行颞浅动脉一大脑中动脉(STA—MCA)分流术前、后脑血流的变化,探讨TCD对MMD治疗效果评估的价值。方法18例MMD患者在实施STA—MCA手术前、后分别行床边TCD检查。对患者手术前后大脑中动脉(MCA)主干峰值流速(Vp)、舒张末期流速(Vd)、平均流速(Vm)以及血管搏动指数(PI)、频谱形态、音频信号进行检测,并对手术前、后的数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前MCA主干血流速度异常增高者,频谱紊乱,音频信号粗糙或乐性杂音,术后血流速度降至正常范围或接近正常范围,频谱形态规则,音频信号清晰柔和。术前MCA主干血流速度降低者,为低脉动型,波浪型频谱,术后血供增加,血流速度升高至正常范围,频窗清晰。对比手术前、后Vm的数值,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TCD可以实时动态的检测MMD患者行STA—MCA分流术前、后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为MMD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术后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额后部入路行微创锥颅术后置管期间注药前后经颅多普勒(TCD)超声脑血流参数的变化规律,以指导临床开闭管时间。方法前瞻性入组65例首次发病24h内的幕上高血压脑出血,出血量在30~50mL(按多田公式计算[1])患者,经额部入路行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2],术后置入颅内引流管,q12h,引流管内注入尿激酶并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注药后1h开管引流,另一组为注药后2h开管引流。于术后第1天上午,利用TCD监测闭管前、闭管后0.5h、1h、2h、开管后0.5h、1h、2h双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参数的变化,其指标为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每个患者术后置管期间每天常规行头CT检查,平均置管时间为3~7d,残血量少于5mL者拔管。其中8例因置管期间持续出血、再出血或合并脑梗死及其他严重疾病后而退出。结果每次闭管后随时间延长,Vd较闭管前逐渐下降、PI逐渐升高、血压逐渐升高、颅内压逐渐升高(P<0.05);开管后Vd迅速升高、PI迅速下降、颅内压逐渐下降,于半小时后即可达稳定水平(P<0.05),而血压则逐渐下降,于1h后可达相对稳定水平。健侧Vd、PI搏动幅度小于患侧。闭管1h组与闭管2h组对血肿引流效果无影响(P<0.05)。结论锥颅术后置管期间,每次开闭管均对脑血流参数的变化产生影响,而开管1h后各参数即可保持相对稳定水平;健侧TCD血流参数的变化可更好的反映锥颅术后置管期间脑血流的变化规律;闭管时间超过1h不能增加引流效果。  相似文献   

6.
TCD对重型颅脑损伤预后判断价值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重型颅脑损伤预后评估的作用及其表现与颅内压、脑灌注压的相关性。方法应用TCD检测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24h内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和脉动指数(PI),同时记录ICP、CPP及伤后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4~5分为良好,1~3分为恶劣)。结果30例(51%)预后良好患者MCA平均血流速度大于40cm/s,27例(73%)预后差的患者MCA平均血流速度小于40cm/s(P<0.025)。34例预后良好患者平均PI小于1.5,30例预后恶劣患者平均PI大于1.5(P<0.001)。ICP/CPP与PI之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型脑伤患者入院24h内TCD结果对伤后6个月的恢复结果具有预后价值,并与ICP、CPP监测结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急性期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doppler,TCD)超声血流参数变化规律及与30d死亡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入组87例首次发病24h以内,原发幕上脑出血患者。按照出血量分为小量出血组(n=21)、中量出血组(n=27)和大量出血组(n=39)。入组患者发病24h内行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于发病24h内、第3、7、14d行床旁TCD监测,记录双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ystolic velocities,Vs)、舒张期血流速度(diastolic velocities,Vd)、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ies,Vm)、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ive index,RI)。其中48例患者完成全部TCD监测。对各组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发病24h以内,小量出血组血流动力学参数接近正常值;中量、大量出血组健侧Vm降低(P <0.01),双侧Vd降低(患侧:P<0.01;健侧P<0.01),双侧PI、R(I 患侧:P =0.001;健侧:P<0.01)升高,大量出血组较中量出血组变化明显。脑出血发病14d以内双侧Vm值呈持续下降趋势。30d死亡患者健侧Vd比存活患者显著降低(P <0.01),双侧PI,RI升高(P<0.01)。结论 TCD血流参数的变化可以反映脑出血急性期颅内血流变化规律,是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伴有椎动脉优势(VAD)的后循环梗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将临床 表现为后循环梗死、头晕和眩晕、头痛等症状共156 例患者,根据头颅MRA 椎动脉优势评判标准分为伴 VAD 组(86 例)和不伴VAD 组(70 例),通过TCD 观察每组后循环供血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伴 VAD 组优势侧椎动脉Vs、Vd、Vm值高于非优势侧,也高于不伴VAD 组(P < 0.05)。伴VAD 组基底动 脉Vd 和Vm 值低于不伴VAD 组(P < 0.05),PI 和RI 高于不伴VAD 组(P< 0.05)。两组大脑后动脉的Vs、 Vd、Vm、PI、RI 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伴VAD 组出现频谱形态异常。结论 伴VAD 患 者出现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优势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增快,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可能是造成后循环梗 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脑出后脑主要动脉的血流速度变化,进而研究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分别对216例脑出血患者和80名健康对照者的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和椎动脉等颅内主要动脉的血流速度进行检测分析,记录包括收缩期峰速(Vs)、舒张期末流速(Vd)及搏动指数(PI)等血流参数及频谱形态。结果:脑出血组患者收缩期峰速与舒张末期流速与对照组比较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脑出血组有164例患者(75.93%)颅内动脉血流速度降低,其中51例(23.61%)发生于脑出血早期,以舒张期末流速降低为主,113例(52.31%)发生于脑血的中、后期,表现为普遍性流速降低。另有52例(24.07%)脑血流速度基本正常。结论:多数脑出血者脑组织处于低循环状态,其程度与病情相关,因此对脑出血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有助于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高压减压后脑肿大与相应脑血流参数改变的病理生理基础及意义。方法:硬膜外水囊加压法建立兔急性颅内高压模型,同时监测兔颅内压及基底动脉血流,Vd(enddiastolic blood flow velocity,Vd)=0时停止加压并维持颅内压于此水平,A,B,C三组动物维持时间分别是30,60,120min,然后减压并观察颅内压及脑血流至减压后24h,处死动物取全脑行病理检查,SSPS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结果:A,B组减压后4h内脑血流恢复正常;B组动物20%发生脑肿大;C组减压后脑血流不恢复,Vd,RI(resistance index)均有显改变(P<0.01),100%发生脑肿大,其病理改变包括脑血管扩张,血容量增加,血管破裂出血,脑水肿及散在小梗死灶,结论:单纯脑受压后60min内减压,脑血流容易恢复,脑肿大发生率低;120min减压脑血流不恢复,脑肿大发生率极高,脑血流再灌注在减压后及肿大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