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汇总2018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发现的疑似食源性疾病事件信息,分析总结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疑似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以提高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对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早期发现、预警能力。方法汇总2018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发现的疑似食源性疾病事件信息,结合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系统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8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共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事件187起,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1.10∶1,发病以15~24岁年龄组患病率最高(24.42%),前三位的可疑暴露食品分别为多种食品(33.14%)、混合食品(21.28%)和肉与肉制品(15.58%),主要可疑暴露进食场所依次为饭店(酒店)、单位食堂和学校食堂。有53起事件经过核实确认后在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系统中报告,占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报告全年总数的28.34%。结论 2018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在部分监测地区早期发现、预警食源性疾病事件的能力已有提高,但仍有相当数量食源性疾病事件未通过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发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江苏省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与建议,为了更好的发挥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在保障食品安全中的作用。方法对哨点医院、分子溯源网络实验室、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结果目前存在哨点医院医生主动报告意识弱,病例信息报告不及时、不完整;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协作机制不完善;信息化标准不统一、重复建设等问题。结论建议将哨点医院分为主动监测和病例信息报告两类管理,加快基于医院HIS的食源性报告信息标准化,努力提升基层疾控机构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溯源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12年-2015年南宁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方法收集2012年-2015年19家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病例、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和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 2012年-2015年通过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共报告4 432例疑似病例,主要集中在7月-11月,1岁~5岁年龄组发病人数最多;可疑进食场所以家庭为主;在明确的可疑食品中以果蔬类为主,其次为米面制品;致病微生物总检出率为10.21%,诺如病毒居首。2012年-2015年报告的40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微生物因素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有毒植物。结论夏秋季为南宁市食源性疾病高发季节,1岁~5岁儿童是监测的主要人群,沙门菌、诺如病毒是目前南宁市食源性疾病致病的主要微生物因素。需加强监测力度和宣传教育,积极开展防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16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为制定食源性疾病暴发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2016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6年江苏省共发生143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病2 657例,无死亡。全年各月均有暴发事件发生,第三季度高发,8月份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占24.47%和21.45%);报告事件数最多的地区为苏州市、无锡市和南京市,3市报告数占总数的67.14%;20~59岁年龄段发病人数最多(占71.96%);发生场所主要在宾馆饭店(占37.06%)、单位食堂和农村宴席(各占18.18%);动物类食品是暴发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占37.06%);细菌性致病因素是暴发事件的主要致病因素(占63.64%),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结论应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和系统建设,提升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宁波市鄞州区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的空间分布特征,评价现有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监测的代表性。方法收集2014年5月1日—2015年9月30日哨点医院的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描述病例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共监测报告食源性疾病667例,其中61.62%的病例分布在哨点医院周边的3个街道;61.92%的病例分布于哨点医院5 km区域。结论现有哨点医院设置覆盖范围较小,监测数据不足,建议增设监测哨点医院,或在所有医疗机构开展常规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发现食源性疾病暴发线索,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方法选取门头沟区2家哨点医院感染科就诊的260例腹泻患者,对病例人口学特征、地区差异、原因食品及购买场所构成比例和患者食源性致病菌检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门头沟区哨点医院腹泻病例男性发病人数高于女性;以青壮年发病人数居多,职业以家务及待业发病最高。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为17.31%。肉和肉制品及凉拌菜是主要的原因食品;原因食品所购场所主要来自农贸市场。结论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间接地反映了食品安全问题,应加强门头沟区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工作,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南京市江宁区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2018年在6家哨点医院就诊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6―2018年6家哨点医院共监测食源性疾病病例631例,病例中25~34岁年龄组人数最多,占35.50%。发病高峰期为7―9月。631例病例中共采集标本302份,检出阳性病原体59份,总检出率为19.54%,其中副溶血弧菌检出率最高,占13.25%。监测的可疑暴露食品以水产动物及其制品为主,占29.16%。可疑进食场所以家庭为主,占25.04%。结论南京市江宁区食源性疾病高发期为第3季度,以副溶血弧菌感染为主,应继续加强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工作,积极开展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浙江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现状,为浙江省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和分析浙江省2013年食源性疾病监测资料。结果全省有45家哨点医院开展监测,共收到16 710份病例报告信息,其中以0~5岁和26~35岁最多,分别占总报告数的24.42%和16.34%。报告病例中儿童和农民分别占26.16%和22.79%,是监测报告最多的职业。全年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127起,1 222人次受累,其中家庭暴发72起,占56.69%,但受累人数以餐饮场所为主,共有1 029人次,占84.21%。可疑暴露食物主要有蔬菜水果、肉及肉制品、水产品。实际检出的病原体主要有副溶血性弧菌、诺如病毒和沙门菌。结论副溶血性弧菌和诺如病毒是浙江省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病原体,病例分布特征可能与这2种病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温州市2011—2016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暴发规律和流行趋势。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6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食源性疾病报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暴发时间、致病因素、致病食品、就餐场所等进行归类统计。结果 2011—2016年温州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87起,累计发病数93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1/10万,死亡8例,病死率0.86%。已查明病因物质的事件62起,占71.26%,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和涉及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48.28%和58.40%,其中副溶血性弧菌(19.54%)、金黄色葡萄球菌(10.34%)和沙门菌(4.60%)是主要致病菌。家庭、宾馆饭店、学校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场所,共发生66起,占75.86%。水产品及其制品引起的暴发起数和病例数均居首位,分别占14.94%和22.67%。结论应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建设,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与报告系统的效率和质量,开展针对性防控措施,降低食源性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16-2020年吉林省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食源性疾病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方法 对2016-2020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中吉林省的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6-2020年吉林省哨点医院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59 263例,其中18 772例患者的标本做病原学检测,1 387例患...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滨州市2016—2020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发现食源性疾病的预警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2016—2020年滨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并对监测到的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2016—2020年滨州市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34起,共暴露11 299人,发病1 276人,无死亡病例。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每年的发生高峰期均为第三季度,占总起数的55.13% (129/234);家庭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发生场所,占总起数的50.43% (118/234)。报告明确或可疑致病因素的55起事件中由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类引起的占43.64%(24/55);在查明原因食品的221起事件中,可以明确的暴露食品主要归为动物类食品87起(39.37%)。导致暴发的污染环节多是由两种或三种以上因素混合引起的,单纯引发因素以加工不当为主。结论 滨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集中在夏秋季节,高发场所为家庭,重点防控因素为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类。针对本市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特征,针对性地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教工作,提高监测预警能力,降低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潍坊市2018年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掌握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为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潍坊市2018年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病例的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8年潍坊市哨点医院共报告食源性疾病35 737例,其中,8~10月发病例数最多,占57.53%,45~54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占17.77%,暴露食品以水果类及其制品为主,占33.42%,职业以农民为主,占59.15%,可疑进食场所以家庭为主,占88.26%。结论应进一步提高潍坊市食源性疾病的监测能力,增强食源性疾病的防范意识,从而预防食源性疾病病例的发生,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山东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上报的98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 2014年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98起,发病人数1 238人,死亡4人。5-9月是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峰期,事件数和患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73.47%和83.28%;不明食品引起的暴发事件数最多,占总数的36.73%,在已经查明原因的暴发事件中,微生物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的主要因素;发生在餐饮服务场所的事件数最多,其次为家庭;在已经查明引发环节的暴发事件中,生产加工及误食误用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因素。63起事件由食源性疾病的哨点医院发现并报告,占全年事件报告总数的64.29%。 结论 加强对高发季节、高发因素、高发污染环节的监控;加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调查处置;加大防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宣传力度等,是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南充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特征规律,提高南充市食源性疾病事件的监测预警能力,为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0—2022年南充市食源性疾病监测资料,对病例信息以及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聚集性分析发现的可疑聚集事件信息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 2020—2022年南充市哨点医院共报告食源性疾病16 048例,报告病例数及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趋势=187.232,P<0.001),发病时间集中在7至11月(54.70%),女性高于男性(χ2=358.087,P<0.001),年龄以0~14岁组(30.07%)居多,职业以农民为主(34.17%);可疑食品以肉与肉制品为主(22.17%),可疑暴露食品的加工及包装方式以家庭自制为主(50.05%),进食场所以家庭为主(82.26%)。2020—2022年南充市报告可疑聚集性事件221起,确认聚集性事件46起,上报食源性疾病事件...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分析2016年北京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 供依据。方法 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2016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应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6年北京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 发事件36起,发病299例,无死亡病例。6月为暴发事件发生高峰,责任单位主要为集体食堂。在查明致 病因素25起事件中,细菌为主要致病因素,其次为扁豆中毒,并首次发现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暴发事 件。结论 细菌和扁豆中毒为北京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致病因素,应加强相关食源性疾病的健康宣教, 并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提高致病因素识别能力。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特征;监测;产气荚膜梭菌;扁豆中毒;致病因素;北京 中图分类号:R1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8)08 0561 03 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13—2016年深圳市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3—2016年深圳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到的所有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3—2016年深圳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事件67起,发病682人,死亡2人。食源性疾病发病高峰集中在6~7月,报告事件数量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占61.19%,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要致病微生物;报告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占59.53%,主要为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其次亚硝酸盐食物中毒发生7起,发病50人。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为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场所,分别占49.25%和19.40%。结论深圳市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应以降低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等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和亚硝酸中毒为主,防控重点场所为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针对重点人群开展食品安全的健康教育,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15-2016年沈阳市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数据,为食源性疾病暴发及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预警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2016年沈阳市62家哨点医院的所有食源性疾病病例的监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6年共监测14 584例病例,男性7 124例、女性7 460例;病例主要集中在6-9月;临床症状以消化系统(71. 49%)及全身症状与体征(24. 09%)为主;共检测病例的生物样本1 007份,诺如病毒阳性率9. 73%,致病菌检出总阳性率为5. 06%。病例的进食场所主要分布在家庭(66. 01%)、饭店(酒店)(9. 82%)、街头(5. 42%),病例的主要暴露食品为肉与肉制品(16. 26%)、水产动物及其制品(13. 72%)。结论夏秋季是沈阳市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时段,本地区的食源性疾病最主要的致病微生物是诺如病毒。应根据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有针对性的进行诊疗、开展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及监管,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016—2020年江苏省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流行病学特征,提出相关建议。方法 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汇总2016—2020年江苏省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数据,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2016—2020年江苏省共发生267起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发病4807人,死亡0人,总罹患率为7.46%,5年罹患率为6.38%~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412,P<0.010)。1月份和12月份未出现食源性疾病事件,第三季度高发,主要以8月份最明显,第三季度暴发事件数为180起(占67.42%),发病人数为2955人(占61.47%),罹患率为8.45%,大于1、2、4季度的平均罹患率(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096,P<0.010);事件数最多的地区依次为苏州市、无锡市和南京市;暴发场所分布主要集中在宾馆饭店共114起(占42.70%),其次集中在农村宴席和单位食堂,事件数分别为78起(占29.21%)和23起(占8.61%);动物类食品是食源性疾病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占45.69%),其中以水产品为主(占31.09%),其次为肉与肉制品(占14.23%);加工不当是引发事件主要原因因素,事件数为108起(占40.45%),其次分别为原料(辅料)污染或变质和交叉污染,事件数分别为37起(占13.86%)和35起(13.11%)。结论 全年中第三季度是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高发时间,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高,为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的高风险食品,应加强对该类食品的日常监测与管理,进一步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增进群众食品安全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从而有效预防或减少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大连市哨点医院医务人员食源性疾病的知识、态度、行为状况。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全市53所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中抽取26所进行调查。共有559名医务人员参与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59份。结果医务人员普遍缺乏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暴发模式、食源性异常病例等知识;对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持支持态度;食源性疾病监测行为情况总体良好。医院等级、科室、职称、学历,以及工作年限对医务人员的食源性疾病知识得分影响显著。结论为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需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培训,提高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2017年南京市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南京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特征,为防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哨点医院符合食源性疾病病例定义的就诊病例信息,并采集粪便标本进行食源性病原体检测。结果 2017年共采集1 259份病例标本,在年龄分布上20~30岁年龄组发病最多,占24. 78%(312/1 259),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月份为6~7月,占病例总数的40. 91%(515/1 259),在明确的可疑食品中,肉与肉制品所占比例最大,为20. 33%(252/1 239)。2017年检出病原微生物阳性标本187份,检出率为14. 85%(187/1 259),其中沙门氏菌51株、副溶血性弧菌75株、志贺氏菌1株,致泻大肠埃希氏菌14株,诺如病毒28株。结论南京市食源性疾病发病率较高,以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诺如病毒感染为主。应加强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同时加强食品安全卫生监管,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