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组腺病毒介导的大鼠增殖抑制基因(rHSG)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基底动脉(BA)迟发型脑血管痉挛(DCV)的影响.方法 SD大鼠156只随机分为5组:SAH组(A组,36只)、SAH+ Adv-rHSG-GFP组(B组,36只)、SAH+ Adv-GFP组(C组,36只)、假手术组(D组,36只)和正常对照组(E组,12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将重组腺病毒Adv-rHSG-GFP及空载腺病毒Adv-GFP分别转染B、C组大鼠BA.设立4d、7d、10d 3个观测点,HE染色后测量BA内径周长及血管壁厚度,观察血管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染色后检测BA中rHSG蛋白表达;用RT-PCR法检测BA中rHSG mRNA表达.结果 A、C组各时相BA有不同程度的内膜增厚皱折、平滑肌层增厚等增殖性改变.与A组及C组相比,B组7d、10d时BA血管痉挛明显缓解,且rHSG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增强(P<0.01).结论 rHSG的过表达可以减轻SAH后血管壁的增殖和DCV,为外源性rHSG基因治疗DCV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的发生和血管壁增殖之间的关系。方法SD大鼠78只,随机分为SAH组(A组,36只)、生理盐水组(B组,36只)和正常对照组(C组,6只)。A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B组同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A、B组分别在首次注血(或生理盐水)后4、7、10、13、16、20d取基底动脉(BA)行HE染色后测量其内径周长、血管壁厚度,观察血管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染色后检测BA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结果B、C组BA血管结构正常、无DCV发生,A组第4天出现DCV,第7天达到高峰,高峰期持续至第10天,后逐渐缓解,20d基本恢复正常;A组除20d外,各时相有不同程度的内膜增厚皱折、平滑肌层增厚等改变。PCNA在B组及C组BA中无表达,A组各时相均有表达,第7天有较强表达(P<0.05)。结论SAH后DCV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与血管壁增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源性血红素氧合酶(HO-1)在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108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A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组(B组)、和SAH+氯高铁血红素(Hemin)组(C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于注血后3d、5d、7d,取基底动脉(BA)测量其内径周长、血管壁厚度,观察血管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A中HO-1蛋白表达,RT-PCR检测BA中HO-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A组BA血管结构正常,未发生DCV;B组第3天有DCV、第7天达到高峰;C组大鼠BA痉挛情况较B组明显缓解(P<0.01)。免疫组化显示A组大鼠BA上无HO-1蛋白表达;B组大鼠BA上HO-1蛋白低表达;C组大鼠BA上HO-1蛋白高表达,B、C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RT-PCR显示A组大鼠BA无HO-1 mRNA的表达;B组大鼠BA上HO-1 mRNA低表达;C组大鼠BA HO-1mRNA高表达;B、C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HO-1诱导剂hemin可诱导HO-1过度表达并防止SAH后DCV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CVS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6 0只随机分为四组(n=1 5)。①A为NS组:枕大池两次穿刺注入生理盐水②B为SAH+NS组③C为SAH+N imotop组④D为SAH+TMP组。B、C、D三组均在枕大池两次注入自体动脉血制作成SAH模型后,自当天开始分别经腹腔注人生理盐水2 m l,或尼莫同0.1 mg,或川芎嗪2 0 mg,每日一次直到动物处死。各组动物分别在第1、4、7天分三批处死,每批5只。结果 A组动物基底动脉组织结构正常。B组动物基底动脉在第1天时出现血管痉挛,第4天时出现血管壁增厚,均以第7天时最为显著。C组动物血管痉挛程度有不同程度缓解,但第4天亦出现血管壁增厚,在第7天明显。D组动物血管痉挛及血管壁增厚明显缓解,血管壁NF-кBp6 5,Cox2的表达与同时间段B组和C组比较明显减弱(P<0.0 5)。结论川芎嗪对SAH脑血管痉挛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脑血管痉挛(CV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相互间内在关系。方法新西兰纯种大白兔160只,枕大池二次注血,制作兔SAH后CVS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NS)组和SAH后3个亚组(3d、7d、11d组)。分离基底动脉,应用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等方法,观察基底动脉(BA)管径、血管壁上NF-κB及ICAM-1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对照组及NS组脑血管造影BA光滑、平直,无串珠样改变;SAH后第3d,DSA显示在椎基底动脉交接处可见狭窄;第7d,BA管腔狭窄明显。伴随着血管腔管径的变化,血管壁上NF-κB及ICAM-1的表达也出现相应的变化。NF-κB与ICAM-1在蛋白质和mRNA水平上的表达强弱有时间上的先后性,在CVS发生的早期即出现NF-κB的表达升高,继而出现ICAM-1的高表达,而ICAM-1的表达强弱恰好与CVS的发生、发展过程相一致。对照组和NS组在BA的内皮细胞上仅在局部有微弱的表达。结论NF-κB、ICAM-1参与了痉挛血管壁的炎症反应,且其表达的变化可能与CVS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6.
血红素氧合酶-1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中血红素氧合酶-1(HO-1)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鼠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后DCV模型,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基底动脉HO-1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注水对照组3、5、7d基底动脉内径周长分别为(996.20±43.25)μm、(1019.05±58.16)μm和(965.25±49.98)μm,血管壁厚分别为(9.82±0.57)μm、(9.65±0.65)μm和(10.11±0.48)μm;SAH组3、5、7d基底动脉内径周长分别为(705.65±66.57)μm、(738.70±42.19)μm和(665.31±49.85)μm,血管壁厚分别为(14.41±0.51)μm、(13.25±0.63)μm和(17.43±0.55)μm。注水对照组不同时相基底动脉中无HO-1mRNA表达;SAH组注血后3、5、7d,HO-1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1±0.042、0.55±0.039和0.48±0.052,以注血后3d表达水平最高。结论SAH后大鼠基底动脉有HO-1mRNA的低表达,但其不能拮抗SAH后DCV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氯高铁血红素诱导血红素氧合酶-1(HO-1)的表达变化和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鼠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DCV模型,对照组注入等体积(0.3 ml)的生理盐水,氯高铁血红素诱导组每日通过腹腔注射氯高铁血红素(30 mg/kg)。监测各组基底动脉血管内径周长和血管壁厚,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基底动脉HO-1 mRNA表达变化。结果对照组不同时相基底动脉中无HO-1 mRNA的表达,SAH后大鼠基底动脉有HO-1 mRNA的低表达,氯高铁血红素诱导组HO-1的表达增高,并能减轻DCV的发生。结论 HO-1表达增高能够拮抗SAH后DCV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核因子-κB(NF-κB)拮抗剂治疗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观察大鼠脑基底动脉的病理变化及其管壁上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白介素-6(IL-6)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SAH组、治疗组及生理盐水组,HE染色观察基底动脉管径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和原位杂交法检测大鼠脑基底动脉管壁上ICAM-1、IL-6的表达变化。结果治疗组基底动脉管壁增厚程度及管腔狭窄程度有所改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SAH组IL-6、ICAM-1的表达强烈,原位杂交显示在SAH后,IL-6、ICAM-1的mRNA表达水平上调。经NF-κB拮抗剂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治疗后,IL-6和ICAM-1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减弱(P<0.05)。结论 NF-κB拮抗剂能够抑制SAH后CVS的免疫炎症反应。应用NF-κB拮抗剂对防治CVS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血管壁的表达及关系。方法将30只大鼠按照枕大池二次注血的方法建立模型,然后分别于建立模型后的1 d、3 d、5 d、7 d、14 d将大鼠处死,取出基底动脉制作石蜡切片在光镜下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基底动脉血管壁PDGF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中PDGF在基底动脉血管壁上的表达,3 d和5 d组最明显,与脑血管痉挛程度的变化是一致的。结论通过枕大池二次注血能够成功的模拟SAH后CVS的发生。PDGF参与了SAH后CVS的过程,并可能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治疗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痉挛(CVS)与免疫炎症反应的关系及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对CVS的防治作用。方法 采用Willis环前部二次注血的方法制得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通过DSA检查测定基底动脉(BA)直径来评价CVS,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痉挛血管壁IgG的沉积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结果 SAH后3d及7d时痉挛血管壁都有IgG的沉积与ICAM-1的表达,以SAH后7d时最明显,14d时仅1例有IgG沉积,2例有ICAM-1表达,环孢菌素A治疗后CVS的严重程度减轻,同时痉挛血管壁IgG的沉积及ICAM-1的表达也减弱。结论 SAH后CVS的时相及严重程度与痉挛血管壁IgG的沉积及ICAM-1的表达密切相关,提示免疫炎症反应参与了CVS的发生机制。环孢菌素A通过抑制免疫炎症反应起到减轻CVS严重程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诱发脑血管痉挛时,白细胞介素-8(IL-8)基因在兔脑基底动脉中表达的变化及在诱发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方法35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SAH组。SAH组根据第一次注血时间又分为四组,分别为第一次注血后第1、4、7、14天。以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构建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采用RT—PCR法观察兔基底动脉中细胞因子IL-8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IL-8mRNA在SAH组第一次注血后第4—7天升高,14天趋于正常。SAH组IL-8的表达水平与基底动脉的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642,P〈0.01)。结论IL.8在基底动脉中的表达水平与脑血管痉挛的程度紧密相关,提示IL-8可能作为免疫/炎症因素因素参与了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诱发脑血管痉挛时,白细胞介素-8(IL-8)基因在兔脑基底动脉中表达的变化及在诱发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方法 35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SAH组。SAH组根据第一次注血时间又分为四组,分别为第一次注血后第1、4、7、14 天。以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构建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采用RT-PCR法观察兔基底动脉中细胞因子IL-8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IL-8mRNA在SAH组第一次注血后第4- 7天升高,14 天趋于正常。SAH组IL-8 的表达水平与基底动脉的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 = 0.642,P < 0.01)。结论 IL-8在基底动脉中的表达水平与脑血管痉挛的程度紧密相关,提示IL-8可能作为免疫/炎症因素因素参与了SAH 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基底动脉细胞色素C(Cyt-C)的表达规律,以探讨其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 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和SAH组(30只).SAH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兔CVS模型,对照组行枕大池二次注入生理盐水.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基底动脉形态学变化,TUNEL法检测基底动脉上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检测基底动脉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Cyt-C表达.结果 对照组基底动脉结构正常,偶见凋亡细胞和Cyt-C表达.SAH组基底动脉出现相应病理学改变,管腔狭窄呈双相期改变;基底动脉上细胞凋亡和Cyt-C表达均在SAH后增多,于第7天达高峰,第10天逐渐下降.与对照组比较,SAH组内各时间点基底动脉直径和Cyt-C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兔CVS模型的基底动脉中存在细胞凋亡,Cyt-C是启动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在CVS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免疫炎症反应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新西兰家兔经枕大池二次注血制成SAH动物模型.在各相应时间点运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HE染色和免疫组化等方法 ,观察兔基底动脉管壁形态以及核转录因子kappaB(nuclear factor-kappaB,NF-κB)、细胞间粘附因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AM-1)在管壁上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 在SAH后第3天基底动脉血管腔已开始狭窄,第7天达到高峰,之后狭窄渐减轻,14d时基本接近正常.SAH后3d NF-κB表达增加,5~7d表达持续在一个较高的水平,随后开始下降;ICAM-1表达变化趋势与NF-κB相似,但在表达高峰时相上稍迟于后者.结论 NF-κB、ICAM-1在血管壁上的表达变化与CVS的发生时相密切相关,提示由其参与介导的血管壁炎症反应可能在CVS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possible effect of inflammatory reaction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VS after SAH.Methods The "double-hemorrhage" model of vasospasm Was performed by two injections of autologous aterial blood into the cisterna magna of Newzealand rabbits.We oberserved morphological changes and the rule of expression and activity of NF-κB and ICAM-1 in basilar artery(BA)walls by DSA,light microscope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Results The "double-hemorrhage"model of vasospasm was succeeded to be made.The BA vasospasm Was obvious on 3d after autologous aterial blood wa8 first injected into the cisterna magna,and peaked on 7d,and then relieved.On 14d,there was almost no abnormality in the arterial wall.Upregulation of NF-κB expression started on 3d,became stronger on 5d to 7d,and then decreased.The upregulation of ICAM-1 expression in the BA walls Was similar with NF-κB,but was a bit later to 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vasospasm.Inflammatory reaction in arterial walls mediated by NF-8κB may play a key mle in the process of CVS after SAH.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氧合血红蛋白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迟发性 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DCV)的影响。 方法 将24只大鼠分为三组,对照组(8例)、动脉血SAH组(8例)、静脉血SAH组(8例),分别用枕 大池二次注血法将0.3 mL生理盐水、自体动脉血、静脉血注入枕大池内,模拟SAH。7 d后处死大鼠, 观察脑组织肿胀情况及基底动脉周围血凝块情况,采用HE及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基底动脉形态(管径 面积和管壁厚度),电镜下观察基底动脉的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 动脉血和静脉血SAH组脑组织肿胀、基底动脉周围可见不同程度的血凝块。光镜下,与对照 组相比,动脉血和静脉血SAH组管径面积缩小、管壁增厚;与静脉血SAH组相比,动脉血SAH组基底动 脉管径面积明显缩小(40 816.09±10 410.51 nm2 vs 68 480.89±12 687.4 nm2,P <0.001),管壁厚度明 显增加(3.07±0.59 μm vs 2.36±0.25 μm,P =0.007)。电镜下,动脉血和静脉血SAH组均出现平滑 肌细胞排列紊乱和内皮细胞空泡变性,与静脉血SAH组相比,动脉血SAH组内皮细胞空泡变性更严重, 平滑肌细胞排列更加紊乱。 结论 用自体动、静脉血可以模拟不同浓度氧合血红蛋白引起的SAH后DCV,降低氧合血红蛋白浓 度能够减轻SAH后DC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