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总结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治疗经验,讨论不同类型的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998年12月至2002年9月间通过神经移位法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18例,针对不同类型的臂丛神经根性损伤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案;术后随访2年2个月至5年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年10个月.结果:18例患者均得到2年以上临床随访,肩外展功能丧失的16例患者中,冈上肌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11例,三角肌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4例,主动肩外展60度以上者12例;屈肘功能丧失16例患者中,肱二头肌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14例;屈指、屈腕功能丧失患者6例中,屈指、屈腕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2例;伸肘、伸腕、伸指功能丧失患者4例中,伸腕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4例,伸肘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3例,伸指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3例.结论:神经移位术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手术前准确的诊断、早期手术、精细操作是功能恢复的关键;应根据不同的损伤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对年轻患者应尽可能修复所有损伤神经.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肌腱转位术实现晚期臂丛神经损伤功能重建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09年10月~2012年10月,对44例晚期臂丛神经损伤患者使用联合肌腱转位术来实现功能重建,根据臂丛神经损伤类型和恢复情况,分期分别行斜方肌移位重建肩关节功能,前臂屈肌群起点上移法或背阔肌移位重建屈肘关节功能,屈腕肌腱转位重建伸腕伸指功能。术后1年,对肩外展功能、屈肘功能和伸腕伸指功能进行评价。结果:全部肩外展重建患者肩外展肌力Ⅲ级以上,全部屈肘功能重建患者屈肘肌力Ⅲ级以上,15例伸腕伸指功能重建中,达到优标准9例,良标准4例,可标准2例,优良率达86.7%。结论:分期分类行联合肌腱转位术是实现晚期臂丛神经损伤的功能重建的优良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上干根性撕脱伤后重建屈肘功能的方法。方法:对7例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术前EMG、MRI及全面的理学检查确诊后,或者通过术中神经探查及术中肌电检测确诊后,施行新的神经移位术:尺神经部分神经束移位至肌皮神经的肱二头肌肌支(经典的Oberlin手术),正中神经部分神经束移位至肌皮神经的肱肌肌支,施行双重移位,重建屈肘功能。术中运用电生理技术,增加手术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术后早期行理疗、功能锻炼及神经营养药物等综合措施。结果:经过术后6~28个月的随访,屈肘功能恢复满意。5例随访超过1年的患者,目标肌力均达M3以上,随访少于8个月的2例患者,目标肌力也达M1~2。结论:对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确诊后,尺神经及正中神经部分神经束双重移位是重建屈肘功能有效的、合理的治疗方法,较之单一的尺神经部分束移位(即为传统的Oberlin术式),增加了屈肘功能的恢复效率。  相似文献   

4.
背阔肌是腰背部的三角形阔肌,位置表浅,肌纤维束长,血管神经束较恒定,功能亦较次要,因而,早已被创伤外科和整形外科工作者所重视。Schottsleadt、Hounanian,Du Toit、Axer、Zancolli、卢世壁和程绪西等先后采用背阔肌移位或部分移位术,作为恢复由于臂丛损伤或缺血性挛缩造成的伸肘、屈肘和屈指  相似文献   

5.
目的:重建陈旧性颈部脊髓损伤四肢瘫患者的部分上肢感觉、运动功能。方法:反复详细的术前检查,确定可供移位的颈丛神经支、副神经周围支及臂丛上干、中干(C5-C7)的各神经和拟被吻接的神经。(1)C5平面脊髓损伤者(无屈肘功能者)以副神经移位C6,颈丛移位至C7行端侧法缝接重建屈肘及上肢部分感觉功能。术后于头偏向患侧对肩位固定上肢3周。(2)C6平面截瘫(即残存肩部运动和屈肘功能者),将副神经周围支、颈丛锁骨上神经、胸外侧神经之一支于其远端切断后移位汇合于锁骨下方,与切断部分神经束的臂丛内侧束和正中神经内侧根(胸外侧神经支、颈丛神经支与内侧束,副神经支与正中神经内侧根)行束、外膜联合缝合,长度不够者以腓肠神经移植桥接。(3)C7平面(手的运动功能大部分丧失,环小指感觉障碍,伸肘、伸腕功能基本正常者)将胸外侧神经支与尺神经吻接,桡神经浅支之一支与尺神经浅支吻接。(4)C8平面(手内在肌功能丧失,小指和环指尺侧半感觉丧失)骨间前神经移位尺神经深支,桡神经浅支移位尺神经浅支。(5)对不完性颈髓损伤,上肢功能恢复无确定平面而呈不规则者,如胸大肌肌力恢复达4级以上而无屈肘功能者,采用胸内侧神经主支移位肌皮神经术。对正中神经和桡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而尺神经功能完全丧失者,采用骨间前伸经吻接尺神经深支,桡神经浅支移位吻接尺神经浅支术。对肩胛上、下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而腋神经支配之三角肌瘫痪者采用肩胛下神经移位吻接腋神经术。结果:6例患者于术后18个月-4年均恢复了被吻接神经的部分感觉、运动功能,4/6的肌力恢复达到3-4级,感觉达S3级。对术前瘫痪肌群呈痉挛性者,由于被吻接神经仅被切断了部分神经束,保存了肌张力,尽管术后肌肉主动收缩肌力低于3级,但当其主动收缩与痉挛同步时亦可完成有效的运动功能(如肱二头肌的屈肘)。待被重建功能恢复后再行后期的肌腱转位术、神经侧侧吻接术等,可进一步改善上肢功能。结论:神经移位术是重建四肢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有效方法。由于其瘫痪为痉挛性肌肉萎缩轻,所以效果优于同样方法用于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部分尺神经转位肌皮神经二头肌支重建臂丛神经损伤屈肘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埘5例臂丛神经止中干损伤的患者(早期2例,晚期3例)采用部分尺神经转位肌皮神经二头肌支手术,随访6~18月(分别于伤后6、8、12、13、18个月实施手术)。术后持续性进行肱二头肌肌动、肘关节屈曲肌力、手内肌握力、尺神经支配区感觉测试。结果所有病例都恢复了肘关节的屈曲功能(肱二头肌肌力均恢复到3级以上)。2例早期病例术后1周内出现肱二头肌主动收缩,肘关节主动屈曲功能正常恢复时间平均6月,平均肌力恢复4^+级。3例晚期病例术后平均3个月出现肱二头肌收缩,肘关节主动屈曲功能正常恢复时间平均10个月,平均肌力恢复3^+级。3例术后出现尺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1月后自动恢复。结论部分尺神经转位肌皮神经二头肌支手术是治疗臂丛神经上中干损伤,快速确效恢复肘关节主动屈曲功能的优良方式。  相似文献   

7.
1970年日本Tamai等用显微外科技术吻合血管神经蒂进行狗的股直肌游离移植首次获得成功。1973年7月上海市第六医院陈中伟等为一位严重前臂缺血性挛缩的患者行游离胸大肌移植获得成功,使患肢恢复了一定的功能。同年12月澳大利亚O’Brien为一位18岁的臂丛神经损伤的伤员,行游离股薄肌移植代替肱二头肌,术后9个月肌电图检查,移植肌肉有神经再支配表现,但1年和1年半随访,无有效功能。随后Harii等(19  相似文献   

8.
正中神经部分束支移位重建屈肘功能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应用正中神经部分束支移位与肌皮神经肱二头肌肌支重建屈肘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5例臂丛神经上干根性损伤者,采用正中神经部分束支移位与肌皮神经肱二头肌肌支缝合术。术中切取正中神经后内侧,横截面的1/6为移位束支。结果:术后对患肢正中神经功能的影响轻微;患者均出现手部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对手部肌力无明显影响。经1~3年的随访,5例患者均在10~12个月恢复了屈肘功能。根据肱二头肌肌力恢复情况及肘关节活动范围,优3例,可2例。结论:正中神经部分束支移位于肌皮神经肱二头肌肌支是治疗臂丛神经上干型根性撕脱伤、重建屈肘功能的一种简单有效、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2004年3月至2009年6月,我院采用急诊游离第2足趾移植再造拇指62例,全部成活,功能恢复良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资料本组62例,男24例,女38例,年龄18~36岁。均为拇指毁损性损伤,但掌骨头关节面均存留。左手23例,右手39例。伤后至入院时间0.5~1h,伤后至手术时间1~3h。1.2治疗方法臂丛加连续硬膜外麻醉。仰卧位,上肢外展位,上下肢均采用气囊止血带,两部位手术同时进行。首先游离第2足趾,并对手部残端在臂丛麻醉下彻底清创;于大鱼际肌部创口内显露拇长屈肌腱和拇指两侧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及拇长伸肌腱,于腕部鼻烟窝切口显露桡动脉、头静脉、和桡神经浅支。然后进行移植:切断血管蒂并完全游离第2足趾。用1.5mm克氏针固定第2趾骨与第1掌骨残端,足趾向掌侧面旋转15°,修复关节囊与软组织,用3~0肌腱吻合线KISS氏法缝接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及拇长屈肌腱与趾深屈肌腱,9~0无创伤线依次吻合大隐静脉与头静脉、足背静脉与桡动脉伴行静脉、足背动脉与桡动脉,8~0无创伤线将2根指神经分别与趾底神经吻合,在手背将趾背神经与桡神经分支缝合。术后伤口内放橡皮条引流。1.3结果本组患者平均住院16d。62例再...  相似文献   

10.
我院从2005年7月~2009年12月,采用正中神经束支移位的方法,重建因臂丛神经上干或同时合并中干根性撕脱伤而丧失屈肘功能的患者10例,即应用正中神经束支移位与肱二头肌肌支吻合,以恢复肱二头肌的屈肘功能,术后随访患者屈肘功能获得较满意效果。现将有关手术前后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移植治疗晚期上臂丛根性撕脱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 探讨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移植在治疗晚期上臂丛根性撕脱伤,重建肩外展及屈肘功能中应用的意义。②方法 肩外展功能重建的动力肌用斜方肌,屈肘功能重建的动力肌用胸大肌,中间肌腱缺损处用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桥接;术后患肢石膏制动42d.③结果 16 例手术全部成功,术后随访患肢肩外展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7.5% ,屈肘为93.7% .④结论 应用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移植治疗晚期上臂丛根性撕脱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A new combined measure of nerve transfer, including antebrachial medial cutaneous nerve, and free musculocutaneous flap transfer was applied to the treatment of irreversible avulsion of the brachial plexus. 12 patients underwent this operation for restoring elbow and finger flexion. Good result was obtained in 71% for elbow and 60% for finger flexion restoration. The definition of irreversible avulsion and the methods, key points and value of the operation are described and discussed in detail.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手术治疗经验,讨论影响臂丛神经根性损伤临床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1991~2007年收治的68例全臂丛根性损伤患者,采用多组神经移位、神经桥接术等手术方法。结果:术后获得随访的49例病人中,术后功能恢复至M4S57例,M3S414例,M2S217例,M1S111例;臂丛神经完全根性撕脱伤手术优良率40.8%。结论:术前准确诊断损伤性质及部位,术中精细操作是臂丛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对年轻患者应尽可能早期行手术修复。  相似文献   

14.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常造成肢体终身残废 ,临床详尽检查 ,尽早诊断 ,意义重大。目前外科治疗多采用神经移位缝接或移植片移位缝接 ,临床观察有部分功能恢复 ,从上臂肱二头肌屈射、三角肌外展肩关节功能为主 ,而前臂及手内肌功能恢复多不理想。近年来 ,有人经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证实 ,将撕脱的脊神经根或移植神经桥接再植入脊髓及椎间孔内修复断裂脊神经根均可不同程度恢复肩、臂、前臂等处失神经肌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髓造影多层螺旋CT(CTM)诊断臂丛神经节前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8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术前行多层螺旋CTM检查。应用曲面重组获得冠状位图像和轴位图像观察神经根损伤情况,并与手术探查结果相对照.结果多层螺旋CTM能清晰显示正常神经根的前后支。臂丛神经损伤的主要征象包括椎管内脊髓神经前后支充盈缺损的缺失、创伤性脊膜囊肿、脊髓移位。CTM表现与手术探查所见一致。结论多层螺旋CTM可清晰显示臂丛神经椎管内的前后支,对椎管内根丝的损伤能进行准确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内侧入路”手术治疗那些必须行切开复位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和优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近6年24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病例,男16例,女8例,年龄6~11岁,平均8.5岁。术前常规化验、心电图、胸片、患肢肘关节正侧位片,全麻或臂丛麻醉,取肘关节前内侧L型切口,先探查修复肱动脉、正中神经,然后显露并复位肱骨髁上骨折,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后前臂中立位石膏外固定3周,拍片见骨痂后撤石膏、克氏针,肘关节功能锻炼。结果:24例患者切口均甲级愈合,骨折愈合良好,肘关节活动良好,21例肘关节屈伸达正常范围,1例较正常范围小10度,1例较正常范围小20度,1例轻度肘内翻。结论:对于手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前内侧入路优于其它入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