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跗骨窦入路、外侧L形切口入路治疗单侧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20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骨科收治的86例跟骨骨折患者.男性56例,女性30例;年龄42~70岁,平均53.5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48例,道路交通伤38例.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微创组(49例)和L形入路组(37例),微创组采用跗骨窦入路微创内固定术,L形入路组采用外侧L形切口入路内固定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踝关节功能、疼痛程度,跟骨长度、高度、宽度、Bolher角、Gissane角及并发症.结果 微创组术中出血量[(34.15±6.98)mLvs.(52.35±8.01)mL、切口长度[(5.23±0.61)cm vs.(11.24±2.34)cm少于 L形入路组(P<0.05),手术时间[(60.24±5.35)min vs.(73.64±9.02)min、切 口愈合时间[(9.24±2.35)dvs.(13.24±4.63)d、术后住院时间[(7.45±2.83)dvs.(10.47±4.59)d短于L形入路组(P<0.05).微创组术后末次随访显示: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72.45±7.15)分vs.(67.24±6.49)分.Karls-son踝关节功能评分(KAFS)高于L形入路组[(73.56±7.04)分vs.(68.02±6.75)分,P<0.05;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L形入路组[(0.95±0.11)分vs.(2.01±0.35)分,P<0.05;跟骨长度、高度、宽度、Bolher角、Gissane角与L形入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L形入路组(4.08%vs.18.92%,P<0.05).结论 与传统入路比较,跗骨窦入路微创内固定术可减少手术创伤,促使踝关节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在单侧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治疗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角肌入路与肩峰下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近期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肱骨近端骨折患者80例,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三角肌入路组和肩峰下入路组各40例。三角肌入路组患者采用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肩峰下入路组患者采用肩峰下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并发症及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肩峰下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三角肌入路组[(65.80±11.51)min vs.(87.41±10.22)min、(7.23±2.10)d vs.(9.71±3.21)d、(68.49±6.60)d vs.(94.39±8.79)d、(89.63±6.92)mL vs.(93.17±7.19)mL,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eer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其中肩峰下入路组Neer评分上升幅度显著高于三角肌入路组[(93.17±7.94)分vs.(77.56±10.51)分],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指标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三角肌入路组患者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指标水平明显高于肩峰下入路组(P<0.05);肩峰下入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0%,显著低于三角肌入路组(15.00%,χ~2=3.914,P=0.048)。结论肩峰下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近期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老年患者肩关节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跟骨外侧骨皮瓣入路与传统L形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临床功能及影像学结果。方法 2013年2月—2015年2月4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患者分为骨外侧皮瓣入路组(23例)和传统L形入路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切口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临床功能、跟骨宽度、Gissane角及B9ohler角。结果 46例均获得随访,骨皮瓣入路组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4.7个月,传统入路组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2.3个月,两组患者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外侧皮瓣入路组1例(4.4%)出现切口浅表感染1例;传统入路组8例(34.8%),其中出现皮缘坏死4例、切口部分裂开2例、浅表感染2例,两组患者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临床功能、跟骨宽度、Gissane角及B9ohler角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采用跟骨外侧骨皮瓣入路与传统L形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与影像学结果,但前者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跗骨窦联合外侧纵形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探讨更为合理有效的手术入路方式。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5年1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40例SandersⅡ型单侧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根据切口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用跗骨窦联合外侧纵形切口,对照组采用传统外侧L型切口。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坠落高度、伤后至手术时间,以及跟骨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B9hler角和Gissane角,并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年龄、坠落高度、伤后至手术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3.4±2.0)个月,均未出现相关切口并发症;对照组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4.3±2.4)个月,早期出现皮缘坏死及切口红肿渗出各1例;两组末次随访时均获得临床骨性愈合。两组术后B9hler角和Gissane角同术前相比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Maryland评分、SF-36评分为(82.6±11.8)、(82.6±7.2)分,对照组为(81.1±12.9)、(79.7±8.8)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联合外侧纵形切口可以取得同外侧L型切口相似的临床疗效,但其对切口软组织保护较好,且发生距下关节僵硬的概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采用Carlson后外侧、后正中两种入路置入"T"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1月武警四川总队医院外三科收治的92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资料,男性59例,女性33例;年龄25~53岁,平均40.7岁;Schatzker分型:Ⅱ型55例,V型37例;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44例,钝器挫伤31例,高处坠落伤17例.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后外侧入路组(n=46例)和后正中入路组(n=46例),均采用T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评价手术和术后恢复相关指标(膝关节功能、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和并发症).结果 患者均获12个月随访.后外侧入路组切 口长度[(10.21±2.65)cm、骨折显露时间[(20.53±4.16)min、手术时间[(82.35±6.25)min、术中出血量[(223.15±53.26)mL少于后正中入路组[(16.03±3.74)cm、(32.01±5.26)min、(91.12±8.46)min、(269.54±68.49)mL,P<0.05.后外侧入路组术后1、3、6、12个月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53.26±12.49)、(68.12±15.37)、(79.35±13.05)、(85.12±7.54)分、Rasmussen 评分[(15.12±5.62)、(19.35±6.51)、(23.15±5.11)、(26.31±3.52)分、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指数(0.71±0.23、0.86±0.29、0.89±0.31、0.91±0.07)高于后正中入路组[HSS 评分:(49.35±10.52)、(61.29±12.05)、(69.03±12.47)、(82.12±6.02)分;Rasmussen 评分:(13.26±4.16)、(17.15±6.09)、(19.24±4.15)、(24.15±3.70)分;EQ-5D 指数:0.65±0.16、0.73±0.21、0.77±0.26、0.79±0.19,P<0.05,视觉模拟评分[(2.05±0.61)、(1.32±0.42)、(0.91±0.32)、(0.54±0.06)分低于后正中入路组[(3.95±1.05)、(2.11±0.71)、(1.82±0.56)、(1.53±0.42)分,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胫骨平台内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rlson后外侧、后正中两种入路置入"T"型锁定钢板均可提供稳定的内固定,Carlson后外侧入路操作简便,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好,减轻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创加压螺钉固定术不同入路治疗腕舟骨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月上海中冶医院确诊并微创加压螺钉固定术治疗的腕舟骨骨折患者50例,依据入路方法分为背侧入路组和掌侧入路组,每组25例。采用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法(Mayo)得分评估腕功能,电话和复诊随访12个月,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并发症和术后6、12个月腕功能情况。结果掌侧入路组与背侧入路组术中出血量(16.47±3.01)m L vs.(22.87±3.11)m L、并发症发生率(6.00%vs.32.00%)、骨性愈合时间(8.97±0.95)个月vs.(9.74±1.04)个月,掌侧入路组明显低于背侧入路组;掌侧入路组与背侧入路组手术时间(35.87±6.54)min vs.(30.48±5.98)min、术后6个月Mayo得分(85.76±8.24)分vs.(76.24±7.94)分、腕功能优良率(84.00%vs.56.00%),掌侧入路组明显高于背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背侧入路组和掌侧入路组术后12个月Mayo得分(96.65±6.21)分vs.(95.94±6.17)分、腕功能优良率(96.00%vs.92.00%)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背侧入路比较,掌侧入路可有效提高微创加压螺钉固定术治疗腕舟骨骨折的安全性,有利于改善患者骨性愈合和近期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跗骨窦入路空心钉内固定和外侧扩大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笔者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接诊的80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进行随机分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检查,对照组采用外侧扩大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跗骨窦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检测与记录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基本手术情况,跟骨关节内骨折在手术前后的长度、宽度、高度、Bhler角、Gissane角等各指标值,手术后Maryland评分、美国足踝协会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与SH-36评分、手术后足部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等,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在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分别为(50.3±4.5)min、(15.8±2.3)m L、(4.3±1.3)d、(4.9±0.8)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各指标值均有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变化程度大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Maryland评分在功能、疼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患者的AOFOS评分、SH-36评分分别为(91.8±1.4)分、(79.3±2.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总优良率为75.0%,明显高于对照组(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10%)明显低于对照组(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跗骨窦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术后后足部功能的恢复速度,较外侧扩大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术具有更好的疗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8月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105例,男性67例,女性38例;年龄23~59岁,平均36.5岁;SandersⅢ型58例,Ⅳ型47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D组(55例)和常规组(50例),3D组行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钢板内固定术,常规组行常规复位内固定。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及疗效,术前及术后6个月AOFAS评分和Maryland评分、Bohler角和Gissane角。结果 3D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组[(52.24±6.37) min vs.(61.96±8.86) min、(22.84±2.76) mL vs.(28.51±5.68)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住院时间及X线片透视次数少于常规组[(11.42±4.35)d vs.(12.83±5.95)d、(4.23±1.34)次vs.(4.54±1.44)次],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组优良率90.91%高于常规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AOFAS评分、Maryland评分及Bohler角均较术前显著提高,Gissane角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 <0.05);3D组并发症发生率10.91%低于常规组18.00%,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外侧扩大"L"形入路治疗移位关节内跟骨骨折(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DIACF)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DIACF患者临床资料97例121足,其中男性89例,女性8例;年龄19~63岁,平均37.0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70例,道路交通伤27例;骨折分型采用Sanders分型,Ⅱ型43足(35.5%),Ⅲ型54足(44.6%),Ⅳ型24足(19.8%);受伤至手术时间4~13d,平均7.3d。所有患者均采用外侧扩大"L"形入路手术治疗,术后记录切口愈合情况并对切口并发症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随访采用末次X线B9hler角,功能评价采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结果术后有22足发生切口并发症,其中15足皮缘发黑,4足皮瓣坏死,3足切口感染,予抗感染、切口换药、负压封闭引流或抗生素骨水泥填塞后治愈。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Sanders分型Ⅲ、Ⅳ型及手术时间≥1.5h为危险因素(OR值1,P0.05);术后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2.7个月),术后B9hler角较术前改善(28.1°±4.1°vs.3.1°±4.5°,P=0.000),Maryland评分总优良率为79.3%,不同Sanders分型的术后功能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47,P=0.009)。结论外侧扩大"L"形入路治疗DIACF依然切实可行,有助于恢复跟骨的解剖结构,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及改良Stoppa两种入路方式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其相关性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7年7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44例髋臼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不同入路分为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组(22例)和改良Stoppa切口入路组(22例)。其中经腹直肌外侧入路组: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龄25~56岁,平均45. 2岁;骨折Judet-Letournel分型:简单型骨折12例,复杂型骨折10例;致伤原因:坠落伤6例,重物砸伤7例,道路交通伤9例。改良Stoppa入路组:男性11例,女性11例;年龄27~59岁,平均47. 5岁;骨折Judet-Letournel分型:简单型骨折13例,复杂型骨折9例;致伤原因:坠落伤6例,重物砸伤8例,道路交通伤8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如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手术显露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骨折复位质量)等差异。结果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组和改良Stoppa切口入路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16. 7±2. 6)分和(17. 2±2. 4)分;手术显露时间为(18. 0±3. 5) min和(17. 2±4. 0) 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628. 4±25. 9) m L,显著低于改良Stoppa切口入路组(736. 8±37. 1) m L(P <0. 05);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组和改良Stoppa切口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 09%和36. 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骨折复位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的性别及手术入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而年龄、骨折类型、手术时机、复位质量及有无异位骨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分析发现骨折类型、复位质量及手术时机是影响术后患者临床疗效的独立因素(P <0. 05)。结论两种前入路手术方式治疗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相近的情况下,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术中围术期指标更优,医师应尽力做到解剖复位,帮助髋臼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经前外侧扩展入路在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21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62例,男性39例,女性23例;年龄24~79岁,平均55.9岁。病程11~14d,平均12.1 d。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改良组(33例)和传统组(29例),改良组经前外侧扩展入路治疗,传统组经传统前外侧入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及随访过程中影像学、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平均13.5个月。改良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显著优于传统组(86.89±1.32)min vs.(96.97±1.79)min、(94.70±6.27)mL vs.(218.59±8.47)mL(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70±1.27)d vs.(13.59±2.47)d,P>0.05]。改良组完全负重时间、末次随访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SS)和关节活动度(ROM)评分显著优于传统组(100.25±8.33)d vs.(150.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髌上入路和髌下入路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为胫骨髓内钉置入路径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9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8例胫骨干骨折患者,男性42例,女性16例;年龄19~73岁,平均50.3岁。均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按手术入路分为髌上入路(SPN)组和髌下入路(IPN)组,各29例,统计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膝前疼痛、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定期电话及门诊随访13~20个月,平均15.6个月。SPN组手术时间(100.66±6.78)min短于IPN组(110.07±8.92)min;SPN组与IPN组相比,膝前疼痛程度较轻(VAS评分1.07±1.00 vs.1.66±1.40),膝关节功能评分较高(Lysholm评分96.28±4.08 vs.93.93±4.62,Oxford评分53.28±3.96 vs.51.17±3.55),P<0.05。SPN组与IPN组在出血量[(79.31±11.00)mL vs.(83.10±11.37)mL]、骨折愈合方面(RUST评分27.03±2.34 vs.26.72±2.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髌下入路组相比,髌上入路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改良外侧"L"型切口对于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6月—2017年6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一分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患者68例,采用改良外侧"L"型切口(改良组)和传统"L"型切口进行手术治疗(传统组),每组34例。术后随访1年,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踝-后足评分(AOFAS)、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1d和1年的B?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及宽度,以及切口坏死、感染等并发症情况。结果改良组手术时间(73.2±10.4)min、切口长度(9.1±1.2)cm、术中出血量(91.3±8.5)mL均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1d及1年B?hler角(32.5±4.8)°、(32.8±4.9)°,Gissane角(131.5±8.6)°、(131.6±7.8)°,跟骨高度(43.2±2.1)、(43.6±2.6)mm较传统组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跟骨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改良组出现切口感染渗出1例,总发生率为2.9%;传统组出现切口感染4例,切口坏死2例,总发生率为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改良组优良率为94.1%,高于传统组的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外侧"L"型切口对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治疗的难点及改良方法的临床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8月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收治单纯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2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改良组和对照组,各12例.改良组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23~66岁,平均48.5岁;对照组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21~68岁,平均47.1岁.改良组采用腓骨头上方入路联合自制环抱支撑解剖钢板进行显露复位固定,对照组采用腓骨头上方入路联合普通L形钢板进行复位固定,术后定期复查,指导膝关节功能锻炼.比较两组相关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未次随访的Rasmussen放射评分、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功能评分以及术后膝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 术中出血量改良组(42.92±15.44)mL与对照组(51.25±14.64)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51.00±6.80)min vs.(63.58±7.79)min、骨折愈合时间[(10.75±1.48)周vs.(12.75±1.96)周]、末次随访的膝关节Rasmussen评分[(17.08±2.11)分vs.(12.58±4.38)分]和HSS评分[(88.42±7.69)分vs.(74.83±13.2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膝关节HSS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改良组优10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为91.7%;对照组优4例,良2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腓骨头上方入路联合自制环抱支撑解剖钢板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具有简单安全、手术时间短、骨折固定可靠、术后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改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8月在安阳市人民医院行内固定治疗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61例,男性35例,女性26例,年龄19~48岁,平均36.2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小切口克氏针组(27例)和"L"形切口钢板组(34例),小切口克氏针组行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L"形切口钢板组行"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影像学结果 、踝关节功能.结果 小切口克氏针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L"形切口钢板组[(46.4±8.1)min vs.(68.2±9.6)min、(7.9±1.3)d vs.(13.6±1.8)d],切口长度更短[(4.7±0.9)cm vs.(11.5±1.7)cm],手术出血量更少[(41.3±9.1)mL vs.(98.3±16.5)mL],住院费用明显缩减[(7137.52±853.77)元vs.(24823.59±4074.06)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等待时间、完全功能锻炼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ohler角、跟骨高度均显著增加,Gissane角、跟骨宽度显著降低,P<0.05;与"L"形切口钢板组比较,小切口克氏针组手术前、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克氏针组发生皮肤浅表感染1例、骨关节炎2例;"L"形切口钢板组发生皮肤浅表感染2例、深部感染1例、骨关节炎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影像学结果 与"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相当,且创伤较小、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8月在安阳市人民医院行内固定治疗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61例,男性35例,女性26例,年龄19~48岁,平均36.2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小切口克氏针组(27例)和"L"形切口钢板组(34例),小切口克氏针组行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L"形切口钢板组行"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影像学结果 、踝关节功能.结果 小切口克氏针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L"形切口钢板组[(46.4±8.1)min vs.(68.2±9.6)min、(7.9±1.3)d vs.(13.6±1.8)d],切口长度更短[(4.7±0.9)cm vs.(11.5±1.7)cm],手术出血量更少[(41.3±9.1)mL vs.(98.3±16.5)mL],住院费用明显缩减[(7137.52±853.77)元vs.(24823.59±4074.06)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等待时间、完全功能锻炼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ohler角、跟骨高度均显著增加,Gissane角、跟骨宽度显著降低,P<0.05;与"L"形切口钢板组比较,小切口克氏针组手术前、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克氏针组发生皮肤浅表感染1例、骨关节炎2例;"L"形切口钢板组发生皮肤浅表感染2例、深部感染1例、骨关节炎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影像学结果 与"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相当,且创伤较小、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MIPPO)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疼痛程度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05例,依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MIPPO组(n=55)和传统切开复位组(n=50),MIPPO组患者行微创锁定钢板改良内固定治疗,传统切开复位组患者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治疗效果、治疗前后VAS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MIPPO组患者手术时间[(69.1±16.4)min vs.(101.4±30.5)min]、术中出血量[(85.3±24.5)m L vs.(163.5±40.8)m L)]、术后引流量[(18.3±4.6)m L vs.(23.4±5.3)m L]、住院时间[(2.8±0.9)d vs.(4.5±1.0)d],骨折愈合时间[(11.6±2.3)周vs.(16.8±3.5)周],可负重时间[(8.1±2.1)周vs.(9.6±2.0)周]均短(少)于传统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PPO组、传统切开复位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55%、80.00%,MIPPO组优于传统切开复位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MIPPO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传统切开复位组(P<0.05)。传统切开复位组患者术后3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2例发生外展受限;MIPPO组患者术后1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1例发生外展受限;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vs.3.64%,χ^2=1.538,P=0.173)。结论微创锁定钢板改良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效果显著,不增加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椎弓根置钉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7年1月—2019年10月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0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Wiltse入路组和常规入路组各50例.Wiltse入路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18~60岁,平均42.2岁;高处坠落伤19例,道路交通伤25例,砸伤6例.常规入路组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18~60岁,平均41.5岁;高处坠落伤17例,道路交通伤28例,砸伤5例.比较两组患者相关康复指标、手术效果、恢复情况及术后切口浅表感染、腰背疼痛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Wiltse入路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常规入路组[(119.8±8.3)mL vs.(192.2±10.5)mL、(90.7±6.4)min vs.(119.1±8.7)min、(11.8±1.6)d vs.(15.1±2.0)d,P<0.05].Wiltse入路组术前、术后12个月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15.5±1.8)mm、(26.1±3.0)mm,常规入路组分别为(15.2±1.1)mm、(25.3±3.1)mm,两组术后12个月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均提高(P<0.05);Wiltse入路组术前、术后12个月矢状位椎体Cobb角分别为(23.2±2.5)°、(5.9±0.7)°,常规入路组分别为(22.7±3.3)°、(6.3±1.0)°,两组术后12个月矢状位椎体Cobb角度较术前均降低(P<0.05);两组术后12个月椎体前缘高度、矢状位椎体Cobb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术前、术后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分别为(40.7±5.2)分、(5.0±0.8)分,常规入路组分别为(39.8±6.4)分、(5.2±0.7)分,两组术后6个月ODI评分较术前均降低(P<0.05),且术后6个月ODI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入路组(2%vs.16%,P<0.05).结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中实施Wiltse入路椎弓根置钉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其解剖结构及脊柱功能恢复效果与常规入路治疗相当,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治疗NeerⅠ型及Ⅱ型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3月—2017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应用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r plate,LCP)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21例,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46~72岁,平均56.4岁。21例患者随机分为采用经肩峰下三角肌入路MIPPO治疗10例(MIPPO组),采用传统经胸大肌三角肌入路(即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组)1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2周内VAS评分、术后3个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MIPPO组手术切口长度较ORIF组短[(7.23±0.54)cm vs.(14.45±1.56)cm],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2周VAS评分均较ORIF组低[(30.14±10.24)mL vs.(100.51±12.45)mL、(80.20±14.38)mL vs.(100.68±20.47)mL、(2.40±0.76)分vs.(4.17±1.21)分],术后3个月,MIPPO组肩关节功能评分较ORIF组高[(79.34±6.17)分vs.(60.63±5.01)分],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感染。结论 MIPPO治疗NeerⅠ型及Ⅱ型肱骨外科颈骨折具有伤口小、失血量少、疼痛轻,早期肩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但有其应用指征,其风险主要是腋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直接前方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PLA)全髋关节置换(T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FNF)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5年7月—2018年6月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老年FNF患者96例,男性52例,女性44例;年龄62~86岁,平均73.3岁.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AA组(n=48)与PLA组(n=48).观察并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髋臼前倾角、外展角等影像学指标;术后1、6、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外展肌力矩;术前、术后7d血清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等应激因子水平;VAS评分及血清前列腺素E2(PGE2)、缓激肽(BK)、5-羟色胺(5-HT)等疼痛因子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DAA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均少于PLA组[(10.48±1.16)cm vs.(13.39±1.42)cm,(229.96±24.57)mL vs.(352.76±36.85)mL,(11.89±1.34)d vs.(17.64±1.86)d,(21.54±2.25)°vs.(23.51±2.47)°,(37.98±3.93)°vs.(41.06±4.32)°],手术时间长于PLA组[(112.85±13.07)min vs.(90.38±9.22)min],P<0.05.术后1个月,DAA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外展肌力矩均高于PLA组[(82.39±8.41)分vs.(77.68±7.90)分,(0.23±0.04)Nm/kg vs.(0.16±0.02)Nm/kg,P<0.05];术后6个月,两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外展肌力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1.98±9.33)分vs.(90.79±9.28)分,(0.42±0.06)Nm/kg vs.(0.41±0.06)Nm/kg,P>0.05].术后12个月,两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外展肌力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3.64±9.47)分vs.(93.70±9.49)分,(0.53±0.07)Nm/kg vs.(0.52±0.06)Nm/kg,P>0.05].术后7d,DAA组VAS评分及血清Cor、NE、PGE2、BK、5-HT水平均低于PLA组[(149.88±16.69)nmol/L vs.(163.59±18.38)nmol/L,(236.49±25.48)pmol/L vs.(252.77±27.19)pmol/L,(132.44±14.96)pg/mL vs.(144.77±15.94)pg/mL,(5.41±0.56)μg/L vs.(5.84±0.60)μg/L,(136.78±15.42)ng/L vs.(148.55±16.45)ng/L,(4.83±0.52)分vs.(5.21±0.54)分,P<0.05].DAA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低于PLA组(2.08%vs.16.67%,P<0.05).结论 较PLA THA相比,DAA THA治疗老年FNF创伤小,可有效缓解机体应激,抑制疼痛因子生成,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