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张筱双 《海南医学》2013,24(1):46-48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CT影像区域定位与症状体征的关联性。方法共选取25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轻度120例,中度98例,重度40例,分别测量并计算出矢状径指数(SI)、测量黄韧带前间隙、侧隐窝上口宽度、硬膜囊前后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与各项指标的关系,同时,根据CT检查将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性质、类型及部位进行分类,分析患者分级与腰椎间盘突出因素的关系。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体征症状越严重,矢状径越大及硬膜囊前后径越小,即患者体征严重程度与矢状径及硬膜囊前后径有明显相关性(P<0.05)。轻度与重度组间比较,黄韧带间隙及侧隐窝宽度有显著差异,但轻度与中度及中度与重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体征症状严重程度与黄韧带间隙及侧隐窝宽度有一定关系,但不具有明显相关性。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严重程度与腰推间盘突出的性质和类型有明显相关性(P<0.05),与突出部位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腰推间盘突出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其严重程度与CT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完全相关,应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各种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考虑,正确评估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回春偏瘫方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及其防治中风偏瘫的作用机理。方法:收集符合肝肾亏虚证型的中风偏瘫病人25例纳入观察,使用偏瘫回春方治疗,适当的加减药物,设定两个月疗程。观察患者的运动及神经功能的改善,使用中医症候评分、Fugl-myer评分及患者自觉症状评分等标准量化积分,对比治疗前后积分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疗效。结果:中医症候评分表治疗前病人:轻度4人、中度16人、重度4人,治疗后:轻度13人、中度9人、重度2人,P〈0.05;Fugl-myer评分表治疗前病人:轻度6人、中度15人、重度3人,治疗后:轻度9人、中度13人、重度2人,P〈0.05;自觉症状评分表治疗前病人:轻度2人、中度14人、重度8人,治疗后:轻度14人、中度7人、重度3人,P〈0.01。结论:回春偏瘫方治疗中风偏瘫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给予手术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VAS评分改善情况比较及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改善情况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改善明显,优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患者采取手术治疗,能迅速改善患者腰腿痛症状及功能障碍,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应用于创伤性脑损伤后不同程度脑积水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88例创伤性脑损伤并脑积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脑积水程度将其分为3组,即轻度组30例、中度组30例,重度组28例。3组患者均行脑室腹腔分流,观察3个月,对比3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治疗前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脑室周围水肿带直径的变化;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重度组术后总有效率57.14%,低于轻度组的96.67%、中度组的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与中度组治疗后GOS评分、GC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室周围水肿带直径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GOS评分、GCS评分、脑室周围水肿带直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2.14%,高于中度组6.67%、轻度组6.67%(P0.05)。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对轻度、中度创伤性脑损伤后脑积水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明显优于重度脑积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引导下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自发性脑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2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组分为CT组(n=51)和内科组(n=51),内科组给予内科保守治疗,CT组在内科组治疗基础上给予CT引导下微创血肿清除术,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CT组和内科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8.24%和72.55%(P﹤0.05),住院期间并发症率分别为5.88%和7.84%(P﹥0.05),随访期间存活率分别为100%和92.16%(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2w、4w的血肿体积逐渐减少(P﹤0.05),组间及组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差异显著(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2w及4w的NIHSS评分逐渐降低、Barthel指数评分逐渐增高(P﹤0.05),组内及组间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上述评分差异显著(P﹤0.05)。结论 CT引导下微创血肿清除术具有靶向定位精准、降低术后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及死亡风险、血肿清除率高等优点,应用于基底节区自发性脑出血治疗中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损伤,利于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复方丹参片对老年性痴呆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5年2月乐山市中医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治疗的86例A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予以电针联合复方丹参片治疗,对照组予以复方丹参片治疗。采用MMSE、ADL、HDS-R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CDR量表对痴呆程度进行分级,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MMSE和HDS-R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DL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MMSE和HDS-R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ADL评分比对照组低(P0.001)。观察组轻度痴呆和中度痴呆患者治疗后MMSE和HDS-R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度痴呆患者HDS-R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上升(P0.001);而重度痴呆患者MMSE和ADL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4%,显著高于对照组6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联合复方丹参片是一种安全、临床治疗效果确切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AD患者的认知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尤其是对轻度和中度AD患者的治疗效果尤为明显,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2):107-110
目的在评价手法治疗不同类型腰椎滑脱症疗效的基础上,研究腰椎滑脱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按照影像学症状的不同将我院收治的12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分为腰痛症状组40例,伴神经根症状组40例,伴椎管症状组40例。入院后三组患者均行相同方案的手法治疗,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并于患者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的疼痛症状进行评分,参照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表对患者的下腰痛症状进行评分;同时予以患者X线检查,测定患者腰椎平行位移值和角度位移值。结果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上,腰痛症状组、伴神经根症状组、伴椎管症状组依次为91.67%、88.56%、72.22%,腰痛症状组、伴神经根症状组均高于伴椎管症状组(P0.05)。治疗后,在平均VAS评分、平均JOA评分各指标改善幅度上,腰痛症状组、伴神经根症状组均大于伴椎管症状组(P0.05)。治疗后,腰痛症状组、伴神经根症状组患者腰椎平均平行位移值、角度位移值较治疗前均减小(P0.05);但伴椎管症状组患者治疗前后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手法治疗腰痛症状和伴神经根症状腰椎滑脱症的疗效要显著优于伴椎管症状患者,临床上可在依据该症状进行分型的基础上优选该方法予以腰痛症状和伴神经根症状腰椎滑脱症患者的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方法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方便选取的该院骨科2010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56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分为保守治疗组25例,常规手术组24例以及微创手术组12例,对比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手术前后VAS评分。结果保守治疗组、常规手术组以及微创手术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6%、91.7%和84.6%,其中常规手术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常规手术组患者的VAS评分同样低于其他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当中,常规手术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抑郁程度对其吞咽功能康复的影响分析。方法:2015年1月-2018年1月,选取13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照其有无合并抑郁及抑郁程度将其分为无抑郁组(32例)、轻度抑郁组(36例)、中度抑郁组(34例)及重度抑郁组(2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相同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后评估并比较四组的吞咽功能。结果:治疗前,四组吞咽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无抑郁组吞咽功能评分均高于轻、中及重度抑郁组(P0.05);轻度抑郁组的吞咽功能评分均高于中度及重度抑郁组(P0.05);无抑郁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轻、中及重度抑郁组(P0.05);轻度抑郁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中度与重度抑郁组(P0.05);中度与重度抑郁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抑郁程度可明显影响患者吞咽功能康复效果,治疗期间需将其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阿是穴单穴双针加电治疗对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从2016年1月起到2017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选取其中的3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这30例患者给予阿是穴单穴双针加电疗法进行治疗,对比这3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以及椎管内性腰腿痛体征评分。结果对比这30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VAS评分以及椎管内性腰腿痛体征评分,这30例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和椎管内性腰腿痛体征评分较治疗前均有非常显著的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从这30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VAS评分及椎管内性腰腿痛体征评分来看,采用阿是穴单穴双针加电治疗,能够显著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程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症状体征与CT影像学表现的关系。方法以本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104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临床症状、CT影像学检查,评价腰椎间盘突出严重程度,并分析其与CT指标(髓核密度、许莫氏结节、神经根压迫等)的关系。结果腰椎间盘突出轻度、中度、重度患者在突出物形态、髓核突出病理类型、髓核疝密度、水平面突出大小、神经根压迫方式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腰椎间盘突出症状体征不同程度矢状径[(27.5±5.7)vs(34.3±6.0)vs(52.1±8.6)]mm、硬膜囊前后径(16.2±6.4)vs(11.0±3.1)vs(6.4±2.2)]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症状体征严重程度与许莫氏结节、经骨突出、矢状面突出大小、黄韧带间隙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临床症状体征严重程度与突出物形态、髓核突出病理类型等部分CT指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采用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VA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牵引治疗,研究组采取针刺治疗。分析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治疗前后患者VAS评分。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腿痛评分、腰骶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直腿抬高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无明显区别(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降低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进一步提高治疗有效率,同时可显著降低患者VAS评分,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测量牙周基础治疗前后慢性牙周炎患者牙槽骨高度和密度的变化情况,探讨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牙槽骨骨量的变化。 方法 选择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2013年1月-2015年12月牙周基础治疗慢性牙周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100例患者均给予牙周基础治疗,采用CBCT测量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和密度的变化情况。 结果 轻度牙周炎治疗前和治疗后牙槽骨密度高于中度牙周炎和重度牙周炎(P<0.05),中度牙周炎牙槽骨密度高于重度牙周炎(P<0.05)。轻度、中度、重度牙周炎治疗后牙槽骨密度均高于治疗前(P<0.05)。轻度牙周炎治疗前和治疗后牙槽骨吸收低于中度和重度牙周炎(P<0.05),中度牙周炎牙槽骨吸收低于重度牙周炎(P<0.05)。轻度、中度、重度牙周炎治疗后牙槽骨吸收均低于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牙治疗后牙槽骨密度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磨牙和磨牙治疗后牙槽骨密度均高于治疗前(P<0.05)。前牙、前磨牙、磨牙治疗后牙槽骨吸收和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牙周基础治疗可以改善慢性牙周炎的牙槽骨密度,CBCT可以用于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牙槽骨骨量变化的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对多节段重度颈椎管狭窄患者在临床中行棘突纵割式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于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多节段重度颈椎管狭窄患者,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组,若椎管占据率低于60%,归为压迫组;若椎管占率在60%及以上,归为重度压迫组,每组20例,均接受棘突纵割式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进行治疗,观察并统计治疗前后JOA评分、NDI评分以及手术相关指标水平情况,并予以对比分析。结果组间对比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间对比JOA评分、NDI评分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但组内治疗前后对比,结果显示治疗后评分情况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对于多节段重度颈椎管狭窄患者,接受棘突纵割式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进行治疗后,可有效改善颈椎功能,从而促进康复,在临床中具有可观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清咽利膈汤治疗急性咽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门诊收治的116例急性咽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8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以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项症状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较对照组改善,差异显著(P0.05)。结论清咽利膈汤治疗急性咽炎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轻型脊髓型颈椎病与保守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经保守治疗的由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轻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8例(JOA评分>12分)。根据疗效分组,症状较前减轻或原先症状较轻,治疗后症状无恶化为A组(16例);症状加重或原先症状较重,治疗后无改善者为B组(12例)。通过分析治疗前MRI图像,比较两组间椎间盘突出类型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A组JOA评分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JOA评分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矢状面上,A组颈椎间盘突出局限型占37%,弥散型占63%;B组局限型占75%,弥散型占25%(P=0.067)。在横断面上,A组中央型占75%,旁中央型占25%;B组中央型占25%,旁中央型占75%(P=0.020)。结论: 弥散型和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轻型脊髓型颈椎病保守治疗效果较好,而局限型和旁中央型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7.
前纵隔形态变化与肺气肿CT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纵隔形态变化在肺气肿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00例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断标准的肺气肿患者,选择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行常规胸部CT扫描,测量前纵隔的前后径、前横径、后横径,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0例肺气肿患者中,轻度肺气肿37例,中度41例,重度22例.肺气肿惠者纵隔前后径与肺气肿CT分级评分呈正相关(r=0.596,P<0.01),前横径、后横径与肺气肿CT分级评分无相关性(r=0.2,P>0.05).结论前纵隔形态变化能够反映肺气肿的程度,前纵隔前后径的改变可以作为评估肺气肿程度的影像学征象,为临床尽早诊断、治疗肺气肿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对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36例椎间盘突出症并椎管狭窄患者,回顾性分析所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进行保守治疗措施的1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另外接受手术治疗的1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后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病情复发率等情况进行数据的整理和记录,并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比较分析。结果进行手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病情复发率指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传统的保守治疗方式,采取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并椎管狭窄,临床疗效肯定,患者术后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治疗有效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7):109-112,116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临床分度与CT征象间的相关性。方法自我院2013年9月~2017年2月已确诊的HIE新生患儿中选择200例为研究对象,给予CT检查和出生后Apgar评分,分析两者同HIE严重程度间的关联性。结果病灶集中分布于颞叶、额叶、白质内和枕叶等部位,CT征象显示存在脑水肿,在脑白质区域内集中分布有低密度灶,边界未见占位且模糊不清,同时发现脑室有部分狭窄性改变和完全闭塞,蛛网膜下腔、脑实质或脑室部位多伴有出血现象,但中线无移位;CT分度显示轻度HIE有78例(39.00%),与临床分度的108例(54.00%)有明显差异(P0.01);CT、临床分度的中度及重度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轻度组的CT值、Apgar评分同中度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轻度组与重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与重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诊断HIE时,应在临床病史及症状诊断的同时,使用CT检测,以提高诊断及预后判断的精确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定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高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n=59)与观察组(n=63),对照组采用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采用CT定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ADL评分情况、治疗前后血肿量、治疗前后GCS评分及CSS评分。结果 (1)经治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89%,显著高于对照组(74.38%)(P0.05);(2)观察组治疗后ADL评分为I级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治疗后血肿量均显著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血肿量显著小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4)两组治疗后GCS及CSS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评分均显著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 CT定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龄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显著,应加以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