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单孔腹腔镜下大圆针体外二次缝合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 方法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何贤纪念医院收治且由同一手术团队治疗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共400例,均采用腹腔镜手术,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应用大圆针体外二次缝合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208例,对照组应用大圆针及Endoclose腹壁缝合器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92例。回顾分析2组不同方法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是否需要增加辅助钳、术中血管损伤、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等。 结果2组患儿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观察组和对照组在住院费用[单侧:(6.29±0.32)千元比(7.40±0.53)千元,双侧(8.85±0.65)千元比(9.60±0.38)千元]、是否需要增加辅助钳(106/208比48/192)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血管损伤、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单孔腹腔镜下大圆针体外二次缝合法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操作简单、方便;无需"疝针"或腹壁缝合器即能完成手术,费用更低;而且该技术微创、安全,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辅助双钩疝针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的应用价值以及其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应用单孔腹腔镜辅助经皮穿刺并于腹膜外行疝内环口结扎术的448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2组,其中221例采用腹腔镜下双钩疝针内环口结扎术(双钩针组),227例腹股沟斜疝患儿采用腹腔镜下单钩疝针内环口结扎术(单钩针组)。2组腹股沟斜疝患儿手术均由同一手术者操作完成,对比2组患儿手术的临床效果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 结果双钩针组、单钩针组单侧手术平均耗时分别为(12.42±1.60)min、(18.32±2.0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手术时间分别为(18.17±2.50)min、(24.39±4.6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55±0.69)d、(2.63±0.74)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钩针组回访至今无并发症,未见复发。单钩针组有1例患儿在术后6个月出现穿刺部位线结反应,另有1例患儿同侧腹股沟斜疝术后1年复发。 结论双钩疝针用于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不仅具有手术操作方法简单,能够注水分离腹膜组织,不会结扎腹壁组织或者遗留局部的腹膜间隙等优点,而且完全能够保证在腹膜外间隙行结扎内环口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可以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脐内侧襞覆盖内环口与经腹股沟区疝囊高位结扎术(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脐内侧襞覆盖内环口术治疗179例腹股沟斜疝患儿,同期行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69例,对比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率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脐内侧襞覆盖内环口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时间短,患儿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并可同时发现及处理对侧隐性疝,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疝针法在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陕西省铜川市人民医院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307例资料,依手术方法分为双疝针组及常规组。双疝针组患儿行双疝针法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158例;常规组行常规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149例。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内复发率。 结果2组术中出血量均较少(<10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手术时间:双疝针组(8.07±2.51)min明显短于常规组(18.12±7.9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双疝针组1.89%(3/158)较常规组2.68%(4/1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内疝复发率:双疝针组0.63%(1/158)较常规组1.34%(2/1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发生。 结论双疝针手术相对于常规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操作简单,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手术方法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0月至2015年10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15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资料,本组患儿分别行单孔法及双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比较其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及复发率。 结果单孔组手术时间(12.4± 2.0)min多于双孔组(11.3±1.4)min,阴囊血肿发生率(11/72)高于双孔法(4/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儿住院时间、VAS疼痛评分、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两种手术均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单孔法手术时间稍长、阴囊血肿发生率稍高。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总结改良单孔法微型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手术方法、疗效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10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行改良单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资料。其中单侧斜疝95例,双侧斜疝5例。手术特点主要通过一个改良的腹壁穿刺针进行穿刺、疝囊高位结扎,完成手术。结果〓100例手术均获成功,平均手术时间单侧疝10~35 min,双侧疝25~45 min,术后平均1~2 d出院,无明显并发症和复发病例。结论〓改良单孔法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可同期处理对侧隐匿性腹股沟斜疝。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及对术后并发症、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行疝囊高位结扎的658例单侧腹股沟斜疝患儿分为腔镜组(n=476)与传统组(n=182),对比两组手术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3年复发率、对侧异时性疝发生率。结果:腔镜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阴囊血肿、睾丸萎缩及并发症总体发生率均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年,腔镜组无对侧异时性疝发生,传统组对侧异时性疝发生率为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复发率分别为0.42%与1.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效果良好,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儿快速康复,并能有效防止对侧异时性疝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脐正中襞修补手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8月~2014年8月对小儿腹股沟斜疝322例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不同术者采取不同手术方案,其中联合脐正中襞修补168例(A组),未联合154例(B组),对2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对侧隐匿疝A组21例,B组16例,均同期处理。2组在手术时间[(26.9±7.6)min vs.(25.9±8.1)min,t=1.097,P=0.273],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22.6±8.0)分vs.(22.4±8.0)分,t=0.179,P=0.858],术后住院时间[(2.9±1.3)d vs.(2.8±1.6)d,t=0.502,P=0.61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4%(4/168)vs.4.5%(7/154),χ~2=1.141,P=0.285]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随访1年,A组未见复发,B组8例术侧复发,A组复发率低于B组[0(0/168)vs.5.2%(8/154),P=0.002]。结论腹腔镜加脐正中襞自体组织修补手术能有效降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腹疝囊高位阻断旷置术治疗婴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曹县县立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患儿共125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经腹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经腹疝囊高位阻断旷置术进行治疗。统计二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观察二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随访3年,比较二组疾病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为(86±12)min,住院时间为(5.9±1.2)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53±30)min、(12±3)d;且观察组术后仅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4.6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67%(13/60);另外,观察组随访三年的复发率为1.54%(1/65),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33%(8/60),二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疝囊高位阻断旷置术应用于婴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治疗中,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术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两孔法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手术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两孔法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优缺点。方法:随机将9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行两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对照组45例用传统术式。比较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天数、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两孔法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操作简单,具有患儿创伤小、康复快等优点,是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1.
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修补两种手术方式的技术要点及适应证。方法:随机选取腹股沟斜疝患儿76例,应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比较两种手术的技术要点、难易度及疗效。结果:患儿均用腹腔镜完成手术。直接缝合53例,手术时间10~30min,1例术后发生鞘膜积液。导引针缝合23例,手术时间5~30min,无复发病例。结论:两种术式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均有效。直接缝合更适于疝囊较大的患儿,导引针缝合更适于疝囊较小的患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应用硬膜外穿刺针联合行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7月,安徽阜阳疝病专科医院利用硬膜外穿刺针在单孔腹腔镜下治疗腹股沟疝682例患儿的临床疗效。 结果682例患儿手术均在单孔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无精索血管或输精管损伤。手术时间:单侧5~12 min,平均8.5 min;双侧10~24 min,平均17 min。术中发现并同时处理对侧隐匿性斜疝75例(13.09%)。术中出血量为0.5~2 ml,平均1 ml。患儿麻醉完全清醒后恢复饮食,并可下床活动。所有患儿均在术后次日上午办理出院。术后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现并发症及复发病例。 结论应用硬膜外穿刺针行单孔法腹腔镜高位结扎疝囊治疗小儿斜疝初步结果显示安全有效,操作简便,而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不留瘢痕等优点,值得临床开展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优势.方法 将2012年8月-2014年5月收治的244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传统手术组与腹腔镜手术组,各122例,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手术瘢痕、并发症和复发等情况.结果 腹腔镜手术组发现对侧隐性疝52例(46.4%),与传统手术组在手术时间[单侧:(16.1±5.3)min vs (14.3±4.4) min]、[双侧:(29.2±6.4)min vs (31.4±5.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2±1.1)mL vs (2.9±1.4) mL],切口瘢痕、复发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未发生阴囊血肿和医源性隐睾;术后疼痛、下床活动间、阴囊水肿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且允许探查对侧鞘状突,与传统手术相比更为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反复嵌顿的腹股沟斜疝婴儿行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手术经验与临床体会。方法:回顾分析为55例腹股沟斜疝婴儿行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3例,女2例,2~8个月;单侧41例(74.5%),双侧14例(25.5%)。结果:5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需另做切口。术后婴儿顺利恢复,第2天出院,并正常进食。术后1个月复查,脐部切口愈合良好,腹部无疤痕,治疗效果与美容效果均满意。随访1个月~3年,均无复发。结论: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婴儿腹股沟斜疝快速、安全、疗效明显可靠、创伤小、康复快、美容效果好。因婴儿腹腔容量小,腹壁较薄,穿刺Trocar时应轻柔、稳妥。可在具备相应麻醉及手术条件的医院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5.
Shen YM  Chen J  Yang S  Liu SJ  Wang MG  Sun L  Wang F  Zhu YL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0):914-917
目的 探讨脱细胞组织基质材料生物补片在6~18岁腹股沟疝患者治疗中应用的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6月至12月间60例符合人选标准的6~18岁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应用脱细胞组织基质材料生物补片行腹股沟疝Lichtenstein平片无张力修补术,对照组行传统的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参数,观察并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疝复发情况.结果 试验组手术时间(39±4) min,术后24h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法(VAS)评分为(2.8±0.9)分,术后留院时间(31±8)h;对照组手术时间(36 ±4) min,术后24 h VAS评分(2.6±1.0)分,术后留院时间(34±11)h.试验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t=3.357,P=0.001),而两组术后24 h VAS评分和术后留院时间无差异(P>0.05).两组随访观察14~20个月,未出现生物材料过敏病例,未出现伤口感染、慢性疼痛或局部异物感.试验组术后出现阴囊积液3例,无复发;对照组出现阴囊积液2例,复发2例.结论 在6~18岁儿童和青少年腹股沟疝患者的治疗中,应用生物补片行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效果良好,不增加术后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复杂性肾结石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厦门市第五医院共41例行PCNL的复杂性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9例术前采用3D打印(3D打印组),22例术前未行3D打印(对照组)。3D打印组与对照组年龄[(42.9±2.5)岁与(41.3±2.9)岁]、性别[男/女:11/8与12/10]、体质指数[(22.4±1.1)kg/m2与(23.2±1.4)kg/m2]、血清肌酐[(42.9±2.5)μmol/L与(78.2±4.5)μmol/L]、结石大小[(5.0±1.2)cm与(5.2±1.3)cm]、结石CT值[(930±210)HU与(950±200)HU]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均行CT平扫+增强检查,3D打印组采用3D打印技术获得3D模型,使用3D模型进行术前规划和模拟手术穿刺以及术前谈话;对照组仅在常规检查后行PCNL;两组均常规填写术前谈话满意度问卷调查表。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前谈话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得分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3D打印组与对照组定位目标肾盏时间[(3.3±1.3)min与(5.3±3.1)min]、穿刺盏符合度[94.7%(18/19)与54.5%(12/22)]及结石清除率[78.9%(17/19)与36.4%(8/22)]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1.0%(4/19)与13.6%(3/22)]、多通道比例[89.4%(17/19)与86.4%(19/22)]、手术时间[(121.8±20.2)min与(132.1±18.5)min]、住院时间[(7.6±1.3)d与(8.0±1.8)d]和拔除造瘘管时间[(3.8±1.7)d与(4.5±2.0)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D打印组与对照组在术前谈话时签同意书所用时间[(17.0±3.9)min与(21.0±3.3)min]、对结石病情了解程度[(2.5±0.6)分与(2.0±1.2)分]、对PCNL手术过程和并发症了解程度[(2.6±0.6)分与(1.8±1.3)分]及对医生术前谈话效果满意程度[(2.4±0.9)分与(1.7±1.6)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模型能直观地显示肾结石内部的解剖关系,指导PCNL术前规划,帮助提高手术效率和结石清除率,同时可作为与患者术前谈话的模具,提高沟通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下应用大圆针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2月为257例腹股沟斜疝患儿采用改良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经脐单孔腹腔镜下,于体表应用普通针持持大圆针(1/2弧,11×34)刺入腹腔行疝囊高位结扎。结果:本组手术均获成功,单侧疝手术时间815 min,平均(10.25±2.12)min,双侧疝手术时间1815 min,平均(10.25±2.12)min,双侧疝手术时间1832 min,平均(25.47±5.62)min;术后232 min,平均(25.47±5.62)min;术后23 d出院。术后随访33 d出院。术后随访320个月,平均(11.34±7.98)个月,248例(96.5%)患儿获得随访,无一例复发。结论:单孔腹腔镜下应用大圆针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患儿创伤小、术后康复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硬膜外穿刺针在单切口双通道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2013-06间应用硬膜外穿刺针在单切口双通道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143例的临床资料,对平均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有无复发等资料进行研究。结果 14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单侧(8±3)min,双侧(14±3)min,术中发现对侧隐匿疝32例,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2年,未见复发。结论利用硬膜外穿刺针经脐单切口双通道腹腔镜下治疗小儿斜疝,无需使用特殊器械,操作简单,效果确切,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复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在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疝手术中的作用. 方法采 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2例斜疝患儿分为两组(每组26例):A组,Dex 1 μg/kg复合0.25%罗哌卡因1 ml/kg骶管阻滞;B组,0.25%罗哌卡因骶管阻滞组.记录两组患儿麻醉前(T0)、骶管阻滞后5 min(T1)、切皮时(T2)、手术结束时(T3)、拔气管导管时(T4)、苏醒后10 min时(T5)的MAP和HR,观察术后苏醒时间、苏醒时躁动发生率、躁动评分、术后镇痛评分、术后追加镇痛药的发生率及副作用. 结果 A组HR在T4时显著低于B组[(106±12)次/min比(117±12)次/min] (P<0.05).与B组比较,A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3.8%比23.1%]、躁动评分[(1.9±0.6)分比(3.1±0.7)分]和术后4、8、12、16 h FLACC疼痛评分[(1.1±0.6)分比(2.2±0.7)分、(1.2±0.6)分比(3.8±0.9)分、(2.3±0.6)分比(4.2±0.7)分、(2.6±0.9)分比(3.8±0.8)分]均降低(P<0.05);两组苏醒时及术后2、24 h的FLACC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使用镇痛药曲马多为4例,A组无使用曲马多者(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的副作用. 结论 与单独使用罗哌卡因相比,Dex复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用于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疝手术能降低拔管时的应激反应,减少小儿苏醒期躁动,明显延长罗哌卡因骶管阻滞的术后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