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许叔微伤寒著作的版本流传、学术贡献进行了论述。认为:《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及《类证普济本事方》中的卷第八、卷第九为其现存的伤寒专著。其学术贡献主要表现在:倡导以表里虚实为纲结合寒热阴阳论治伤寒的辨证方法;开创以病案分析法研究《伤寒论》的新途径;以类证的方法,阐发《伤寒论》辨证论治思想;引经据典,补充《伤寒论》未备方论;临证善于化裁古方,创立新方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为顺应时代的需要,新世纪版《伤寒论》讲义改名为“伤寒学”,其篇章名称及全书的体例、内容与以往教材有所不同,这些变动有值得商榷之处。伤寒学与《伤寒论》学是两个不同的学术范畴,《伤寒论》教材改名“伤寒学”名实不符。《伤寒论》开创了病证结合论治的先河,篇章名“某某病辨证论治”不如“辨某某病脉证并治”贴切。认为《伤寒论》的教学研究应充分尊重原著。   相似文献   

3.
《通志·艺文略》“伤寒”部分载有“《阴毒形证诀》一卷,宋迪撰”。《阴毒形证诀》后世书目有载,今已不可见,除南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及《伤寒发微论》征引少许内容外,其余内容已不详。撰者宋迪,后世亦鲜有论及。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是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著作,一直被中国医家奉为经典。同样基于对《伤寒论》的研究,因侧重不同,后世学者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学术体系,并开展了不同的临床实践。郑寿全是清代伤寒学大师,被后世中医学者尊为“火神派”鼻祖。其融合《周易》、《黄帝内经》等两部经典著作的思想,对《伤寒论》进行阐释,提出“六经即六气,六经本一经”的“万病一气说”;并以阴阳为纲,总括伤寒六经,又在阴阳之中,重视阳气。使《伤寒论》辨证简白,主次分明,颇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5.
在中医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伤寒学”和“《伤寒论》学”两个新的学术范畴。伤寒学是中医诊治急性外感热病的一门学科,它以阐发急性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规律和方法为基本内容。《伤寒论》学则是历代研究《伤寒论》一书所形成的学科,它以研究仲景学术思想及考校订正版本文字为基本内容。二者研究对象有别,历史起点不同,构成理论体系的基础有异。从学术发展历史的角度上确立这两个范畴,有助于消除在一系列重大学术问题上的理论混乱和分歧。文中进一步概括性地阐述了伤寒学发展的三个基本特征和《伤寒论》学的两大学术特点,并尝试从学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学术研究的整体环境中,对不同时期的学术成就、不同学术流派的学术特点和具体医家的学术贡献进行了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6.
从“伤寒”的涵义、“学科”的涵义、《伤寒学》和《(伤寒论)学》各自应包含的内容等几方面来剖析《伤寒学》教材名称的科学性,认为原《伤寒论讲义》教材无需更名,如果为了与原有教材有所区别,认为叫做《(伤寒论)学》要比《伤寒学》更恰当。  相似文献   

7.
喻昌作为伤寒学派中错简派之中坚,其学说尚论仲景伤寒,倡导三纲之说;重订突出治法,释义不落俗套;虽嫌标新立异,却开创了《伤寒论》学术争鸣的先河,亦开启了后世医家们从多角度研究《伤寒论》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李心机教授,师从伤寒巨匠李克绍先生,从事《伤寒论》研究40余年,颇有心得,见解独到。近六年来,由人民卫生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三部专著——《伤寒论疑难解读》、《伤寒论通释》、《伤寒论图表解》,是先生40余年对《伤寒论》学习、讲授、研究,尤其是对“教”与“学”两个方面实践体会的总结,其达到的学术高度,反映了先生在伤寒论研究领域深厚的学术造诣。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六经研究41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伤寒论》的主要学术成就之一,在于其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千百年来,古今中外众多学者十分重视对伤寒六经的研究,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正如挥铁樵【川所说:“(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凡读伤寒者无不于此致力,凡注伤寒者亦无不于此致力。”为了比较全面而客观地向读者展示历代医家在六经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古今文献,并对六经诸说加以归纳,共得41种。1经络说朱肽[‘]提出:“治伤寒者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故《类证活人书》卷一专设经络…  相似文献   

10.
浅析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为已是宋金时代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著有《注解伤寒论》十卷,《伤寒明理论》三卷,《药方论》一卷,构成成氏伤寒医学三种。其中学术价值最高的《注解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理论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的《伤寒论》开创了理,法,方,药系统的辨证论治先河,因而古今国内外治伤寒学者对其研究者众多,各有所见。然而对《伤寒论》中六经与六病,经证与腑证,六经提纲及伤寒处处为扶阳而设等基本理论,也造成与原著本意相悖的混乱。综合古今医家学者的见解,对《伤寒论》理论研究上述有关问题进行了反思辨析。  相似文献   

12.
《孙思邈本〈伤寒论〉》是有别于宋本《伤寒论》的重要伤寒论文本,学界亦称"唐本伤寒论"。通过阐述《孙思邈本〈伤寒论〉》出现的学术背景,考察其后世流传的主要文本和与之相关的伤寒学术流变,探讨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明晰了《孙思邈本〈伤寒论〉》单行本的出现和演变离不开明清时期伤寒学术研究中,尊经崇古与错简重订不同观点的学术对峙,由此也给后世学人留下了丰富的学术争鸣和文献遗产。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自王叔和将《伤寒杂病论》内容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后,后世医家多将《伤寒论》厘定为外感病专著、《金匮要略》局限在杂病,由此而出现各自为是的研究,割裂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关系,未能从《伤寒杂病论》的整体去认识与研究辨证论治思想的全貌。此正如柯韵伯所言:“自  相似文献   

14.
“伤寒”一词较早见于《内经》、《难经》,有广义、狭义之分。认为《伤寒论》之“伤寒”另有深意:古人因气候、社会等因素而重视寒邪,故以伤寒病统领外感诸病;《伤寒论》重视寒邪伤人,所谓伤寒,即是寒邪伤阳之意,而阳气为病,一则阳虚,一则阳郁。伤寒与阳虚、阳郁当为互辞,《伤寒论》中始终贯穿着阳虚、阳郁之病机。  相似文献   

15.
首先从《甲乙经》序、《汉书·艺文志》著录以及仲景自序、《古本康平伤寒论》等史料推求《伤寒论》渊源;其次旁引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文字与方药,证明其与仲景书有亲缘关系,皆源于古《伊尹汤液经》;又通过分析《伤寒》与《内经》的内容,结合伤寒原序,认为“仲景写成《伤寒论》不过数年之功”,没有“成熟的方书”作为参照是不可能的,说明《伤寒》的确源于《汤液经》等古经方,而并非依据《内经》理论自造。  相似文献   

16.
《宋以前伤寒论考》是由冈田研吉、牧角和宏、小高修司三位临床医师编著的。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载三氏对谈,第二部为三氏各论。此书记载了他们学术成长经历及成果,也表达了他们对汉方医学研究前景及目标的追求。此书编撰,有别于江户时期各流派《伤寒论》研究专书的体例,其书从《伤寒论》之外,网罗历代伤寒文献资料,条理各家传承,结合临床实践,探索《伤寒论》形成、变迁及发展。书中收载了《伤寒论》“可不可篇”、“六经提纲证”、“少阳病半表半里说”、“阳明病胃中寒及胃家实说”、“并病、合病”、 “主之、宜之、属之”之意义及方剂、用药等内容。  相似文献   

17.
绍派伤寒是具有地域特色的伤寒学派,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奠定了绍派伤寒的体系基础。此书经过何秀山、何廉臣、曹炳章、徐荣斋等几代人的修订,内容及卷数有所增添。何秀山首次注解其义,何廉臣历经13年修订《通俗伤寒论》,为绍派伤寒第一次集成。曹炳章重新整理,徐荣斋引用现代学理给予重订,何廉臣修订《通俗伤寒论》,大大充实和丰富了《通俗伤寒论》的理论,使之更臻于成熟,对绍派伤寒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正>宋代名医许叔微,年轻时因父母双亡,再加屡试不举,遂弃儒习医。他是宋代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对辨证施治理论多有阐述和补充,尤其对《伤寒论》研究最为透彻,一生著述颇丰,辑有《本事方》《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翼伤寒论》等。他说:"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能明此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他总结《伤寒论》的辨证方法,编撰了《伤寒百证歌》,以歌诀体裁将仲景方论编成100证,以便后学习记,成为后世学习《伤寒  相似文献   

19.
论《伤寒论》中的湿热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伤寒论》中的湿热证张正昭伤寒教研室由于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认为《伤寒论》是专论风寒外感的,因此外感湿热证一直被划归于温病的范畴,所以迄今为止尚未见有人明确提出《伤寒论》中有湿热证的。事实上,《伤寒论》中不仅有较多的湿热证的论述,就连“湿温病”、“暑...  相似文献   

20.
<正> 《伤寒论》学的基本学术特点1 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理论研究《伤寒论》学的历史起点,大大晚于伤寒学。对《伤寒论》的大规模研究,始于宋代,至明清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一门专学。宋代早期,《伤寒论》主要还是作为急性外感热病的证治范例,用于指导临床实践。至宋金时期,以成无己《注解伤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