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腰椎压缩骨折钉棒复位内固定术中伤椎植钉曲度矫正对术后疗效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5月-2009年5月行后路钉棒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63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临床资料。33例行常规后路钉棒复位内固定术,术中伤椎植钉,为对照组;30例术中伤椎植钉并于C臂X线机下行曲度矫正,为试验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损伤节段、骨折程度、损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均行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检查,测量脊柱曲度Cobb角、椎体高度及椎间隙高度,并计算伤椎椎体高度百分比;对内固定系统松动及断裂情况进行比较;同时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腰背痛症状进行评估。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45个月,平均31个月。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ODI、Cobb角、伤椎椎体高度百分比、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试验组VAS评分和ODI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末次随访时Cobb角较术后即刻丢失(2.1±1.7)°,优于对照组的(4.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7,P=0.000);试验组伤椎椎体高度百分比及椎间隙高度丢失分别为1.8%±0.6%和(1.4±1.2)mm,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5.4%±2.1%和(3.4±2.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35,P=0.000;t=9.336,P=0.000)。随访期间试验组无断钉、脱钉、断棒发生;对照组出现1例断钉、1例脱钉,发生率为6.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胸腰椎压缩骨折钉棒复位内固定术中行伤椎植钉曲度矫正可获良好临床效果,明显恢复脊柱生理曲度,增加椎间隙高度恢复,降低断钉、脱钉、断棒发生率,显著缓解患者术后腰背痛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钉棒固定术中曲度矫正与术后疗效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2006-01-2010-01月,回顾性分析9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A组行传统腰后路椎板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手术。B组术中常规钉棒系统加压。C组术中C型臂透视下矫正腰椎曲度。对患者术后腰椎曲度、椎间隙高度、内固定系统松动及断裂情况进行比较,应用VAS及ODI对下腰部及双下肢疼痛症状评分。结果三组术后腰椎曲度丢失及椎间隙高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C组无断钉脱钉断棒发生,A组发生率为10%,B组为6.1%。C组腰痛VAS及ODI评分改善与A、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椎后路钉棒固定术中曲度矫正临床效果良好,明显恢复腰椎生理曲度、增加椎间隙高度恢复、降低断钉脱钉断棒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腰痛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钉棒固定术中曲度矫正与术后疗效是否存在明确的相关性.[方法]自2005年4月~2008年9月,对照组3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常规腰后路椎板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手术.其中男8例,女22例;年龄36~ 62岁,平均53.2岁.观察组29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腰后路椎板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手术并于术中C型臂X线机透视下矫正腰椎曲度.其中男6例,女23例;年龄42~ 70岁,平均48.5岁.所有患者术后均行腰椎正侧位X线片复查,并对腰椎曲度、椎间隙高度、内固定系统松动及断裂情况进行比较,同时应用VAS及ODI对下腰部及双下肢疼痛症状评分.[结果]术后随访18~ 42个月,平均29个月.实验组患者腰椎曲度恢复指数为10.1%±3.7%,术后曲度丢失为2.1%±1.7%;对照组患者为5.2%±3.4%,术后曲度丢失为4.1%±3.2%;两组术后腰椎曲度丢失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椎间隙高度恢复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无断钉、脱钉、断棒发生,对照组出现2例断钉,1例脱钉,发生率为10%.实验组下腰痛VAS评分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下腰痛ODI评分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双下肢疼痛VAS评分改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腰椎后路钉棒固定术中曲度矫正临床效果良好,明显恢复腰椎生理曲度,增加椎间隙高度恢复,降低断钉、脱钉、断棒的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下腰痛症状.  相似文献   

4.
置钉与弯棒技术操作规范对腰椎滑脱复位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腰椎滑脱手术病例中应用“置钉与弯棒技术操作规范”,与以往未实施该规范患者比较,观察其对腰椎滑脱复位的影响。方法选取滑脱手术病例(实验组),制定并实施“置钉与弯棒技术操作规范”,与未实施该规范患者(对照组)作比较;对比2组滑脱矫正率、椎间隙后缘高度增加值、椎间节段前凸角增加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在滑脱矫正率、椎间节段前凸角增加值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椎间隙后缘高度增加值方面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置钉与弯棒技术操作规范”能使腰椎滑脱复位效果得到显著提高。甚至可达到解剖复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伤椎过渡钉辅助复位技术在重度胸腰椎骨折脱位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10—01—2012—01应用伤椎过渡钉复位技术治疗重度胸腰椎骨折脱位13例。术前影像学证实伤椎椎弓根均破坏,无法置钉,常规行后路手术.伤椎过渡钉辅助复位后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结果13例获得随访10个月~2.5年,平均1.5年,骨折脱位复位满意,术后伤椎高度和Cobb角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无破坏。结论对于复位困难的重度胸腰椎骨折脱位,当伤椎椎弓根破裂无法置钉时采用伤椎过渡钉辅助复位技术联合后路钉棒系统可以获得满意的复位效果,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植钉术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或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胸腰椎爆裂或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植钉术和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椎间隙高度丢失、神经功能恢复(Frankel分级)、JOA评分及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对照组Cobb角、各椎间隙高度、VAS评分及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植钉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或压缩骨折能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但不能有效地防止相邻节段的退变和后凸畸形矫正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伤椎置钉与传统伤椎不置钉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2009年2月~2013年2月共7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伤椎是否置钉将患者分为置钉组(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伤椎上下椎体,联合伤椎置钉,33例)和不置钉组(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伤椎上下椎体,而伤椎不置钉,3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24个月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术后24个月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术后Cobb角矫正率及术后24个月Cobb角矫正丢失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术后Cobb角矫正率及术后24个月ODI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24个月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及术后24个月Cobb角矫正丢失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伤椎置钉与伤椎不置钉,临床疗效相似,但是伤椎置钉能够有效恢复并维持椎体高度、减少术后后凸畸形矫正丢失,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适宜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研究经伤椎与跨伤椎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效果。方法对自2008-06—2012-06收治的58例胸腰椎单一椎体爆裂骨折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组(A组),男19例,女11例,平均42.5(30-60)岁;跨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组(B组),男18例,女10例,平均41.9(28-59)岁。观察比较2组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管面积比、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指标。结果术后随访18-60个月,平均30个月。在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恢复、伤椎椎管面积比恢复、神经功能恢复及ODI评分方面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在术后Cobb角矫正度、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比和Cobb角矫正丢失程度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B组。结论经伤椎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提高复位质量,并且能增加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性,较好地维持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伤椎置钉与传统伤椎不置钉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 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共7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伤椎是否置钉将患者分为置钉组(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伤椎上下椎体,联合伤椎置钉,33例)和不置钉组(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伤椎上下椎体,而伤椎不置钉,3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24个月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术后24个月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术后Cobb角矫正率及术后24个月Cobb角矫正丢失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术后Cobb角矫正率及术后24个月ODI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24个月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及术后24个月Cobb角矫正丢失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伤椎置钉与伤椎不置钉,临床疗效相似,但是伤椎置钉能够有效恢复并维持椎体高度、减少术后后凸畸形矫正丢失,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适宜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位复位联合经皮置钉技术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重度压缩性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2-2015-04手术治疗的41例胸腰椎重度压缩性骨折,术前均在全身麻醉后进行体位复位,复位满意后,予以经皮置钉手术。术后随访1年以上,统计其伤椎矫正情况和VAS评分、ODI指数等疗效指标。结果 4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46-72 min,平均(53.1±9.8)min;术中出血量为67-90 ml,平均(76.1±12.5)ml;患者术后住院3-7 d,平均(4.5±1.3)d。与术前相比,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和12个月的VAS评分、ODI指数均有显著性降低(P0.05)。41例患者经体位复位后,其伤椎前缘、中部高度丢失率,以及后凸Cobb角均有显著改善(P0.05);经钉棒撑开、内固定术后,其复位程度进一步改善(P0.05)。但术前体位复位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50%者,内固定后的矫正效果亦显著差于体位复位后恢复≥50%者(P0.05)。而术后12个月时,其伤椎高度及后凸Cobb角的丢失程度并未见显著增加。有2例患者内固定术后出现伤椎内部"空壳样"变化,予以PVP行骨水泥强化治疗。结论胸腰椎重度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体位复位联合经皮置钉技术治疗,创伤小、其伤椎矫正良好,安全可靠;但术前体位复位效果50%者,术后矫正效果将受影响,应谨慎选择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评价经多裂肌间隙与后正中入路在治疗30例胸腰椎结核的疗效。 方法〓对我院2008年3月~2010年3月的30例诊断为胸腰椎结核的患者均采用Ι期后路手术治疗与抗结核治疗,14例采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组),16例传统正中入路(传统组),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病灶清除、矫正后凸畸形。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VAS评分、ODI评分、Cobb角及植骨融合情况等。结果〓微创组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30±70 mL和550±96 mL,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创组与传统组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85.4±56.3 mL和479.2±117.7 mL,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前血沉在55~75 mm/h,术后随访3~9个月时血沉达到正常水平(<20 mm/h),两组的血沉术后随访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测量微创组与传统组Cobb角分别为19.9±5.6°和17.6±4.5°,术后分别为8.9±5.4°和9.6±5.7°,两组均较术前有明显纠正,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Cobb角纠正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微创组术后6周内VAS评分、ODI较传统组缓解快,随访24~36个月后,评分差异分别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后凸畸形矫正角度、植骨融合率、神经功能恢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结核临床疗效肯定,且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胸腰椎骨折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伤椎植骨组30例,采用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植骨术治疗;单纯固定组26例,采用单纯后路短节段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Cobb角以及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评分变化。结果 56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0月,平均(15.8±3.7)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伤口感染、断钉等并发症。组内比较,两组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Cobb角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术前及术后1周时两组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植骨组明显优于单纯固定组。两组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能减少椎体高度丢失以及后凸畸形的复发加重,降低内固定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操作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经肌间隙侧方病灶清除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单间隙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5—2011-05诊治的32例单间隙胸腰椎结核,采用后路经肌间隙侧方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矫形内固定治疗,并评价其疗效。结果32例术后、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Frankel分级有显著提升(P〈0.01)。后凸畸形平均矫正18°(P〈0.05),末次随访平均丢失角度2°(P〉0.05)。末次X线片显示腰椎融合率100%,未见假关节、内固定失败及复发。末次ODI评分平均(12±1.5)%,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后路经肌间隙侧方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单间隙胸腰椎结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MSF)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MSF患者在伤后2~11 d行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测量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椎体高度与后凸角,对神经功能进行Frankel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7~36(25±4)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术前为30%~70%(48.3±7.8)%,末次随访时为80%~100%(9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凸角术前为20~35(28.3±5.8),°末次随访时为5~15(7.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固定无松动、断裂。Frankel分级:A级3例无恢复;B级4例恢复至C级3例、D级1例;C级4例均恢复至D级;D级9例5例恢复至E级,4例无恢复。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MSF能有效复位骨折椎体,重建脊柱稳定性,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腰段多椎体不稳定骨折内固定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3年11月东莞市石龙人民医院和东莞市高埗医院收治的110例胸腰段多椎体不稳定骨折患者采取不同的内固定手术方式,其中长节段固定组42例、短节段固定组38例、前路固定组30例。比较3组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角度以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差异。结果110例患者随访6~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3±2.1)个月。各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不同时相点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后凸角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和后凸角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而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前缘高度和后凸角度未见明显丢失。末次随访时3组VAS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骨折类型及脊髓损伤情况选择合理的内固定方式,对胸腰段多椎体不稳定骨折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重度脊髓损伤的手术中应用损伤控制技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06--2013—06诊治的胸腰椎爆裂骨折并重度脊髓损伤38例,所有患者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均为A级。A组22例术中未采用损伤控制技术,B组16例术中采用损伤控制技术。结果在术后2周及6个月,2组神经功能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的伤椎前缘高度平均矫正和Cobb角平均矫正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损伤控制技术有利于控制脊髓损伤的程度.不加重脊髓继发性损伤.最大限度恢复神终功能.术后疗糟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后路固定直接与间接减压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指导手术方案的合理选择。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19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直接减压组及间接减压组,各96例,分别接受后路固定直接及间接减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及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24 h引流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均未见术后椎管内血肿、截瘫平面上升等严重神经功能损伤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伤椎高度丢失率、伤椎Cobb角及邻近椎间高度较术前均得到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Frankel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平均时间(1.7±0.4)年,直接减压组ODI评分为13.5%±2.9%,间接减压组为8.3%±1.6%,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39,P0.05)。结论两种后路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术中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疗效及安全性均理想;直接减压易导致患者术后腰背功能恢复受到影响,治疗中应首选后路间接减压,在保证患者生活质量的前提下达到良好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3月~2012年2月共收治57例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年龄60~74岁,均采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结果 5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0月,均未出现伤口感染、断钉等并发症。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Frankel神经功能评分:D级9例,E级48例;术后ODI评分:优16例,良27例,可14例,优良率75.4%。结论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可有效恢复椎体前缘高度,纠正Cobb角,且能避免恢复高度的丢失,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运用经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2008年6月~2011年12月,5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传统伤椎上下邻椎置钉(A组)及上下邻椎置钉加经伤椎置钉(B组)治疗,每组25例。以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与术后伤椎椎体高度、术前与术后的侧位Cobb角、腰背部疼痛发生情况、内固定失败率等方面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在椎体高度及Cobb角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2个月及内固定取出后上述2项评价指标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椎体高度保持良好,腰背痛发生率低,切口长度、术中出血及手术时间无明显增加,是一种安全可靠、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