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并营养不良综合征是流行性出血热危重型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多发生在发热、低血压休克、少尿三期或低血压休克、少尿二期重叠的患者,在多尿早期、中期表现明显,临床病死率高,预后差。通过对我院2005年—2008年流行性出血热合并营养不良综合征11例病历的统计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2.
肾综合征出血热(H F R S),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病死率高,典型病人的病程呈五期经过,依次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重症病人可有二期或三期重叠现象,病情发展变化快.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竭.我院自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共收治H F R S患者32例,治疗护理措施得当,均治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无一例死亡.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近三丰来我们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重症患者43例,男性36例,女性7例。其中休克、重症休克期入院27例;少尿期入院16例,包括急性肾功衰竭,少尿期合并立。为提高本病的治愈率,我们把护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危重症病人的抢救上,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争取时间寻早用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变化是抢救出血热重症的重要一环。由于此病初期的症状近似感冒,大多数患者乱用药物延误治疗时间,使来我院就诊的病人病程均在4-5天以上。病人入院后,病情均在发热晚期或低血压休克期,有时还有二期、三期重叠的现象病人,病情极…  相似文献   

4.
肾综合征出血热合并脑水肿是本病死亡的主要因素,因治疗棘手,病死率甚高。为加强对肾综合征出血热合并脑水肿的防治,提高治疗效果。现将入住我院的40例病人,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均为2000-11~2003-01间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37例,女3例。年龄18~68岁,平均37.8岁。诊断符合1986年南京肾综合征出血热会议制定的标准。其中,中型5例,重型29例,危重型6例。入院时间3~7 d,平均4.9 d。全部病例均有发热,体温39℃以上者27例,Ⅱ期重叠16例。其中,发热与休克Ⅱ期重叠5例,休克与少尿Ⅱ期重叠11例,Ⅲ期重叠(发热、休克、少尿)18例。合并高血容量综合征21例,其中肺水肿5例。1.2脑水肿诊断条件病人在少尿期或多尿早期出现意识改变,表现为嗜睡,谵语、头痛、抓空、烦躁,甚至抽搐等症状,同时具备以下2项者:①视物模糊、眼底镜检查有视乳头水肿;②持续高热,伴有休克或休克纠正后进入少尿期,或休克与少尿两期重叠;③血清钠<130 mmol/L。1.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8.5~40.3)×109/L,平均15.54×109/L,血小板计数(22~97)×109/L,平均...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出血热(EHF)并发急性肾衰,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现将我们收治的一例发热、休克期重叠,并发急性肾衰的危重型EHF病例抢救成功的经验介绍如下: 男,45岁。因发热(40℃),头痛、腰痛5天,呕吐,尿少1天于1987年11月17日入院。查体:T:37.5℃,BP%mmHg,神清、四肢冰凉,结膜充血水肿,仅软腭见出血  相似文献   

6.
1976年冬,我们对4例重型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者,施用了腹膜透析。 一、透析前的危象: (一)一般临床表现:4例均为重型或危重型,低血压休克期8~28小时,发热、低血压休克及少尿无尿三期重叠。休克逆转后,少尿无尿继续,呃逆恶心及呕吐加重。均有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或烦燥谵妄。1例出现“DIC”早期。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经鼠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一般分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少尿期一般在病程的第6—8周,休克期末出现少尿期。有时无明显界限,也可不经过低血压或休克期,直接由发热期进入少尿期。此期表现为尿少,甚至尿闭,浮肿。我院自2000-2004年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96例,治愈92例,死亡4例,结合临床实践,谈谈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的护理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特点及护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性出血热 (简称 EHF)是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上以短期发热 ,继之出现出血、休克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症状为其特征。[1 ]1 临床特点出血热的典型病例可呈现 5期[2 ] 。但轻者可跳期 ,如仅有发热及多尿期 ,或有发热、少尿和多尿期。跳期者一般病情较轻 ,病程较短 ,而重者可多期重叠 ,如发热后期出现休克 ,同时合并少尿 ,谓之三期重叠 ,其病情重 ,持续时间长 ,并发症多 ,预后差 ,死亡率较高。[3]1 .1 发热期 多数以突然发热起病 ,少数起病较缓 ,有头痛、纳差、乏力、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 ,体温在 1 -2日内升至 3 9-40℃…  相似文献   

9.
急性肺水肿是流行性出血热(出血热)严重并发症之一。常成为迅速死亡的直接原因。我院于1982年1月至83年1月,共收治出血热合并急性肺水肿11例.经用苄胺唑啉加速尿治疗全部治愈.现报告于下。临床资料一、本文病例系我院1982年1月至83年1月期间收治的126例出血热中合并有急性肺水肿的全部病例。本组共11例,男10例,女1例,年龄24~69岁,平均34岁。农民10例,工人1例。按1981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试行)方案》的诊断依据,进行分型和分期。重型3例,危重型8例;入院时分期:发热期1例,发热、低血压重叠者1例,少尿期3例,低血压、少尿重叠者4例,发热、低血压、少尿三期重叠者2例。二、本文病例急性肺水肿均发生于少尿期及低  相似文献   

10.
韩彬 《中国医刊》2005,40(5):57-58
1 进一步检查及入院诊断患者居住于流行性出血热疫区,入院后进一步查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IgM(EHFV IgM)阳性,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重型,休克期与少尿期重叠。经抗病毒、止血、稳定机体内环境等治疗无效,术后 7天因急性肾衰合并多脏器衰竭死亡。2 误诊原因分析2.1 流行性出血热误诊概况 对于双峰型流行的出血热,春夏季(5~6月)有一小发病高峰,秋冬季 (10 ~12月 )有另一流行高峰。流行性出血热病变广泛,受累器官较多,临床表现多样,故误诊范围极广,误诊病种多达 60余种。据部分有关本病误诊文献报告统计,误诊率在 11. 4% ~67. 5%,误诊为急…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类以发热、出血和肾功能损伤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我国是受其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发病数占世界发病总数的90%,其病死率在0.1%~10.0%.该病在发病早期临床表现多样,随病程进展可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典型病例呈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重症病例可前二或三期重叠。现将我院2007年7月收治的3例出血热早期患者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 由于休克治疗的进展,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死于休克者已有明显的减少,而急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急性肾衰)。则成为主要的致死原因。我科1962年1月~1982年8月收治典型出血热292例,发生少尿型急性肾衰77例,其中死亡18例,病死率为23.4%。  相似文献   

13.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少尿期为本病极期,患者经过发热,低血压休克期后,机体免疫力下降,加之肾损害已达高峰,故此时极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如高血容量综合征、出血、继发感染、高血钾等.因此,认真做好该期病人的病情观察及护理,防治肾衰及其并发症是此期治疗关键.现将我院治疗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以黑线姬鼠为主要传染源 ,病源体通过破损皮肤、呼吸道和螨的叮咬而侵入人体。临床表现除发热、出血外 ,有明显的肾脏损害。潜伏期 1~ 46d ,一般为 4周。典型病例历经发热期 ,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5期。但多数不典型 ,有“越期”现象。重者可有Ⅱ期 ,甚至Ⅲ期交叉重叠出现 ,严重者可能有生命危险。近 2年来 ,我院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患者 10 1例 ,治愈 98例。其中 ,3例因病情变化自动出院 ,现就 10 1例患者谈谈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观察及护理。1 观察1.1 发热期起病急 ,体温…  相似文献   

15.
典型的有肾脏损害型的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临床表现多有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其中发热期则是出血热病人最早出现的。此期的治疗,是关系到预后好坏的决定性一环。我院于1993年对7例出血热发热期的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免疫抑制剂环磷酸胶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7例,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IO岁一29岁。本组病例均在发病四天后发热期入院,其中1例为发热、休克、少尿、三期重叠。治疗方法:在保证患者休息,补给热量,维生素,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适…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出血热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严重传染病。近几年河南一些地区发生流行。本病病情复杂多变,死亡率很高,尿毒症又是出血热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抢救急性肾功能衰竭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现仅介绍出血热少尿期及并发症的处理,以供参考。少尿的预防性治疗预防治疗是根据本病的病理生理及其发生发展过程所采取的针对性措施,预防治疗抓得早,抓得及时,就可避免或减轻器质性肾功能衰竭。发热早期采取免疫疗法,可减轻全身毛细血管和小血管的损伤,阻断病理发展过程,防止低血压休克发生。常用的免疫调节剂有环磷酰胺、激素、转移因子、左旋咪唑、阿糖胞苷和聚肌胞。我院传染科常将环磷酰胺和聚肌胞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17.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程分期中,以低血压休克期和少尿期最为凶险,病情复杂,影响预后。临床工作中,不必按部就班针对各分期治疗,在发热期或发热前期即扭转、截断病势,打破分期,从发热期越过低血压休克期和少尿期直接进入多尿期,可明显缩短病程,降低疾病危险程度,减轻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治疗成本。因此,在发热早期即应进行以下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8.
对107例EHF继发感染进行了分析,发现半数继发感染见于多尿期,其次见于少尿期。常见的继发感染是肺部炎症,其中敗血症对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最大。5例敗血症患者有3例死亡,死亡原因主要是肾功能恶化。肺部感染亦可加重肾损,导致2次肾衰,甚至诱发肺水肿、DIC与难治性休克。本文还对EHF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临床上分为5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在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因对高热无特殊的治疗方法,常使高热患者病情急剧恶化.为此,我们采用了中药成品制剂安宫牛黄丸100例进行临床治疗,收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现把临床分析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死亡原因是原发性休克、心衰、肺水肿、尿毒症等。近年来,因前三者死亡的病例逐渐减少,但在少尿期移行阶段的死亡病例相对增多,且多数患者因急性肾功能衰竭及其继发一系列的并发症而致死亡。目前本病尚无特异性病原疗法,急性肾衰又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但腹膜透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